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月考参考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曲解文意,表述过于绝对化;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平民的身份导致了认知能力的受限”可知,导致被访者的认知有限的原因是“平民的身份”而非“交通闭塞,接收信息的渠道有限”;“不能还原历史事实的全部真相”表述过于绝对化,根据原文“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就很有可能出现偏差,并且降低历史真相的可信度”可知,不能还原历史事实的全部真相的有限制条件的,即“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
故选D。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历史形式”错误,根据原文“在搁置了几千年之后,口述历史复兴于20世纪中期”可知,“口述历史”并非是一种新的研究历史形式。
故选B。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中心论点是“口述历史”的问题以及提升“口述历史”可信度的有益探索。
A.雷蒙阿隆《历史哲学》重在说历史的作用;
B.科林伍德《自传》重在说明历史著作的特点;
C.胡也频的观点割裂了过去与现在的关系;
D.布罗代尔认为“历史应该是一首能够用多种声部唱出的、听得见的歌曲”强调“口述历史”的重要性。可以作为材料二的观点。
故选D。
①填补了历史空白,丰富了治史的方法。②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形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1)根据“单一或相对简单的中华民族精神表现形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社会环境下时代的发展”“口述历史不仅以真实的历史方式再现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而且为历史研究本身开辟了新的领域,同时也使得有关历史的声音日趋多元和逼真”可知,“口述历史”填补了历史空白,丰富了治史的方法。
(2)根据“口述历史最为显著的作用就是保存了即将逝去的过去的声音”“因此,当事人或知情者对那段历史的口述回忆就显得十分重要。在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客观要求下,就必须大力加强对口述历史的研究”可知,“口述历史”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形式。
5.①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不断扩大知识储备,尽量多了解与历史事件真相相关的信息。②口述历史过程:努力克服有选择性地回忆,更不会故意忽略关键的细节,力争做到客观全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题干假设的情境为考生作为“被访谈者”接受采访。
(1)根据“一个人的知识储备会影响他对一个事件的理解深度”可知,首先应该扩大知识储备。
(2)根据“当人们无法获取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作为参考,只能基于自身的眼界去判断某个事物的时候,他的位置就决定了他的立场和角度,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就很有可能出现偏差,并且降低历史真相的可信度”可知,要尽量多了解与历史事件真相相关的信息。
(3)根据“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基于这一点,口述者愿意并且可以陈述的回忆也是有限且具有选择性的”可知,要努力克服有选择性地回忆。
(4)根据“如果他们在脑海中所提取的记忆有限,忽略了某些细节之处,甚至是他们有意而为之,从而导致不同的口述者陈述相同事件时发生偏差,那么这也会极大地影响到口述历史的可信度”可知,不能故意忽略关键的细节,力争做到客观全面。
6.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B.“已成为一个活跃在狱中的革命者”错,结合原文“那位瘦瘦的女看守说来也奇怪,她似乎很听这个女人的话,她支使她,她差不多都能瞒过其他警卫和看守照着去办”,文中对女看守的描写很少,只能看出女看守受了“那个女人”的影响,但“已成为一个活跃在狱中的革命者”尚看不出,选项于文无据。
故选B。
①对自己受尽酷刑后的悲观与绝望。②对“那个女人”的好奇与敬重。③对自己和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描写手法、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的能力。
