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
课程标准 学科素养
1.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2.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综合思维:运用图文材料,综合分析海—气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综合分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及其影响。
区域认知:运用图文材料,掌握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不同地区产生的不同影响。
课标解读
新课导入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气候异常现象
如何监测这种现象
【材 料】
【思考题】
秘鲁沿海受寒流影响,气候干旱。然而,2016年12月下旬,秘鲁北部海域海水逐渐升温,雨水增多。到2017年3月,沿海地区暴雨引发的洪灾已经造成近百人死亡,数万人受灾。
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
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与海洋的水分交换。
一、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
1.水分交换
海洋再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把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
一、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
2.热量交换
太阳辐射
长波辐射
蒸发
(潜热输送)
海水的蒸发使海水失去热量,这些热量随水汽进入大气中。当水汽凝结时,将它从海洋吸收的热量释放出来
海洋吸收了到达地表太阳辐射的大部分,,并把其中85%的热量储存在海洋表层
海洋再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把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为大气运动提供能量,驱使大气运动。
大气主要通过风向海洋传递动能,驱使表层海水运动。
一、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
2.热量交换
一、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
3.全球水热平衡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北丰球海洋热量收入、支出随纬度如何变化
(2)北年球低纬度、高纬度海区热量显余或亏损状况有什么不同 这种不平衡是如何调节的
0°—30°N热量收入大于支出(盈余)
30°—50°N热量收支基本平衡
50°—90°N热量收入小于支出(亏损)
思考
北半球低纬海区热量盈余,高纬热量亏损。这种不平衡通过大洋环流和大气环流向高纬输送热量来实现全球热量平衡。
活动
了解水量平衡原理
1.估算陆地和海洋对大气水汽的相对贡献,说明大气水汽的主要来源。
2.估算海洋蒸发和降水的差额,说明补充这个差额的水量来源。
3.如果海洋蒸发量增加或减少,陆地可能发生相应的变化。请利用水量平衡原理加以说明。
从长期来看,全球水的总量没有什么变化(图4.16)。但是就一个地区来说,有时降水多,有时降水少。在某段时期内,一个地区的,储水变化量就是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这就是水量平衡原理。
活动
了解水量平衡原理
1.估算陆地和海洋对大气水汽的相对贡献,说明大气水汽的主要来源。
2.估算海洋蒸发和降水的差额,说明补充这个差额的水量来源。
从长期来看,全球水的总量没有什么变化(图4.16)。但是就一个地区来说,有时降水多,有时降水少。在某段时期内,一个地区的,储水变化量就是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这就是水量平衡原理。
图中显示大气中的577×1 000 km3的水汽中,有505×1 000 km3的水汽来自海洋,只有72×1 000 km3的水汽来自陆地,说明海洋是大气水汽的主要来源。
海洋上蒸发出来的水汽为505×1 000 km3,而以降水的形式直接落回海洋的有458×1 000 km3,存在47×1 000 km3的差额,而补充这个差额的是陆地上的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活动
了解水量平衡原理
3.如果海洋蒸发量增加或减少,陆地可能发生相应的变化。请利用水量平衡原理加以说明。
从长期来看,全球水的总量没有什么变化(图4.16)。但是就一个地区来说,有时降水多,有时降水少。在某段时期内,一个地区的,储水变化量就是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这就是水量平衡原理。
如果海洋蒸发量增加,则陆地上的降水会增加,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也会相应增加,流水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更显著;如果海洋蒸发量减少,则陆地上的降水量会减少,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也会相应减少,风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更显著。
