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9张PPT。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义务教育课程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2课感 谢 信 蓉园小学的同学们:
我是楚怡的杨红雨老师。谢谢你们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为我捐款,让我能及时得到治疗。现在,我的病情得到了控制,身体在慢慢地康复。你们的爱心我将永远记在心中,愿你们学习进步!天天开心!
杨红雨
2005年10月31日台湾慈济医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6自然段,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或段落,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说说心中的感受。课文朗读地震画面余震画面李博士介绍 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中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 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知识链接 台湾骨髓移植专家,主持创办了台湾慈济骨髓捐献中心,成为全球最大的华人骨髓捐献库,救助了许多白血病患者。他曾100多次携台湾同胞的骨髓来到大陆,架起了一座又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李博士一日工作时间表早上7:30 赶往手术室
上午8:00—12:30 抽取骨髓
中午1:00—3:30 坐飞机到香港
下午4:30—6:00 坐飞机到杭州
下午7:00 赶到杭州医院
晚上7:00—8:00 准备骨髓移植
晚上8:00-凌晨2:00进行骨髓移植手术
凌晨3:00 用 餐 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可骨髓移植手术。心灵之语 我们来想象一下,一年以后的某一天,小钱和那位捐献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会是怎样的场景?小钱会对那位台湾青年说些什么呢?和小组内同学合作,来表演一下。 也许,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永远不会见面,这并并不重要,因为两岸同胞的心是永远连在一起的。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我们的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谢谢指导!课件18张PPT。2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学习生字峡 桂 移 湾 彼 袭
余 怀 旷 暂 胞 脉
学习词语跨越 海峡 桂树 苍白 红润
移植 幸运 台湾 袭击 期待 空旷 暂停 谈何容易
平安无事 骨肉同胞 血脉亲情
这个刚满 18 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在这场灾难中,病床
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
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
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
在海峡的另一边,有
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
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针头向皮肤刺去,一
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
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
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
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
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
青年的骨髓,终于
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 骨髓的保存期只有 24 小时。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 小钱得救了。两岸
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
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也许,小钱和这位台湾
青年永远不会见面,这并不重要,因为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宝岛台湾与大陆虽然被台湾海峡所隔,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是无法割断的,这种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座用爱心架起的生命桥一定会永远屹立在两岸同
胞的心中,这种血脉亲
情的火种,必将愈燃愈
烈,时代相传。沉着 —( ) 如同 —( 镇静犹如苍白 —( ) 凋零—( )
沉着 —( ) 红润慌张绽放不顾危险——抽取骨髓跨海奔波——护送骨髓 爱心架桥——移植骨髓血脉亲情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生命垂危——期待骨髓课文讲述的事情很感人,和大家说说自己的感想。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 小钱几经辗转,终于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一次又一次努力,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李博士终于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两岸同胞的全力救助,小钱终于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终于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骨髓是还没有分化成红、白细胞的
母细胞,就像还没有分杈的树干,把它
植入白血病患者体内,就可以继续分化、
造血,使白血病患者身体康复。
骨髓捐献者捐出的干细胞,只占身体的约 5%。这 5% 即使不捐,两星期后也会在自身的新陈代谢中死亡,所以捐献骨髓对身体是没有害处的。 慈济医院位于台湾花莲市,1993 年成立了台湾
地区首座骨髓捐赠中心——慈济骨髓捐赠中心。现
登记在册的志愿供髓人数已达 20 余万,是目前亚
洲最大的骨髓捐赠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华人骨
髓资料库。台湾慈济医院课件9张PPT。2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1999年9月22日,早晨7时30分,阳光洒满了美丽的杭州市,桂树还没有开花,晨风中已经飘来甜丝丝的香气。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 在同一时刻,海峡彼岸的台湾花莲慈济医院,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正步履匆匆地走进手术室。一位青年躺在病床上,等候着他来抽取骨髓。 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
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
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 10时20分 从花莲飞往台北14时15分 由台北抵香港后,
立即飞往上海16时45分 飞机在上海降落20时50分 直奔杭州22时15分 坐救护车开进杭州医院 1、1997年4月,该中心首次进行横跨两岸的
骨髓移植给大陆一名17岁男孩.
