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检测卷
一、选择题(共9小题)
1.农民伯伯采取的下列措施与其依据或目的不一致的是( )
A. 给农作物松土﹣﹣有利于根部的呼吸
B. 白天合为大棚作物补充二氧化碳﹣﹣增强光合作用
C. 幼苗移栽时根部留土坨﹣﹣降低蒸腾作用
D. 把农作物种子播种在湿润的土壤中﹣﹣利于种子萌发
2.“小草依依,踏之何忍”设置这些提示语提醒人们不要践踏小草,因为经常在草坪上行走,会造成土壤板结,从而影响草的生长,土壤板结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原因是( )
A. 植物缺少无机盐,影响生长 B. 植物缺少水,影响光合作用
C. 土壤缺少氧气,影响根的呼吸 D. 气孔关闭,影响蒸腾作用
3.鱼缸内放一些水草,在阳光照耀下,水中会有气泡冒出,这些气泡里的主要气体是( )
A. 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 B. 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
C. 蒸腾作用产生的水蒸气 D. 以上三项全是
4.下面关于呼吸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呼吸作用必须有氧的参与 B. 呼吸作用能产生二氧化碳
C. 呼吸作用能释放能量 D. 呼吸作用能分解有机物
5.图中的箭头表示不同物质的运动方向,其中a、b可通过气孔进出叶片,c、d可通过叶柄进出叶片.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在光照下,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时,c通过导管运输,d通过筛管运输
B. 在黑夜里,叶片进行呼吸作用时,a表示氧气,d表示二氧化碳
C. 在光照下,叶片进行蒸腾作用时,c和d都表示水
D. 在光照下,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时,a表示二氧化碳,b表示有机物
6.新疆生产的水果又大又甜,以甜瓜为例,新疆与某地的光照条件和栽培措施基本相同,但温度条件却差别较大(见下表),致使新疆产的同品种甜瓜更甜.以下是对这种现象的解释,其推理过程应该是?( )
平均温度(℃) 甲地 乙地
白 天 33 33
夜 晚 12 22
①新疆夜间的温度低,呼吸作用弱,分解的有机物少;某地夜间的温度高,呼吸作用强,分解的有机物多
②新疆产的甜瓜含糖量高,因此更甜?
③光合作用只能在白天进行,呼吸作用在白天和夜晚都能进行?
④两地白天温度、光照和栽培条件基本相同,甜瓜制造的有机物基本相同?
A. ③④②① B. ③①②④ C. ③④①② D. ②①④③
7.欲提高蔬菜的产量,下列措施中最有效的是( )
A. 过量施加肥料 B. 适当增加光照强度
C. 尽量减少二氧化碳 D. 适当增加氧气
8.从种子萌发到长成植物体这一过程中,能正确反映体内有机物含量变化的曲线是( )
A. B. C. D.
9.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瓶中植株未经暗处理),下列描述中正确的组合是( )
①此装置可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②此装置可验证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③丙内石灰水保持澄清 ④丙内石灰水变浑浊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二、解答题(共4小题)
10.如图表示植物体内有关生理作用示意图,其中①、②为相关气体,请回答:
(1)若②代表水蒸气,则水蒸气是通过 作用散失到大气中去的.叶片上气体散失的“窗口”是 ,该结构主要分布在叶片的 表皮。
(2)若该图表示光合作用,则①代表的气体为 ,②代表的气体为 .若①代表氧气,②代表 ,则该图表示的生理活动为 作用。
(3)某地区植被稀少,气候干燥,空气质量差.经大面积植树造林后,预期该地区空气湿度将会 ,空气中含氧量将会 。
(4)将叶片放酒精中隔水加热,会看到酒精变成绿色,说明叶绿体中的 已经溶解在酒精中。
11.为探究某环境因素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蓝蓝设计了如下实验。请分析:
①将甲、乙两装置(如下图)暗处理两天;②将两装置移至光下两小时;
③摘取叶片A、B进行水浴加热;④漂洗叶片后滴加碘液。
(1)甲、乙两装置中,除了空气中的 不同外,其余条件均相同.据此可知,蓝蓝探究的问题是: ,设计甲、乙两装置的目的是进行 。
(2)步骤①,暗处理是为了避免叶片中原有的 对实验造成影响。
(3)步骤③,装酒精的烧杯是[ ],酒精溶解了 后,达到使绿叶 的目的。
(4)步骤④滴加碘液后,只有叶片[ ]变蓝色,该结果表明: 装置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探究的因素会影响光合作用。
12. 图一为植物叶片的生理活动示意图(①②代表不同的物质,箭头表示物质进出的方向),图二为该植物在夏季晴朗天气中一天内某些生理过程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分析作答:
(1)从叶片的结构分析,图一中物质①、②是通过 进出叶片的。
(2)若图一表示呼吸作用过程,则②代表的物质是 ,图二中能够表示呼吸作用的曲线是 。
(3)若图一表示光合作用过程,则②代表的物质是 ,物质②产生于叶肉细胞的 (填细胞结构);图二中表示一天内光合产物开始积累的时间是 点.请你写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
13. 在探究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活动中,某同学设计以下探究方案,请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完善:
(1)如图,将植物罩上透明塑料袋,放在光下3∽4小时,将塑料袋中气体通过①号试管收集后取出试管,将一支带火星的木条伸进①号试管内,结果木条复燃了,由此得出的结论是:①号试管内含较多的 (气体),这是由于植物进行 作用的结果。
(2)在实验过程中,塑料袋内壁出现水珠,是叶片进行 作用散失的水分凝聚而成。
(3)请在(1)的设计基础上进行修正和完善,来证实植物呼吸作用能够释放二氧化碳,设计步骤如下: ,
实验结果为试管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得出结论是:植物进行了呼吸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
参考答案
