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张PPT)
样
与
声
声
弱
弱
音
音
强
强
的
的
与
观察钢尺发声的振动情况
轻轻拨
用力拨
伸出桌面
10cm
来自钉盘00:00:1826.3 MB
观察更多物体发声的振动情况
鼓
橡皮筋
音叉
物体的振动幅度____,声音越__;
物体的振动幅度____,声音越__。
越大
强
越小
弱
我们的发现
声音的强弱与___________有关:
振动幅度
D
456189
3
2
1
《声音的强与弱》记录单(一)
实验器材
振动现象(用示意图表示)
声音强弱
轻轻
拨动
钢尺
用力
拨动
我们的发现:轻轻拨动钢尺,观察到
声音
用力拨动钢尺,观察到
声音
乙O
罩需:
之公刘
0ò
心
a
R
3aDa000@0a2
《声音的强与弱》记录单(二)
实验器材
振动现象(用示意图表示)
声音强弱
轻轻
拨动
皮筋
用力
拨动
轻轻敲
鼓
用力敲
轻轻敲
音叉
用力敲
17/四上 1.5 《声音的强与弱》
【教材简析】
声音的强弱是声音的一个重要属性。在本课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将用不同的力度拨动他们熟悉的钢尺和橡皮筋,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鼓面,探索影响物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的本质。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物体振动幅度不同时发出的声音的强弱不同,从而认识物体的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是在学生收集了多种物体振动幅度不同时,发出声音强弱也不同的信息对比中实现的。
【学生分析】
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声音已有了基础性的认识。他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传播并且人耳如何接收,也学会了对多个发声物体进行观察、记录,寻找规律。那为什么我们会听到各种强弱不同的声音呢?这些强弱不同的声音又是怎样产生的,同样也是四年级学生非常乐于探究的问题。
学生的前概念认为:声音的强弱和力的大小有关,并未直接与振动幅度建立联系。事实上,力的大小确实会影响振动幅度的大小,进而影响声音的强弱。因此,本课在学生已有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认识基础上,将观察点聚焦到振动与声音强弱的关系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建立“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间的联系,思考改变振动幅度的原因,进而认识到“力”、“能量”对声音强弱的作用。借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让学生学会思考。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力的大小会影响振动幅度的大小,进而影响声音的强弱,声音的强弱事实上是能量变化的一种体现。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我们对同一个物体用的力大,传递的能量就多,物体的振动幅度就大,声音就强;用的力小,传递的能量少,物体的振动幅度就小,声音就弱。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通过真实地观察、探究,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声音的强弱会影响我们的健康。
【教学重难点】
重点: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难点:能如实观察并记录物体的振动幅度,并与发出的声音强弱相联系。
【教学准备】
教师:音叉演示装置、演示台、钢尺、橡皮筋、教学课件。
学生:1把钢尺、1根两端固定了的橡皮筋、1面鼓和鼓槌、1颗塑料泡沫、1个分贝仪、学生活动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什么是声音的强弱(时间:5分钟)
导语:听听这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揭示课题:声音的强与弱)
声音的强弱,我们平时还会怎么说?(联系生活)
设问:声音强的时候物体在振动吗?弱的时候呢?它们的振动情况一样吗?
(设计意图:学生已有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认识基础,在此基础上将观察点聚焦到振动与物体发出的声音的关系)
二、探究活动:观察记录声音的强弱和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时间:10分钟)
1. 设问:现在给你这些物体,要让它们发出一个强的声音和一个弱的声音时,看看振动有什么不同,你们会吗?
追问:怎么让它们发出一个强的声音?一个弱的声音呢?(请学生上台演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思考发出一个强的声音、一个弱的声音的方法,暴露学生前概念:“声音的强弱”和“用力的大小”有关)
2.导语:请统一观察红点位置的振动情况,用示意图的方式记录到活动单上。
探究声音强弱与振动的关系的活动记录单
(设计意图:三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会了利用红点作为质点记录物体运动情况,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的基础上,学生学会了如何用示意图记录物体振动情况,用示意图的方式能够更好地呈现学生观察到的物体振动过程)
3.学生活动(借助分贝仪控制音量,辅助判断声音的强弱),教师指导。
三、研讨:将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建立联系(时间:20分钟)
1.设问:同一个物体发出一个强的声音、一个弱的声音,振动情况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请学生上台用手臂比划什么是振动幅度,在示意图是标记振动幅度的意思。
(设计意图:描述并出示“振动幅度”的概念,引导学生用手势、示意图描述“振动大”等“振动幅度”以外的其他描述的意思,让学生发现不同的表述实际上指向的是同一个意思——即“振动幅度”,进而归纳出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之间的关系。)
2.设问:你们都是这样记录的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的结论。
追问:你们观察到的现象支持你们的观点吗?
利用56教室平台扫描上传学生记录单,先展示全班的结论,通过交流研讨,形成一致的结论: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再浏览全班的观察记录是否都能合理地支持结论。
(设计意图:展示全班的结论,全班都形成一致的结论后,检查观察记录的现象是否能够合理有效地支持观点,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3.设问:你怎么解释这个声音的振动幅度越来越小了?
追问:你一直在对它用力吗?什么时候开始不用力的?
追问:是什么让它在继续运动?
追问:平时生活中,你有没有听见很强的声音,同时产生了巨大的能量,举个例子。
(设计意图:学生前概念认为力的大小会影响声音的强弱,在建立声音强弱和振动幅度的关系后,引导学生建立振动幅度和力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同一个声音也有强弱的变化,指向能量的传递(或衰减),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强弱其实也是能量变化的一种体现,并联系生活中能量和声音相关的例子。进一步对声音的强弱进行归因: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我们对同一个物体用的力大,传递的能量就多,物体的振动幅度就大,声音就强;用的力小,传递的能量少,物体的振动幅度就小,声音就弱。)
4.设问:老师这里还有个音叉,让它发出一个强的声音靠近乒乓球会发生什么,或者一个弱的声音靠近乒乓球会发生什么?
(设计意图:运用新学习的知识,预测并解释和音叉发声时乒乓球的运动状态)
5. 老师这里还有一段音乐,你们来听听音乐(不放出声音)哪部分强哪部分弱?
(设计意图:通过看的方式辨别声音的强弱,反向建立声音强弱和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
四、拓展:声音强弱的拓展与应用(5分钟)
1.设问:你们觉得生活中,声音究竟是强好还是弱好?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认识到不同情况下对声音的强弱有着不同的要求)
2.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设计意图:了解噪音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建立控制音量的意识)
3.设问:面向全班发言,声音多强合适?
请学生上台,使用分贝仪辅助学生控制演讲的音量。
4.设问:小组交流时,声音多强合适?
使用分贝仪小组交流2-3分钟,探究小组交流时合适的音量。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小组交流时合适的音量,尝试如何控制自己的音量,建立控制音量的意识)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