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9张PPT)
单元检测(三)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1.战国后期,荀子访问秦国归来,称赞秦国官吏“肃然”“恭俭”“敦敬”“忠信”,可谓“古之吏也”;称赞秦国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可谓“古之士大夫也”。这一良好的吏治,缘于秦国( )
A.遵循古礼 B.推行德政
C.体制创新 D.人才荟萃
C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进行了商鞅变法,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故选C项;商鞅主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排除A项;商鞅变法主张法治,不主张德治,排除B项;人才荟萃与良好的吏治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2.先秦某位思想家主张“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其意在说明( )
A.政治教化以百姓富裕为前提
B.改善民生与思想教化相辅相成
C.以德治民与以法治国相结合
D.重义轻利的观念利于国家统治
B
解析:材料中强调改善民生和思想教化对加强统治的作用,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百姓富裕与政治教化孰先孰后的问题,故A项错误;荀子治国理念的核心是礼法并重,然而材料中并没有提到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不能体现重义轻利的观念,故D项错误。
3.“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庆赏……则上尊而不侵。”材料代表的思想流派所持的治国理念是( )
A.以德治国,反对刑罚
B.以法治国,厉行赏罚
C.无为而治,崇尚自然
D.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B
解析:据材料中“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庆赏……则上尊而不侵”等信息可得出该思想流派主张以刑罚治国,而不是反对刑罚,故A项排除;据材料中“治民无常,唯治为法”“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庆赏”等信息可以得出应该是法家的思想,依法治国,厉行赏罚,故B项正确;无为而治属于道家的思想,与题意不符合,故C项排除;兼爱非攻是墨家的思想主张,故D项排除。
4.有位学者这样评价我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他的学说开创了一个崭新时代,为秦统一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君主集权制国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根据。以下符合其学说的观点是( )
A.“兼相爱,交相利”
B.“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D.“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
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题干观点符合法家思想。A项是墨家“兼爱”思想,故错误;B项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故错误;C项是儒家孟子的思想,故错误;D项强调用“法术”“赏罚”治理国家,符合材料法家思想主张,D项符合题意。
5.董仲舒提出“圣人之道,不能独以威势成政,必有教化”,“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必待“王教化之”。董仲舒这一思想( )
A.关于人性的观点和孟子一致
B.赋予君主以圣人的教化特权
C.继承孟子王道霸道兼施观点
D.政治理念服务于思想大一统
B
解析:由材料“王教化之”可知,君主有教化权力,故B项正确;从材料“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可知,人性有善但并未保持善,和孟子人性本善的观点不相同,故A项错误;王道霸道兼施是荀子的观点,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君主的道德教化权力,与思想大一统没有必然联系,故D项错误。
6.两汉时期,郡太守韩延寿和许荆在处理兄弟争财的案件时都认为“教化不行”“至令民有骨肉争讼”“咎在太守”。韩延寿闭门思过,许荆向朝廷请罪。争讼者的族人都批评指责两兄弟,不久,“兄弟感悔”。这反映了当时( )
A.政府奉行无为而治的施政理念
B.财产纠纷涉及宗族的整体利益
C.民事调解渗透德主刑辅的思想
D.礼法结合的司法制度趋向完备
C
解析:材料中兄弟争财案经历了“太守自责”“族人批评”“兄弟感悔”的解决过程,从整体上看,反映了汉代德主刑辅、重视教化的治民思想,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没有体现,均排除。
7.朱熹作《朱子家礼》,阐述了家族生活的“通则”和“冠礼”“婚礼”“葬礼”“祭礼”四种重要的礼仪制度。他尽量以从众和从俗的原则对古礼进行修订,使之更加简化易行。这一做法( )
A.促进了儒家伦理的世俗化
B.造成了宗法观念的淡漠
C.中断了儒家传统的继承性
D.导致了日常仪式的繁琐
A
解析:根据材料“尽量以从众和从俗的原则对古礼进行修订”,推动了儒家礼仪的大众化、世俗化,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使之更加简化易行”,更加体现了礼仪的可操作性,体现了等级尊卑,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尽量以从众和从俗的原则对古礼进行修订”,体现的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故C项错误;“导致了日常仪式的繁琐”与材料“更加简化易行”不符,故D项错误。
8.朱元璋洪武三十一年将《教民榜文》四十一条颁行于全国。《教民榜文》包括:设立里老,并以里甲为基础,结合里社、社学、乡饮等制度,进行宣讲圣谕六言大诰三编、行乡饮酒礼、里社祀神、兴办社学、奉养老人、祭祀祖先等内容。朱元璋此做法的实质是( )
A.使乡约组织更加神圣化 B.“和睦乡里,以厚风俗”
C.使民间纠纷调节制度化 D.以道德教化维护专制统治
D
解析:朱元璋利用保甲制度,重视乡约组织的仪式,“宣讲圣谕”“奉养老人”“祭祀祖先”等,把道德教化和维护统治结合起来,其根本目的还是维护统治,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是实质,故排除。
9.(2021辽宁大连高二模拟)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圣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材料中乡约制度的主要作用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加强基层治理
C.确立儒学权威 D.强化重农抑商
B
解析:据材料“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可知,乡约制度旨在加强地方基层教化,稳定基层统治秩序,加强基层治理,故选B项;材料中乡约制度旨在加强对基层的管理,未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及重农抑商思想,排除A、D两项;乡约制度践行了儒家伦理思想,而非确立儒学权威,且儒学权威的确立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C项。