结合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分析道静的心理变化过程。
结合“她衰弱、疼痛得动也不能动,只能勉强对这个同屋难友轻轻说道:‘谢谢!不要治啦——反正活不了……’”分析,可知道静对自己受尽酷刑后的悲观与绝望;
结合“望着她床边的年轻女人,凝视着她美丽的脸庞,忽然好奇地想到:‘她是个什么人呢?共产党员吗?’”分析,可知道静对“那个女人”的好奇与敬重;
结合“道静听着,吃惊地望着她。啊,多么美丽的大眼睛呵,那里面荡漾着多么深邃的智慧和摄人灵魂的美呵!道静忽然觉得心里是这样温暖、这样舒畅,好像一下子飞到了自由的世界”分析,可知道静对自己和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
8.①积极乐观,无惧苦难。“那个女人”虽遭酷刑,身体虚弱,但依旧对生命充满希望,无视身体和精神的苦难,并带领道静和小女学生一起对抗这些苦难。②美丽善良,坚毅智慧。年轻而美丽的生命,虽遭囚禁,却依旧对自己的同胞充满关切,即使在狱中依旧坚持去战斗,去唤醒更多的人。③热爱祖国,信仰坚定。她和道静一样,都热爱祖国,为了自由而投身革命,使深陷牢狱,依旧坚信共产主义终会来到,胜利属于人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1)结合“她似乎有病,躺在冰硬的木板床上,动也不能动,但她却用眼睛和嘴巴不停地照顾着道静和那个小女学生。囚室外的小走廊里,时常可以听到她低微的喊声”“这时候,那个女人还没有睡觉,她伸出手拉住女孩子的手,在黑夜中轻声说道:‘疼吗?我猜你一定是想家、想妈妈,对吗?……不要哭啦!小妹妹,哭,一点用也没有的’”分析可知:“那个女人”虽遭酷刑,身体虚弱,但依旧对生命充满希望,无视身体和精神的苦难,并带领道静和小女学生一起对抗这些苦难。可见她是个积极乐观,无惧苦难的人。
(2)结合“这时,她才看出,这是个非常美丽的女人。年纪约莫二十六七岁。她的脸色苍白而带光泽,仿佛大理石似的”“这些反动家伙们都是雷公打豆腐,专捡软的欺。等我一厉害起来,他们反倒不打我了”分析可知:她年轻而美丽的生命,虽遭囚禁,却依旧对自己的同胞充满关切,即使在狱中依旧坚持去战斗,去唤醒更多的人。可见她是一个美丽善良,坚毅智慧的人。
(3)结合“那个女人静静地听着道静的话,神情变得冷峻而严肃。半晌,她才慢慢地仰起头,在昏暗的灯光下凝视着道静说:‘不要以为被捕就是你生命的终点,就一定是死。不是的!共产主义者到任何地方——包括在监狱里都要做工作,也都可以工作的。我们要工作到最后一分钟,最后一口气。我们要亲眼看到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实现,快乐地迎接这个日子’”分析可知:她和道静一样,都热爱祖国,为了自由而投身革命,使深陷牢狱,依旧坚信共产主义终会来到,胜利属于人民。可见,她是一个热爱祖国,信仰坚定的人。
9.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句意:韩侂胄奸臣,擅自专权,目无皇上,大动干戈,残害人民,图谋危害国家,我这么大岁数了,没有办法报效国家,只有愤愤不平!
“韩侂胄奸臣”是判断句,句意完整,在其后断开,排除AB。
“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都是四字句式,是韩侂胄的做法,应分别断开,排除C。
故选D。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常见的实词及文化常识的能力。
A.第一个“谢”,辞谢。句意:闭门谢绝客人。第二个“谢”,谢罪、道歉。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两句中的“谢”含义不同。正确。
B.正确。
C.第一个“悦”,高兴。句意:孝宗不高兴。第二个“悦”,高兴。句意:等到他高兴时。两句中的“悦”含义相同。正确。
D.“具有褒扬意义的称号”错,谥号有褒有贬,还有平谥,并非都是褒扬性质的。
故选D。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因此得到太子深深的敬重”事件错位。结合原文“他日读《陆宣公奏议》等书,皆随事规警,大子深敬之”可知,太子敬重他是因为他能根据书中的事实联系实际对太子规劝和告诫;而他举荐人才是向王淮举荐的。
故选C。
12.(1)恰逢陈俊卿、虞允文做宰相,两人共同举荐杨万里,杨万里被征召为国子博士。
(2)孝宗起初爱他的才能,征求周必大的意见。周必大对杨万里没有好评,因此不被重用。
解析:(1)“会”,恰逢、正赶上;“交荐”,共同举荐;“召为国子博士”,语义被动句,被征召为国子博士。
(2)“问”,询问,这里指征求意见;“善语”,好评;“不见用”,被动句,“见”表被动,不被重用。
