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二单元
单元写作指导
审 题 立 意
目录
01
写作导航
02
技法指导
03
名师导练
写作导航
审题就是审察题意,明确题目的意思和要求,包括文体、题材、中心、写作对象、字数等各方面的要求。有的题目规定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审题的主要任务就是选择符合要求的材料,并且分析材料,使中心思想具体化;有的题目规定了材料范围,审题的主要任务就是确定题材,并且在题材中提炼出思想意义。审题之后的重要任务是立意,立意环节的主要任务是确立文章最主要的思想内容,也即中心思想。
认真审题,恰当立意,才能确保文章符合要求,不跑题,不偏题,也才能有效组织材料,合理安排文章结构。
技法指导
审题指导:
1.注意题目中的限制条件,明确选材的范围。比如《美丽的误会》这个题目,“误会”是生活中常见的插曲,可能引发纠纷,可能造成尴尬,而限制条件“美丽”则表明要叙述的这场误会引出的应该是一段美好的故事。再如《初中生活二三事》这个题目,“初中”界定了要写的是初中阶段生活中的故事,而不是小学或者幼年时的故事;“二三事”则表明要选择两三件自己感触最深的事来写,不要只记叙一件事,也不要流水账一般写若干小事。
2.注意分析题目,探究其含义。比如《生活是一面镜子》这个题目,将“生活”比喻成“镜子”,意味着可以写自己,也可以写他人生活中让你感触深刻的事情,可以表现生活中的美好,也可以反映生活中的丑恶。总之,要通过生活中的人和事,去表现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反思,表达对生活中所蕴含哲理的体悟。
3.抓住“题眼”,确定文章重点。“题眼”是题目的灵魂、核心,扣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深入挖掘题目中的含义,就是把握住了“题眼”,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重点。
4.审清题目因素,确定文章内容。有些题目所给因素较少,表意概括、宽泛,有的甚至抽象、朦胧,这就给审题增加了难度。这类题目常常是由一个词构成的,对于这类题目,我们要善于联想和想象,运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将题目意思引申。
立意指导:
1.以小见大法。即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生活中有些材料看似平常,但却包含了深刻的意义,只要善于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把小题材放到广阔的社会及历史背景面前展开,并深入开拓,就能获得“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的艺术效果。
2.实题虚写法。首先要立足本意,把握特点,理解其基本含义,然后再联想拓展,赋予其现实意义。比如半命题作文《一段_______的旅程》,可以从“实”立意,写一段真实的旅程,表达自己从中获得的感动、收获;也可以从“虚”立意,写成长的旅程、想象的旅程等。
3.变换角度法。即文章变换一种切入角度。角度一新,立意也会为之一新。比如《不期而遇的温暖》,某学生一反从生活小事入手来表现“不期而遇的温暖”的常规写法,而是从两位耳熟能详的诗人陶潜和杜甫穿越时空的相遇入手来表现,并且将历史和想象结合起来,赞颂两位伟大诗人光耀史册的才华和功绩,其立意角度令人拍案叫绝。
4.逆向立意法。即从事物发展或已有观点的相反方向进行立意,其核心是逆向思考,打破思维定式,标新立异。比如“东施效颦”可褒扬东施勤于学习、努力进取的精神,“滥竽充数”可褒扬南郭有知耻之心。
名师导练
写作实践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列出两三个写作的主题。
匆匆赶路的猫头鹰遢到斑鸠。斑鸠问它:“你要到哪儿去?”猫头鹰回答:“我打算搬到东方去。”斑鸠不解地问:“为什么呢?”猫头鹰说:“这里的人都讨厌我的叫声。”斑鸠说:“你要改变自己的叫声就可以了。如果不改变你的叫声,即使到了东方,还是会惹人讨厌的。”
【写作指导】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故事的寓意是:对待自己的重大缺点和某些重大问题,要从根本上加以解决,不能像猫头鹰那样,就事论事,回避矛盾,这样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把握了故事的整体寓意后,还应从多角度提炼写作的主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把握材料核心内容,明确材料中每个对象的观点。材料中涉及的对象有斑鸠与猫头鹰。双方在对待“猫头鹰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产生分歧。由此我们可以提炼出两个写作主题:其一是换个环境又如何,其二是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
2. 发散思维,多角度立意。可以运用发散思维,在表层立意的基础上,挖掘出更有深意的立意。如从猫头鹰叫声是本性使然可以提炼出写作主题:保持自己的个性,世界才能丰富多彩。又如从斑鸠的话“如果不改变你的叫声,即使到了东方,还是会惹人讨厌的”可以提炼出写作主题:治标不如治本;解决问题抓主要矛盾才能对症下药。
