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7.2《归园田居(其一)》名师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7.2《归园田居(其一)》名师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25 12:56: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归园田居(其一)》名师教学设计
【单元知能对标】
必备知识 学科能力 学科素养 高考内容
第7课 短歌行/曹操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学习理解能力: 观察记忆、信息提取、分析概括、领会理解 实践应用能力: 应用交际、解释推断、解决问题、策略运用 创新迁移能力: 发散创新、批判赏析、内化完善 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1.用典、对比、借代等是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常考的表现手法。 2.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评价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是古代诗歌鉴赏题的高频考点。 3.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是高考考查的热点。
第8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登高/杜甫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第9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课文内容分析】
一、层次、结构、内容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共五首,教材选的是第一首。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叙述平生志趣和描写田园生活,表现了对仕途生涯的厌恶和摆脱尘网的快慰,抒发了对山林生活的热爱之情。
诗的前八句写诗人因鄙弃仕途而归田。开头四句写诗人误入官场,渴望归隐。“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二句写自己年轻的时候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本性是热爱山林田园的,意在说明诗人本性与官场行事作风之间的矛盾。陶渊明自幼受儒家思想熏陶,曾有过“大济苍生”的宏愿,并非天性就愿意隐居山林。只因现实政治黑暗,“有志不获骋”,才转而“爱丘山”。接下二句,以鸟、鱼作比,写自己思归之情。再二句写归田后守拙开荒,表示决心躬耕自食。“守拙”是对“适俗”而言的,从中反映了诗人对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的厌恶。
后十二句写恬静、美好的田园生活以及诗人的愉快心情。其中前八句主要是写景,在景物描写中透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最后四句通过写“无尘杂”的“户庭”和“有余闲”的“虚室”来衬托诗人恬淡的心境,并直接抒发了自己回归田园的欣喜之情。这里要注意的是,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美好描写,并不是为了美化乡村,而是把它作为肮脏的世俗社会的对立面来写的。他是通过赞美乡村的隐居生活来肯定自己、否定官场的。
二、艺术特色
首先,层次清晰,结构谨严。诗人先写辞官归田,后写开荒南野,中间虽有回忆往事,但基本上依时写来,次第分明。并且,开头两句总领全诗,中间几处照应题旨,最后两句,以“久”扣“三十年”,以“樊笼”扣“尘网”,以“复得”应“误落”,以“自然”应“丘山”,互为映带,以结全篇。
其次,善于写景,情景交融。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段,以动写静,绘声绘色,构成了一幅淳朴宁静而又充满情趣的村居图。同时,在这景物描写中还寄寓了诗人的美好情操和快慰心情。
再次,运用比喻和反衬手法,来表达自己的爱憎之情。诗人写田园景物,用实笔描绘,使之具体形象,生动美好;而写官场生活,则用比喻,如“尘网”“樊笼”等,使人望而生恶,并且以其反衬田园生活,就更加激起人们对污浊的仕宦生涯的厌恶和对淳真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最后,语言朴素自然。诗中既无华丽的辞藻,也无深奥的典故,而是用当时习用的语言,如“方宅”“草屋”“榆柳”“狗吠”“鸡鸣”等。这些词语经诗人组织入诗,真切地表现了田园风光。
教学本篇时,学生认知上有两点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一是陶渊明弃官归隐之事,经过后世各代的标举,甚至美化,让人以为是一件轻而易举的浪漫之事。教师可联系相关资料(如《五柳先生传》等),从物质条件、身体状况、耕作之苦等方面进行介绍,体会陶渊明毅然离开官场、回归田园的可贵。
二是高一学生对语言文字总体上处于唯美化追求的阶段,他们喜欢唐诗,喜欢宋词,而对陶渊明闲散冲淡的“田家语”,也许会视为平常语。教师要引导他们通过反复诵读,悉心玩味,体会苏东坡评价陶渊明诗说的“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和“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视有奇趣”(惠洪《冷斋夜话》中引东坡语)。
【学情整体分析】