2、1999年7月29日,台湾身患残疾的汤女士
带着伤病的身躯,为西安29岁的白血病患者王
健作捐髓手术。3、2003年11月14日上午,该中心几经辗转,
将台湾女青年捐献的新鲜骨髓送到汕头,挽救
了汕头市工贸中专的学生姚文健的生命。(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生命桥》课课练
基础训练
一、看拼音,写词语。
海xiá( ) 台wān( ) huāi( )念 空kuànɡ( )
zàn( )时 同bāo( ) yí zhí( ) bǐàn( ) xíjī( )
二、比一比,组成词。
挂( ) 湾( ) 峡( ) 彼( ) 移( ) 况( )
桂( ) 弯( ) 侠( ) 披( ) 够( ) 旷( )
胞( ) 跨( )
苞( ) 挎( )
三、词语连线。
凋零的 阳光 甜丝丝的 动作
灿烂的 火种 突出其来的 事情
空旷的 花朵 理所当然的 香气
生命的 原野 协调有序的 余震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 ,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 。
2、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 红润起来。
3、此时此刻,跑到 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 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2、3两题中,同样是“静静地躺在病就上”,但意思却不同,小钱是因为 ;台湾青年则是为了 。
五、从课文中找出两个比喻句抄下来,读一读。
六、选择正确意思的序号填空。
彼岸:①比喻追求、向往的境界 ②(江、河、湖、海)的那一边,对岸
1、在同一时刻,海峡彼岸的台湾花莲慈济医院,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正步履匆匆地走进手术室。( )
2、只要我们努力,就一定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
七、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中的“生命桥”是指一座大桥。( )
2、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被台湾的医生救治了。( )
3、台湾青年用自己的骨髓救了小钱。( )
4、这一课告诉我们:血浓于水,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 )
综合应用
八、课内阅读。
小钱得救了。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也许,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永远不会见面,这并不重要,因为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那血肪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生命桥:
生命的火种:
2、改变句式,意思不弯。
也许,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永远不会见面,这并不重要,因为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
3、你对“那血肪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九、课外阅读。
向上帝借一只脚
丹普赛出生时四肢不全,只有半边右足和一只臂的残端。稍大一点的时候,这孩子竟不可救药地迷恋上了足球!父母忧虑地看着这个可怜的孩子,不知道该如何劝阻他。为了安抚孩子,实现他的梦想,他们为他做了一只木制的假足,以便使它穿上特制的足球鞋。丹普赛付出了数倍于常人的努力,天天用他的木足练习踢足球。他不断对自己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让自己在离球门越来越远的地方将球踢进去。他弯得极负盛名了,以至新奥尔良的圣哲队雇他为球员。那是圣哲队对底特律雄狮队的一场比赛,当丹普塞骼他的跛脚在最后两秒钟,在离球门63码的地方破门踢进的最远的一个球。这个洪亮的进球使圣哲队成了骄傲的胜利者。底特律雄狮队的教练说:“我们是被一个奇迹打败的。”底特律雄狮队的后卫说得更透彻,他说:“丹普赛并不曾踢中那个球,那个球是上帝踢中的。”
丹普赛成功地向上帝借了一只脚。
1、结合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词语,并造句。
(1)不可救药:
造句:
(2)骄傲:
造句:
2、“他变得极负盛名了”的原因是什么?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3、“在离球门63码的地方破门时,球迷的欢呼声响彻美国”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句话和上文哪句话相呼应?
4、那个后卫说“那个球是上帝踢中的”,应怎么去理解他说的话?其中“上帝”指的是什么?
