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25 10:50: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学习目标
了解清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
了解清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社会面临的危机。
盛与衰
盛在何处?
衰相为何?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1 康乾盛世
康熙帝
爱新觉罗·玄烨
雍正帝
爱新觉罗·胤禛
乾隆帝
爱新觉罗·弘历
康熙帝:“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乾隆帝: “方今国家全盛,府库充盈”。
于敏中:“觐光扬烈,继祖宗未经之宏规;轹古凌今,觐史册罕逢之盛世”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1 康乾盛世
三位皇帝都以勤政著称。他们独断朝廷大政方针,对地方具体事务,也总是不厌其烦地详加过问,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总体特征
时间 事项 时间 事项
04:00 起床、请安 13:00 会见臣工
05:00 早课 15:00 批阅奏章
07:00 御门听政 16:00 会见臣工
09:00 批阅奏章 17:00 鉴赏文物
11:00 经筵日讲 20:00 就寝
清朝皇帝的一天
“诸臣视朕如驾车之马,纵至背疮足瘸,不能拽载,仍加鞭策,以为尔即踣毙,必有更换者,惟从旁笑视,竟无一人怜恤,俾其更换休息者。”
1.2 君主专制强化
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
(1)奏折制度
①含义:
②特点:
迅速、机密
③作用:
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我跟皇帝说件事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康熙时期奏折
◎红漆皮奏折匣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朕就是这样的汉子!就是这样的秉性!就是这样的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
(2)设立军机处
①设立:
雍正时,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军机处。
②目的:
迅速处理军务,防止泄密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庭,便于宣召。——梁章钜《枢垣纪略》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③职责:
军机处官员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日夜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
④地位: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⑤影响:
提高行政效率,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明朝内阁 清朝军机处
同 性质 都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
权力 都参与机要事务,但没有决定权
与皇权 关系 都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无法制约皇权
异 专制 程度 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跪受笔录;上呈下达
内阁只处理一般文书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3)文字狱
①实质:
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②影响:
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胡中藻写“一把心肠论浊清”死,在我大清之前加“浊”字,你死定了;
乔廷英写“千秋臣子心,一朝日月天”死,“日月”为“明”,难道你想做明朝臣子 灭族;
卓长龄著《忆鸣诗集》死,“忆鸣”乃“忆明”,满门抄斩。
论疆域,比明朝扩大了一倍以上;论财力, 经济总量占居世界首位;论人口,从1700年到1794年的不足百年时间里已不止翻了一番,达3.13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论城市,当时世界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共有10个,中国就占了6个。
——上海社科院周武《论康乾盛世》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疆域的奠定

二、疆域的奠定
十全武功
1747至1749年:平定大小金川之战
1755年:平定准噶尔达瓦齐部之战
1755至1757年:平定准噶尔阿穆尔撒纳之战
1758年:平定南疆大小和卓叛乱
1762至1769年:清缅战争
1771至1776年:再平大小金川
1786至1788年:平定台湾林爽文叛乱
1788至1789年:安南之役
1790至1792年:两次平定廓尔喀
清·乾隆帝晚年自号“十全老人”
十功者,平准噶尔二,定回部一,打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尔喀降,合为十。
2.1 东南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62
1683
1684
郑成功
收复台湾
郑氏后裔降清
◎康熙台湾府志
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二、疆域的奠定
◎雅克萨之战形势图及《尼布楚边境》中俄边境示意图
2.2 东北
二、疆域的奠定
17世纪中叶,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
康熙前期,雅克萨之战
1689年,《尼布楚条约》法律上确定中国领土
2.3 西北
①17世纪后期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清军进行了长期斗争,最后将其彻底击败。
②设立盟、旗,任命蒙古王公管辖。
(1)蒙古
二、疆域的奠定
2.3 西北
①平定天山南路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叛乱。
②1762年,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2)新疆
二、疆域的奠定
2.3 西藏
清初,清政府册封五世达赖“达赖喇嘛”尊号,康熙时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尊号。此后历时达赖和班禅,都经中央政府册封。
(1)册封:
二、疆域的奠定
(2)派驻大臣:
从1727年起,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3)颁布法规:
二、疆域的奠定