3. 对比鉴别,辨伪去妄。我们对材料从多角度罗列出多个立意,这时需要回到材料中,思考命题者的目的是什么?哪一个立意既新颖又切合材料?哪一个立意偏离了材料中心?通过反复对比鉴别,确定自己的写作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拟写几个标题,选择最佳的题目进行写作。
【主题赏析】
主题1:与其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
主题2:换个环境又何妨。
主题3:让个性在生命中放出光彩。
点评:主题1——站在斑鸠的立场上看问题。猫头鹰叫声难听,是它的缺点,它即使迁移到别的地方,不改变自己的本质特点——叫声,依旧不受欢迎。所以猫头鹰要从改变自己做起,以赢得别人的尊重。由此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在一个环境中若
得不到认可,就应该反思自己的问题或缺点,而不是逃避,只有正视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进,才能得到大家的欢迎。
主题2——站在猫头鹰的立场上分析问题。猫头鹰认为自己不受欢迎,决定搬到东方,它不是逃避,而是去寻找一个能容纳自己的环境,这是积极主动寻找适合自己位置的生活态度。从这个角度得到的启示是:在一个环境里得不到认可,不妨到另一个环境开辟天地。
主题3——站在猫头鹰的立场上还可以用逆向思维看问题。猫头鹰认为自己的叫声是自己区别于其他鸟类的本质属性,如果不在半夜凄厉地叫,那么它还是猫头鹰吗?仅仅因为“群体都不喜欢”,就一定要其中的个体改变它们的本性一味迁就吗?从这个角度得到的启示是:猫头鹰应该坚守自己独特的个性,活出自己的生命价值。如今的时代是彰显个性的时代,我们应该在群体生活中保留自己的个性,社会应该包容、尊重个性的存在。
写作实践二
从上面列出的主题中选择一个,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写作指导】
1.围绕写作主题,做好材料分析。材料作文写作时,一定要引用材料内容,并且对内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引出“写作主题”作为文章的中心论点。
2.搜集资料,作为“写作主题”的依据。材料作文大多写成议论文,议论文的论据必须是准确的信息,一定要有实证精神,针对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进行古今中外的例证大搜索,并仔细阅读、
研究这些资料,提取典型、新颖、时代感强的例子,让文章的观点有说服力。
3.紧扣写作主题的“关键词”,行文中处处凸显“关键词”。议论文行文过程中,一定要紧扣“关键词”,避免观点和事例不一致。引论部分必须扣住关键词,组织好中心句,让论点清晰;每一次举例后,都必须析例,在析例时,别忘了突出关键词;结尾一节要学会以关键词为中心,构造压缩性排比句,再次强调中心论点。
4.巧用论证方法。议论文写作,要灵活地运用各种论证方法,让文章的观点鲜明有力,同时也让文章的语言精美而有哲理意味。
【例文赏析】
换个环境又何妨
林清玄说过:“生活并不是你在哪放个门框,就可以从哪过去,你要转个弯,去寻找生命的出口。”云映日而成霞,水依壁而成瀑。当我们在一个门框上举步维艰,甚至撞得头破血流时,换个环境又何妨?
猫头鹰因为半夜凄厉的叫声,让乡邻心生厌恶,毅然决定前往东方,离开这个人人讨厌它的地方。这就是猫头鹰的明智之举,或许东方有一个把猫头鹰视为图腾的村寨,它会受到前所未有的尊敬呢!猫头鹰尚能审时度势,换个环境,寻找人生的突破口,
我们又为何不能如此呢?
陶渊明,带着“兼济天下”的政治理想,投身官场,但是腐朽浑噩的官场容不下他高洁傲岸的气节,他不肯低下高贵的头颅逢迎权贵,于是选择了隐世,选择了与自然相和的那份恬适。于是诗海中有了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名句的流传,于是散文中有了他“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这一理想社会的画面在绽放光芒。陶渊明离开官场,投身自然,换了环境后,他的身影就永远定格在浩瀚的诗海中了。
无独有偶,作家三毛是无数文艺青年心目中的偶像,她以自己率性洒脱的个性和离奇丰富的人生经历令世人折服,她又何尝
是一个“屈从于环境”的弱女子呢?
三毛少时在台湾地区的求学历程多灾多难:性格偏执,数学奇差,受墨汁涂面打击,逃学辍学,割腕获救。成年后,她离开台湾地区,去西班牙留学,漫游欧洲各地,一头扎进了文学创作中,创作让她获得了新生。之后她遇到了荷西,定居撒哈拉,那里她遇到了让她感动、让她快乐的朋友;那里给了她生活的信念,给了她创作的源泉。正是因为她的“离开”,让她的创作之旅充满了传奇,让她的人生之途充满不凡。她就像开在荒漠里的繁花,把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
既然有勇于变换环境、赢得人生的人,就必然有囿于一方天地、不思改变、命运惨淡之人。
南唐的李后主,自幼文学才华显露无遗,阴差阳错,却做了君主。于是家国沦丧的愁苦束缚着他,他只能发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感慨;于是被俘虏成为阶下囚之后,他只能道出“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的哀歌。如果当时他拒绝帝王的宝座,潜心于自己擅长的诗词歌赋,或许既快意了自己的人生,又不至于让南唐那么快灭亡!
