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二节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第2课时 昼夜长短和正午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
了解昼夜交替的成因,说明昼夜交替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
说出分区计时对时区划分及日期变更的规定,学会根据区时计算不同地区的时差。
3
4
5
6
知道地转偏向力及其对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影响。
说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原因。
理解四季更替及其原因。
知道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
天安门广场国旗的升降时间,是根据北京的日出日落时间确定的。日期不同,国旗的升降时间也有所差异。每年1月11日到6月6日,升旗由早晨7时36分逐渐提前到凌晨4时36分,平均每天依次提前约1分钟;6月22日至12月30日,升旗时间由4时46分逐渐推迟到7时36分,平均每天推迟52秒钟。12月31日到1月10日与6月7日到6月21日,每天的升旗时间分别为恒定的7时36分与4时46分。国旗的降旗时间同样分为逐渐推迟和逐渐提前的两个时段。遇到阴天、雨天和雪天,升旗和降旗的时间与前一天相同。
天安门广场升国旗的时间随不同季节调整的原因是什么
新课导入
思考
一、昼夜长短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布因时因地而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描述。
昼夜长短反映日照时间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反映太阳辐射的强弱。
1.昼弧和夜弧
昼弧
夜弧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如果昼弧比夜弧长,则白昼长、黑夜短;反之,则黑夜长、白昼短。
除了在赤道上和春、秋分日外,各地的昼弧和夜弧不等长。
二分日
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二分日全球昼夜状况如何?
00
阳
光
夜半球
昼半球
①二分日:春分日(3月21日)、秋分日(9月23日)
2.昼夜长短状况
思考
北半球昼长夜短,
越往北,昼越长,
北极圈内是极昼;
赤道上昼夜等长;
南半球反之。
北半球夏至日全球昼夜状况如何?
②夏至日(6月22日)—北半球
00
阳
光
夜半球
昼半球
思考
北半球昼短夜长,
越往北,昼越短,
北极圈内是极夜;
赤道上昼夜等长;
南半球反之。
北半球冬至日全球昼夜状况如何?
③冬至日(12月22日)—北半球
00
阳
光
夜半球
昼半球
思考
昼渐长夜渐短
昼长夜短
昼长夜短
昼渐短夜渐长
昼短夜长
昼渐短夜渐长
昼短夜长
昼渐长夜渐短
以北半球为例
昼弧
夜弧
1.如何计算昼夜长短?
2.赤道地区有昼夜长短变化吗,为什么?
3.南半球的昼夜长短变化与北半球相比,有什么差异?
①昼长=昼弧所跨经度数/ 15°
夜长=夜弧所跨经度数/ 15°
②昼长=日落时刻-日出时刻
夜长 = 24 - 昼长
思考
N
S
0°
1.如何计算昼夜长短?
2.赤道地区有昼夜长短变化吗,为什么?
3.南半球的昼夜长短变化与北半球相比,有什么差异?
①昼长=昼弧所跨经度数/ 15°
夜长=夜弧所跨经度数/ 15°
②昼长日落时刻-日出时刻
夜长 = 24 - 昼长
晨昏线(圈)始终平分赤道,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思考
1.如何计算昼夜长短?
2.赤道地区有昼夜长短变化吗,为什么?
3.南半球的昼夜长短变化与北半球相比,有什么差异?
