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景范中学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初三年级语文学科期中考试答卷
①怅 ▲ (wǎng) ② ▲ (qiè)意 ③浮想联 ▲ (piān) ④言简意 ▲ (gāi)
2.
错别字
改正
3. ①蒌蒿满地芦芽短, ▲ 。 (苏轼《__ ▲ 》)
②愿将腰下剑, ▲ 。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③ ▲ ,单于夜遁逃。 ( ▲ 《塞下曲》)
④ ▲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⑤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 , ▲ 。(《诗经·关雎》)
⑥蒹葭苍苍, ▲ 。所谓伊人, ▲ 。(《诗经·蒹葭》)
⑦ ▲ , 志在千里。 (曹操《龟虽寿》)
⑧ ▲ ,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 ①【答】
②【答】
①【答】
②【答】
6. 【 】
7. 【 】
8. 【答】
9. 【答】
10. 【答】(1)
(2)
11. 【答】
【答】
13. 【答】
14. 【答】
15. 【答】
【答】
【答】
18. 【答】
19. 【答】
20. 【答】
21. 【答】
22.作文(写在反面)
题目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500
600
考场号______________ 座位号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
————————————————————————装订线————————————————————————————
考场号______________ 座位号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
————————————————————————装订线————————————————————————————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初三年级语文学科期中考试试卷(答案)
1怅惘 惬意 浮想联翩 言简意赅
2
错别字 仓 悔 五 习
正确字 沧 诲 伍 席
3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其一
直为斩楼兰
月黑雁飞高 卢纶
羌笛何须怨杨柳
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白露为霜 在水一方
老骥伏枥
瀚海阑干百丈冰
(1)数学和音乐
(2)侏儒摇苹果树,他被苹果打趴在地;下冰雹时,被冰雹击倒;掉进鼹鼠洞;被蜗牛壳绊倒,撞折了胫骨;被一直长毛狗叼在嘴里;被猴子抓住带到房顶上;被侏儒扔进奶油汤碗里。
5. (1)示例1:1—5岁口服5毫升,6—12岁口服10毫升。示例2:小儿年龄越大,用量越多。示例3:6—12岁小儿用量应比1—5岁小儿增加5毫升(一倍)。
(2)示例:刘奶奶,请您给她服瓶子中的一半就可以了。
B
7.D.
8.《与朱元思书》写猿声是以声衬静的写法,表现了山谷的幽静,为抒发“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的“望峰息心”和“窥谷忘反”的情怀做铺垫。《三峡》中写“高猿长啸”是为了突出三峡之秋凄清的特点,渲染悲凉的氛围。(意思对即可)
9.吴均借此表达热爱山川美景,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情怀,渲染山水的魅力;而柳宗元则借此表达自己被贬官后寄情山水,排遣心中郁闷忧伤的心情。(意思对即可)
10.(1)夕阳将要落山,水底的鱼儿竞相跳跃。(关键词能翻译,大意对即可)
(2)但从谢灵运后,已不再有能欣赏这奇山妙水的人了。
11.杨二嫂“冷笑”“我”忘记了她。这个词是对杨二嫂这个人物的讽刺和嘲笑,反应了人物之间的隔膜。先生是“冷笑”旧毡帽朋友不识时务,表现了人物的居高临下,骄横霸道、盛气凌人。(意思对即可)
12.杨二嫂一边为我记不住她的“恩德”愤愤不平,一边眼睛四周窥视,看看有没有可以顺手牵羊的东西。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描写,表现了人物尖嘴厉舌、爱贪小财,自私、世俗可怜的性格。(意思对即可)
13.杨二嫂的尖酸恣睢使我意识到善良美好人性的的泯灭。故乡人和人之间存在着深深的隔膜,是我说不出话来。(意思对即可)例如:想不到这样一个安分守己的人也会变成这样,故乡的人变了,人和人之间越来越隔膜了。(意思对即可)
14.小的决定大的(或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①只有小,才是最具繁衍力的。 ②未来最终改变世界,影响人们生活的,不在宇宙,乃在毫微。 ③小事致走向。或答成:本文是从“小最具繁衍力”“小能改变世界”“小事致走向”三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的。
16.道理论据。 有力地论证了“小的决定大的”这一中心论点,具有权威性,富有说服力。
17.举例论证(例证法)。 举微型电子电路的发展过程的事例,论证了“未来最终改变世界,影响人们生活的,不在宇宙,乃在毫微”(或“小能改变世界、影响人们生活”)的分论点,真实可信,说服力强。
17、因为我对旧居的记忆总是与巷口的几株梧桐牵扯在一起,挥之不去拂而又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回想起故园自然就想起梧桐。
18、小时候在家附近的名园玩耍;在梧桐树下听外婆讲故事;在南园的天地里和自然亲近;梧桐树下与知己谈论(写出其中三条即可)
19赋予静态的月光以动态的感觉,形象的写出了月光洒满院落的情景,渲染出一篇安宁祥和的气氛。
20.这三句话是文章的抒情线索,把文章内容组织起来;把梧桐当成家园的象征,叶落叶飘都象征这人物、世事的变迁,表达出故园之思。
