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及解析
高一语文
2022年新高考联考协作体高一10月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
1.D【解析】因果倒置,材料二第五段是“不少国货正
画,表现出他不顾生命危险去汲水的高度责任感。
从粗憨、实用阶段转向追求精细、美感的阶段,对工程
②勇敢智慧。通过对面敌人惊采的神态侧面表现出
人才的工艺审美素质要求更高”。
老苏勇敢智慧的形象特点。③沉稳执着。小说用老
2.A【解析】“追求极致,一举取得成功”错,材料一中
苏去汲水的“举”“敲”和“步子稳健,没有丝毫惊慌
强调精益求精,追求“永远在路上”,产品品质“只有
等细节凸显其沉稳:运用情节和动作的反复,如文中
更好,没有最好”。
“老苏要求”“老苏还是要求”“老苏和白连长争论起
3.C【解析】材料一中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基本内酒
来”“老苏继续争辩”及去汲水时举桶、敲桶等动作,
包括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
凸显了老苏执着的形象特点。(每点2分,其他答案
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A.体现
如“不惧危险”“舍生忘死”等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B.体现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9.①“硝烟”指残酷激烈的战争,“流泉”本指敌我双方
C项体现的是传承精神:D.体现追求卓越的创新
交界处右侧的小山沟里的一股清泉,但在残酷激烈的
精神。
战争背景下,“流泉”则象征着活力与自由。两者形
4.①首先列出培养工科人才过程中出现的“两雄”现
成鲜明对比,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象,并分析其根源,从而揭示人文教育的本质。(1
②流泉又是灵动智慧勇敢的象征,在敌我双方生死之
分)②其次指出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和如何“以人文教
际,老苏用他的灵活、智慧打破僵局,表现出老苏的灵
育铸匠魂、育匠心、造匠韵”(如何培养一流的大国工
动智慧勇敢的品质,所以“流泉”这一物象突显了老
匠/培养一流的大国工匠需要从哪些方面努力)。(2
苏的典型形象。③战争毁灭生命,摧毁人性,而硝烟
分)③最后再次强调:培养大国工匠需要加强人文教
下的流泉却在关键时刻唤醒了敌我双方对生命的尊
育。(1分)
重和敬畏,小说引发了人们对战争深层次的反思,深
5.①材料一侧重论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②材料二
化了主题。(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侧重论述以人文教育涵养工匠精神。(每点2分)
10.D【解析】句意:周幽王、晋献公,废除嫡子立庶子
6.B【解析】A.“缺水断粮的严峻形势有误,小说开
造成国家危亡。汉高祖差一点儿废掉太子,幸亏商
头只提及断水,没说断粮。C.“以致于忘记了开枪射
山四位老人才得以保住太子位。朕如今信赖你,就
击”无中生有。D.“老苏通过赠送物品才达成不经谈
是这个意思。朕知道你有病在身,可以躺在床上辅
判而停火汲水的默契”错误,应当是基于老苏的勇敢
佐太子。其中,“汉高祖几废太子”为主谓宾结构,
和对战场人性的洞察,以及他的大胆细致、冒险精神
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B:“可卧护之”意为“可以躺
和敌人急于汲水解决供水中断的心理,才达成了这种
在床上辅佐太子”,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C。
默契。
11.C【解析】诏,指皇帝所发的文书命令。
7.D【解析】“一线串珠,情节紧紧围绕老苏汲水'这
12.D【解析】“把衡山公主嫁给他的儿子”错,原文是
个线索展开”错误,小说前两段未涉及“老苏汲水”。
“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即“想要将衡山公
8.①责任感强。通过对老苏动作、心理和语言的精准刻
主嫁给魏征的儿子魏叔玉”。2022年新高考联考协作体高一10月联考
头是工程单位的“难”,慨叹工程领军后备人才短缺,特别是素养好、领悟力强、科学与基础理论
修养扎实、系统视野开阔、能驾驭宏大复杂工程的“将才”,更是难求。
语文试卷
为何会出现这供需的“两难”?窃以为是因为工科人才培养的人文土壤、人文养分还不够】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重视了学生掌握技术和工具的“硬知识”,少了些关注学生人格精神全面成长的“软学养”。
注意事项
人文教育,以塑造完整健全的“人”而非单向度、工具化的“匠”为出发点,涵育的是人对价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已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
值道德的终极关怀,对做事的完美追求,是心灵的沉潜宁静,这和工匠精神是无比契合的。因
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此,工科人才的培养,切不可少了人文教育这一环,还需以人文教育铸匠魂、育匠心、造匠韵。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
一流的大国工匠,需要把科技创造同人类社会重大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甚至应当立足于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人类命运共同体,具备关切环境、关怀生命的责任心。人文教育中,历史文化、哲学伦理、文学艺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
术、自然科学等学科知识的交汇融通,造就其博约相济、以文化人的特点,让学生涵育健全人格,
甜
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
谙悉工程伦理,明了历史环境,树立高远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早年间,钱三强先生立志立德,
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正是得益于人文教育。他中学时代就读于蔡元培先生创办的孔德学校,接受德智体美的全人教