5、你认为自己要向丹普赛学习什么?
拓展提升
十、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们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把你想到的话说给同学们听。
参考答案:
一、峡 湾 怀 旷 暂 胞 移植 彼岸 袭击
四、1、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 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2、苍白的脸 3、空旷 沉着 生命垂危,急需救援 一心救别人,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
六、1、② 2、①
七、1、× 2、× 3、√ 4、√
八、1、海峡的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用自己的生命去挽救别人的生命而架起的桥梁。 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 2、因为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所以即使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永远不会见面,也并不重要。 3、宝岛台湾与大陆虽然被台湾海峡所隔,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是无法割断的,这种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座用爱心架起的生命桥一定会永远屹立在两岸同胞的心中,这种血脉亲情是生命的火种,必将愈燃愈烈,经久不息,世代相传。
九、1、(1)愿意指病重得已无法救治。 文中指丹普赛虽四 全,但酷爱足球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造句略。 (2)自豪。造句略。 2、原因:酷爱足球到了无可挽救的地步。 根据:付出了数倍于常人的努力,对自己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3、夸张手法。与“他不断对自己提出……越来越远的地方将球踢进去”相呼应。 4、丹普赛的远距离进球创造了奇迹。“上帝”指丹赛刻苦训练付出了数倍于常人的努力。
《跨跃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
说教材:
《跨跃海峡的生命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专题栏的一篇阅读课文。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二是体会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与学生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谈何容易、平安无事、期待、突如其来、空旷、骨肉同胞、血肉亲情”等词语。
读懂课文,理解“跨跃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说设计理念:
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情致淳厚感人,教学设计以爱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体会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教学中重朗读、重感悟、重情感、重创新。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说教学思路与意图:
(一)、故事导入,引发爱:
1、讲故事,谈感受。有一位母亲买菜回家,突然看见自己三岁的孩子正从自己五楼的阳台上摔下来。这位母亲一下子从很远的地方跑过去,居然接住了小孩。后来,消防队员做了一个试验,让这位母亲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跑过去,这位母亲却接不住一个沙包。这是为什么呢?
2、揭示课题:了不起的母亲瞬间爆发了超常的力量,避免了惨祸,拯救了孩子。是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我们要学习的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发生在杭州的故事,因为真实,因为就在我们身边,我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格外感动,我想你们也一样,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故事,看看到底是什么感动着我们? (二)初读课文,体会爱:
1、自由读课文:
(1)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读后你有何感想?
2、检查交流:
(1)认读词语,说你能理解的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谈何容易、平安无事、期待、突如其来、空旷、骨肉同胞、血肉亲情
(紧扣文本理解词语,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感悟课文内容)
(2)回答问题2
(三)研读课文,感悟爱:
1、学习课文第二段,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当时情况的紧急性。
如:“小钱静静地躺在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得连红润起来。”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2、学习3 -6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划出是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或段落,在空白处写上感受。
(2)、有感情地练读你划记得语句或段落,说说理由。
(3)、学生交流体会。
(随学生的回答,进行相机的指导,指导学生如情入境的反复朗读,探究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心情。从大地震刚过,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床上”,没有考虑家人是否平安无事,没有考虑是否延期手术,没有选择空旷安全的地方等细节,体会台湾青年一心只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从礼博士抽取骨髓使得镇定沉着,运送骨髓中的刻不容缓,植入骨髓使得部分昼夜,体会其不顾个人安危、吉他人之所急得高尚医德。同时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情致淳厚感人,引导学生认真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3、 学习第7自然段
4、说写练习
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的无私的给于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小钱得救了,他的身体会慢慢康复,他苍白的脸会慢慢红润起来,他的心中一定会充满了感激,你想他会感激谁呢?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
5、学完课文,谈谈你对课题理解。
(四)拓展延伸,畅谈爱:
1、组织讨论;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我们的班机,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怎样?