13.①孝宗命皇太子参决一切事务,杨万里上疏力谏,又上书太子,大胆直言。②韩侂胄掌权的时候,他宁可丢官也不为其作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杨万里为人正直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劝谏太子,“万里上疏力谏,且上太子书,言:‘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一履危机,悔之何及?与其悔之而无及,孰若辞之而不居。愿殿下三辞五辞,而必不居也。’”孝宗命皇太子参决一切事务,杨万里上疏力谏,又上书太子,大胆直言。
二是拒绝韩侂胄,“韩侂冑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韩侂胄掌权的时候,他宁可丢官也不为其作记。
参考译文: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杨万里考取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进士,任赣州司户官,又调任永州零陵县县丞。这时张浚贬谪到永州,闭门谢客,杨万里多次拜访都没有见到,便写了一封信极力请求,张浚才见他。张浚以做人要正直以及对人有诚信的道理勉励他,杨万里(立志)一生都服从他的教诲,于是把书斋命名为“诚斋”。张浚入朝做丞相,将杨万里推荐给朝廷。杨万里被升任为临安府教授,未赴任,父亲去世,他在家守丧。后改任隆兴府奉新县知县,他阻止催讨赋税的官吏下乡扰民,老百姓有逃避赋税的只把他的名字张贴在集市中,老百姓就高兴地缴税,不扰民赋税就交清了,县里因而治理的很好。时值陈俊卿、虞允文做宰相,两人交相推荐杨万里,杨万里被征召为国子博士。不久提举广东常平茶盐。盗贼沈师进犯南粤,杨万里亲自率兵讨平,宋孝宗称他为“仁者之勇”,于是有了重用杨万里的想法,立即提升他为提点刑狱。杨万里请求在潮、惠二州的外围修筑寨堡,潮州用来震慑盗贼的巢穴,惠州用来扼住盗贼的道路。但不久杨万里以居丧去官。服丧期满,太子东宫缺少讲官,皇帝亲自提拔杨万里为侍读。他日太子读《陆宣公奏议》,杨万里都根据书中的事实联系实际对太子规劝和告诫,太子深深敬重他。这时王淮做宰相,有一天王淮问他说:“宰相最先办的应是什么事情?”杨万里回答说:“人才。”王淮又问:“哪些人是人才呢?”杨万里就写上朱熹、袁枢等六十人的名字献上去,王淮依次提拔使用他们。赶上高宗驾崩,孝宗想要执行三年守丧的制度,创建议事堂,命令皇太子参与决定各种政务。杨万里上奏章极力劝谏,又上书太子,说:“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要是遇到危机,懊悔怎么来得及?与其懊悔来不及,何如辞谢而不居位。愿殿下三番五次推辞,而不要居这个位。”太子为之恐惧。孝宗看了他的奏疏很不高兴,说:“杨万里把朕看成了什么样的皇帝!”因此杨万里以直秘阁的馆职调出任筠州知州。宁宗即位,召赴行在,他辞谢。到了退休的年龄,他请求退休。进宝文阁待制,退休。嘉泰三年(1203),皇帝下令进封他为宝谟阁直学士,赏赐衣带。孝宗起初爱他的才能,征求周必大的意见。周必大对杨万里没有好评,因此不被重用。韩侂冑当政,想网罗四方知名人士为他的羽翼,曾经修筑南园,嘱托杨万里做记,许以中书、门下省的高位。杨万里说:“官可以抛弃,记却不可写。”韩侂冑非常生气,便改命他人做记。韩侂胄日益专权,杨万里心中忧愤,怏怏不乐,终于病倒了。家人知他是忧虑国事,凡是和时政有关的事情都不告诉他。有一天宗族里有个年轻人族子忽然从外面回来了,说起韩侂胄用兵的事情。杨万里失声痛哭,急忙叫拿来纸写道:“韩侂胄奸臣,擅自专权,目无皇上,大动干戈,残害人民,图谋危害国家,我这么大岁数了,没有办法报效国家,只有愤愤不平!”又写下了十四个字告别妻子儿女,写罢就去世了。杨万里精于诗歌,著有《易传》流行于世。死后赐谥“文节”。
D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全诗运用对比、拟人的手法”理解错误。未用对比和拟人。故选D。
用“一张海棠红”来强调“红”,以突出“红”的鲜艳灿烂,“红”又与后文的“血”自然相连; 用“一片雪花白”来强调“白”,白得晶莹剔透,“白”字又与后面的“信”紧密相连;用“一朵腊梅香”来强调“香”以突出腊梅的沁人心牌,“香”字又与下的“母亲”相连接。相反,如果说“给我一张红海棠”“给我一片白雪花”“给我一朵香腊梅”,后面随文就势的自然联想就无法展开。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在读懂全诗的基础上,从诗人的匠心独运的角度来分析。本题中,量词小不代表所指事物就小,诗人所选取的四个意象内涵丰富,意义广阔,“一张海棠红”、“一片雪花白”、“一朵腊梅香”所强调的都是后边的色彩和味道,而前面的量词“张”、“片”、“朵”更能使读者拥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同时,前面意象的宏大与后面修饰语的小巧相互对比,就更能体现出诗人对祖国的要求很少,而自己愿意为祖国奉献一切的崇高思想,读后,人们自然会被诗人真挚的热情所深深打动。
