江苏省无锡市2013年秋初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无锡市2013年秋初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1-16 21:20:00

文档简介

2013年秋学期期中考试答案
初三语文 2013.11
一、积累与运用 (共14分)
1.(3分)D 2. (2分)B 3.(3分) D
4.(2分)C 5. (2分)B 6.(2分) B
二、阅读与赏析 (共50分)
(一)(12分)
7.(2分)D
8.(4分)①认为……是简陋的 ②到 ③ 命名 ④等待
9.(4分)(1)然而我在这个地方生活了十多天,感到生活安宁而以此为快乐。(而、予、旬、乐各0.5分)
(2)果真有君子居住在这里,开导教化他们大概也容易吧。(诚、焉、化、盖各0.5分)
10.(2分)①伸张孔子夷地“何陋之有”的观点;②期待品德高尚的人来夷地教化百姓;③表达作者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④赞扬少数民族人民直率坦诚、乐于助人的品性。(每点0.5分)
(二)(5分)
11.(2分)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深秋日暮的图景。(1分)写了黄叶、陂塘、籧篨、急风、扁舟、夕阳、暝色、人语、鸡声、小寺、山丘等意象。(1分)
12.(3分)深秋时节,作者身居小寺之内,眼见黄叶飘坠,陂水四溢,即生飘零之感,动了归家之念。又耳闻籧篨声响,因大风,扁舟已无法开行。欲速归而不能。诗人面对着黄昏降临后的千里夜色,不时听到同一山丘上嘈杂的人声和驱鸡入栖的声音……此景此境,不由使诗人兴起“日暮乡关何处是”之嗟叹。(2分)因此,本首诗借助景物含蓄地表达了思归之情。(1分)
(三)(4分)
13. (2分)①人均占有量少;②分布不均或南多北少;③地下水开采过度;④地下水污染严重。(每点0.5分)
14.(2分)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1分)把中国炼钢生产单位耗水与外国作比较,突出了我国水资源浪费严重,对水的重复利用率低的现状。(1分)
(四)(5分)
15.(2分)做人、处世要学会与他人、与社会融合,(1分)只有融合,才能成全自己,改变别人 。/ 才能实现共生共荣。(1分)
16.(3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诠释“融”的含义,并在对照中突出了传递正能量,彼此融入的必要性。(论证方法0.5分一个,写出其中两个即可,作用2分)
(五)(14分)
17.(2分)既渲染了偷秋活动的愉快的气氛,又为后文的偷秋作情节上的铺垫。
18.(6分)①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狗的欢快;从侧面烘托出庄户人宴席的热闹、愉悦。(3分)②“漫”写出月光洒满整个山村的景象,极富动态感。表现了“偷秋人”对山村月色的喜爱之情。(3分)
19.(3分)补叙庄子里许多偷秋的轶闻趣事儿,丰富了偷秋的情节,进一步表现了庄户人的淳朴、率真、浪漫的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的刻画更全面、更丰满。
20.(3分)对淳朴、豪爽、乐观的庄户人喜爱、赞美;对温馨、幸福的乡村生活的向往;对喧嚣忙碌的现实生活的反思。
(六)21.(10分)
(1)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2)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3)阡陌交通
(4)鸢飞戾天者 经纶世务者
(5)宵眠抱玉鞍
(6)羌笛何须怨杨柳
(7)正是河豚欲上时
(8)绿杨烟外晓寒轻
三、表达与交流 (共66分)
22.(6分)观点明确,分析充分,条理清楚。建议切入分4分。
23.(60分)评分要求参照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建议切入分47分)2013年秋学期期中考试答卷
初三语文 2013.11
一、积累与运用 (共14分)
1. (3分) 2. (2分) 3. (3分)
4. (2分) 5. (2分) 6.(2分)
二、阅读与赏析 (共50分)
(一)(12分)
7.(2分)
8. (4分) ① ② ③ ④
9.(4分)(1)
(2)
10.(2分)
(二)(5分)
11.(2分)
12.(3分)
(三)(4分)
13. (2分)
14.(2分)
(四)(5分)
15. (2分)
16.(3分)
(五)(14分)
17.(2分)
18.( 6分) ①

19.(3分)
20.(3分)
(六)(10分)
21.(10分)

② ③

⑤ ⑥
⑦ ⑧
三、表达与交流 (共66分)
(一)22. (6分)
(二)(60分)
题目:逝去的风景
200
600
2002013年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初三语文 2013.11
