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梦游天姥吟留别》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梦游天姥吟留别》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8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25 19:39: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梦游天姥吟留别
1
3
4
新课导入
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
研读课文
5
重难点解析
2
6
课文小结
天宝三年(744),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尽管东鲁(今山东)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第二年他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就是这一时期,他创作了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即《梦游天姥山吟留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新课导入
学习目标
知识
与能力 进一步了解李白及其作品,熟读成诵,丰富积累
过程
与方法 鉴赏“梦游”的意境,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即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培养古诗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诗人不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培养对理想执著追求的精神
李白(701~762),盛唐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李白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
作者简介
整体感知
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时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幕府。
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 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
写作背景
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天姥:所梦内容。
吟:古体诗的一种形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
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
解题
瀛洲         天姥    
剡溪 渌水    
脚著谢公屐   石扉  
澹澹   訇然  
魂悸  
基础字词
yíng

shàn


fēi
dàn

hōng
1.文中写梦游是从哪里开始,又到何处结束的?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来。
研读课文
【提示】
“我欲因之梦吴越”……“仙之人兮列如麻”。
梦前
——梦中
——梦醒
2.读“梦前”部分思考:诗人本来是“梦游天姥”,但诗文中还写了哪些山,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提示】
山—瀛洲、五岳、赤城和天台
手法:衬托、夸张
1、天姥山的雄峻巍峨,
2、增添了天姥山的神话色彩,
3、勾起游览愿望。
作用
3.“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诗人用什么手法写出了天姥山什么特点?
【提示】
手法——夸张
特点——高峻、壮美
4.天门打开前: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写出怎样的一种景象?
【提示】
景象—恐怖、奇险的特点。
5.梦醒了,梦碎了,诗人发出了什么样的感慨?
世事虚幻无常,人生如梦,行乐须及时的消极避世思想。
蔑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品格。
进步性
局限性
1.诗人游的是天姥山,却首先谈瀛洲,有何用意?作者是怎样来表现天姥山的高峻的?
重难点解析
问题探究
【分析探究】①首先用“烟涛微茫”的瀛洲的“难求”来衬天姥山的可睹、可寻,这便是陪衬、铺垫的手法,这使诗一开始就带有神奇色彩。
②作者将天姥山与五岳、赤城、天台进行比照,把其高耸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它纵可连天,横可遮天,
五岳赤城不在话下,万丈天台拜倒脚下。事实上天姥山只不过是浙东一处灵秀之地,与天台并峙,较五岳却是小巫见大巫,这便是用陪衬、夸张的手法营造一个神奇的色彩、神奇的氛围,将我们一步步引向那梦幻的境界。
2.本诗题为“留别”,而作者却花费大量的笔墨来渲染梦境,这表现了什么主题?
【分析探究】李白是通过一个离奇变幻、自由壮伟的极乐梦境来表达自己对自由乐土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的。神仙世界的五彩缤纷,反衬出人间社会的极端丑恶,诗人借此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憎恶。诗人认为,神仙世界虚无缥缈难以寻觅,那就在人世间像神仙一样纵情山水恣意游乐吧,决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这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放达乐观的精神。
3.诗人是如何由现实过渡到梦境,又由梦境过渡到现实的?
【分析探究】从现实到梦境由过渡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衔接,既写出梦之所源,又写出了梦之所向。“之”代指越人语,承上;“飞度镜湖”这一神来之笔突出梦境,从而引出下文对梦境的描写。由梦境到现实的过渡句是“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
课堂小结
课文结构
这首诗别具匠心地围绕着梦境构思,以描写梦游天姥山为主,以梦醒后感慨议论为辅。通过对梦游天姥山的精心描绘,表现出诗人对理想生活的热烈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以及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课文主旨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其雄伟的意境,惝恍莫测的氛围,缤纷多彩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集中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
1.奇特的构思
李白这首留别诗,别出心裁地用“梦游”这一奇特方式来构思全诗。全诗围绕一场游仙的梦幻而写,由瀛洲引出天姥,由“或可睹”引出梦游;再由天姥引出仙洞,由梦醒而生感慨。这样从现实到梦境,又从梦境到现实,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艺术特色
2.丰富的想象
诗人驰骋想象,描绘出一幅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其中有月光皎洁、渌水荡漾、镜湖映影的静幽之景,也有海日东升、天鸡破晓的壮美晨光;有熊咆龙吟、列缺霹雳的夜间奇景,也有琼楼银台、富丽堂皇的仙府。奇景异境,可谓变幻迭出。
3.大胆的夸张
诗人充分发挥了他的夸张才能,把幻想中的事物写得活灵活现,惊心动魄。
以夸张、烘托的手法,极言天姥山之高。尤其是“横”“拔”“掩”三字,气象博大,生动有力,突出了天姥山的高大雄奇,描绘了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高大形象和磅礴气势。
4.灵活的句式
这首诗句式参差,以七言为主,杂以四、五、六、九言,兼用楚辞手法,使语言有波澜起伏的气势,又灵活多变,自由流畅。表达方式上以描写记梦为主,而以梦醒后的慨叹议论为辅。写梦境,便于驰骋想象;抒感慨,对表现主题画龙点睛。
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