由于古诗词创作年代久远,学生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经历了解得不够充分,很难完全领会作品的情感和意蕴。对古诗词的艺术手法也缺乏必要的识别和评价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打通过去与现在,深入文本,回到那个时代去理解作品。对学困生有针对性地辅导;改变授课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学法指导;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课堂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学情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活动准备】
一、任务专题设计
初读诗歌,抓住诗眼,诗歌的题目很简单,却包含了重要的信息;
走近诗歌,品味鉴赏;
深化提升,领悟诗歌平淡质朴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浓郁诗意。
二、教学目标设计
1.引导读懂诗歌作品,把握诗中情感,体察曹操和陶渊明两位诗人的生命追求。
2.引导体会《归园田居(其一)》所体现的人生追求、语言风格、表达技巧。
3.指导运用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阅读探究方法。
4.教育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
5.指导写文学评论。
三、教学策略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同时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境;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四、教学方法建议
视频展示法、朗读吟诵法、探究教学法,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指导学会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阅读方法。
2.培养古诗词的阅读兴趣,提升文化品位和思想素质。
3.提升古诗词的审美鉴赏力;学会文学赏读评价。
难点:实现读写能力迁移。
六、教学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建议:1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一、教学导入
导入语一:
学子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只有一条路,就是考取功名然后做官。但是做官有很多种,有为报效国家而为官,有为满足私利争做官。前者官难做,但人品高尚;后者官好做,但遭人唾骂。东晋时期的陶渊明就是前者,但在走了“三十年”(实际十三年)的仕途以后归隐了,这是为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归园田居(其一)》寻找答案。
教学策略: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谈话教学,力求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或者通过探究作者的成功经验,自然导入本课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环节可以培养学生交流与语境的学科素养。
导入语二:
陶渊明29岁(393年)初次出仕,做江州祭酒,不久回家。新居五六年后又先后在桓玄、刘裕、刘敬宣幕下做僚佐,时间都不长。至义熙元年(405年)八月,出任彭泽县令,在任八十余天,辞官归田,时年41岁。直至他63岁时去世,再没有出仕。据此可发现,是出仕还是退隐,青壮年时期的陶渊明在这个问题上多次反复。他之所以三出谋求官职,一是因为家境不好,负担重;二是从小所接受的儒家思想的教育,要求他在社会上有所作为。但他天性热爱田园生活,喜欢读书,不喜欢在俗世杂务上费心思,加上当时朝廷权臣当道,权豪们一心争权夺利,铲除异己,无心致力于清明政治。作者在奔波劳累的官场生活中倍感不适与厌倦,强烈渴望闲居的乡村田园生活。从彭泽县令任上的辞官,是他与仕途彻底决裂的开始。
田园诗简介:
辞赋《归去来兮辞》和诗歌《归园田居》正是创作于转折时期。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风格平淡自然,语言质朴清新。关于陶渊明其人其诗,通过学习《归园田居(其一)》会有深刻的了解
导入语三:
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在出仕多年后,毅然地与官场彻底决裂,选择归隐田园,这是为什么?他归隐田园之后的生活状况又是怎样?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其一)》。
设计意图:三个导入语分别从人生理想、作者生平、人生智慧三个角度切入,导入语不仅要设疑激趣,而且要引导学习方向,提升信息提取和领会理解的能力,培育批判与发现、欣赏与评价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精讲
(一)疏通文意一由象入境明主旨
1.熟读《归园田居(其一)》(指导:字准句清,音正腔圆,把握节奏,语调得体。)
2.释题:题目好似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题目往往能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归园田居”的意思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它的题眼是什么?这个明示信息下还潜藏着的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是什么?
