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1课时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高中地理精品课件(共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1.1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1课时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高中地理精品课件(共4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0.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0-25 14:33: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1课时 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1
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
2
结合具体地貌案例,综合分析地貌形成的内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
结合材料,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主要表现形式。
4
结合材料,说明不同区域外力作用不同。
5
结合材料,掌握三大类岩石的成因,运用示意图分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一、内力作用
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1.内力作用
速度:迅速剧烈的内力作用和极其缓慢的内力作用。
在自然界中,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如火山喷发和地震,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
基拉韦厄火山位于北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岛上。基拉韦厄火山时常喷发,涌出的大量岩浆使岛屿面积不断扩大。
1.内力作用
1.内力作用
速度:迅速剧烈的内力作用和极其缓慢的内力作用。
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们所察觉,但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变化。
大约4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开始隆起,当时它的年平均上升速度只有0.05厘米;20世纪最后30年,喜马拉雅山的年平均上升速度达到了最大,但是,也只有5厘米。尽管抬升速度缓慢;但是,经过4000万年的抬升,喜马拉雅山终于上升成为世界最高大的山脉之一
2.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岩层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压力、张力等,从而发生水平或垂直方向上的变形或变位。地壳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地壳运动: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
岩层受到挤压
岩层被拉伸
3.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
3.地壳运动
基本形式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挤压——褶皱山脉
张裂——裂谷火海洋
抬升
沉降
高低起伏海陆变迁
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
如:东非大裂谷、红海等
如:华山陡崖、庐山、泰山、台湾海峡等
喜马拉雅山
华山陡崖
运动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运动方向
对地形的影响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
举例 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大西洋 台湾海峡、华山、泰山
相互关系 ①它们相伴发生; 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③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3.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当岩石圈破裂时,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面。
特点: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4.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指深层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会发生变质的过程。
特点: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5.变质作用
活动 识别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以上描述的现象分别是哪种内力作用造成的
推测a、b现象发生的过程。
比较这些现象形成的时间长短。由此谈谈你对地表形态变化“很快”和“极其缓慢”的认识。
内力作用或和缓或剧烈,总会在地表或地下岩层中留下一定的痕迹。科学家通过这些痕迹,推测地表形态变化的过程;下面三段描述从不同的视角记录了这些痕迹。
以上描述的现象分别是哪种内力作用造成的
推测a、b现象发生的过程。
比较这些现象形成的时间长短。由此谈谈你对地表形态变化“很快”和“极其缓慢”的认识。
a、b是地壳运动造成的,c是岩浆活动造成的
a:先位于原始海洋,后地壳抬升形成高山。
b:先地壳下降,部分沉入海底,后地壳抬升,露出地面。
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一般极其缓慢;
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一般很快。
一、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表现形式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堆积作用
1.外力作用
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崩解(物理风化)、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等。
2.风化作用
是岩石在温度、冻融、有机体、水、风和重力等物理机械作用下崩解,破碎成大小不一的碎屑和颗粒的过程,如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物理风化
岩石发生化学成分的改变分解,引起化学风化作用的主要因素是水和氧