【点睛】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描写手法主要有: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主要有动静衬,以乐景衬哀情等;联想和想像(虚实结合),对比。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使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比如本题主要从抒情的方式、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的角度作答。
16. (1)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2)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3)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17. B 18. D 19. A
20. ①晚间睡眠不足
②也不要太晚午睡
③午睡时间不能太长
21. 午睡有预防冠心病、延年益寿的好处;午睡时间最好选择在12点到13点之间,以半小时到一小时为佳。雅安市重点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现今,在互联网引领的时代下,各种思想意识对人们的认识活动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单一或相对简单的中华民族精神表现形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社会环境下时代的发展。口述历史就是通过收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式。
进一步说,它是由准备完善的访谈者,以笔录、录音、影像等方式收集、整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观点的一种研究历史的方式。就其基本的科学属性而言,口述历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就其科学性质来讲,口述历史首先是一种科学方法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口述历史是以普通人为主体的,不同以往的历史学论著更多的是关于权力精英的声音。口述历史不仅以真实的历史方式再现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而且为历史研究本身开辟了新的领域,同时也使得有关历史的“声音”日趋多元和逼真。口述历史的载体也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日益多样化。20世纪40年代随着电子音像技术的进步,在搁置了几千年之后,口述历史复兴于20世纪中期。此外,口述历史功能作用是多元性的。实际上,它最主要的功能是对民间、社会资料的发掘。这也是各种研究最基本的需要,这说明了口述历史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是历史积淀的产物,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的斗争,这反映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如何运用新的表现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主题。
口述历史最为显著的作用就是“保存了即将逝去的过去的声音”。历史上有许多事件,由于各方面的局限性,我们不能留下书面记录,人们需要了解历史真相,必须对当事人或知情人进行口头调查,并收集口头凭证。比如在党的早期的许多重要的会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长征以及党在白区的斗争活动等,由于当时斗争的严峻形势,或出于安全原因,没有留下书面材料。今天,那段历史对我们的历史研究和民族精神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当事人或知情者对那段历史的口述回忆就显得十分重要。在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客观要求下,就必须大力加强对口述历史的研究。
(摘编自赵彬彬、张慧峰《以口述历史形式彰显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二:
许多人对“口述历史是否值得相信”这一问题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这源于诸多影响口述历史可信度的因素不能被完全忽视或消除,因此研究者们应该尽力去完善和细化口述历史的研究过程。
