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程标准 学科素养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区域认知:以具体区域为载体定位区域位置,把握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成因、分布、变化,能够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知识,认识区域的自然环境。
综合思维:结合案例,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表现,并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某种地理现象。
地理实践力:考查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地协调观:结合具体案例,理解整体性原理及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
课标解读
新课导入
黄山拥有“四绝”的神奇组合是偶然现象吗 你能对这种神奇组合做出解释吗
【材 料】
【思考题】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不仅山峰险峻、秀美,而且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地质、地貌、生物、大气、水等其中一项特色突出的山,就能美名远扬,而黄山松、石、云、泉俱绝。
岩石(地貌)
植物(生物)
大气(水汽)
河流(水文)
土壤(风化)
自然环境由大气、地形/地貌、河流/水文、生物、土壤、岩石及等要素组成
这些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关的。
自然地理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
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1.自然环境要素
自然地理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2.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水循环
生物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图中有哪几种自然环境要素?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迁移的?
图中有土壤、大气、水、地貌、生物等自然环境要素。
部分土壤水通过根系被植物体吸收,并通过植物蒸腾作用进入大气;部分土壤水通过蒸发作用直接进入大气。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植物叶表被植物体吸收或转化为地表径流和土壤水。被植物体吸收的水分通过蒸腾作用再次进入大气。进入土壤的土壤水则继续重复上述转换过程。
思考题
生物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环境间的物质流动过程,周而复始的生物循环改变了各环境要素的性质。
地球早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氧化碳、甲烷和氨,没有氧和氮。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循环的结果。陆地水中溶解的元素在相当程度上也受生物循环制约。生物从陆地水中选择性吸收化学元素,改变了陆地水中的元素组成。生物循环改变了陆地水的循环过程。石灰岩等沉积岩以及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都是生物循环的产物。生物循环影响着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
据有关资料,自地球上有生命以来,创造的生物物质已达4x1022千克,相当于对流层大气质量的1万倍、水圈质量的30倍和沉积岩质量的16倍。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已多次被生物加工。地球上生物循环的出现,将自然环境要素联系为一个整体,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变,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
案例
生物循环将自然环境要素联系为整体
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1~2题。
1.据图可知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
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
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
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
2.表示塑造图2地貌的箭头是
A.⑧ B.⑦ C.⑥ D.⑤
随堂训练
A
D
地球表面四个圈层联系紧密,存在着物质、能量交换,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读图,回答3~5题。
3.在水循环的过程中,①圈层物质进入②圈层所经过的主要环节是
A.降水 B.水汽输送 C.蒸发 D.径流
4.④圈层的矿物质进入①圈层所经历的主要过程是
A.搬运、沉积过程 B.侵蚀、搬运过程
C.风化、侵蚀过程 D.变质、沉积过程
5.关于图示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各圈层上下平行分布 B.各圈层相互渗透
C.③圈层单独占有空间 D.都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
随堂训练
C
B
B
二、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自然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在各自然环境要素共同作用下,拥有了整体功能。
自然环境的功能既包括自然要素的功能,也包括整体功能。
生产功能
稳定功能
二、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1.生产功能
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生产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大气
CO2、光热
土壤岩石水圈
水分、无机盐
植物
叶绿素
有机物
提供
提供
提供
自然地理要素的组合不同,生产功能的强弱有明显差异。相邻的坡地与平地,坡度、太阳辐射、水分条件、土壤肥力、风化物粗细等也不同,共同影响着土地的生产功能
平地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土地生产功能强,植被丰富。
坡地蒸发旺盛,水源缺乏,土层浅薄,土壤贫瘠。土地生产功能弱,植被稀少。
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功能。
二、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2.稳定功能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①植物与大气的碳交换 ②海气相互作用
植物与大气的碳交换,把碳保存在植物和土壤中
大气CO2+海水中的钙=沉淀
坡面土壤表层常常发生流水侵蚀。岩石不断风化,为土壤形成提供原料。流水侵蚀和岩石风化共同控制着土壤厚度。如果流水侵蚀强烈,土壤薄,下覆岩石受环境影响加剧,风化加速;相反,如果流水侵蚀较弱,在厚厚的土壤的保护下,岩石就不易风化。流水对土壤的侵蚀很明显,一次降水过程就能观察到;而土壤的形成速度比较慢,短时间内难以察觉,土壤厚度似乎应该变薄。但事实上,在自然状态下植被生长良好的坡面,则经过多年的土壤侵蚀与土壤形成过程。土壤厚度一般没有明显变化。通过土壤与水,土壤与岩石间的物质交换,土壤厚度与自然环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案例
坡面土壤厚度的稳定性
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海拔多在4500米以上,是藏羚羊的主要栖息地。藏羚羊的繁殖率各年变化不明显,存活率却变化显著。若冬季食物、水源充足,寒潮少发,藏羚羊存活率上升,数量增加。当数量增加以后,食物、水源相对不足,避风处相对缺乏,藏羚羊存活率下降,数量减少。因此,在自然状态下,藏羚羊的数量虽然随着环境变化有所波动,但基本稳定。
(1)推测可可西里地区的气候与植被特点。
(2)说明可可西里地区动物(如藏羚羊)的数量更易受环境条件影响的原因。
(3)藏羚羊的数量虽有波动,但基本稳定。这种现象符合什么地理原理?
