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说课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说课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11-16 21:58: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3张PPT。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42351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优化反思说课流程一、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 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本课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执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开始,在中国现代外交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为70年代我国外交的重大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学习本课还有利于理解当今中国外交和观察国际事务。 教材地位与作用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万隆会议的概况以及“求同存异”的方针。
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影响。
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本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阅读、自学以及概括归纳的能力
通过观看视频、设置问题,了解万隆会议的概况。
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探究精神、表达能力;了解新中国外交的成就,激发爱国热情;
通过感受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领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及其对处理国与国、人与人关系的重要价值。
三维目标一、教材分析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万隆会议突出重点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通过播放视频及学生表演,了解万隆会议的基本概况。
一、教材分析难点突破难点的方法 新中国外交政策制定的背景 通过补充《新中国建国初外交形势图》以及提供相应的文字资料,引导学生理解建国初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缘由。42351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优化反思说课流程 二、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很浓,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且通过影视资料对周总理较为熟悉,有利于本课的教学。 他们基础知识并不扎实,抽象思维较薄弱,尤其对世界历史接触不多,对本课所涉及的国际大背景并不熟悉,应提供背景资料。 42351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优化反思说课流程三、教法学法 自主学习法学 法归纳分析法合作探究法教 法问题探究法情境创设法材料教学法42351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优化反思说课流程四、教学设计篇章一:审时度势,寻求出路
——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篇章二:团结近邻,和平共处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篇章三:大国姿态,初现风采
——参加日内瓦会议
篇章四:万隆会议,力挽狂澜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探寻
背景展现
成就且看今朝回顾历史你能用几个词来概括近代中国
外交的基本特征吗? 签订《南京条约》 签订《辛丑条约》 签订《马关条约》
一、审时度势,寻求出路
1、新中国建国初面临的外交环境美国敌视中国
不久,美军越过“三八线”,入侵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图们江边,对我国东北边境城市和乡村实行狂轰滥炸,严重威胁着我国的安全。美国还公然干涉中国内政,命令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
——选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苏联支持中国

以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项目为中心,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建立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选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一、审时度势,寻求出路
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与美国共同封锁中国的国家 新中国建国初期外交形势图苏联美国1、新中国建国初面临的外交环境一、审时度势,寻求出路
以美国为首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敌视;以苏联为首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独立的亚非拉国家需要互相帮助与支持。探究历史 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一、审时度势,寻求出路
1949年12月,毛主席访问苏联。这是新中国最高领导人的首次出访。毛泽东应邀出席斯大林七十寿辰庆祝大会,受到高规格接待二、团结近邻,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什么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它是如何提出并确定的?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何历史意义?快速阅读77页第一段,提炼要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二、团结近邻,和平共处
 1953年,我国政府同印度就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中国同印度就西藏问题签字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


出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
中印、中缅发表联合声明,正式确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式提出周恩来总理会晤
缅甸总理吴努周恩来总理与印度
总理尼赫鲁会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历史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二、团结近邻,和平共处
三、大国姿态,初现风采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出席日内瓦会议(1954)观看视频回答以下问题:
来参加会议的有哪些国家?
这次会议的特点和中心议题是什么?
参加会议的国家对中国的态度怎样?四、万隆会议,力挽狂澜
来参加会议的有哪些国家?
亚非各国
这次会议的特点和中心议题是什么?
参加会议的国家对中国的态度怎样?
四、万隆会议,力挽狂澜
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议题: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敌视不理解的态度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代表团该如何应对呢?
假设:
1、中国代表团对一些国家的指责加以反驳
2、中国代表团对一些国家的指责不予理睬
这样做分别会出现什么情况?该说啥好呢???四、万隆会议,力挽狂澜
遭到更多国家的反抗认为中国太软弱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的发言(节选)
主席、各位代表:
  我的主要发言现在印发给大家了。在听到了许多代表团团长的一些发言之后,我愿补充说几句话。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是存在的。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
16万万亚非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成功。全世界愿意和平的国家和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能为扩大和平区域和建立集体和平有所贡献。让我们亚非国家团结起来,为亚非会议的成功努力吧!求同存异四、万隆会议,力挽狂澜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的发言(节选)
主席、各位代表:
  我的主要发言现在印发给大家了。在听到了许多代表团团长的一些发言之后,我愿补充说几句话。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是存在的。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
16万万亚非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成功。全世界愿意和平的国家和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能为扩大和平区域和建立集体和平有所贡献。让我们亚非国家团结起来,为亚非会议的成功努力吧!共同探究什么是求同存异?同遭遇相同:曾经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面临问题相同:
发展国家经济,
维护民族独立,
促进世界和平.异社会制度不同建设道路不同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
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
称为“万隆精神”。万隆精神四、万隆会议,力挽狂澜
1949年与苏联等17国建交20世纪50年代
外交成就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日内瓦会议
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本课小结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苏联把外交变为科学
中国把外交变为艺术 请同学们,课外收集周总理的外交小故事,体会他是如何将中国的外交变成一门艺术?兴趣作业搏击中考
1、(2013?长沙)某中学八年级同学进行“周恩来的外交活动”的主题探究,下列各项中与此主题有关的是
①出席雅尔塔会议
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出席万隆会议
④参加中国加入WTO的谈判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搏击中考
2、(2013?娄底)周恩来总理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作为新中国的“外交之父”,“外交之魂”,他所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的重要意义是
A.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促成了“双十协定”的签订
C.为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奠定基础
D.为日内瓦会议的圆满成功奠定基础搏击中考
3.(2008福州市)2008年是周恩来同志诞辰110周年。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周恩来同志参加哪次国际会议?他提出了什么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
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2)根据材料二,周思来同志提出的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什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为缅怀周恩来同志,请你确定一个纪念活动主题。
   周恩来的外交生涯等(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42351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优化反思说课流程 五、优化反思 本课运用时政图片以及视频资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开展自主学习、学生表演以及小组讨论等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如何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这一点,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