注意事项:
1. 本卷分试题和答卷两部分,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卷上,试题序号不要搞错。
2. 全卷答案书写要工整,不要随便涂改。
3. 本学科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为130分。
一、积累与运用 (共14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攒(zǎn)聚 五行(hánɡ)缺土 B.寒噤(jìnɡ) 消声匿(nì)迹
C.殷(yīn)红 郑(zhènɡ)重其是 D.阔绰(chu ) 一筹(chóu)莫展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能否熟练规范地书写汉字,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汉字书写的基本要求。
B.在全国连续发生几起校园安全事故后,各地中小学纷纷建立和完善了校园安全工作机制。
C.诚信教育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不仅诚信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而且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
D.前几年下海的他现在事业有成,开了公司,手下都是些名牌大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的毕业生,平均年龄在30~50岁之间。
3.下面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A.被:通“披”,穿 B.坚:铁甲
C.社稷:国家 D.刑:刑法
4.词类活用常常可以丰富语言的表现力,以下加点词语不属于这种用法的一项是(2分)
A.我流着泪微笑,泪水纯洁我的心情。
B.长久地凝视初绽的花苞,让缤纷的色彩亮丽小生命的肌肤。
C.千百双小草的手,在拭干了岁月的忧伤之后,终于失手破碎了那颗烘烫的太阳。
D.长在泥土味中,滚爬在泥土味中,妈妈的毛线针已长成一片竹林,青翠我的童年。
5.下列句子中对名著《格列佛游记》说法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讽刺作家斯威夫特。
B.“宫廷游戏”发生在大人国,“简化言辞,以物示意”发生在飞岛国。
C.《格列佛游记》的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段和寓言的笔法,对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无聊、毒辣、荒淫、贪婪、自大等做了痛快淋漓的鞭挞。
D.《格列佛游记》讲述的是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先后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骃国等地的经历。
6.对下面这首小诗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给友人
不站起来 才不会倒下 我们就这样携着手
更何况 我们要去浪迹天涯 走呵 走呵
跌倒是一次纪念 你说 看到大海的时候
纪念是一朵温馨的花 你会纵情欢笑
寻找 管什么日月星辰 是呵 是呵
跋涉 分什么春秋冬夏 我们的笑 直上云霞
A.诗中说“跌倒是一次纪念”,又把这种“纪念”比喻成“花”,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挫折
也是人生中的美好经历的感悟。
B.诗中的“寻找 管什么日月星辰/跋涉 分什么春秋冬夏”,运用对偶,句式工整,抒发了对同甘共苦的友谊的赞美之情。
C.诗中反复使用“走呵”,强调了无论前方的道路有多么艰难、多么漫长,“我们”都要携手前行、永不言弃的态度。
D.诗的结尾用笑声“直上云霞”的夸张表述,形象地表达了实现人生愿望时“我们”的喜悦之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阅读与赏析 (共50分)
(一) (12分)
何陋轩记
【明】王守仁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①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②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夷之人其好言恶詈③,直情率遂。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④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⑤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 “何陋”,以信⑥孔子之言。