案例
分析藏羚羊数量与环境的关系
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海拔多在4500米以上,是藏羚羊的主要栖息地。藏羚羊的繁殖率各年变化不明显,存活率却变化显著。若冬季食物、水源充足,寒潮少发,藏羚羊存活率上升,数量增加。当数量增加以后,食物、水源相对不足,避风处相对缺乏,藏羚羊存活率下降,数量减少。因此,在自然状态下,藏羚羊的数量虽然随着环境变化有所波动,但基本稳定。
(1)推测可可西里地区的气候与植被特点。
案例
分析藏羚羊数量与环境的关系
可可西里地区的气候是典型的高寒气候,温差较大; 植被多以高寒草甸为主,植被较为稀疏,生产力较小。
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海拔多在4500米以上,是藏羚羊的主要栖息地。藏羚羊的繁殖率各年变化不明显,存活率却变化显著。若冬季食物、水源充足,寒潮少发,藏羚羊存活率上升,数量增加。当数量增加以后,食物、水源相对不足,避风处相对缺乏,藏羚羊存活率下降,数量减少。因此,在自然状态下,藏羚羊的数量虽然随着环境变化有所波动,但基本稳定。
(2)说明可可西里地区动物(如藏羚羊)的数量更易受环境条件影响的原因。
案例
分析藏羚羊数量与环境的关系
可可西里地区气候高寒,草类稀疏,食物产量有限且受环境条件影响明显,因此动物数量更易受环境条件影响。
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海拔多在4500米以上,是藏羚羊的主要栖息地。藏羚羊的繁殖率各年变化不明显,存活率却变化显著。若冬季食物、水源充足,寒潮少发,藏羚羊存活率上升,数量增加。当数量增加以后,食物、水源相对不足,避风处相对缺乏,藏羚羊存活率下降,数量减少。因此,在自然状态下,藏羚羊的数量虽然随着环境变化有所波动,但基本稳定。
(3)藏羚羊的数量虽有波动,但基本稳定。这种现象符合什么地理原理?
案例
分析藏羚羊数量与环境的关系
符合自然环境的稳定功能原理。
净光合作用量=光合作用量-呼吸作用量。下图是某地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呼吸作用量与气温关系统计曲线。读图,完成6~7题。
6.绿色植物净光合作用量会受太阳辐射、气温、降水量、土壤养分等因素的影响,这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可塑性 D.临界性
7.气温25 ℃以上,该地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量不再随气温升高而增加,其主要制约因素最有可能是
A.光照 B.水分 C.热量 D.CO2
随堂训练
A
B
地球系统中的大气、海洋、岩石、生物等不同圈层之间都存在复杂的碳循环过程。不同圈层之间的碳交换和循环速度差异较大。其中,岩石圈所储存的碳元素的量约占地球上碳元素总量的99.9%,碳元素迁移、转化活动缓慢,起着“贮存库”的作用。大气、海洋和生物圈层之间的碳交换和循环速度则快得多,起着“交换库”的作用。下图示意碳循环过程。据此完成8~9题。
8.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部分通过碳循环过程被陆地和海洋吸收,其余部分会在大气中长期停留,原因是
A.岩石圈“贮存库”的碳储存能力有限
B.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四大圈层中最多
C.陆生动植物的数量与种类减少速度快 D.“交换库”碳循环容量与速率的限制
9.下列措施能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是
A.海洋生物固碳 B.使用清洁能源
C.改善产业结构 D.降低工业能耗
随堂训练
D
A
(1) 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
三、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流水侵蚀
高原面萎缩,演化为山地
山地侵蚀演化为丘陵
随着侵蚀的进行,进而演化为平原
山地
水与岩石间的物质迁移导致了流水地貌的演化
丘陵
坡面变缓,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减弱
土壤变厚,植被繁茂
大气湿度增加
(2)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
三、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案例
湖泊变成陆地的过程
湖泊淤积,逐步变浅,面积萎缩。同时,水量逐步减少,生物由水生生物演变为
湿生生物,最后演变为陆生生物,湖底底泥转化为土壤,小气候也逐渐干燥。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地貌、气候、生物、土壤、水等要素的统一变化过程。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依次出现不同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图5.3)。
花岗岩岩体沿节理风化,造就“怪石”
山体高大陡峭,气流抬升强烈,形成“云海”
峭壁岩缝间,发育不良的黄山松成为“奇松”
岩浆上涌加热地下水,形成“温泉”
(3)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
三、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2022·昆明检测)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从海底隆升。经过漫长而缓慢地抬升,现在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已超过4 500米,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据此完成10~11题。
10.方框内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B.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11.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
A.海拔高,气候寒冷干燥
B.河流补给水源以大气降水为主
C.土层浅薄,土壤贫瘠
D.常见能抵御寒冷的牦牛
随堂训练
B
B
(2022·运城月考)火地岛是南美洲大陆最南端的岛屿,森林覆盖率高。该岛屿西部和南部山地为安第斯山脉余脉,东部和北部为平缓低地,下图示意火地岛地理位置及该岛屿某地景观。据此完成12~13题。
