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励志boy朱元璋:
从牧童到帝王—缔造大明王朝
原名:朱重八
家庭出身:贫农
1328年-1344年
放牛
1344年-1352年
做和尚
1352年-1368年
参加农民起义
1368年-1398年
当皇帝
草根皇帝
猜猜他是谁?
第一章
乱世英雄
逐鹿天下建明朝
一、明朝的建立
1.背景
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
材料一:“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 ——《醉太平小令》
材料二:元朝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黄河接连决口,泛滥成灾。1351年,元政府下令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饱受灾荒之苦的农民,在工地上横遭监工鞭打,克扣口粮。
上述材料反映出元朝末年怎样的社会状况?
任务:结合教材内容完成表格
统一策略
政权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2.建立
一、明朝的建立
明朝
1368年
朱元璋 (明太祖)
应天府 (今南京)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朱元璋像
(1328-1398)
“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南海的‘千里长沙,万里石溏’尽入版图。”
——《明史·地理志》
第二章
布衣皇帝
立下祖制固皇权
打天下容易坐天下难
如何使大明江山万世永固?
材料一:“夫元氏(元朝)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明实录》卷五十九
材料二:行省长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元史·百官志》
明太祖的烦恼(1)
结合课文和材料,找出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
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是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
1、改革官制
(1)在地方:
① 废除行中书省,分设三司,分散权力;
② 分封诸子为王,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中央
布政使司
( )
按察使司
( )
都指挥使司( )
三司的长官都由中央任命,直接听命于朝廷。
民政财政
司法
军务
行中书省
地方改革官制的影响:分散行省权力,巩固皇室。
朱元璋分封的诸王
胡惟庸
(2)在中央:
①废丞相、撤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胡惟庸)独相数岁,生杀黜陟罚,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巨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 ——《明史·胡惟庸传》
工部
刑部
兵部
礼部
户部
吏部
皇帝
中书省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朱元璋《皇明祖训》
朱元璋从登基到去世,三十多年,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据史书记载,朱元璋平均每天要批阅奏折200多件,处理国事400多件。
殿阁大学士
明成祖时,设立内阁,
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目的:防止朝臣专权,以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问题探究:废除丞相制度有何利弊?
材料:“据统计,洪武17年9月14日至21日,内外诸司奏札凡1660余件,共3391事。平均算来,朱元璋每天处理批审的公文多达207余份,处理的事务多达411件,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不可一日无辅臣’。” ——《明代政治史》
弊:皇帝政务多,工作效率低;
无法广泛吸收建议,决策容易出错;
皇权高度集中,地方必须严格服从中央命令,没有独立性。
利:克服朝臣权利过大的弊端,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形成了比较安定的社会局面,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明太祖的烦恼(2)
有一些大臣把持着军政,军队都掌握在他们手中,这可不得不防啊!
②分散兵权,朱元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2)在中央:
兵部
中军
都督府
皇帝
前军
都督府
后军
都督府
左军
都督府
右军
都督府
只有统兵权
只有调兵权
中央改革官制的影响: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明太祖的烦恼(3)
那些大臣们表面上毕恭毕敬,但他们在朝堂之外都在干什么?会不会结党营私?
锦衣卫:陛下,这是昨天晚上宋学士家宴请宾客的情况。(把图交给宦官递给皇帝)
朱元璋:宋爱卿,听说你昨天晚上宴请贵宾,都请了哪些人呢?
宋 濂:(惊讶低语)皇上是不是知道了?谢皇上关心,臣昨天和几个朋友
聚了聚,有王学士、李尚书、还有张侍郎。
朱元璋:都吃了哪些好菜啊?
宋 濂:禀皇上,有糖醋鲤鱼、宫保鸡丁、四喜丸子、还有红烧茄子和拔丝地瓜。
朱元璋:很好,你没有欺骗朕,是朕的忠臣,由你们辅佐朕,我很放心(面露笑容)。来人,把这张图给宋大人看看。
宦 官:是。(将图拿给宋濂)
宋 濂:(接过图,伸手抹了把汗,轻声)好险,锦衣卫真是无孔不入啊。
【历史小剧场】
2.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1)目的:
为监视官民,巩固政权。
(2)内容:
明太祖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
明成祖设立东厂。
厂卫
(3)特点:
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
(4)职能:
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5)作用:
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明)王圻《稗史汇编》
东厂腰牌
强化皇权
阅读示意图,说出明朝
改革官制的特点和影响?
皇权高度集中,
权力分散与制衡。
特点:
影响:
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朱元璋以明朝祖宗的身份立下“祖制”,明确规定子子孙孙不得改变他的做法。
中国古代历史皇权发展趋势:
皇权越来越高度集中,君主专制越来越加强
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吴晗在《朱元璋》
那些读书人如果自以为是,思想上生出大逆不道的
想法怎么办?
明太祖的烦恼(4)
第三章
科举发展
八股取士禁思想
备考书单: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易经》《尚书》《礼记》《春秋》);
《四书集注》。
1、假如你是明朝的考生,在科举考试前,必须要复习哪些内容?需要购买什么参考书?
(1)命题范围:
(2)答题标准:
只在儒家经典“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
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2、在科举考试中,答题标准是什么?格式上有何要求?
(3)格式要求:
八股文
答卷有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两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
缺点: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举子看榜图
“(八股文)考得你昼夜把心血耗,考得你大好青春等闲抛。考得你不分苗和草,考得你手不能提来肩不能挑,考得你头发白牙齿全掉,考得你弓背又驼腰。年年考,月月考,活活考死你这命一条!”
——欧阳中石《范进中举》
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死背“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3.怎么样的人能被录取?
材料一: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 顾炎武
年代 世界主要 科技发明 中国 占百分比
汉代 45(件) 28 62﹪
隋唐 45(件) 32 71﹪
宋元 67(件) 38 57﹪
明清 472(件) 19 4﹪
材料二: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似泥——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
——(清)徐大椿
材料三:
影响:
①扼杀了创造性,不利于教育发展。;
②培养出的不讲实际学问的“人才”,不利于选贤用能。
③严重阻碍了我国的思想文化、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4.结合材料,讨论八股取士带来的负面影响?
朝代 阶段 贡 献
隋朝 创立 隋文帝:
隋炀帝:
唐朝 完善 唐太宗:
武则天:
宋朝 改革 发展
明朝 演变
科举制的发展史
八股取士
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确立。
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开设武举。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经济繁荣
回光返照新发展
第四章
农 业
手工业
商 业
阅读教材内容,完成表格
三、明朝的经济
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丝织业: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制瓷业: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商帮: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
城市:商品经济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明朝青地蕃莲印花布
明朝水蓝印金杂花绫
苏绣
明代青花扁壶
南京商业区
北京城《皇都积胜图》
晋商故里
徽商故里
商帮:是以乡土亲缘为纽带,拥有会馆办事机构和标志性建筑的商业集团。
粤商与徽商、晋商、浙商、苏商,被合称为“五大商帮。”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