嗟夫!今夷之俗,崇巫而事鬼,渎礼而任情,然此无损于其质也。诚有君子而居焉,其化之也盖易。而予非其人也,记之以俟来者。
(选自《王文成公全书》,有删节)
【注释】①蔡:周代古国。②上国:国都。③詈:骂。④郁:阻滞。⑤莳:栽种。⑥信:通“伸”,伸张。
7.下列句中的“以”与“人皆以予自上国往”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祭以尉首 B.以其境过清
C.杀之以应陈涉 D.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将陋其地 (2)于是人之及吾轩者
(3)因名之曰 “何陋” (4)记之以俟来者
9.翻译句子。(4分)
(1)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
译文:
(2)诚有君子而居焉,其化之也盖易。
译文:
10.阅读全文,请概述作者写《何陋轩记》的目的。(2分)
答:
(二)(5分)
题阊门①外小寺壁
(宋)寇国宝②
黄叶西陂水漫漫,籧篨③风急滞扁舟。
夕阳暝色来千里,人语鸡声共一丘。
【注】】①阊门:苏州的城门名。②寇国宝:江苏徐州人,曾长期游宦江南。③籧篨(qúchú):悬在桅樯上的用苇或竹编的粗席。
11.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是由哪些意象构成的?请简要叙述。(2分)
答:
1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试具体分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
(三) (4分)
中国,最贫穷的挥霍者
①就水来说,中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挥霍者。
②联合国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全球现有12亿人面临中度到高度缺水的压力,80个国家水资源不足,20亿人的饮水得不到保证。预计到2025年,形势将会进一步恶化,缺水人口将达到28亿至33亿。世界银行的官员预测,在未来的5年内,“水将像石油一样在全世界运转”。
③我国属于缺水国之列,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淡水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人均水资源方面,中国已被列入全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淡水资源的1/4。据统计,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沿海城市也不例外,甚至更为严重。目前我国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为主,或者两种水源混合使用,有些城市因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有的城市形成了几百平方公里的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数十公里。由于工业废水的肆意排放,导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专家们警告:“20年后中国将找不到可饮用的水资源。”美国民间有影响的智囊机构—世界观察研究所发表的一份报告中称:“由于中国城市地区和工业地区对水需求量迅速增大,中国将长期陷入缺水状况。”中国的黄河在过去的10多年间,年年断流,其中1997年断流226天。流经中国一些人口稠密地区的淮河去年也断流了90天。从卫星拍摄的照片看,数百个湖泊正在干涸,一些地方性的河流也在消失。目前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08个。其中北京市的人均占有水量为全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1/13,连一些干旱的阿拉伯国家都不如。
④但是,广大老百姓能感受到我们如此的窘境吗?没有。
⑤就生产用水来说,在宁夏的一些地方,每亩水稻一年大约需要浇2000多立方米水,一亩小麦要浇1200多立方米水。中国农村普遍的水资源利用率只有40%左右。在宁夏,每公斤大米耗水超过2吨。大水漫灌如果真的对庄稼有好处,倒也罢了,但事实上这种做法是引起土地盐碱化的最根本原因。
⑥工业用水方面,我国炼钢等生产过程的单位耗水量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不到发达国家的1/3。
⑦觉醒吧,国人!如果这种用水状况还持续下去,那么我国水资源枯竭那一天必会来临!