12.图示景观最可能位于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13.推测当地民居多为
A.平顶房 B.蒙古包 C.竹楼 D.低矮木屋
随堂训练
D
D
(2022·汕头检测)下图示意第四纪中国重大环境演变事件关系。读图完成14~15题。
14.图中Ⅰ、Ⅱ、Ⅲ代表的地理事件分别是
A.海进与海退、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区域干旱化趋向
B.海进与海退、区域干旱化趋向、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
C.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海进与海退、区域干旱化趋向
D.区域干旱化趋向、海进与海退、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
15.气候冷暖交替对我国地理事物变化的影响是
A.气候暖湿有利于黄土堆积
B.气候冷干有利于黄土侵蚀
C.最暖时期海平面显著上升
D.最冷时期温度带显著北移
随堂训练
B
C
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受到外部干扰发生变化,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变
四、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1.牵一发而动全身
森林减少
洪水断流
肥力下降
滞留降水功能降低
土壤腐殖质减少
水土流失加剧
沟谷纵横岩石裸露
风化加快
山地灌草自然演化为丘陵森林,需要上千万年
火灾后,由灌草演化为森林,只需几十年
四、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2.干扰与演化的差异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不断增强,通过自然环境要素连锁变化,不但干扰的后果常常被放大了环境变化也越来越快。
环境的快速变化往往不利于人类的适应。
四、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3.人为干扰及其影响
修建大坝会对自然环境产生诸多影响。请根据图5.5提供的线索讨论这些影响,并把讨论的结果填写在空白处。
活动
认识修建大坝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地下水位上升
物种构成改变
变得温和湿润
减少
减少
(2022·福州检测)下图表示植被破坏带来的一系列影响。读图完成16~17题。
16.图中字母表达的含义正确的有
①a—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减小 ②b—气温季节变化增大
③c—河床变浅,排水不畅 ④d—地下水位降低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7.下列俗语与该图体现的地理原理相符的有
①牵一发而动全身 ②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③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④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随堂训练
B
A
下图示意伏尔加河三角洲位置变化及里海海平面变化。读图,完成18~20题。
18.1900—1978年伏尔加河三角洲变化的特点有
①面积不断增大 ②坡度逐渐减缓 ③向东南方向扩展④增速先慢后快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9.2000年该三角洲的前缘位置可能位于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20.若在该河中上游修建大型水库,将导致河口及附近水域
A.三角洲面积缩小 B.河口盐碱化加剧
C.水位季节变化增大 D.生物多样性增加
随堂训练
C
B
B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三门峡水利枢纽,位于黄河中游下段,是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也是新中国治理黄河的第一个大型工程。下图中甲图示意黄河流域年降水量分布(单位:mm)以及三门峡水利枢纽的位置,乙图为渭河咸阳至潼关段纵剖面图。
兰州—河口段流量减少。原因:流经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两个重要农业区,引黄灌溉取水量大;气候干旱,降水量小,支流汇入较少。河口—潼关段流量增加。原因:众多支流汇入,降水量增加。
随堂训练
(1)分析黄河兰州至河口,河口至潼关段流量变化特点及原因。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三门峡水利枢纽,位于黄河中游下段,是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也是新中国治理黄河的第一个大型工程。下图中甲图示意黄河流域年降水量分布(单位:mm)以及三门峡水利枢纽的位置,乙图为渭河咸阳至潼关段纵剖面图。
地表崎岖,千沟万壑;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河流含沙量增加;气候变干,温差变大,生态趋于恶化。
随堂训练
(2)请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甲区域水土流失对该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三门峡水利枢纽,位于黄河中游下段,是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也是新中国治理黄河的第一个大型工程。下图中甲图示意黄河流域年降水量分布(单位:mm)以及三门峡水利枢纽的位置,乙图为渭河咸阳至潼关段纵剖面图。
水库蓄水,渭河水位抬高,淹没沿岸土地、村落;渭河落差减小,流速减慢,泥沙沉积,河床抬高,易引发洪涝灾害;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壤盐碱化。
随堂训练
(3)结合图示说明三门峡水利枢纽建设后对渭河平原造成的不利影响。
知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