1.C 解析:植物的根也需要呼吸,所以给农作物松土有利于根部的呼吸,故A正确;光合作用的原料是水分和二氧化碳,所以B正确;幼苗移栽时根部留土坨﹣﹣是增强根的吸水能力,C错误;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之一是水分,故D正确。
2.C 解析:小草的呼吸作用吸收的是空气中的氧气,经常在草坪上行走会造成土壤板结,使土壤缝隙减少,土壤中的氧气减少,小草的根无法呼吸,从而影响小草的生长。因此不能在草坪上行走,要保护小草。
3.A 解析:把鱼缸内放一些水草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由分析可知光合作用能够产生氧气,因此能增加鱼缸中氧气的含量,为鱼提供充足的氧气以促进其长时间的存活。因此在鱼缸中放一些新鲜绿色水草,主要目的是增加水中氧的含量,水中会有气泡冒出,这些气泡里的主要气体是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可以供鱼呼吸利用。
4.A 解析: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其表达式: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呼吸作用是指在氧的参与下分解生物体内的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释放出能量,满足组织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需求,同时一部分能量以热的形式散失出来,而生物的呼吸作用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时放出能量的过程。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酒精。
5.A 解析:A.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光照下,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时,a表示二氧化碳由气孔进入,b表示氧气,由气孔释放出来,c通过导管运输,d通过筛管运输,正确。
B.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作用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呼吸作用,在黑夜里,叶片进行呼吸作用时,a表示氧气,b表示二氧化碳,故该选项错误。
C.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的形式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叫做植物的蒸腾作用,在光照下,叶片进行蒸腾作用时,c和b都表示水,故该选项错误。
D.解释同A,所以,在光照下,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时,a表示二氧化碳,b表示有机物的说法错误。
6.C 解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则吸收空气中的氧将体内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使出能量。白天光合作用强度强制造的有机物多,晚上温度低呼吸作用弱.消耗的有机物少,积累的有机物就多。
比较图表可知:新疆与某地的光照条件和栽培措施基本相同,但温度条件却差别较大,导致不同品质的原因是:不论甲地还是乙地,光合作用只能在白天进行,呼吸作用在白天和夜晚都能进行。两地白天温度、光照和栽培条件基本相同,甜瓜制造的有机物基本相同。而新疆夜间的温度低,呼吸作用弱,分解的有机物少,某地夜间的温度高,呼吸作用强,分解的有机物多。因此新疆产的甜瓜含糖量高,因此更甜。
7.B 解析: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放出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制造的有机物里。呼吸作用的原理是在线粒体里在氧气的作用下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可见要想提高作物的产量就要想办法促进光合作用,并抑制呼吸作用。由其原理可知促进光合作用的措施有:增加光照、增加原料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我们知道适当提高温度可以促进生物的生命活动,因此适当增加白天的温度可以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而夜晚适当降温则可以抑制其呼吸作用。
8.C 解析:通过分析知道种子萌发过程中有机物的量的变化是:刚刚开始萌发时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所以有机物的量会减少;当种子萌发抽出绿叶开始进行光合作用时,有机物的量就会逐渐增加。所以种子萌发的过程中有机物量的变化规律是先减少后增加。
9.D 解析:①此装置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因为二氧化碳被左边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所以缺乏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无法完成。②要验证植物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丙内有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遇到石灰水变浑浊,可以达到目的。③二氧化碳遇到石灰水变浑浊,此种现象不可能。④丙内石灰水遇到植物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会变浑浊。总之,只有②④具有可能。
10.答案:(1)蒸腾 气孔 下(2)二氧化碳 氧气 二氧化碳 呼吸(3)上升 增多(4)叶绿素