换个环境又能何妨?雄鹰飞出深谷,在蓝天下方能伸展双翅;骏马走出马厩,在草原上方能快意驰骋;鱼儿跃出小溪,在大海里方能肆意游走。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更要挥挥手告别逼仄的心灵蜗居,去寻找适合自己的诗和远方。
点评:这篇文章紧扣材料中心“一个环境不容我,就换个环境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来写作,运用“陶渊明离开官场投身自然,流芳百世”“三毛离开台湾地区去国外留学,投身文学创作取得巨大成功”的正面例证来说明“换个环境”带来的人生成功,同时也用“南唐李后主空有文学才华,却被束缚在皇帝的宝座上,最后不思改变,换得后半生的凄惨”的反面例证来说明“不换环境”带来的人生失败。正反对比论证,观点鲜明,例证有力。结尾的排比句形象精美,展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运用能力。
写作实践三
以《翻过那座山》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不少于600字。
【写作指导】
1. 把握文题中的关键词,探究“山”的寓意。文题中的“山”,可以写自然界中真实的山,也可以选取“山”在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象征意义来写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性格中存在的缺陷,长久以来形成的不良习惯等。“山”,字典中的解释是: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的部分,它的作用之一是隔断。因此可以思考用“山”的比喻义来写作:亲情之间有一座误解之山,父子之间横亘着一座观念差异之山,朋友之间出现了一座嫉妒之山等。
2. 紧扣“翻”字写过程,不忘“过”字写感受。“翻”是“翻越”之意,本文写作的内容就是:为什么翻山?如何翻山?“翻山”的过程中遇到什么挫折?抵御了哪些诱惑?多数学生都能抓住“翻”字来写,关键还要写出“过”字,“翻过”又意味着什么?“翻过”之后,你看见怎样的美景?“翻过”之后,你由“此山”引发对人生怎样的感悟?这是提升思维、升华主题的点睛之笔,不可忽略。
3.反复修改润色,让语言文字摇曳多姿。要让文字走进读者的内心里,须让文字充满情感,有情感的文字打动人;须让文字有些理性,有哲理的文字耐人寻味;须让文字用一些修辞,恰到好处的修辞让文章文采斐然。
【例文赏析】
翻过那座山
雨水从天空中落下,时缓时急。我坐在窗前的椅子上,思索着这道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
简简单单的一个三角形,一条边长的长度,怎能求出角的度数呢?我思索着……几丝雨伴随着斜风吹落在窗上,变成大大小小的水珠。我注视着这道题,大脑飞速转动,拿起笔,右手飞速记录着得出的结论,逐渐向正确的答案靠拢。此时的我就像是一个登山的能手,缓缓向险峻高山的山顶攀登着。
长舒口气,打开窗户,望着雨中的世界,闻着泥土与青草夹杂在一起的馨香,听着雨水与土地激烈碰撞后发出的清脆响声,瞬间,心中的烦闷全都被抛之身外了。低下头,无意间看到一只蜗牛在窗外缓缓爬行,虽然缓慢却执着向前,高昂着头颅似无畏的战士。此时,我不由自主地想要停下来,仔细观察这新奇的小东西,却猛然间想到“山”未登顶,怎能放弃呢?
重回到登“山”的路上,缓缓地向山顶爬去,钟表的“嗒嗒”声陆续从我耳边飘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已登上了险峻的山顶,紧接着就是让舅舅批改了。批改就像是下山一样,有时能安然无恙地着陆,有时却可能跌入深谷,“粉身碎骨”,前功尽弃。
我的心忐忑着,到底是安然无恙,还是前功尽弃呢?交给命运吧!望着舅舅手中的钢笔飞速划动,这道题的答案逐渐呈现在眼前。果然,姜还是老的辣!很快,答案已经在纸上清晰呈现。虽然我的答案是对的,但是过程太烦琐。就好像是登山一样,虽然都到达了终点,但是绕了弯路。看来这次的结果既不是安然无恙也不是前功尽弃,而是“半身不遂”了啊!
随后,我再次去观察那新奇的小东西,可它却早已不知去向了,我的登山路也还要继续……
点评:作者选择了一次攻克难题的经历作为素材,情节曲折,颇为生动。作文完全抛却了叙事可能带来的流水感,处处皆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巧妙自然地相互融合,再加上对小蜗牛的相关活动的构思,使得作文不仅具有语言的感染力,情节也更加引人入胜。结尾处更是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