10.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了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B
解析:A项不符合史实,罗马法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保护私有财产,排除;从题干表述看,在当时的罗马,发生司法纠纷时,原告不仅要提供证据,而且还要与被告在法庭上进行辩论,这体现了审判的公正性,排除C项;审判的结果是取决于法官对法律规定的严格遵守,而非对法律的解释,排除D项。
11.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
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A
解析:根据题干中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从来没有消失”可知,与A项在史实和逻辑上一致,A项符合题意。罗马法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源头,但不可能“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排除B项;罗马法维护的是奴隶主专制统治,与“民主制度”无关,排除C项;罗马法只是对欧洲国家的法律产生了影响,并没有影响欧洲历史发展的方向,排除D项。
12.(2021山东威海高二模拟)《法国民法典》颁布以来,共修改过一百多次。例如,1816年,法典中曾经废除了离婚制度,1884年又得以恢复。1970年废除了丈夫是一家之主的规定。法典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
A.建立自由平等的社会
B.巩固法国革命的成果
C.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D.确立大陆法系的基础
C
解析:《法国民法典》颁布后不断修改调整,随着女性社会地位提高,废除丈夫是一家之主的规定,随着婚姻观念的变化废除或恢复离婚制度,由此可见,这些调整是伴随着法国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而进行的,其目的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故选C项;自由即“个性自由”“保障人权”,平等是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A项;1970年的调整与法国革命成果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法国民法典》与大陆法系的关系,排除D项。
13.20世纪30年代日本某法学家在研究中国古代法律后说:“耶林说过,‘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用武力,第二次是用宗教,第三次是用法律’。然而,大体上可以说,中国亦是一以武力,二以儒教,三以法律支配东部亚细亚的(包括日本)。”该法学家旨在揭示中华法系和罗马法( )
A.都推动人类文明进程 B.具有相同的历史命运
C.都促进近代日本发展 D.都包含自然法的理念
A
解析:材料中“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用武力,第二次是用宗教,第三次是用法律”“中国亦是一以武力,二以儒教,三以法律支配东部亚细亚的”说明中华法系与罗马法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均具有重要作用,A项符合题意;中华法系与罗马法历史命运不同,罗马法与日本没有关系,中华法系没有包含自然法理念,故排除B、C、D三项。
14.有文章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做到了“宁肯方案复杂一点,事情麻烦点,办事效率低一点,也绝不让大权在握的人狼狈为奸,为非作歹”。这反映美国1787年宪法( )
A.理念落后 B.完善了民主制度
C.反对集权 D.实现了权力制衡
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美国1787年宪法是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的实践,故A项错误;美国1787年宪法为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建立提供了宪法依据,故B项错误;根据题意,美国1787年宪法做到了“绝不让大权在握的人狼狈为奸,为非作歹”,并非仅仅停留在反对集权的角度,故C项错误;根据题意,D项符合题意。
15.西方有一句著名的谚语,“私宅就是在一座城堡,风可进,雨可进,而国王不可进”。这体现了西方法律崇尚( )
A.私有财产神圣 B.权力制衡原则
C.人人平等思想 D.法律至上原则
A
解析:根据材料“私宅……国王不可进”可知,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与材料不符,故排除。
16.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 )
A.坚持权力制衡,三权分立
B.注重保护个人权利
C.坚持程序公正,有罪推定
D.主张法律的稳定性,反对朝令夕改
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国家在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原则,故C项说法不完全正确,符合题意。
17.一位西班牙官员曾这样描述中世纪的教会,“任何时候我进入教廷神职人员的房间,总是看见神父和银钱商在一起,忙于鉴别钱币的成色和计算数目,面前堆着成堆的钱币”。这种现象说明( )
A.天主教会积聚了大量的财富
B.教士和僧侣生活奢侈腐化
C.教会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欧洲的宗教改革势在必行
D
解析:A项是现象,不是“说明”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教会宣传禁欲,神父自己却积聚大量钱财,教会所宣传的道德、诚信受质疑,说明教会改革势在必行,故D项正确。
18.如图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会场。对这次会议取得的成就叙述正确的是( )
A.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开始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历程
D.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正式确立
C
解析: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新中国的筹备会议,最重要的成果是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文件,成为新中国的施政纲领,故C项正确。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A项错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宪法,故B项错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D项错误。
19.(2021辽宁辽阳高二模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1955年到1957年的两年多时间里,制定并颁布了一批适应当时国家经济建设的法律、法令。国务院及所属部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规定的职权范围内也发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可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A.开启了政治民主进程 B.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C.推动了我国法制建设 D.增强了民主的广泛性