2、欣赏歌曲《爱的奉献》
(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爱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爱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成长;爱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让学生在欣赏《爱的奉献》中结束本堂课的教学,使课堂教学得以有效延伸。)
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以训练学生语感为主: ⑴形象思维训练法: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我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获得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后,借助电教手段播放了“鸟的天堂”录像,把学生带进一种特定的评议环境中,学生神情专注而投入,随后让学生看着早上没有鸟的这一棵大榕树,启发学生想想说说,“百鸟欢闹”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当再读到“百鸟欢闹”这一段时,学生已学沉浸在期中,仿佛身临其境,而让学生说说一只鸟的特写景头时,也能说得有声有色,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⑵品词析句比较法:文章的组词成句构段的方法研究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感受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我抓住有关的句子进行比较、揣磨、欣赏,不断地提高其对语言感知的敏锐程度。如:教学第8自然段中“这棵榕树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对于“颤动”、“展示”这两个关键字,引导学生用其他词来替换。如用“显示”、“出现”或“抖动”、“晃动”等,用哪组词更好?在讨论、比较中,让学生体会到“展示”是清楚地摆出来,明显地表现出来,突出榕树的旺盛的生命力;“颤动”是短促而频繁地振动,课文把微风吹动,阳光照耀下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不但美丽而且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榕树那旺盛的不可抗拒的生命力,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这样,关键文字抓住屯,学生品出了精妙词语,咀嚼出了它的神韵,从而在心灵上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促使学生语感不断地增强。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如果用单一的抓重点句、重点词谈体会,再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方式教学,容易引起学生语言感知上的疲劳,学生便会缺乏兴趣,注意力分散。经过我的再三思索打算换一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平日爱画画的特点,我决定对重点段采取以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动手演一演,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去,谁知我的这一想法竟然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印证。由此,使我深深地领悟到简笔画、肢体语言的的妙用确实对理解语言文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巧用简笔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可以将语言文字所叙述的事物,描绘成鲜活有趣、看的喜爱、感受真切的东西,使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情趣万千,充满了勃勃生机。如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时,便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动手画一画,起初大部分学生都画得不正确,没有弄清爬山虎脚的位置,当我放足时间让学生找到书本上有关的语句,朗读反复琢磨,寻找自己画上的不足。这一设计竟使学生情绪高涨的朗读起来,他们紧锁眉头细细斟酌,不一会儿,一幅幅作品就在他们手中诞生了,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二、巧用肢体语言能帮助突破教学的难点。 俗话说得好:“人的肢体语言是最为丰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课文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如果单单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来说一说是怎样爬的,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想到这儿,我让学生们都把两只手伸出来,把自己的胳膊当作爬上虎的一根茎,手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手指肚当作细丝的小圆点。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接着指名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把黑板当作一面墙,先把手指肚触着墙,胳膊弯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个身体就贴近黑板,就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经过同学们的演示讲解,学生由原来误认为爬山虎像人一样双脚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渐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样爬墙的。 