3.以“归”字疏通文意。
【多媒体展示】问题情境
归园田居——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教学策略:教学角度决定教学效率,教师要善于找好切入点。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自读的过程自然会有结合语境理解文言词句、篇章主题,增加文言语感。这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育积累与语感、整合与语理的素养。
(1)探讨“从何而归?”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诗句:
“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追问:这样设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多媒体展示】从何而归
从何而归?
尘网、樊笼:喻官场生活。
羁鸟、池鱼:喻自己。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悔恨。
诗中足见诗人对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厌恶。“三十年”实为“十三年”
(29—41岁)实际夸大了数字,说明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鸟在空中飞,鱼在水中游,最易唤起人们对于自由的向往。“羁写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让人感受到诗人在官场中的种种束缚下痛苦不堪、失去生机的形象。本性难变,鸟要回到山林中,鱼要回到江河中,诗人要回到田园中。
学习策略:通过小组内讨论、交流、品读,学生可以锻炼沟通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发现汇总、分析概括的能力,培育交流与语境的素养。
(2)探讨“为何而归?”
品读“少无适俗韵……守拙归园田”八句。
重点理解:“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韵:气质,本性。丘山:田园
追问:既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为什么要出仕呢?
学科能力:把握文章的深层含义在语言实践运用中引导模仿,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学习指导:
出仕原因探讨:①养家糊口;②从小受儒家思想影响,大济苍生。而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于追名逐利,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总结并追问:这样看来,“少无适俗韵”也许是陶渊明归隐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不是最关键的原因。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的信息,看看点题的是哪句。
追问:“守拙归园田”,如何理解?
言外之意:不归园就不能守拙。守拙:守住愚拙,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的不良影响而迷失本心。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
教学策略: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每个句子所包含的情感。读前做朗读指导,注意语速、重音、节奏和情感。尤其是注意语速,让学生学会拖音朗读。要求把自己想象成作者,读诗要如出己口,如出己心。
设计意图:本环节针对语文学习的实际运用。纵观全文,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初步领会文章的布路局谋篇技巧,为下一步纵深探究做铺垫。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高分析概括、领会理解的能力。
【多媒体展示】文学知识
陶渊明出入、进退的选择
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官场)
思归(归隐田园)
作者归隐后心情如何?
学习指导:回归田园的自由、安逸、喜悦。
【多媒体展示】陶渊明的特点
陶渊明厌恶官场,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热爱田园生活。
(二)理解鉴赏——探究写法识匠心
1.指导认识“白描”
(1)艺术风格决定艺术手法,《归园田居(其一)》平淡自然,得益于白描的艺术手法。
(2)白描,就是用简括、精练、质朴的笔墨抓住人和事物的主要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它不求细致与文饰,只求神似和形像,寥寥几笔,就能写出典型的轮廓和气质。它原来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也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现在也是新闻写作的一个重要特征。
教学策略:教师要引导学生由艺术的“淡”体会人生“淡”的境界。通过整体阅读,把握文章的深层含义,在语言实践运用中引导模仿,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多媒体展示】白描
简括、精练、质朴不求细致与文饰,只求神似和形像
2.指导分析鉴赏《归园田居(其一)》的白描手法
细读课文,细品“淡而有味”描写。
学习指导:
前四句为近景。虽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但对于挣脱“尘网”的人来说,却是另一个天地。土地、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优美、清新喜人的图画,正是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的光景。这些描写看似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奇妙。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显示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开阔、自由。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富丽,却有郁郁葱葱的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于堂前竞相斗艳,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语句间流露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
后四句为远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给人以平静祥和的感觉,不受外界力量的干扰。从近景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逐渐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进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很淡很淡,味道却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
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则是以动映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乡间的宁静、和平。在这里,诗人流露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这纯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白描的艺术手法进而品析白描的艺术魅力。立足课内。此环节可提升学生的积累与语感、交流与语境,提高分析概括、领会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板书设计
教学策略:通过合理严谨的板书设计,展示本课的重点知识体系,把握内在的逻辑关系,帮助教师展开教学,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感知记忆。
2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