O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育,名字也由“钱秉穹”改为“钱三强”,意为德智体都强。后来在孙中山先生的影响下、在未来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中国蓝图的吸引下,钱三强决心学工科,以实际行动报国,自此一生未改初心。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一流的大国工匠,不仅要培育专注技艺、追求卓越之心,更重要的是涵养赋予产品生命和内
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涵、在技术中融入巧思和灵魂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想象力、审美品位也是不可小视的创造
材料一
力,不少蜚声世界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都曾得益于文学和艺术的滋养,对生命有了更高层
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次的体认,也让工程技术有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久远价值。目前,不少国货正从粗憨、实用阶段
所谓“爱岗”,就是要干一行,爱一行,热爱本职工作,不能见异思迁,站在这山望那山高。
转向追求精细、美感的阶段,对工程人才的工艺审美素质要求更高。人文教育恰恰可以打破专
所谓“敬业”,就是要钻一行,精一行,对待自己的工作,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认真
业壁垒,将人的思考和生命力融入工程技术,赋予中国制造更大的价值。
负责。凡几是获得“工匠”和“劳模”荣誉称号的工人,都是爱岗敬业的典范,很多人都在本职岗位
当前,我国正处在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质造”乃至“中国智造”的转折点。将人文教育
上工作了二三十年之久,千出了一番事业。
的土壤培得更厚,渠道拓得更宽,内涵挖得更深,才能以世界一流的工程教育为国家的转型发展
蜜
O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工匠”,就在于他对自己产品品质的追求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
输送更多一流的“大国工匠”。
时,求远在路上;他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反复改进产品,努力把产品的品质从99%提升
(摘编自黄金《以人文教育涵养工匠精神》)
瓶
到99.9%,再提升到99.99%。对于“工匠”来说,产品的品质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追求极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柄
精益求精,是获得各类“工匠”荣誉称号的工人的共同特点,这也是他们能身怀绝技,在国际、全
A.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工作只是大机器生产下众多工序中的一环,产品须靠团队协作生产。
国或省的各种技能大赛中夺金摘银的重要原因。
B.培养工科人才,要加大人文教育的力度,既要重视“硬知识”,也要关注“软学养”。
和传统工匠不同,新时代工匠尤其是产业工人的生产方式已不再是手工作坊,而是大机器
C.人文教育,以文化人,可以让学生涵育健全人格,树立高远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
生产,他所承担的工作,只是众多工序中的一小部分。比如“复兴号”列车,一列车厢就有三万
D.工程人才审美素质的提高使不少国货由粗憨、实用阶段转向追求精细、美感的阶段。
七千多道工序,这三万七千多道工序,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由车间或班组亦即团队协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来完成。团队需要的是“协作共进”,而不是各自为战。
A.在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新时代,“工匠精神”须追求极致,一举取得成功。
传统的“工匠精神”强调的是继承,祖传父、父传子、子传孙,这是传统工匠传承的一种主要
B.传统“工匠精神”强调继承,时移世易,新时代“工匠精神”则强调继承基础上的创新
方式,而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强调的则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因为只有在继承基础上的剑
C.人文教育以塑造完整健全的“人”为出发点,是工科人才培养的必不可少的一环。
新,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推动产品的升级换代,以满足社会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
D.只有以人文教育涵养工匠精神,才能为国家的转型发展输送更多一流的“大国工匠”。
生活的需要。
3.下列说法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摘编自郑大发《什么是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A.周建民,国家级工具钳工技能大师,面对一次次高薪聘请,他选择了工具钳工这个平凡的
材料二
工人岗位,敬业坚守、道技合一、默默奉献。
培养大国工匠,源头在一流的工程教育。如今,工科人才的培养,不止一次听到“局中人”
B.30年来,捞纸大师周东红秉持“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保持着100%的成品率,他加工的
直呼“两难”:一头是工科学生的“难”,难在专业“窄化”、生活“宅化”。学生抱怨课程多、实验
纸也成为韩美林等著名画家及国家画院的“御用画纸”。
多,疲于应付眼前连绵不绝的苟且,无暇诗和远方,更难涵养精益求精、沉潜专注的匠心。另一
C.我国焊接领域的领军人物艾爱国培养的600多名徒弟,遍布在全国各地,他们中不少人获
高一大联考·语文第1页(共8页)
高一大联考·语文第2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