21.物是人非,作者感慨万千,恍惚间仿佛看到昔日的情景,表达出作者惆怅的心情。苏州市景范中学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初三年级语文学科期中考试试卷
本试卷共23题,满分13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一部分(26分)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4分)
①怅 ▲ (wǎng) ② ▲ (qiè)意 ③浮想联 ▲ (piān) ④言简意 ▲ (gāi)
2、下面一段话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
读书之乐,得于目而富于心也。古人曰:“书中日月长。”秦汉冷月,唐宋乐舞,明清绝唱,世事仓桑,人生百态,尽展眼底。在宁静的夜晚,会会曹雪芹,拜访罗贯中,聆听鲁迅大师深沉的教悔,瞬间完成了心灵的净化。以书为五,少一分浮躁,多一分清纯,少一分庸俗,多一分儒雅。读书之乐,似与圣贤习地而坐,聆听心声感到灵魂充实丰盈,豁然开朗。
错别字
正确字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10分)
①蒌蒿满地芦芽短, ▲ 。 (苏轼《__ ▲ 》)
②愿将腰下剑, ▲ 。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③ ▲ ,单于夜遁逃。 ( ▲ 《塞下曲》)
④ ▲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⑤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 , ▲ 。(《诗经·关雎》)
⑥蒹葭苍苍, ▲ 。所谓伊人, ▲ 。(《诗经·蒹葭》)
⑦ ▲ , 志在千里。 (曹操《龟虽寿》)
⑧ ▲ ,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名著阅读。(5分)
①飞岛国上的人对什么有精深的造诣?(2分)
②格列佛在大人国的王宫里遇到了哪些危险,请列举三个。(3分)
5. 阅读下面的资料,根据情境要求答题。(3分)
“美林”每瓶10毫升,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小儿退热药,下表是该药说明书的一部分。
12岁以下小儿用量表
【用法】 【口服用量】
年龄(岁) 一次用量(毫升)
1—5 5
6—12 10
(1)从上面表格可以看出“美林”的用量(用文字表述):
(1分)
(2)邻居刘奶奶5岁的小孙女感冒,突然发热至38.9℃。她想给小孙女服点“美林”退热,以缓解症状。刘奶奶看不明白,拿着说明书来请你帮忙。你看了说明书后,问清楚刘奶奶的小孙女是5岁,你简洁地告诉她说:
(2分)
第二部分(44分)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回答6——10题,共12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吴均《与朱元思书》)
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或意义相同?(2分)
A. 急湍甚箭 B. 猛浪若奔
貌若甚戚者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C. 奇山异水 D. 从流飘荡
渔人甚异之 无从致书以观
7.下列加点的“者”字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中加点的“者”字意思和用法不相同一项是哪一项?(2分)
A.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 B.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
C.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 D.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8.上文划线句子都写了猿猴的叫声,下面的句子也是写“猿”的,请分析它们在文中各自起什么作用?(2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渔者歌谣)
【答】
9.作者抒写了“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看到富春江奇异的景色以后“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受,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一文中写了在看小石潭幽美景色之后的一种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心境。请思考,他们写这些感受的目的各有什么不同 (2分)
【答】
阅读下面的语段文言文,完成第10题。(4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答】
②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答】
阅读《故乡》片段,回答11—13题,共7分。
①哦,我记得了。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但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但这大约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却并未蒙着一毫感化,所以竟完全忘却了。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②“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
③“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④“我并没有阔哩。我须卖了这些,再去......”