石灰岩与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溶液反应,慢慢被溶解,随水流迁移,形成秀丽的喀斯特地貌。
化学风化
生物对岩石、矿物产生机械和化学的破坏作用
生长在岩石裂隙中的植物,随着根系不断地长大,对裂隙壁产生挤压,使岩石裂隙扩大,从而引起岩石破坏,这种作用称根劈作用
地衣分泌地衣酸
生物风化
风、流水、波浪、冰川等外力对地表进行破坏。
风力侵蚀
流水侵蚀
海浪侵蚀
冰川侵蚀
3.侵蚀作用
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常见地貌:
风蚀城堡
风蚀蘑菇
雅丹地貌
风力侵蚀
风蚀地貌——雅丹地貌
垄脊
沟槽
概念:“雅丹”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指干燥地区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
特征:由不规则的沟槽和垄脊相间构成,垄脊高度和长度不一,沿一定方向排列
黄土高原
长江三峡
侵蚀(物理)
溶蚀(化学)
喀斯特地貌(云贵高原)
河谷、“V”型谷、坡面破碎、千沟万壑
湿润、半湿润地区
云贵高原
流水侵蚀
流水侵蚀地貌——喀斯特地貌
概念: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石灰岩)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
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也叫岩溶地貌
特征:峰林、石林、溶洞、 石钟乳、石笋、地下河
张家界喀斯特峰林
云南石林
主要发生在沿海岩质海岸地区

蚀崖
海蚀平台
海蚀穴
海蚀拱桥
海蚀柱
海岸侵蚀
主要发生在高纬、高山地区
挪威峡湾
冰川侵蚀
角峰、刃脊
成因:峡湾是在冰期,海面低,冰川侵蚀形成U形河谷;后来气候变
暖,冰川消退;海面上升,海水回灌,海水不断侵蚀
特征:峡湾呈狭长状,海岸曲折陡峭,谷底宽,海水深度大,
两岸壁往往还会形成很多瀑布。
冰川侵蚀地貌——欧洲峡湾地貌
4.搬运作用
风化或侵蚀的产物,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的作用下,被搬运离开原来的位置
风力搬运
流水搬运
风化或侵蚀的产物,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的作用下,被搬运离开原来的位置。搬运作用是一个过程,并不会产生地貌类型。
冰川搬运
海浪搬运
5.堆积作用
随着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者冰川融化等,被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形成沙丘和黄土高原
分布: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
特征: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分选性好。
黄土高原
风力堆积
移动沙丘
静止沙丘
三角洲
冲积扇
冲积平原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冲积平原(中下游)、三角洲(入海口)
特征: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分选性好。
流水堆积
冰碛湖
冰川消融以后,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堆积物不具有分选性,即堆积物颗粒棱角分明、大小混杂
分布:高山和高纬地区
冰川堆积
冰碛堆
角峰
刃脊
冰斗
角峰是因冰斗后壁不断后退,使所围山峰成为高耸尖锐的山峰
刃脊是两条相邻冰川的冰斗不断扩大、后退使相邻山脊变成刀刃状,这样的山脊称刃脊
冰斗是一种三面环以峭壁、呈半圆形剧场形状或圆椅状的洼地
海浪堆积
按照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分为:砾滩、沙滩、泥滩
砾滩
沙滩
泥滩
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渭河平原)
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内力作用形成地表形态的“粗毛坯”,外力作用则不断的把“粗毛坯”进行再塑造,使地表形态更加丰富多彩。
内外力共同作用
比较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主要是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 主要是太阳辐射能(来自地球外部)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相互关系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同时进行的;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澳大利亚墨尔本海岸曾经矗立着12根巨大的海蚀柱,这里是澳大利亚著名的旅游景点。这些海蚀柱最高约45米。近些年来,陆续有5根海蚀柱倒塌。
活动
1.这些海蚀柱是如何形成的?
2.海蚀柱为什么会倒塌?
3.预测未来这一景观的演变趋势?
海浪侵蚀而成
海浪不断侵蚀,海蚀柱变小,最终倒塌。
海蚀柱不断变小,倒塌,最终消失;海蚀崖被侵蚀不断后退。
地质学家在安徽省天柱山(如图)发现了世界上暴露最深的超高压变质带。大面积的花岗岩和丰富的片麻岩、榴辉岩(一般存在于万米以下的地幔之中)使得天柱山成为全球研究大陆动力学的较佳地区。据此完成第1~2题。
1.天柱山超高压变质带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岩浆冷凝 B.变质作用
C.板块运动 D.火山喷发
2.造成天柱山花岗岩裸露的内力作用是(  )
A.岩浆冷却凝固 B.地壳上升
C.火山喷发 D.风化侵蚀
B
B
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常见的石蘑菇和沙丘图片。据此完成第3~4题。
3.石蘑菇是指顶部大、基部小的形似蘑菇状的岩石,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             
A.风力侵蚀作用 B.风力堆积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 D.冰川侵蚀作用
4.图中沙丘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冰川侵蚀作用 B.流水堆积作用
C.风力堆积作用 D.流水侵蚀作用
A
C
下图为不同的地貌图片。读图,完成第5~6题。
5.图中地貌的形成与河流的流水作用有关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6.①地貌在我国可能广泛分布的地区是(  )
A.东北地区 B.东南地区
C.西北地区 D.西南地区
B
C
石海(见下图)是在平坦的地面上堆积的大片巨石角砾,是岩石在水或温度等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读图,完成第7~8题。
7.推测与石海形成关系最密切的是(  )
A.冰川沉积 B.风力沉积
C.流水侵蚀 D.水的冻融
8.最可能有石海分布的地点是(  )
A.大兴安岭北部 B.塔里木盆地
C.海河入海口 D.祁连山山麓冲积扇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