对于那些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尽管他们亲身参与到了事件的进程中,但也犹如盲人摸象一般,容易将他们看到或经历过的视为历史事实的全部,事实上谁都没有把握说自己可以掌握历史完整的真相。很多口述访谈的被访者以普通平民居多,他们的文化知识有限。一个人的知识储备会影响他对一个事件的理解深度。因此,平民的身份导致了认知能力的受限,且单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来看,他所能接触到的信息也是单一而有限的。尤其是在交通闭塞、通信初步发展的时期,普通民众能够接收到信息的渠道只有报纸、广播或电报,更遑论那些只能够通过信件才可以勉强进行信息交换的古老年代。历史是多元且复杂的,而当人们无法获取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作为参考,只能基于自身的眼界去判断某个事物的时候,他的位置就决定了他的立场和角度,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就很有可能出现偏差,并且降低历史真相的可信度。
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基于这一点,口述者愿意并且可以陈述的回忆也是有限且具有选择性的。经历过相同历史事件的人,如果在这个事件中他们所记忆的片段是相同或相似的,那么这段口述历史的可信度自然而然就提升了。但是,如果他们在脑海中所提取的记忆有限,忽略了某些细节之处,甚至是他们有意而为之,从而导致不同的口述者陈述相同事件时发生偏差,那么这也会极大地影响到口述历史的可信度。
访谈者在获得口述历史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访谈者的业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一段口述历史的成功与否。所以,对于访谈者来说,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是非常必要的,以免在访谈过程中因为自身背景知识的缺乏而误读了口述者所表达的内容。
(摘编自黄心怡《借用新闻访谈技巧提升口述历史可信度的实践探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口述历史属于历史学的范畴,但它是通过收集和使用普通人口述的史料来研究历史,与那些历史学论著有很大不同。
B.口述历史这种形式能够开辟历史研究的新领域有多种原因,其中电子音像等科学技术的进步,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
C.在革命战争年代,有些历史事件的文字资料因为形势特殊而不能留下来,要了解真相就应该对相关人员做口头调查。
D.过去交通闭塞,接收信息的渠道有限,这就决定了被访者的认知是有限的,不能还原历史事实的全部真相。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口述历史的问题,不过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
B.口述历史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历史形式,仍然存在很多环节需要努力加以完善。
C.口述历史能不能做到真实可信,访谈者的业务能力高低也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D.在访谈节目中,能否谨慎地选择访谈对象,有时也会影响口述历史的可信度。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相关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雷蒙·阿隆《历史哲学》:“历史总是为生活服务的,它提供范例,评价过去。”
B.科林伍德《自传》:“历史著作有开始也有结束,但它们描写的事件却并不如此。”
C.胡也频认为:“历史永远是陈旧的,新的生活不能把历史作为根据。”
D.布罗代尔说:“历史应该是一首能够用多种声部唱出的、听得见的歌曲。”
4.在新的形势下,口述历史这种形式有何重要的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4分)
5.假设你是一位亲历某历史事件的普通人,一个月后要参加某电视台的访谈节目,为确保口述历史的真实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应该如何去做。(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春之歌(节选)
杨沫
道静从严重的创伤中苏醒过来了。她微微睁开眼睛呻吟一下,脑子里朦胧地、混沌地浮现出各种梦幻似的景象。
一个温柔亲切的声音轻轻地飘到她耳边:
“醒过来啦?真叫人急坏啦。”
道静向送过声音的那面侧过头去,在黯黑的发着霉臭的囚房里,就着铁窗外透过来的薄暗的微光,她看见她旁边的床上躺着一个苍白而消瘦的女人。
“我还活着吗?你是……”
那个女人一见道静能够讲话了,且不答应她,却冲着窗外用力喊道:
“来人!来人啊!这屋里受伤的人醒过来啦!”她冲着窗外喊罢了,这才回过头来对道静带着鼓动的热情低声说:“叫他们来给你治疗——我们要争取活下去!”
