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课题3 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
一、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
1.俗称“干冰”的物质是( )
A.二氧化硫 B.固态二氧化碳
C.可燃冰 D.冰
2.下列实验不能说明同体积的二氧化碳质量比空气大的是( )
A.乙的质量比甲大 B.旋紧瓶盖振荡,瓶变瘪
C.下面的蜡烛先熄灭 D.右侧纸袋下沉
3.如图,将充满CO2的试管倒扣在澄清石灰水中,一段时间后,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①试管内液面上升;②试管内溶液变浑浊;③试管内液面不上升;
④试管内溶液无变化;⑤反应完全后,液体充满整支试管。
A.①②⑤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⑤
4.一瓶存放较长时间的石灰水,瓶内壁附有一层白膜,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白膜都是氢氧化钙 B.白膜的形成与二氧化碳有关
C.白膜可用盐酸除去 D.试剂使用后应及时盖上瓶塞
5.某地一对夫妻因天气寒冷在房内放置炭火取暖,导致一氧化碳中毒死亡,该事件提醒我们要学会预防一氧化碳中毒,下列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规范使用煤炉,装上烟筒并使其完整
B.用煤炉做饭时要打开窗户,让空气流通
C.没有排烟通道的情况下在室内用煤、木炭、木柴等取暖
D.晚上睡觉时将煤炉移至屋外
6.2022年北京冬奥会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采用了CO2直冷制冰新技术,该技术通过CO2汽化吸热完成制冰过程。下列相关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
A.CO2属于氧化物
B.液态CO2汽化属于化学变化
C.该制冰新技术的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
D.该制冰过程中水分子的构成不变
7.下列关于CO2与CO的比较,错误的是( )
A.CO2可用于人工降雨,CO可用于光合作用
B.通常情况下,CO2能溶于水,CO难溶于水
C.CO2与CO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因为其分子组成不同
D.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8. 除去二氧化碳中少量的一氧化碳,下列方法中可行的是( )
A.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燃 B.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C.通过石蕊溶液 D.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
9.冬奥会成为真正实现碳中和的奥运赛事。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节能减排理念的是( )
A.使用的电能主要来自风能和太阳能 B.提高场地造雪制冰效率
C.公共交通使用氢燃料 D.大量燃放烟花
10.自然界中碳循环、氧循环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植物呼吸作用放出氧气
B.化石燃料燃烧会大幅降低大气中氧气含量
C.植物光合作用可以将大气中CO2全部吸收
D.碳、氧循环失衡会导致人类生存环境恶化
二、实验题(共5小题)
11.如图是探究二氧化碳气体性质的实验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图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图三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证明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为 ,化学性质是 ,所以二氧化碳常用于 。
12.碳和部分碳的化合物间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1)物质X的化学式为 ,在物质的分类中,X属于 (选填“单质”或“氧化物”),写出X的一种工业用途 。
(2)写出一种符合题意的Y与盐酸反应的方程式 。
13.为分离CO和CO2混合气体,某同学设计了如下的实验过程,请回答有关问题。
(1)操作a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 ,玻璃棒在操作a中的作用是 。
(2)气体B的化学式是 。
(3)混合气体通入石灰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固体C与稀H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判断加入的适量HCl的实验现象是 。
14.小平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试回答:
(1)实验开始时,是先给氧化铜加热,还是先通入一氧化碳? 。
(2)为了保证安全,在通入CO气体之前应该 。
(3)实验过程中,A处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4)A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当装置B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时,说明 。
15.如图所示装置可以验证某无色、无味混合气体是否含有CO2和CO。
(1)实验中观察到A、D装置中石灰水变浑浊、B装置中石灰水没有变化、C中黑色固体变成红色,由此得出实验的结论是 。
(2)写出A装置中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 。
(3)B装置的作用 。
参考答案
1. 【答案】B
【解析】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固态的二氧化碳俗称“干冰”。故选:B。
2. 【答案】B
【解析】A、相同条件下,同体积塑料瓶内二氧化碳的质量大于空气的质量,即同体积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比空气的质量大,故A可以说明,不合题意;B、振荡后塑料瓶变瘪的原因:二氧化碳溶于水,瓶内气体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塑料瓶变瘪,但不能说明同体积的二氧化碳质量比空气大,故B不可以说明,符合题意;C、实验中观察到低处的蜡烛先熄灭,高处的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即相同条件下,同体积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比空气的质量大,故C可以说明,不合题意;D、实验中观察到倾倒二氧化碳的一侧纸袋下沉,说明相同体积的空气和相同体积的二氧化碳比较,二氧化碳的质量大,故D可以说明,不合题意。故选:B。
3. 【答案】A
【解析】将充满CO2的试管倒扣在澄清的石灰水中,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可观察到试管内石灰水变浑浊;一段时间后,试管内气体体积减少,试管内压强减小,会观察到是试管内液面上升,反应完全后,液体充满整支试管。故①②⑤说法正确。故选:A。
4. 【答案】A
【解析】A、一瓶存放较长时间的石灰水,瓶内壁附有一层白膜,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白膜是碳酸钙,故选项说法错误。B、一瓶存放较长时间的石灰水,瓶内壁附有一层白膜,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故选项说法正确。C、白膜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能与酸反应,白膜可用盐酸除去,故选项说法正确。D、有些药品能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试剂使用后应及时盖上瓶塞,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A。
5. 【答案】C
【解析】根据一氧化碳有毒,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缺氧窒息死亡。A、规范使用煤炉,装上烟筒并使其完整,将一氧化碳排出室外,以防止发生一氧化碳中毒,故选项说法正确。B、用煤炉做饭时要打开窗户,让空气流通,能防止发生一氧化碳中毒,故选项说法正确。C、没有排烟通道的情况下在室内用煤、木炭、木柴等取暖,会造成产生的一氧化碳不能及时排出,会造成一氧化碳中毒,故选项说法错误。D、晚上睡觉时将煤炉移至屋外,能防止发生一氧化碳中毒,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
6. 【答案】B
【解析】A、二氧化碳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有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正确。B、液态CO2汽化,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C、CO2直冷制冰新技术,该技术通过CO2汽化吸热完成制冰过程,该制冰新技术的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故选项说法正确。D、该制冰过程中水分子的构成不变,变化的是分子间的间隔,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