根据水量平衡原理,从长期来看,全球水的总量没有变化,即海洋的水量支出(蒸发)=海洋的降水量+陆地径流量,陆地径流量是由陆地降水量转化而来的,而陆地降水主要来自海洋蒸发的水汽。
1.海洋对大气的影响
①海洋通过长波辐射和潜热向大气提供热量。
②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
③海洋对气候有调节作用。
④海洋对大气的温室效应有缓解作用。海洋可以调节大气中CO2的含量。
2.大气对海洋的影响
①大气通过风能推动海水运动,影响海水性质。
②大气直接参与海陆间水循环,通过降水影响海水性质。
③大气云层可减弱到达海面的太阳辐射,影响海面增温,进而影响海水的运动。
④大气通过降尘向海洋提供营养元素。
知识拓展
海洋与大气的相互关系
(2022·邯郸检测)读下图,完成1~2题。
1.“海—气”的物质与能量交换不包括
A.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 B.海洋是地球上太阳能的重要存储器
C.大气主要通过风向海洋传递动能 D.海底板块的扩张和碰撞
2.下列海域“海—气”物质与能量交换最突出的是
A.波罗的海 B.加勒比海 C.渤海 D.红海
随堂训练
D
B
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积的70.8%,吸收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的大部分,并把其中约85%的热量储存在海洋表层。下图是北大西洋向大气输送热量的年总值(×0.484 W/m)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3.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的最主要方式是
A.海面短波辐射 B.海—气间对流 C.蒸发潜热输送 D.洋流热量输送
4.影响20°N沿线数值分布差异的因素是
A.太阳辐射 B.洋流分布 C.陆地面积 D.大气运动
5.数值为0或负值的海区
A.鱼类稀少 B.盛行西风 C.多雾少雨 D.海水下沉
随堂训练
C
B
C
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源源不断地从低纬度向高纬度输送热量。下图表示北半球向北的热量输送随纬度的变化。读图,完成6~7题。
6.引起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输送热量的根本原因是
A.海陆的热力差异 B.海陆分布和地球运动
C.气压带的季节性移动 D.太阳辐射和地球运动
7.曲线①②③代表的热量输送分别是
A.大气输送、总热量输送、海洋输送 B.海洋输送、总热量输送、大气输送
C.大气输送、海洋输送、总热量输送 D.海洋输送、大气输送、总热量输送
随堂训练
D
B
读全球水平衡图。据此完成8~9题。
8.图中显示的水平衡规律不正确的是
A.陆地水平衡为正值
B.高纬度海洋水平衡为正值
C.中纬度海洋水平衡值随纬度增高而不断减少
D.低纬度海洋水平衡为负值
9.20°~30°纬度区海洋水平衡带来的影响是
A.海水温度升高 B.海水温度降低 C.海水盐度升高 D.海水盐度降低
随堂训练
C
C
沃克环流的强弱变化,是判断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发生的重要依据
二、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1.沃克环流
活动:正常情况下,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和西岸海水温度存在差异,从而在上空形成大气热力环流。图4.18示意正常年份热带太平洋上空近东西方向的大气热力环流。
在图中用箭头表示大气运动方向,使之形成环流圈。
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较低,大气较稳定,气流下沉;西部海水温度较高,气流上升,该环流称沃克环流
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南美沿岸)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二、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2.厄尔尼诺现象
(1)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区东、西部海面的温度差异减小
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如秘鲁和智利沿海,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气候由原来的干燥少雨变为多雨,引发洪涝灾害
(2)厄尔尼诺现象产生的影响
二、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2.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部,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气候由温润多雨转变为干燥少雨,带来旱灾或森林大火
二、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2.厄尔尼诺现象
(2)厄尔尼诺现象产生的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1)拉尼娜现象
指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
二、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3.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的温度差异增大,同样会引起气候异常