乾隆帝颁发给西藏地方政府的金瓶
按照格鲁派教规,达赖、班禅采用“灵童转世”的方法选择继承人。乾隆后期作出规定,转世灵童的人选必须通过驻藏大臣主持的“金瓶掣签”仪式来确认,报朝廷批准。
康熙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的金印
清朝的民族政策
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
改土归流,强化清政府对西南各民族的管理。
二、疆域的奠定
“改土归流,就是废除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
改土归流
东北:历代中原王朝从未实际统治过,只是羁縻而已,清朝把东北变 成了中国的领土。
蒙古:中原王朝与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长期以来战和不定,清朝把 蒙古容纳进为自己的有效统治范围。
西藏:清朝通过宗教信仰把西藏纳入了自己的领土范围,达赖、班禅 每几年都要朝见清朝皇帝。
新疆:汉唐时期控制丝绸之路是一个松散体系,清朝设置伊犁将军, 严密控制统治新疆。
台湾:郑成功之前,中原王朝对台湾没有任何概念,康熙时期收复台 湾,把台湾纳入了大陆版图。
为什么说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二、疆域的奠定
统治危机的初显

乾隆58年(1793年),由马戈尔尼率领的英国使团来到中国时,他们看到的不是《马可波罗游记》中“黄金遍地,人人绫罗绸缎的东方大国”,却是另一番景象。
在寄回国内信件中,他们写道:清朝老百姓普遍骨瘦如柴,面色憔悴,看上去没有一点精气神,收到残羹剩饭施舍时,人们都会下跪磕头,并贪婪争抢着,好像是什么珍贵宝物。人们住的房屋通常都是泥土夯筑的墙,茅草覆盖作为屋顶,风一吹好像能将其刮倒,以上这些场景大大颠覆了我们对盛世时代的美好想象。
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统治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19世纪前期,嘉庆、道光两位皇帝在位时,衰象更为明显。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3.1 国内危机
(1)人口剧增
经济繁荣、国土开发,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暴露。
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种植之法既精,糠核亦所吝惜,蔬果尽以助食,草木几无孑遗,犹不足养,人事之权殚矣!
——汪士铎
高、曾之时,有屋十间,有田一顷,身一人,娶妇后不过二人。以二人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宽然有余矣……而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又况有兼并之家,一人据百人之屋,一户占百户之田,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 ——洪亮吉
清朝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
①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②人口基数比较大、人口统计范围扩大。
③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大量种植。
④赋税制度的变革放松了对人口的控制。
(2)影响
①给清朝社会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造成资源危机,社会不稳因素增多。
②使得大量的人口为了生存而转向工商业领城,促进了清朝工业的发展。
摊丁入亩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2)阶级矛盾
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农民起义屡屡爆发。
白莲教是唐、宋以来流传民间的一种秘密宗教结社。渊源于佛教的净土宗。清初白莲教曾受反清复明思想影响,各派与清廷一般处于敌对状态。乾隆三十九年(1774)清水教徒王伦的起义,嘉庆元年(1796)收元教发动的鄂、豫、川、陕、甘五省农民起义,嘉庆十八年李文成等领导的天理教起义,都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
白莲教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3.2 外部危机
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对华贸易
3.3 闭关锁国
马戈尔尼访华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清高宗实录》卷1435
3.2 闭关锁国
(1)内容
清朝仅保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口岸,规定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都受到严格约束。严厉禁止民间船只出海贸易。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2)原因:
①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是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
②明中期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是明清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客观原因。
③清朝统治者防止人民与外联结,形成反清力量。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政策(≠完全禁绝对外交流)
(3)影响
①虽然延缓了西方列强侵占瓜分中国的进程
②但是阻碍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广州十三行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闭关锁国与海禁政策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①从禁止的地域上看
海禁:只是禁止中国人与外国人在沿海的往来。
闭关锁国:禁止中外往来的地域不止海疆,还有内陆的疆界口岸。
②从针对的对象和内容看
海禁:主要防止中国人私下与外国人通商,外国人来华在政府的规定范围内是允许的,且对外来文化没有过多限制,属积极防内。
闭关锁国:是针对外国人来华所从事的一切行动的限制政策,属于消极防外。
(2)联系:闭关锁国政策是海禁政策的进一步发展和延续。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本课思维导图
课堂小练
一位清朝皇帝曾赋诗言志:“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诗中壮志因何事而发 ( )
A.抗击沙俄入侵
B.设置伊犁将军
C.平定准噶尔叛乱
D.收复台湾
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