C
解析:材料中“制定并颁布了一批适应当时国家经济建设的法律、法令”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并颁布了一批法律、法规,推动了我国法制建设的发展,故选C项;我国政治民主的进程并非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才开始,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重点是颁布一系列法律、法规,不能体现社会主义原则,也不能反映是否增强了民主的广泛性,排除B、D两项。
20.下面是1954年和1982年宪法目录表。表中内容说明1982年宪法( )
D
1954年宪法 1982年宪法
序言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国家机构 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 国家机构
第四章 国旗、国歌、国徽、首都 第四章 国旗、国歌、国徽、首都
A.更注重宪法的逻辑关系通顺 B.以依法治国为法制改革的重点
C.昭示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 D.凸显国家对人权的尊重和保障
解析:从表中内容可以看出,1982年宪法将第二章和第三章的顺序做了调整,公民权置于国家机构之前,凸显了宪法保障人权的核心价值,反映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保障意识增强,故D项正确。A项不能反映实质问题,排除;依法治国于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排除B项;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在1954年宪法中已经明确,不属于变化,排除C项。
21.纵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用法治思维治国理政贯穿始终,涉及方方面面,这是继全面深化改革之后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这反映出( )
A.法治建设已重新启动
B.政治体制的变革全面展开
C.法制是经济改革的基础
D.经济建设与法治建设并进
D
解析:法治建设重新启动和政治体制的变革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排除A、B两项。C项和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中提到“法治思维治国理政贯穿始终,涉及方方面面”,这反映出经济建设与法治建设并进,故选D项。
22.著名法学家江平认为,“所谓法律理念主义,就是把法律从工具、从制度变成治国的理念”。下列选项中,最有可能被该学者视为“中国走向法律理念主义”的标志性事件的是( )
A.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B.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颁布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1999年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
D
解析: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但没有切实实行,与材料“所谓法律理念主义,就是把法律从工具、从制度变成治国的理念”不符,故A项错误;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但没有体现“所谓法律理念主义”,故B项错误;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法律仍然是工具、是制度,与材料“中国走向法律理念主义”的标志性事件不符,故C项错误;
1999年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治社会的新时期,是“中国走向法律理念主义”的标志性事件,D项符合题意。
23.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法治”的名言,如《管子·明法解》:“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现代社会的“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法律对政府与人民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政府与人民要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下列各项中对上述两种“法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前者是“人治”,后者是“民治”
B.二者在本质上没有根本不同
C.前者是“民治”,后者是“法治”
D.两种治理模式民众地位相同
A
解析:《管子·明法解》阐述的法治思想属于法家思想,这里的法治实际上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而现代社会的“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政府与人民要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这是民主社会的象征,因此前者是“人治”,后者是“民治”,A项符合题意,C项错误;前者的本质是维护专制统治,而后者的本质是维护民主政治,排除B项;两种治理模式中民众的地位不同,排除D项。
2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 )
A.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B.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C.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提高全民族素质
D
解析: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D项符合题意。
2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弘扬生态文明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下列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①天人合一 ②与民休息 ③兼爱尚贤 ④道法自然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A
解析:习近平强调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的观念,故①正确;与民休息主张轻徭薄赋,不乱用民力,而材料强调保护生态文明,故②错误;兼爱尚贤是战国时期墨家观点,涉及的是人际关系和选人用人问题,故③错误;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习近平的讲话有相似之处,故④正确,A项符合题意。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董仲舒在孔子“宽猛相济”和荀子“隆礼重法”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大德小刑”,德主刑辅。不准民间私自授律学和私家收徒讲授法律,禁止百姓抄写或刻印法典。因此,民间法律教育是一片空白,百姓不知法律条文,更谈不上知法用法。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6分,共50分)