道静目不转睛地凝视着那张苍白、热情的脸。这时,她才看出,这是个非常美丽的女人。年纪约莫二十六七岁。她的脸色苍白而带光泽,仿佛大理石似的;一双眼睛又黑又大,在黯淡的囚房中,宝石似的闪着晶莹的光。
“希腊女神……”一霎间,道静的脑子里竟闪过这个与现实非常不调和的字眼。她衰弱、疼痛得动也不能动,只能勉强对这个同屋难友轻轻说道:“谢谢!不要治啦——反正活不了……”
看守打开门上的铁锁进来了,那同屋的女人躺在她旁边的床上还在热情地注视着她;狱医拿着一个小药箱站在她床前,他看着道静,对那个女人说:
“这次也许不至于再昏迷了。放心!她的身体还挺不错呵……”他回过头又对道静笑了笑,“他们叫我给你治,我就治吧。没有伤到骨头,你会很快好起来的。”
又过了半天,喝了一点稀米汤,道静年轻的生命真的复活了。她望着她床边的年轻女人,凝视着她美丽的脸庞,忽然好奇地想到:“她是个什么人呢?共产党员吗?”
“好,不要紧啦!多吃点东西很快就会好起来的。”年轻女人对她轻轻笑道。屋里另外还有一个也受了刑伤的女学生,这个女人就对她们两个絮絮地说着。她似乎有病,躺在冰硬的木板床上,动也不能动,但她却用眼睛和嘴巴不停地照顾着道静和那个小女学生。囚室外的小走廊里,时常可以听到她低微的喊声:“看守,来呀!她们要喝水!”
“来呀!看守!看守!”
“看守”,她对走进来的女看守说,“你们该给这位受重刑的弄点东西吃。”看见端进来的是一块发黑的窝头、一碗漂着几片黄菜叶的臭菜汤,她皱着眉说:“这怎么能吃呢,你想法弄点好些的——我们以后不会忘记你的!”
那位瘦瘦的女看守说来也奇怪,她似乎很听这个女人的话,她支使她,她差不多都能瞒过其他警卫和看守照着去办。
小女学生,约莫有十五六岁,细长脸,长得机灵而清秀。她受刑不太重,还能勉强下地走几步。但是她被恐怖吓住了,一句话不说,成天躺在木板床上哭。夜间道静听见她在睡梦里惊悸地喊道:
“妈妈!妈妈!我怕,怕呀!……”
这时候,那个女人还没有睡觉,她伸出手拉住女孩子的手,在黑夜中轻声说道:
“疼吗?我猜你一定是想家、想妈妈,对吗?……不要哭啦!小妹妹,哭,一点用也没有的。”她喘口气,歇歇,听见小姑娘不哭了,又接着说下去,“我十五岁的时候,那在上海,也被捕过一次。那时我吓得哭呀,哭呀,哭起没完。可是我越哭反动派就越打我,越吓唬我;后来我一赌气,就一声也不哭了。我就向我同牢的大姐姐们学——跟反动派斗争,跟他们讲理。这些反动家伙们都是雷公打豆腐,专捡软的欺。等我一厉害起来,他们反倒不打我了……”说到这里,她轻声地笑了,道静和那个女孩子也笑了。
“你是做什么的,为什么被捕?”第二天晚上,卫兵查过夜之后,那个女人这样低声问道静。
“我不知道为什么。”道静衰弱地低声回答。“我是个失学的学生,我相信共产主义,相信共产党——也许就为这个把我捕来的吧。我还不是个党员,可是我希望为党、为人类最崇高的事业献出我的生命。——我想这个日子是到了。我什么也不想,就准备这最后的时刻。”
那个女人静静地听着道静的话,神情变得冷峻而严肃。半晌,她才慢慢地仰起头,在昏暗的灯光下凝视着道静说:
“不要以为被捕就是你生命的终点,就一定是死。不是的!共产主义者到任何地方——包括在监狱里都要做工作,也都可以工作的。我们要工作到最后一分钟,最后一口气。我们要亲眼看到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实现,快乐地迎接这个日子。”说到这里,她看看道静又侧过头去看看小女学生,黑眼睛里突然闪耀着幸福的光彩。道静听着,吃惊地望着她。啊,多么美丽的大眼睛呵,那里面荡漾着多么深邃的智慧和摄人灵魂的美呵!道静忽然觉得心里是这样温暖、这样舒畅,好像一下子飞到了自由的世界。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他看着道静,对那个女人说”,狱医虽为道静治病,却选择对“那个女人”交代病情,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那个女人”的尊重。
B.女看守听从“那个女人”的支使,是因为她受到了“那个女人”的影响,已成为一个活跃在狱中的革命者。
C.文中写关于小女学生在睡梦中惊悸的情节,一方面写出了反动统治的残暴,另一方面突出了“那个女人”的善良与智慧。
D.道静只是一个失学的学生,虽投身革命,但思想还不够成熟,而“那个女人”无疑是她在狱中的精神导师,给她以引领。