解析:(1)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蒸腾作用发生的部位主要是通过叶片上的气孔来完成的,叶片上的气孔是蒸腾作用水分散失的窗口,叶片的上下表皮上都有气孔,其中下表皮上的气孔较多。(2)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用公式表示为:二氧化碳+水淀粉(储存能量)+氧,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产物是:淀粉和氧.由图可知,①代表二氧化碳,②代表氧气。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用公式表示为: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呼吸作用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场所。由图可知,①代表氧气,②代表二氧化碳。(3)蒸腾作用能能增加大气的湿度,增加降水,此外蒸腾作用还是根吸水的动力,促进了水和无机盐的运输,蒸腾作用还能降低温度。据此可知,某地植被稀少,气候干燥,空气质量差,经大面积植树造林后,预期该地区空气湿度将会上升;同时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空气中氧气含量增多。(4)将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水浴加热,使叶片中叶绿体内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至叶片变成黄白色.叶绿素为绿色,脱色后便于观察;脱色时,酒精要水浴加热是因为酒精的燃点低,防止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11.答案:(1)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对照实验 (2)淀粉(或有机物)
(3)b 叶绿素 脱色 (4)A 乙
解析:(1)在实验甲、乙两装置中,叶片甲的装置内是清水,乙装置内是氢氧化钠溶液,由于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所以最终叶片乙不变蓝色,说明没有进行光合作用;比较甲和乙两叶片的实验现象,可以说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据此可知,蓝蓝探究的问题是:二氧化碳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因此设计甲、乙两装置的目的是进行对照实验。(2)步骤①,暗处理为了排除叶片内原有淀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前应将实验装置放入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3)酒精脱色:光照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b小烧杯中,水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至叶片变成黄白色,叶绿素为绿色,脱色后便于观察,如不脱色,不易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现象;脱色时,酒精要隔水加热是因为酒精的燃点低,防止酒精燃烧发生危险。(4)比较叶片A和叶片B,A叶片遇碘变蓝,B遇碘不变蓝,因此乙装置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探究的因素二氧化碳会影响光合作用。
12.答案:(1)气孔 (2)二氧化碳 乙
(3)氧气 叶绿体 7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一枚在阳光照射的叶片,叶片上标注了进入的气体①和从叶片出来的气体②,思考叶片进行的生理活动主要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不同的作用,它们代表的物质分别不同。气体进出叶片的窗口是气孔,故该填气孔。(2)从呼吸作用考虑,图一中:②是叶片释放出的气体肯定是二氧化碳,呼吸作用的部位是线粒体,呼吸作用时时刻刻都在进行,不受光照的限制.因此可以判断图二中曲线乙表示的是呼吸作用,而曲线甲在6点以前和18点以后基本停止活动,可见甲明显受光照的影响应是光合作用。(3)从光合作用考虑,根据概念可知图(一)中:①代表的气体进入叶片,肯定是光合作用所需的原料二氧化碳,②代表的是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一定是氧气。
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是: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光合产物开始积累需要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有图二看应该约为7时,结束的时间为18时,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要吸收二氧化碳使其浓度减少,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
13.答案:(1)氧气 光合 (2)蒸腾 (3)将植物罩上塑料袋,放在暗处3﹣4小时(或将植物罩上黑色塑料袋,放置3﹣4小时),将塑料袋中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
解析:(1)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光下在叶绿体里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放出氧气的过程,图中将植物罩上透明塑料袋,放在光下3﹣4小时,意思是让里面的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然后用①号试管收集里面的气体后取出试管,将一支带火星的木条伸进①号试管内,结果木条复燃了,我们知道氧气有帮助燃烧的特性,因此证明此气体是氧气。(2)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叶片表皮上的气孔从植物体内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在白天,植物除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外还进行蒸腾作用;因此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通过蒸腾作用散失的水蒸气会在塑料袋的内壁上凝结成小水珠。(3)将图中植物罩上塑料袋,放在暗处3﹣4小时,无光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植物在线粒体里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二氧化碳有一个特性就是能把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将塑料袋中气体通入②号试管,结果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得出结论是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放出的是二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