效力。北魏律规定,祖父母或父母年迈,家中又无成年子孙或期亲近属进行赡养,该罪犯可以依法暂时不执行所判徒、流、死刑,责成其回家尽孝,待为老人养老送终后,再执行原来的刑法。
材料二 美国的法律教化重视学校教育,采取情境模拟、案例教学、社区参与等方法,注重普及法律知识,树立法治意识。同时将法律教化与公共文化设施相融合,许多城市能看到宪法广场、宪法公园、警察博物馆、犯罪博物馆等专题法律教化设施。民众随时可以接触和感受法治,将法律与个人的自由、权利紧密结合,增强法律在公众心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法律意识,并说明其原因。(8分)
法律意识:
①“隆礼重法”“德主刑辅”(或“大德小刑”);
② 政府垄断法律教育(或禁止民间私自授法传法),法律教育淡薄;
③法律与儒学、儒家伦理相结合(或法律意识受儒家思想影响)(或以礼入法)。
原因:
① 先秦儒学的影响(或受荀子思想影响);
② 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③ 儒家知识分子主动参与法律解释;
④ 统治者对法律的控制(维护专制集权统治的需要)。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和美国在法律与教化方面的不同之处,并简析法律与教化的借鉴意义。(8分)
不同点:
① 古代中国注重以儒学为核心的教化;美国重视法律教育。
② 古代中国限制百姓学法;美国重视法律的宣传与教育。
③ 古代中国注重以政府的权威自上而下保障法律的实施;美国注重采取多种形式,自下而上培养公民法律的意识。
意义:
① 重视法律可以增强法律在公众心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② 注重法律本身的普及,有利于培养公民意识和自由平等观念;
③ 重视教化,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准,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④ 法律和教化两套最基本的社会规范体系应相互配合。
27.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中华法系。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在司法实践中却也广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时人称之为“《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
刑法何拘?”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基础上制定了
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有以下共性: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法律体系与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不同之处。(8分)
不同之处:欧洲法律体系特别强调法律至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法律体系,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等;中国古代法律则强调法律为君主统治服务,人治色彩强烈,突出教化作用。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欧洲近代法律体系与中国古代法律不同的主要原因。(8分)
原因: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较快、程度较高,欧洲君主专制统治相对薄弱;中国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人民》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讯、信仰等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人民有纳税、服兵役等义务”。
——彭明《论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
材料二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现在主要有下列各种: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即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
资本家所有制。第六条,国营经济是全民所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力量和国家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国家保证优先发展国营经济。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 (宪法第六条)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其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修改
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1999年)》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特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上述《临时约法》内容的颁布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意义。(6分)
特征:把“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博爱”加以法典化,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精神。
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成立了南京临时政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宣告各族人民一律平等,享有各项民主自由权利,对促进人民觉醒、打破等级特权制度,有重要意义。
(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制定1954年宪法的历史背景。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1954年宪法的进步性。(8分)
背景: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三大改造的推进。
进步性:规定新中国的性质;规定了实现民族平等的原则和方法;规定了国家经济的构成和发展方向。
(3) 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的相同点。材料三的修改在当时有何现实意义?(4分)
相同点:规定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现实意义: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宪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