7.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请根据这些内容,简要分析道静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8.本文节选自《青春之歌》,你认为文中出现的狱中“那个女人”身上回荡着怎样的青春旋律?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浚入相,荐之朝。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①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盗沈师犯南粤,帅师往平之,孝宗称之曰“仁者之勇”,遂有大用意,就除提点刑狱。请于潮、惠二州筑外寨,潮以镇贼之巢,惠以扼贼之路。俄以忧去。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他日读《陆宣公奏议》等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王淮为相,一日问曰:“宰相先务者何事?”曰:“人才。”又问:“孰为才?”即疏朱熹、袁枢以下六十人以献,淮次第擢用之。会高宗崩,孝宗欲行三年丧,创议事堂,命皇太子参决庶务。万里上疏力谏,且上太子书,言:“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一履危机,悔之何及?与其悔之而无及,孰若辞之而不居。愿殿下三辞五辞,而必不居也。”太子悚然。孝宗不悦,曰:“万里以朕为何如主!”由是以直秘阁出知筠州。宁宗嗣位,召赴行在,辞。引年乞休致,进宝文阁待制,致仕。嘉泰三年,诏进宝谟阁直学士,给赐衣带。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②。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侂胄恚,改命他人。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笔落而逝。万里精于诗,尝著《易传》行于世。赐谥文节。
【注】①追胥:追租的公差。②掖垣:皇宫的带垣。亦以称中书、门下两省。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
B.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
C.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
D.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杜门谢客”与“长跪而谢之曰”(《唐雎不辱使命》)两句中的“谢”含义不同。
B.崩,本义是指山倒塌,古时认为帝王或王后逝世,就好像山倒塌了一样,故常用来指帝王或王后的死。
C.“孝宗不悦”与“俟其欣悦”(《送东阳马生序》)两句中的“悦”含义相同。
D.谥,即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据其生平行为给予的具有褒扬意义的称号。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杨万里虚心向学。他多次前往拜谒被贬谪永州的张浚未果,后写信极力请求才拜见成功;他终身谨记张浚的教诲,把自己书斋取名为“诚斋”。
B.杨万里治理有方。管理奉新县时,他不让官吏下乡催讨赋税,只是把欠税名单张贴在集市中,让老百姓自觉缴纳,不扰民就追回税款,使社会安定。
C.杨万里慧眼识才。担任东宫侍读时,他认为选拔人才最为重要,他所举荐的朱熹、袁枢等六十人,先后被提拔任用,因此得到太子深深的敬重。
D.杨万里能文能武。他进士出身,精于诗歌,曾著有《易传》流行于世;他亲自率兵讨伐进犯的盗贼,并且为潮、惠两州制定不同的防御贼人之法。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8分)
(1)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4分)
(2)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4分)
13.杨万里为人正直表现在哪里?请举例分析。(4分)
(二)现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完成小题。
乡愁四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14.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借鉴民歌的特点,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音韵和谐,一唱三叹,富有音乐美。
B.诗歌中的意象色彩浓烈,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如海棠红、雪花白,富有绘画美。
C.全诗共四节,排列整齐,回环呼应,每一节相对应的句子字数相同,富有建筑美。
D.全诗运用对比、拟人的手法,围绕乡愁展开联想,丰富了乡愁的内涵,强化了情感。
