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名师教学评价
一、基础知识积累
1.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渚清沙白鸟飞回 渚:水中小洲(陆地)
B.无边落木萧萧下 萧萧:树叶被风吹落的声音。
C.万里悲秋常作客 万里:这里指到处漂泊,居无定所。
D.潦倒新停浊酒杯 潦倒:政治上不得志。
2.对本诗诗句的诵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急/天高/猿/啸哀
B.无边/落木/萧萧/下
C.百年/多病/独登/台
D.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古诗文阅读
1.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2.有人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历来被推为律诗中的杰作,千百年来为世人传诵。试就其对仗工整做简要分析。
3.比较阅读《登高》《登岳阳楼》。
(甲)登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乙)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这两首诗是杜甫漂泊南方时期所作,甲诗作于四川夔州,乙诗作于湖南。反映颠沛流离生活的诗句分别是什么?
(2)这两首诗首联皆对仗工整,但从表达方式上看,两首诗的区别在哪里?
(3)结联往往是议论抒情为主的,但抒情的方式不尽相同,不同之处体现在哪里?
(4)这两首诗的意象也是有区别的,具体体现在哪里?
(5)下面是对两首诗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很好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B.甲在空间上很阔大,乙在时间上颇久远,各具雄浑之韵。
C.二诗的语言非常精粹传神,动态感十足;还有对举之美。
D.诗人即使在漂泊中仍然心系国事,这在二诗中都能找到注脚。
教学策略:本环节采用练习教学法,指导学生完成词语、诗句等跟本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适时检验教学效果,评价教学得失,以体现“以学定教”的策略。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对《登高》内容的整体把握和主旨的理解。针对考试必考点,重点训练。此环节可提升学生的积累与语感、交流与语境、实证与推理的学科素养,提高分析概括、领会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答案提示
一、1.指年老因疾病困顿。答案D。
2.C项,应为“百年多病/独/登台”。答案C。
二、1.C项“怨天尤人”与“孤独”错。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是一贯的,他并不孤独。答案C。
2.本诗前三联尤为突出。是字字对,词词对,不仅词性相同,而且平仄相对,音韵谐和。读起来有节奏感。
3.(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2)甲是写景,景写得壮阔;乙是叙事,事中寄寓着感慨。主要着眼于景、事情的关系。
(3)甲是直抒胸臆;乙是寓情于事。
(4)甲是微观的:“风”“天空”“猿啸”“沙”“鸟”“落木”“江水”等:乙是宏观的概写。
(5)甲乙在时空上都较雄浑久远。答案B。
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