由此可见,恰到好处的运用简笔画、肢体演示,能降低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内容的难度,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形式,的确做到了在乐中学,学中得。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 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 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是发生在杭州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因为真实,我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格外感到,我想你们也和我一样,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故事,看看到底是什么感动着我们?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06页,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二、自由读文,感悟危情
1、从这段课文的描述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钱?(学生汇报)
处理句子: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
把 比作了 。小钱这朵花未曾开放即将凋零。因为他患了(生:严重的白血病)。“白血病”又称什么?更何况是严重的白血病那!18岁正是如花的年龄,18岁正是在运动场上奔跑、跳跃的年龄,18岁正是在书海中畅游的年龄,而小钱却静静的躺在病床上等待着死亡。假如你是小钱的亲人,你的心情会怎样?假如你是小钱的朋友,你的心情又会怎样?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感受。(用同情、惋惜的语气读这段课文的前三句话。)
2、得了白血病,“唯有”进行骨髓移植。给“唯有”换个词语,(“只有”,别无选择。)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谈何容易也就是( )。从这段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词语和句子。谁来说说。(生汇报. )师:十万人里才可能有一个,十万分之一,不容易! 师:“几经辗转”是什么意思?医务工作者有可能去哪些城市找过?(北京、上海、广州、香港……)也有可能去过——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太不容易了!结果找到了适合的骨髓吗?在哪儿找到的?这就叫“几经辗转”,这就叫“谈何容易”啊。 谁能带着自己的体会来读一读这三个句子。 师:真会读书!现在,让我们也来读一读吧。 三、读懂捐献,感悟爱心
1、同学们,让我们把目光投到海峡彼岸的台湾花莲慈济医院吧!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3至5自然段,要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个人?他们正在干什么?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2、生汇报。
“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学生想象:7.3级的大地震是怎样的情形?(学生描述)如此大的地震,手术又是怎样进行了呢?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课文的第五自然段)(配乐读)
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汇报)3、(小黑板):针头向皮肤剌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前,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大家知道什么是余震吗? 生:余震是指大地震过后的小地震。 师:那么什么是突如其来的余震?谁知道? 生:指余震来得突然。 师:来得很急,很快,让人没有任何防备。 在这危险的情况下,人们最应该做的是----- 生:跑出去,在空旷的地方保全自己的生命。 师:但是……(学生接读)余震袭来,手术室屋顶上的灯摇摇欲坠,生命受到危险,但是……(学生接读)。墙上的泥灰在脱落,房屋摇摇欲坠,生命受到危险,但是……(学生接读)他们不知道余震还会发生多少次,但他们知道 。
4、(小黑板):齐读: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师:一次又一次的文字背后是什么呢?你读出了什么?从身躯里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
师:流出来的是深深的感动,是大陆和台湾的血脉亲情。(板书:大陆 台湾 血脉亲情)从中可以看出李博士、台湾青年是个怎样的人?3、多么感人的一幕啊!谁想读给大家听。(第五自然段)
4、如此动人的一幕,同学们想读不想?带着自己的体会齐读第五自然段。(配乐读) 5、师: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
这是怎样的十几个小时呢?
在这同一时刻,除了李博士,还有谁在为小钱的生命而努力呢?(两岸的医务工作者、家人、飞行员、司机等等) 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的无私的给予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小钱得救了。 6、齐读第7自然段 (欢快的语气)师:此时此刻,你们知道生命桥指的是什么了吗? 生:用生命搭起的桥。用爱心搭起的桥。 师:是啊,这座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就是爱之桥!(板书:爱之桥)(手指着板书)这座用爱心架起的跨越大陆和台湾的生命桥一定会永远屹立在两岸同胞的心中。 四、课外拓展,读写结合 因为爱,人间才充满温暖。是爱,给了小钱第二次生命。是爱,让一朵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又一次绽放。让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不顾家人安危、冒着生命为他捐献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看谁说得最让人感动?
