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8.2《登高》优质教学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8.2《登高》优质教学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25 20:44: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登高
杜甫
学习目标
1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3
诵读课文,品味文本
5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
指导诵读,领会主旨
4
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6
目录
7
布置作业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把握诗歌意象,品味意境,鉴赏情景交融时艺术特色。
3.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可是有一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一个人孤独地漂泊在外。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徘徊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活动一: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作家作品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后世也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等。出生于河南巩县。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也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称为“诗史”。代表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及“三吏”“三别”等。
背景资料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杜甫流寓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成都草堂,前往夔州。在夔州期间写下了《登高》这首诗。
活动一: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活动二:指导诵读,领会主旨
1.音频诵读。
(1)欣赏杜甫《登高》的名家朗诵。
(2)思考: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用诗中的个字或一个词来形容。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悲伤、凄凉。可以用诗歌中的“悲”字来概括
《登高》围绕“悲”字展开,贯穿全诗,“悲”字也就是本诗的诗眼。
2.诵读。
(1)诗歌诵读要求:
一读准字音,二把握节奏,三注意轻重,四读出感情。
(2)学生诵读。
(3)小组间点评并诵读。
(4)齐读诗歌。
朗诵背景音乐
二泉映月
活动二:指导诵读,领会主旨
活动三:诵读诗歌,品味文本
首联
颔联
近景
猿、鸟
急风、蓝天、清渚、白沙
无生命的
有生命的
远景
无边、不尽、萧萧、滚滚
在文学作品中,秋天、落叶、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和对于死亡的焦虑。诗人面对苍凉肃杀的秋景,感慨韶光易逝,英雄难再。
前四句短短28个字里,诗人就描写了八种事物,且每种事物都各有特征,这些事物很好地传达出了诗人当时的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1.前两联是诗人的所见所闻。谈谈登高所见、所闻触发了诗人哪些思考与感慨。
2.后两联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颈联的“悲”字点出此番登高的心境,万里漂泊,居无定所。“常”字点出时间之长;“独”字从空间上点出今日形单影只的孤独。人在暮年,体弱多病,本不可悲的秋天,在诗人眼里,与心中情紧密相连,也愈益生悲。诗意至此更具体,也更深沉。尾联点明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艰难”既指自身命运,又指国运。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更难排遣。
活动三:诵读诗歌,品味文本
3.赏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落木萧萧下”,写山景,“无边”写落叶之多,“萧萧”写落叶之声。在秋风中纷纷飘落的黄叶,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人生的短暂,而身心交瘁的诗人更不能不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当诗人想到,在这动荡不安的社会中,自己也将要像这随风飘零的黄叶一样,结束这短暂的一生,这样的联想是多么的悲凉啊。在下一句中,诗人由写山景,又转为写江景。“不尽长江滚滚来”,“不尽”呼应前面的“无边”,写出了江水的源远流长;“滚滚”呼应前面的萧萧”,写出了江水的滔滔气势。而这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不能不让人既联想到时光的易逝,又联想到时间的永恒。
活动三:诵读诗歌,品味文本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就像奔腾的江水一样,一去不复返,而永远流淌不止的整个长江,又多么像永恒的时间。短暂的人生,在永恒的时间面前越发显得短暂,两相比较,就更让人感慨万端了。这句诗,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是因为诗句情感悲凉而不哀怨,感伤而不消沉,很好地表现了杜甫的诗歌风格,那就是苍凉、雄浑、沉郁、悲壮。
活动三:诵读诗歌,品味文本
4.“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四个字,但意思却十分丰富,宋代的罗大经曾说这两句话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你是怎样理解的?
“万里”,这两个字写出了距离自己故乡之远,身在万里之外,远隔千山万水,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这是第一层意思。
“悲秋”,这两个字写出了诗人在秋天的悲凄感受。秋天,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天往往会有一种悲凄感受,我们再联系诗人杜甫所处的时代和四处漂泊的经历,就能够体会出“悲秋”中这个“悲”字的沉甸甸的分量。这是第二层意思。
活动三:诵读诗歌,品味文本
“作客”,指寄居他乡,而寄居他乡的人,难免会有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在萧瑟的秋天就会更加浓烈。这是第三层意思。
“常”,加在“作客”前,说明诗人在一生中,经常要四处漂泊。如果说“作客”他乡,已经让人心怀愁绪的话,那么“常作客”就更令人倍感凄凉。这是第四层意思。
“百年”,是指“暮年”,也就是老年。当时作者已经55岁了,迟暮之年还在外漂泊,不得不让人感伤。这是第五层意思。
“多病”,在多年的漂泊生活中,诗人身患多种疾病,一个身体多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呢。这是第六层意思。
活动三:诵读诗歌,品味文本
“登台”,诗人登上高台所见到的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凄苦悲凉的景象,让诗人心中产生了无限感慨,再联想到时局的动荡不安,联想到自己的一生遭遇,心情就会更加沉重。这是第七层意思。
“独”,加在“登台”前面,就使“登台”更加悲凉。在传统的重阳节到来之际,诗人既不是会亲访友,也不是举家齐登,而是独自登高,那种孤苦无助之感,可谓是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第八层意思。
活动三:诵读诗歌,品味文本
5.“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两个诗句有什么含义?
其中“艰难苦恨繁霜鬓”是承接“万里悲秋常作客”。正是因为社会动荡,诗人才远离家乡,常年在外漂泊,正是因为常年在外漂泊,所以才感到生活的艰难,这是第一层意思;正是因为生活的艰难,才有了心中的“苦恨”,这是第二层意思;正是因为生活艰难,心中苦恨,所以头发才变得花白,才有了“霜鬓”二字,而一个“繁”字,则写出了白发之多,这是第三层意思;再加上身体衰老多病,所以诗人才越发觉得潦倒不堪,这是第四层意思;在这种情况下,正需要借酒浇愁,好来个“一醉解千愁”,可是又偏偏因为生病而刚刚戒了酒,心有万千愁绪,而又无法排解,这就更令人愁苦不堪,这是第五层意思。而诗歌至此就戛然而止了,诗人似乎还有千言万语要向世人诉说,却又不说了这就为读者进一步体会,进一步感受留下了无限广阔的空间。
活动三:诵读诗歌,品味文本
6.此诗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此诗八句皆对仗。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仗,而且句中也有对仗,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哀)。颔联、颈联不仅上下两句对仗,而且“无边”“不尽”和“万里”“百年”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活动三:诵读诗歌,品味文本
小结
《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这首诗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诗的压卷之作,除了内容丰富深沉外,在艺术上也具有极高的成就。
活动三:诵读诗歌,品味文本
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如何理解杜甫的悲秋
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所谓“春女善怀,秋士易感”。曹丕的《燕歌行》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的感觉,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的联想,但也催人奋进,令人振作。
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
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这首诗,结合自己的感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散文。(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顺畅,三百字左右)
2.收集杜甫表达忧国忧民情怀的诗歌名句,并积累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