⑤“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⑥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⑦“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11.第一段中加点的 “冷笑”一词写出了杨二嫂当时的心态,下面一句话也写了人物的“冷笑”,请比较这两处“冷笑”所表现人物心态的不同?(2分)
“嗤!”先生冷笑着,“你们不粜,人家就饿死了么?各处地方多的是洋米、洋面,头几批还没有吃完,外洋大轮船又有几批运来了。”(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答】
12.“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的细节描写很精彩,请联系课文简要分析其精彩所在。(2分)
【答】
13.“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我为什么会无话可说?请展开联想,用第一人称把“我”当时的心里活动描述出来。(不超过30字)(3分)
【答】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14-16题。(共8分)
小的决定大的
①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没有一个是经国大计,却为任何一个当政者所不能忽视。一场疯牛病,几乎颠覆了英伦三岛。
②中国古典文学巨著以大开大合的情节见长,但感人肺腑,让人记下的却是“石卵化猴”“桃园结义”,以及“玉在匣中”,“钗在奁内”这些生动的细节。
③几乎所有动植物繁衍的种子,都是核儿,很小很小的。风可以刮着走,鸟儿可以用嘴衔,被人不经心就可以忽略甚至丢弃的,却负载着生物自然的最伟大传承。
④任何庞然大物,都不能忽略小,只有小,才是最具繁衍力的。
⑤近代尽人皆知的重大发明、发现,从苹果落地发现地心引力,到开水冒气引发的蒸汽机的利用,无不是由偶发思端的小事影响整个世界的。
⑥一位生活在硅谷世界的人告诉我,微电子技术的诞生和发展,是从最初集成电路只包含几个几十个元器件,发展到一个小小硅片上可以制作出几十万个上百万个元件,形成微型电子电路的。正是这个微型电子电路,带来当今世界飓风般的各种生产方式大规模乃至超大规模变化。
⑦可见,未来最终改变我们这个世界、影响人们生活的,不在宇宙,乃在毫微。
⑧张艺谋初入社会,在生活的最底层当弹棉花的辅助工。那时候仅仅为了调节生活,他买了台照相机,怎么也没想到就是这台小小的照相机,后来竟在他报考北京电影学院时派上用场。从此,陕西少了一个苦力,中国多了一个让世界刮目相看的电影导演。美国的麦当劳,就是从吸引小孩,改变幼年的饮食入手,从小让你喜欢我这种快餐方式,然后到你上学长大,多少年,仍然光顾我。这是真正做不起眼的大买卖!
⑨由此观之,小事还能致走向。
⑩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中国至圣老子说的话,值得我铭记一生。想行千里吗?想成大树吗?那么,从脚下开始,从毫末做起。
(选自《经典阅读集萃》,有删改)
1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的?(3分)
【答】
15.文章第⑩段引用的老子的话属于什么论据?有什么作用?(3分)
【答】
16.文章第⑥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分析其作用。(2分)
【答】
阅读《梧桐摇落故园秋》一文的节选,完成17—22题,共17分。
①记忆总是泛黄的,就像秋桐的叶,一片片地与季节、岁华和情怀同在风中摇落。我对于旧居的记忆总与巷口的几株梧桐牵扯在一起,挥之不去拂而又来,时间愈长,那几株老桐愈清晰地成了家的意象。