7. 【答案】A
【解析】A、二氧化碳可用于光合作用,也可用于人工降雨,一氧化碳不能用于光合作用,故A说法错误;B、二氧化碳能溶于水,1体积水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难溶于水,故B说法正确;C、CO2与CO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因为其分子组成不同,故C说法正确;D、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一个一氧化碳分子中含有一个氧原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故D说法正确。故选:A。
8. 【答案】B
【解析】A、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用点燃,这是因为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B、一氧化碳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正确。C、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一氧化碳不能,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错误。D、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一氧化碳不能,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错误。故选:B。
9. 【答案】D
【解析】“碳中和”的含义是工厂或企业通过某些方式来相抵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从而实现零排放二氧化碳。A、使用的电能主要来自风能和太阳能,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低碳节能减排理念,故选项错误。B、提高场地造雪制冰效率,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低碳节能减排理念,故选项错误。C、公共交通使用氢燃料,氢气燃烧生成水,无污染,能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符合低碳节能减排理念,故选项错误。D、大量燃放烟花,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不符合低碳节能减排理念,故选项正确。故选:D。
10. 【答案】D
【解析】A、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放出二氧化碳,故A错误;B、化石燃料燃烧会消耗氧气,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会释放出大量的氧气,因此化石燃料燃烧不会大幅降低大气中氧气含量,故B错误;C、化石燃料的燃烧、呼吸作用等都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植物光合作用不会将大气中CO2全部吸收,故C错误;D、碳、氧循环失衡会导致人类生存环境恶化,故D正确。故选:D。
11. 【答案】(1)溶液变红色;CO2+H2O═H2CO3
(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a(OH)2+CO2═CaCO3↓+H2O
(3)蜡烛由下而上依次熄灭;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灭火。
【解析】
(1)图一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变红色,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
(2)图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3)图三中,观察到的现象是蜡烛由下而上依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为密度比空气大,化学性质是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所以二氧化碳常用于灭火。
12. 【答案】(1)CO;氧化物;作燃料;(2)CaCO3+2HCl=CaCl2+H2O+CO2↑。
【解析】
(1)碳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能相互转化,物质X是一氧化碳,其化学式为CO.CO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有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还原性,工业上可用作燃料、用作还原剂。
(2)二氧化碳能与Y相互转化,Y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Y可能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合理即可)。
13. 【答案】(1)漏斗;引流;(2)CO2;(3)CO2+Ca(OH)2═CaCO3↓+H2O;
(4)CaCO3+2HCl=CaCl2+H2O+CO2↑;逐滴滴加稀盐酸,恰好无气泡生成。
【解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通入足量的石灰水,二氧化碳和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一氧化碳和石灰水不发生反应,则气体A为一氧化碳;固液混合物中的固体物质为碳酸钙,经过操作2将固体和液体分开,得到的固体C为碳酸钙;因此向固体C碳酸钙加入稀盐酸,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则气体B为二氧化碳。
(1)操作a实现固体和液体分离,为过滤,所以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主要有烧杯、玻璃棒和漏斗,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2)由分析可知气体B为二氧化碳,其化学式为CO2。
(3)由分析可知,混合气体通入石灰水中,二氧化碳和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在常温下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其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4)由分析可知,固体C与稀HCl反应是碳酸钙和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其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因为有二氧化碳生成,可以看到现象为有气泡生成,所以加入的适量HCl的实验现象是逐滴滴加稀盐酸,恰好无气泡生成。
14. 【答案】(1)通入一氧化碳;(2)检验一氧化碳的纯度;(3)黑色粉末逐渐变成红色;
(4)CuO+COCu+CO2;(5)反应有二氧化碳生成。
【解析】(1)由于一氧化碳是可燃性的气体,与空气混合加热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先通入一氧化碳,排尽装置中的空气,再加热;
(2)一氧化碳是可燃性的气体,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气体遇明火易发生爆炸,为了保证安全,在通入气体之前应该检验的纯度。
(3)黑色的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可以被一氧化碳还原为红色的铜,同时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所以A处的现象为:黑色粉末逐渐变成红色
(4)A处黑色的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可以被一氧化碳还原为红色的铜,同时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O+COCu+CO2;。
(5)二氧化碳能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当装置B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时,说明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有二氧化碳生成。
15.【答案】(1)混合气体含有CO2和CO(2)Ca(OH)2+CO2═CaCO3↓+H2O
(3)检验二氧化碳是否被A装置完全吸收
【解析】(1)实验中观察到A、D装置中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B装置中石灰水没有变化,说明二氧化碳被A装置完全吸收,C中黑色固体变成红色,是因为加热时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由此得出实验的结论是混合气体含有CO2和CO。
(2)A装置中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OH)2+CO2═CaCO3↓+H2O。
(3)B装置的作用是检验二氧化碳是否被A装置完全吸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