13.阅读第③段,概括出题目中“贫穷”的依据。(2分)
答:
14.请分析第⑥段中的画线句所使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2分)
答:
(四) (5分)

①融,有形,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浸润着时间的味道,演绎着渗透的传奇。
②融,无形,是一种情感的交汇,凭借着心灵的沟通,形成了彼此的默契。
③生活的圈子,是无数个体在不同领域的交集,让邂逅成为永恒的要旨便是“融”。④央视2012年《开学第一课》,于丹讲得好:把生鸡蛋、胡萝卜、茶叶分别放在三
个锅里煮。第一个锅里,生鸡蛋被煮熟,变得硬邦邦。生活中有些只固守着自己内心、不肯融合的人,最后变成了孤家寡人,被生活煮硬。第二个锅里,胡萝卜被煮得软塌塌,成了胡萝卜泥。有些人因为没有生命的坚持,被生活煮得没了自己。第三个锅里,茶叶在沸腾中自己舒展了、丰美了、滋润了,同时它把无色无味的水变成了一锅香茶。有些人,在煎熬里成全了自己,改变了别人。
⑤其实,这正是社会、个体间正负能量的较量与融合。社会并不完美,个人也不是完人,学会适应,彼此融入,才会统一。有时,坚守,并不合时宜,就要尝试接纳和改变;有时,妥协,就会被现实无情地打败和抛弃;最佳,便是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生共荣,做一片既能释放、传递正能量,又能承受煎熬、历练,涅槃重生的“茶叶”。这便是做人、处世的通用法则。
⑥一直有人在质疑,仅一些模范、英雄能否撑社会善和美的天空,我无法回答。我更希望将他们看作“源头活水”,在其汩汩喷涌、涓涓流淌间,滋润、浇灌出周边茂盛的花草,融汇、吸纳无数奔流向海的细流,一起融入浩瀚的湖海。一人、两人、多人,渐渐传递、互融,终可汇成大爱、大德、大义。人与人,融洽和睦,其乐融融。社会,被爱包容,和谐祥和,自会一派融融。
15.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2分)
答:
16.第④段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
答:
(五) (14分)
偷 秋
李雪峰
①农历八月的月亮将圆时,大地已经熟透了,风变得浓稠了,庄稼的腥香和村庄中桂树的浓香混合着弥漫着,似乎村庄就像一只烤熟得飘溢着野香的玉米棒。八月十五夜里,夜空澄明,圆圆的玉盘似的月亮还未从村庄东边的山岗上升起时,村庄里许多人家的晚饭已经摆上了,一盘月饼,几个烤熟的玉米棒,一盘花生,三五碟又香又辣的菜肴,一坛新开封的稠米酒或玉米烧,一家人坐在庭院里的树下,边笑声盈盈地说话,边滋滋溜溜地咂酒。也有些喜欢热闹的人,他们呼朋引伴,聚三五个知己,或唤来七八个亲戚,在月光下摆开宴席,高声划拳猜谜,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惹得庄里的狗都踩着月色溜过来赶热闹。但一般人家是不多喝的,酒至微醺,月上中天时,大家还要披着夜色去偷秋呢。
② 月亮挂到中天了,银银的月辉漫过山腰和山脚,几缕沁凉的风刷过去,橙黄的田野一下子笼上了一层乳色。庄里的人便三三两两出庄了,有的来到河边的果园里,蹑手蹑脚钻到树下摘几个苹果、秋梨,看果园的老头坐在庵棚里瞅得一清二楚,可他绝不会喊一声,任乡亲们偷几个尝鲜去。也有更放肆的,知道守果园的坐在窝棚里,却要对着窝棚喊:“偷秋了!”看园的老头佯装没听见,任他们“偷”,任他们坐在果树下嚓嚓嚓嚓香甜地吃去。当然,果园里的老头也是要去偷一把的,去邻地里扯几秧颗粒已经饱满的花生,去旁边的玉米地里偷掰来一个玉米棒,或者坐在庵前的月色里偷偷想一些遥远的往事儿。
③这个夜晚,许多人到中年的人也往往夫妇俩肩并肩或一前一后潜入月色中去,他们的婚姻大多靠的是媒婆之言,年轻时很少这样浪漫过,很少在月色下这样悠闲地肩并肩甚至手携手逛荡过、沉醉过。但他们今晚是出来偷秋的,在庄稼地里转悠了半夜;总不能空着两手回去吧,于是他们掰了别人的一个玉米棒,或者扯了一棵别人菜地里的葱就回家了。
④这个夜晚,最不知疲倦的是村庄里的孩子们,瓜果、花生、几盘向日葵,甚至一根秋黄瓜,往日里他们渴望的东西,今天夜里他们东钻西潜全“偷”回来了,兴高采烈地堆放在他们自己的床头,他们拥着这些东西终于甜甜地睡熟了。
⑤庄子里常常有许多偷秋的轶闻趣事儿,例如庄东头的靳四爷早看上了刘老六家的一个金黄色牛腿大南瓜,偷秋时偷回来了,第二天一看,不是金黄色的那个,而是另一个嫩嫩的绿皮牛腿瓜,他空欢喜了一场。还有庄中央白金贵的楞小子白坤子,趁偷秋跑到邻庄去和姑娘幽会,恰被出庄偷秋的姑娘父亲撞上了,限令他几天后央媒去攀亲。在我们米家庄最笑人的偷秋趣事儿是,庄甫陈贵老头眼老昏花去偷秋,竟偷到自家的菜地里,把家里人留在地里留做瓜种用的几根老黄瓜给偷回来了。