②小巷在古城的东隅,巷口植着梧桐树,秋风起时,黄叶越过围墙落在我家的庭院。学校在巷尾,从家里走去不过十分钟的路,就在这条巷子里走过了我的童年和少年。巷的中间是一座名园,整条巷子呈回字型绕在它的周围,那是我孩提时常去的地方。园林的管理员与我外公熟,对我向来是不收门票的,甚至有时带几个小朋友同去也无妨。园中的人文碑刻亭台楼阁对于孩子是毫无吸引力的,感兴趣的只是池中的红鲤,后院的假山和一步跨得过的石桥。听大人说,曾经有个画师在园中豢养过一头猛虎,唤作“虎儿”,月黑风高之时,园中仍依稀可闻虎啸之声。我听了不禁有些悚然。事隔多年,我对园中草木建筑犹能不差分毫地画出,只是偶尔买了票进去,留意更多的却是郑燮的联对,还有何绍基的字了。外公每天清晨都要去园中喝茶,茶具茶叶是自带的,老茶客也就那么几个。临出门时,外婆拣两个青橄榄,用菜刀背在砧板上拍几下,放在外公杯中。即便是寻常的粗茶,冲泡出来清香四溢,甜甜的,涩涩的。
③银黄色的月光,透过浓绿桐叶的隙缝泻在院子里。一个孩子躺在竹榻上数着天上的星星,说着和星星一样多的傻话,他的外婆坐在身边慈爱地望着他,轻轻的挥着蒲扇,怕孩子热了,怕他给蚊子叮着……孩子央着外婆讲故事,那是个老得掉了牙的故事,不知讲了多少遍了,外婆笑吟吟地依了,娓娓地讲着,孩子静静地听着,可总是快讲到故事的结局,他已甜甜地进入了梦乡,睡得那么安详。这时只有风儿徐徐地吹,梧桐的叶子沙沙地应着……孩子渐渐地长大了,再也不央着外婆讲故事,故事的结局他不再关心。外婆也老了,走不动了,精神好时请人搬个藤椅坐在巷口等着孙儿回家。深秋的梧桐开始落叶了,枯叶乏力地随风飘零,落在了外婆的旧藤椅上。
④出了小巷往南数步便是南园,菜畦蛙鸣豆棚瓜架,又是另一番田园景象了,这是孩子们亲近自然的所在。一帮顽童在南园上捉蟋蟀、捕蝌蚪、抓青蛙……然后将“猎物"投入邻桌小女生的书包里,一睹芳容失色尖声厉叫而后快。欢乐无忧的童年一去不返,现在回想起来只觉得好笑,那帮恶作剧的家伙有的竞也已为人父。不过,那时的孩子似乎都带几分少年老成,也许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吧。南园玩累了,几个知心的便坐在巷口的梧桐树下,大言不惭指点江山,似乎个个天将降大任于其肩。如今岁月的尘埃落定,同学相聚,谈起梧桐树下的少年意气往往一笑而泯,笑得有些无奈,有些羞愧,又多了几许世故。然而,泯却的情怀却是最可贵的。等到我们老时,巷口的梧桐树下可能又会聚起几个闲话秋月春风的白头人。人生或许就是如此。
⑤是的,巷口梧桐依旧,而巷里的人呢 老宅已经拆迁了,那座园林也已改换门庭,正门修葺一新,每天送往迎来。黑漆漆的后门则紧紧地闭着,多年以前,这曾是园的入口,我怔怔地望着它……,突然,那门嘎吱一声打开了,外公、少年的我,还有那些小伙伴们走了进去,脸上挂着灿烂的微笑,外公喃喃地说,梧桐树好,梧桐令人清爽,不像桂花树香气太媚太俗,多闻了会得病的……一片桐叶落了下来,扣在了门环上,我蓦地惊醒。又是一个秋天。
17.第①段中写“时间愈长,那几株老桐愈清晰地成了家的意象”。为什么梧桐会成为家的意象 (3分)
【答】
18.故园常和童年联系在一起,通读全文,找一找文中写了哪些童年旧事,用概括的语言写出其中的三件。(3分)
【答】
19.文中“银黄色的月光,透过浓绿桐叶的隙缝泻在院子里”一句的“泻”字用得好不好 请说说你的看法。(3分)
【答】
20.文中划线的三句话对揭示主题和展开内容有什么作用 (4分)
【答】
21.文章多处用到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一例,简要分析。(4分)
【答】
第三部分 作文(40分)
22.请以《风雨中》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字数不少于600;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班名、老师姓名等,但可用化名代替。
考场号______________ 座位号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
————————————————————————装订线————————————————————————————
考场号______________ 座位号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
————————————————————————装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