15.有人说余光中的《乡愁四韵》“无理而妙,富于别趣”,如“一张海棠红”中的“张”、“一片雪花白”中的“片”、“一朵腊梅香”中的“朵”均有妙趣,请谈谈这三个字的妙处。(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用动物来表现生机勃勃的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沁园春·长沙》中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显示出英雄仗剑杀敌、报效朝廷的气概。(2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正定胜迹图》由张敢、周仲贤、姚孟军三位画家,历时四年精心绘制而成。艺术化地浮现了古城正定的名胜古迹以及繁华的历史风情和地域景象。画卷场面宏大绘制精细,建筑壮观,画面中近2000个人物______。
画卷从南城门外美丽的滹沱河展开叙述。渡口处碧波荡漾,船只______,忙碌的人们正在船舱边装卸货物,展现出古代正定贸易的繁荣。不远处,农户种桑养蚕的场景描绘,折射出古代正定桑蚕养殖技艺和丝纺织技术的发达,也体现了古代河流作为交通命脉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区域交流的促进作用。
画面向前延伸,便是瓮城以及长乐门。( )从长乐门向里望去,便是造型独特的广惠寺华塔。华塔上半部四周装饰着巨大壁塑,汉白玉高浮雕的吉祥动物形象,______。穿过华塔旁繁华的街道,高大庄严的阳和楼映入眼帘。阳和楼所在的南大街,是正定古城中轴线。在这里,可以看到有人在说唱演出,有人在观看喝彩,还有轿子、马车正穿越洞门。作者对每一个局部、每一处细节的描绘,形象生动又层次分明,烘托出______的气象。
17.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艺术化地再现了古城正定的名胜古迹,以及繁华的历史景象和地域风情。
B. 作品艺术化地再现了古城正定的名胜古迹,以及繁华的历史景象和地域风情。
C. 作品艺术化地浮现了古城正定的名胜古迹,以及繁华的历史景象和地域风情。
D. 作品艺术化地再现了古城正定的名胜古迹,以及繁华的历史风情和地域景象。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跃然纸上 车水马龙 参差错落 欣欣向荣
B. 栩栩如生 车水马龙 层出不穷 生气勃勃
C. 跃然纸上 来来往往 层出不穷 欣欣向荣
D. 栩栩如生 来来往往 参差错落 生气勃勃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瓮城内,士兵正在布阵演练;城墙上,旗帜飘扬,人们漫步城头登高望远。
B. 士兵不仅正在瓮城内布阵演练,而且人们在旗帜飘扬的城墙上登高望远。
C. 城墙上,旗帜飘扬,人们漫步城头登高望远;瓮城内,士兵正在布阵演练。
D. 士兵正在瓮城内布阵演练;城墙上,旗帜飘扬,人们登高望远漫步城头。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据医学家研究观察,每天午睡30分钟,可使体内激素分泌更趋平衡,使冠心病发病率减少30%。研究者认为,地中海各国冠心病发病率较低与午睡习惯是分不开的。而北欧、北美国家冠心病发病率高,其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午睡。成人睡眠不足4小时者,其死亡率比每晚睡7至8小时的人高18%。这就提示人们,① ,如能在午睡中适当补充,也将有益于延年益寿。
根据人体生物钟研究发现,中午12点到13点之间,大部分人的体能会出现明显衰退,最适合午睡。此外,② ,下午3点后午睡就会影响到晚上的睡眠质量。研究还发现,中午睡上半小时到1小时,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和休息,可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因此,午睡时间最好控制在半小时到1小时内,否则醒来会感到很不舒服。特别是失眠的中老年人,③ 。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1. 简述这两段文字的主要观点。要求: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我们身边,有着许许多多的普通劳动者。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虽是凡人,但我们要发现这些凡人身上的微光,这些微光聚集在一起会照亮整个世界。
请选择一位身边的普通劳动者,写一篇题为“凡人微光”的记叙文。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