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说课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说课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11-16 22:00: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大航海时代视野下的中外关系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求 (1)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2)讲述戚继光抗倭的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位 从全球史角度而言,15世纪人类生活舞台由大陆开始走向海洋,迈入大航海时代。明初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郑和七下西洋,主动开展和平外交,远航走在世界前列。由于国势衰微,远航壮举戛然而止,走向闭关锁国。明朝中后期陷入被动之局,遭受外来侵略。本课不仅是中国历史重要拐点,亦能凸显世界大势,地位非常重要。标
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理解明朝对外关系的变动。训练学生合作探究、口头表达、对比分析、综合归纳、历史评价等能力。 知识与能力 创设情境,让学生神入历史,深入理解。问题分解导学,剖析图文史料,倡导质疑精神,论从史出。过程与方法 学习郑和船队的开拓精神与戚继光抗击侵略的爱国精神。认识国力是外交基石。情感态度价值观点(1)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2)难点:理解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和古今地名突破方法 抽象描述与具体感官相结合,利用《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训练学生观察、识图和想像能力。突破方法 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神入历史。实施问题分解导学,层层设疑,以自主或合作探究方式突破重点。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析  七年级学生好动,自我表现欲较强,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具备一定的比较、分析能力。注意力不能长期集中,容易接受感性材料,缺乏深入的分析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留意学生兴趣点诱导和激发,注意指导学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与批判性思维。
法1、教法选择 问题分解导学法、神入历史教学法
材料教学法、比较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2、学法选择  自主学习法
竞争合作法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15世纪,人类生活的舞台开始由大陆转向海洋,出现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大航海时代。郑和七次下西洋迪亚士发现好望角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达·伽马到达印度设计理念 构建宏观历史分析背景,以郑和的海洋观奠定全课基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之海上。
——郑和探究一、郑和下西洋1、何谓“西洋”? 2、为何“下西洋”?3、为何能“下西洋”?4、为何是郑和“下西洋”?5、 “下西洋”概况如何?6、 “下西洋”影响如何?问题分
解设计理念 问题分解导学,进行逻辑思维训练。文莱环节1——何谓“西洋”?设计理念 树立正确时空观,发散学生思维。【材料辨析】
材料一: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材料二: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环节2——为何“下西洋”?如何看待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设计理念 鼓励学生大胆合理的质疑与想象,训练历史批判性思维。环节3——为何是郑和“下西洋”?【解读关键词】
A、出生于穆斯林家庭
B、一定航海、造船知识
C、靖难之役立战功
D、“内侍中无出其右”
E 、曾出使暹罗、日本设计理念 彰显郑和个人魅力;增强自主学习、总结归纳能力。【创设情境】
如果你是郑和,在下西洋之前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准备工作?环节4——为何能“下西洋”?方式:合作讨论
A、人员; B、技术;C、安全;D、物品设计理念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神入历史;合作讨论,培养相互交流与团结协作意识。1405~1433年先后7次航行船只达200多艘每次出海2.7~2.8万人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岸环节5 ——“下西洋”概况如何?设计理念 自主阅读后完成,体会下西洋盛况。刘家港红海沿岸非洲东海岸设计理念 理解郑和远航壮举,了解古今地名差异。环节6——“下西洋”影响如何?设计理念 分析图片细节的蕴意,归纳概括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梁启超曾说:郑和之后,再无郑和!郑和船队的远航一度领先世界,最终却戛然而止。有人认为郑和的去世,导致明代的远航壮举未能继续下去,你怎么看?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拓展讨论设计理念 激发学生思维,分析郑和远航未能继续的原因和后果。对比西方的远航,终导致了不同后果。探究二、戚继光抗倭环节1——材料分析 “大肆毁掠,……杀人无算。城边流血数十里,河内积货满千船”
——《倭变事略》 问题:倭寇是指哪些人?倭患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设计理念 分析材料,论从史出环节2——民族英雄故事会设计理念 理清事件脉络,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为下一环节归纳总结做铺垫。 小组竞争活动:邀请不同团队的学生讲述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故事? (要求:语言简练、形象生动、个人评述、不得重复)抗倭形势图台州九捷环节3——归纳总结:
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设计理念 紧扣环节1、2进行归纳总结。探究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自主学习】
1、你知道最早侵略澳门的侵略者是谁吗?
2、他们是怎样侵略澳门地区的?
3、我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是在哪一年?设计理念 进行自主学习,突出大航海时代中葡萄牙的崛起,呼应郑和远航结束,形成强烈对比。郑和下西洋 倭寇、西方殖民者 明朝前期明朝中、后期交往冲突国力强盛国势衰落设计理念 总结全课,突出明朝外交关系特点,即交往与冲突,反映出国势的变化,同时亦体现出大航海时代里东西方的不同命运。1.郑和的舰队最远到达的是( )
?A.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B.古里和锡兰  
?C.苏门答腊岛和满刺加  D.占城
?2、下列历史人物中,属于民族英雄的( )
①文天祥②戚继光③岳飞④郑和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④ D、②3、1533年骗取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是( )
A、荷兰殖民者 B、葡萄牙殖民者
C、英国殖民者 D、西班牙殖民者随堂检测4、阅读下列材料
“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涉沧瞑十万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视诸夷城,迥割于烟霞缥缈之间。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衙……”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说出该事件的起止时间。
3.这一历史事件有何意义?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得 主要收获:
1、整体设计上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平台互动,全面和谐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2、探究活动上宏观与微观视角转换自如,注重历史意识与批判性思维训练,彰显学科魅力。 最大困惑:
面对信息量极其丰富的教学内容,如何才能实施真正的有效教学。 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