⑥ 庄里偷秋都只是象征性顺手牵羊那么一点点,老人们说,秋是要偷的,你不偷一点点,那些好收成很快就被日子带走了,你偷秋,就偷来了好收成的种子,明年后年就要风有风要雨有雨,你就有好收成好运气。村庄人平时是很瞧不起“偷”字的,但偷秋是例外,他们是渴望从岁月中偷出一点好时光,是渴望从丰收的季节里偷出一点好记忆,是渴望从劳碌的生活中偷出一缕朴素的温馨和情趣。
⑦在村庄的中秋之夜,皎洁如霜的月色下,一群群的村庄人悄悄穿行在田塍和玉米林之间,他们或许只偷到了玉米林中的一个玉米棒,只偷到了稻田里一枚沉甸甸的稻穗,但他们却从岁月中偷到了他们梦想的秋天,从忙碌的劳作中偷到了一片悠闲的月色。
⑧而我们又从岁月中偷到了一点什么呢
注:“偷秋”是岳西的一种传统民俗。
17.文章的开头为什么极力状写秋天的景象和庄户人晚饭的场面 (2分)
答:
18.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画线句或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6分)
①也有些喜欢热闹的人,他们呼朋引伴,聚三五个知己,或唤来七八个亲戚,在月光下摆开宴席,高声划拳猜谜,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惹得庄里的狗都踩着月色溜过来赶热闹。
答:
②月亮挂到中天了,银银的月辉漫过山腰和山脚,几缕沁凉的风刷过去,橙黄的田野一下子笼上了一层乳色。
答:
19.文章第⑤段插叙庄子里常常有的许多偷秋的轶闻趣事儿,有什么作用?(3分)
答:
20.文章结尾说:“而我们又从岁月中偷到了一点什么呢 ”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这句话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答:
(六) (10分)
21.根据课文默写。(10分)
① 关关雎鸠, 。 ,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②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司马迁《陈涉世家》)
③ ,鸡犬相闻。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④ ,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⑤ 晓战随金鼓, 。(李白《塞下曲》)
⑥ ,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⑦ 蒌蒿满地芦芽短,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⑧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木兰花》)
三、表达与交流 (共66分)
(一) (6分)
22. “外来民工禁止入内,违者罚款二百!”位于武汉汉口三金潭小区的一座厕所围墙上,竟然写着这样一段告示语。这件事也让人不禁想起前不久的两则新闻:重庆一位农民工坐
地铁时有座位不敢坐,硬是蹲了13站,因为他怕弄脏了座椅招来白眼;公交车上,
一名时髦老太公然呵斥身旁的农民工,嫌他穿得“脏”。
请你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100字左右。
(二) 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人生就是一次旅行。在成长的旅途中,我们一边在欣赏沿途的风景,一边也在尽力描绘属于自己的风景。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风景走远了,模糊了,但也有一些风景在我们心头留下了一种深刻而单纯的依恋和怀念。
请以“逝去的风景”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 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② 不少于6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