①昼长=昼弧所跨经度数/ 15°
夜长=夜弧所跨经度数/ 15°
②昼长=日落时刻-日出时刻
夜长 = 24 - 昼长
晨昏线(圈)始终平分赤道,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昼弧
夜弧
昼弧
夜弧
昼弧
夜弧
南半球与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 _____。
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两地,一地的昼长等于另一地的 _____。
相反
夜长
思考
天安门广场升国旗的时间随不同季节调整的原因是什么
思考
升旗时间是由日出时间确定的,日出日落时间是与昼长直接相关的。由于地球的公转,北京的昼长是随季节有规律变化的。
每年1月11日至6月6日北京的昼长逐渐变长;每年6月22日至12月30日北京的昼长逐渐变短。
太
阳
光
线
二分日与某一经线圈_____,平分所有纬线,全球昼夜______。
二至日与极圈_____,极圈上出现______________现象。
等长
极昼(极夜)
重合
相切
北极
南极
0°
23°26′N
66°34′N
23°26′S
66°34′S
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北半球
南半球
晨昏线(圈)与经线、纬线的关系
⑤春分、秋分日与某一经线圈重合,平分所有纬线,全球昼夜等长。
⑥冬至、夏至日与极圈相切,极圈上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③始终平分赤道,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④移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自东向西),移动速度与地球自转速度相同。
①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
太
阳
光
线
北极
南极
0°
23°26′N
66°34′N
23°26′S
66°34′S
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晨昏线(圈)的特点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
一天中,日出后太阳高度逐渐增大,正午时达最大值。之后,太阳高度逐渐减小。其中正午的太阳角度称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 。
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
北极
南极
太
阳
光
线
6
8
10
12
直射点所在经线
地方时:
A
B
C
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太阳高度均为正午太阳高度。H:正午太阳高度
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相同。即Ha=Hb=Hc。
H=90 - 纬度差
纬度差:当地与直射点之间的纬度距离
直射点所在纬线
0°
北极
南极
太
阳
光
线
求23°26′S的正午太阳高度。
分析:此时太阳直射23°26 ′ N,与23°26 ′ S的纬度距离为46°52 ′ 。
H = 90 - 纬度差
=90°- 46°52 ′
=43°08 ′
0°
A
46°52‘
0°
23°26‘N
23°26‘S
43°08‘
思考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怎样的?
太阳直射赤道;
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思考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怎样的?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思考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怎样的?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正午太阳高度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思考
某日太阳直射某纬度,则该纬线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离该纬线越远,则正午太阳高度越小(简记为“近大远小”)。
由此可以推知:
一日内,同一纬线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相同;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规律总结1:纬度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值。
规律总结2:季节变化规律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值。
由近大远小的规律可以推知: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来,正午太阳高度增大,反之减小(简记为“来增去减”)。
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弧和夜弧
昼夜长短状况
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8月23~29日,中国2020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北京科技周启动仪式,通过视频连线在北京主会场和湖北武汉分会场同步举行,今年活动周主题为“科技战疫 创新强国”。2020年是全国科技活动周举办20周年,20年来,全国科技活动周已发展成为公众参与度最高、覆盖面最广、社会影响力最大的科普品牌活动。据此结合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月23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大约在( )
A.①②之间 B.②③之间
C.③④之间 D.④①之间
2.2020年中国科技周活动期间,关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
叙述正确的是( )
A.直射点一直在北半球 B.直射点先向北移动再向南移动
C.直射点一直在南半球 D.直射点先向南移动再向北移动
B
A
某日正午,家住悉尼(34°S)的王女士驾车途经市内某东西向道路和南北向道路的交叉口处,在等待直行绿灯时,王女士发现路口中间雕像的日影正好投向左转道路的中央位置(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此时王女士的车头应朝向正( )
A.东 B.西
C.南 D.北
4.两小时后王女士按原路返回,再次经过该十字路口时,可能会发现( )
A.雕像的影子向东转动了大约30° B.雕像的影子变短了
C.太阳位于地平线附近 D.所驾汽车的影子朝向其左前
B
A
我国某校高一年级地理兴趣小组开展太阳观测实践活动。某日当地正午时(北京时间11时20分),该小组测得的太阳高度数值等于该校所在地理纬度(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该校位于( )
A.江淮地区 B.青藏地区
C.西南地区 D.东北地区
6.该日可能是( )
A.3月21日 B.5月1日
C.10月1日 D.12月22日
A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