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如秘鲁和智利沿海,下沉气流增强,气候变得更加干燥少雨
大洋西岸: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北部地区降水比常年增加
(2)拉尼娜现象的影响
二、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3.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现象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1941年,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海面温度异常升高,温暖的海水沿秘鲁、智利沿海向南侵袭,最南到达15°S。此次温暖海水南侵,导致喜冷水鱼类大量死亡,并在沿岸地区产生灾害性的阵雨和风暴。这是人类第一次报道厄尔尼诺现象
科学家从大气环流、地球自转速度、火山喷发等方面,通过科学推理、模型模拟与实际观测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厄尔尼诺现象形成的原因,并试图解释其产生的影响。
自学窗
厄尔尼诺现象——奥秘与探索
厄尔尼诺现象还带给人们更多的启示:大陆上的气候异常,往往需要从海洋上找答案;局部海区的水温异常,其影响范围可能扩展至全球
由此,科学家对海洋进行更为深入、系统的研究
(2022·攀枝花检测)下面四幅图为某地区海水运动和大气运动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四幅图中能表示厄尔尼诺现象的是
A.甲、丁 B.乙、丁
C.甲、丙 D.乙、丙
11.厄尔尼诺现象反映了海洋对大气的影响。反之,大气对海洋也有影响。下列关于大气对海洋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气运动引起风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
B.大气降水与蒸发的强弱影响海水的盐度
C.大气温度的高低与海冰的分布范围无关
D.海洋上空的云层反射太阳辐射使海面增温
随堂训练
C
B
(2022·齐齐哈尔期末)2020年年初,澳大利亚的山林大火已持续数月。2019年,澳大利亚异常高温,气候干旱,降水量非常少。有气象学家认为,印度洋偶极子正相位(印度洋海温异常导致的大气环流)是澳大利亚严重干热的原因之一。下图为印度洋偶极子正相位示意图。据此完成12~13题。
12.印度洋偶极子正相位发生时
A.印度洋西风增强 B.澳大利亚西北部云量增加
C.赤道附近印度洋西部海域水温较高 D.赤道附近印度洋西海岸降水减少
13.持续的高温干旱不仅造成山林大火多发,也对澳大利亚的农牧业造成很大影响。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地区中,农牧业受影响最大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随堂训练
C
D
(2022·太原检测)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域水温异常降低的现象。下图示意2021年某时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域表层水温与正常年份水温偏差。据此完成14~15题。
14.拉尼娜现象发生时,与正常年份相比
A.东南信风偏弱 B.西太平洋赤道海域水位偏高
C.赤道暖流偏弱 D.东太平洋赤道海域上升流弱
15.图示海域水温的异常变化使
A.南美西北部干旱加剧 B.我国东部地区降水减少
C.秘鲁渔场渔获量减少 D.马来群岛森林火灾频发
随堂训练
B
A
16.(2021年广州市一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表层海水温度较常年持续异常偏冷(低于0.5℃)度的现象,而厄尔尼诺现象正好与此相反。2020年8月,新一轮拉尼娜现象正式形成(如图4所示),引起了全球各地气候异常。
①太平洋东部气流下沉;
②西部气流上升;
③海面气流从太平洋东部吹向西部(高空相反)。
随堂训练
(1)描述2020年8月以来赤道太平洋东、西部大气环流状况。(6分)
16.(2021年广州市一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表层海水温度较常年持续异常偏冷(低于0.5℃)度的现象,而厄尔尼诺现象正好与此相反。2020年8月,新一轮拉尼娜现象正式形成(如图4所示),引起了全球各地气候异常。
①受拉尼娜影响,太平洋东部水温低;
②副热带高压不断加强;
③拉尼娜现象延续时间长,加利福尼亚州受强大高压控制时间长;
④炎热干旱天气时间长、强度大。
随堂训练
(2)2020年8月以来,美国西南部加利福尼亚州发生近年来持续时间最长、过火面积最大的山火。分析拉尼娜现象与本次山火的关联性。(8分)
16.(2021年广州市一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表层海水温度较常年持续异常偏冷(低于0.5℃)度的现象,而厄尔尼诺现象正好与此相反。2020年8月,新一轮拉尼娜现象正式形成(如图4所示),引起了全球各地气候异常。
天气现象:冬季偏冷偏干(1分),容易形成寒潮等灾害性天气(1分)。
原因:
①受拉尼娜影响,太平洋西部水温高(2分);
②洋面上形成低气压(2分);
③加大了海陆间的气压差异(或者容易吸引极地冷空气南下(2分)。
随堂训练
(3)分析本次拉尼娜现象对我国冬季天气的影响。(8分)
海—气相互作用
区域异常
能量交换
水分交换
一般表现
热带太平洋
拉尼娜现象
全球水热平衡
厄尔尼诺现象
影响气候和人类活动
知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