同学们,老师读完这篇课文后,格外感到,情不自禁的写下了几句话:大陆和台湾是兄弟,虽然我们一直不在一起,彼此不了解,不熟悉,但是,既然是兄弟,就不需要太多的言语,只要说一声:我需要你,做什么我都愿意。把我的骨髓捐献给你,把我的爱心奉献给你。我的亲人,我的兄弟,愿我一次又一次的努力,让你的生命之花灿烂无比。
希望同学们像文中的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样,奉献我们的爱心,让爱永驻心底,让爱充满你我之间,让爱在咱们四(?)班传承,希望爱洒向祖国的每一个角落。
五小 崔大霞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
一、??? 说教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二、??? 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苍白、红润、移植、谈何容易、幸运、台湾、袭击、平安无事、期待、突如其来、空旷、暂停、骨肉同胞、血脉亲情”等17个词语。
能力目标:能够读懂课文,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情感目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三、??? 说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生命桥”的含义。
四、??? 说教法学法:
教法:抓住重点语句仔细研读,认真感悟,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劳累奔波,从中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学法:通过认真的读和想像,能够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五、??? 说教学过程:
进行本课内容的教学,我计划用两个课时来完成。
我结合今天所讲的这节课,重点谈谈第二课时的设计。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讲课开始,我就告诉同学们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让“真实的故事”诱发学生探究课文的欲望。
二、自由读文,感悟危情
“引导学生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为了突破这个重点,我结合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情致醇厚感人”的特点,抓住重点词语“含苞的花朵”,“严重”,“唯有”,“谈何容易”,“几经辗转”等和重点句子“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让学生理解、感悟,体会到小钱的生命危在旦夕,进行骨髓移植的重要性和紧迫感,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是多么的不容易。 三、读懂捐献,感悟爱心
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而课文的第3至6自然段正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的重点段落,特别是第5自然段。我就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突如其来的余震”,“一次又一次”,“ 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前,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仔细研读,认真感悟。从大地震刚过,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没有考虑家人是否平安无事,没有选择空旷安全的地方等细节,体会台湾青年一心只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从李博士抽取骨髓时的镇定沉着,运送骨髓中的刻不容缓,植入骨髓时的不分昼夜,体会其不顾个人安危,急他人之所急的高尚医德。体会这部分内容,我引导学生由课文内容想开去,想像、感悟余震袭来时的危险,探究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心情,学习人物的品质,同时相机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这一部分,使学生在读中进一步提高认识,升华情感,引发共鸣。 四、课外拓展,读写结合
学文之后,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大胆想像: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不顾家人安危、冒着生命为他捐献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学生刚学过课文,深切地体会到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正为他们的高尚品质感动着。因此有话可说。
五小 崔大霞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后反思
现在回想我的课堂教学,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为学生”。这篇课文讲述的故事,饱含着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饱含着台湾与大陆同胞之间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能通过这样一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人间真爱,感受到两岸亲情,在他们心中埋下善的种子,植入爱的根苗,应该是语文课的骄傲,是语文教师的骄傲!这就是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之所在吧。然而,语文课毕竟不同于思想品德课。在语文课堂上,要通过听、说、读、写等一系列属于语文的学习活动,让孩子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获得语文知识、技能的训练与提升,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
一、重视朗读训练,通过抓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词句,让学生体悟文本,感悟人间真情。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确实,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训练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语文实践活动。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情真意切,很适合感情朗读。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就以“读”为突破口,将“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
比如:抓住“谈何容易”、“几经辗转”,让学生体会到寻找骨髓的不容易。通过抓“沉着地”、“静静的”体会抽取骨髓的不容易。通过抓“十几小时”体会运送骨髓的紧迫性。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品词析句的语言实践活动感受到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到海峡两岸的血肉亲情,通过让学生自主研读,自我感悟,理解意思,指读、齐读等形式,让孩子能够充分地感悟到《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教师又以一个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引导学生想像手术的情景,从词、句中体会人物的高尚品德,从而带领学生深入的体会课文的情感,引起和作者的共鸣。
二、以说促思,发散思维,读写结合,感悟人间真情。???????????
教学中,我设计了几处想象说话,如:教师朗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学生想像当时的场面并说话。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不顾家人安危、冒着生命为他捐献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等。使学生在深刻感受了课文情感之后,抒发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这既是对文本内容的延伸,又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自我表现的舞台。学生在经历自我与他人的行为对比、体会手术危情和感受护送骨髓的辛劳之后,也真正体会到了海峡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教师最后的配乐结束语,升华了主题,引发了学生对爱的思考,对人间真情的渴望。
我只是对本节课进行了简单的反思,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领导、专家及与会的教师给予批评指正。
五小 崔大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