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和灭火
一、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
1.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了解有关图标的含义并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下列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中正确的是( )
A.禁止吸烟 B.禁止烟火
C.禁止放易燃物 D.禁止燃放鞭炮
2.如图是我国古代使用的“火折子”,竹筒帽盖上时,内部可燃物保留火星。使用时,仅需打开竹筒帽,对着火星轻轻一吹,可燃物就燃烧起来,其原因是( )
A.提供了充足的助燃剂 B.可燃物的温度变高了
C.可燃物的温度变低了 D.可燃物的着火点被降低了
3.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如图所示为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向80℃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白磷不能燃烧
C.热水起提供热量和隔绝空气的作用
D.该实验说明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即可燃烧
4.分别点燃相同两根火柴,将其中一根火柴头竖直向上,另一根火柴头倾斜向下,如图所示。小明发现第一根火柴不能持续燃烧,第二根火柴更容易持续燃烧。该实验现象说明物质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
A.物质具有可燃性 B.可燃物与充足氧气接触
C.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自身的着火点 D.可燃物要倾斜放置
5.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顺利返回地面,结束为期六个月的飞行任务。返回舱返回时,与大气剧烈摩擦,舱表面产生数千度的高温。此时,返回舱的表层有一层叫做“烧蚀层”的特殊物质发生汽化燃烧从而保护返回舱不因高温而烧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烧蚀层属于可燃物 B.烧蚀层在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
C.烧蚀层能使返回舱的着火点升高 D.烧蚀层起到了一定的隔热和隔绝空气的作用
6.下列有关灭火的知识,错误的是( )
选项 情景 灭火方法 灭火原理
A 森林着火 开辟隔离带 隔离可燃物
B 炒菜时油锅着火 用锅盖盖灭 隔绝氧气
C 楼房着火 用水浇灭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 酒精洒在桌上起火 用湿抹布盖灭 隔绝氧气
A.A B.B C.C D.D
7.下列物质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
A.沼气 B.氮气 C.汽油 D.面粉
8.2022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4个防灾减灾日,主题是“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煤气泄漏时应立即打开电扇排气 B.在加油站可以接听和拨打电话
C.炒菜时油过热着火,立即加水浇灭 D.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需做灯火试验
9.防患于未然,防火胜与救火。下列认识或做法错误的是( )
A.面粉与空气充分混合,遇明火可能引起爆炸
B.油锅着火时,向锅中加入大量青菜来降低油的着火点
C.身上着火时,不要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然后脱掉外套防止复燃
D.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精密仪器的失火
10.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就能燃烧
B.降低着火点就能灭火
C.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D.蜡烛比木材更容易点燃是因为蜡烛着火点高
二、填空与说明题(共2小题)
11.对照实验法是根据事物的异同点通过比较揭示事物属性的一种科学实验方法。请仔细观察图,用所学的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通过 现象得出燃烧的条件为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图中能实现“水火相融”的操作是 。
(2)实验探究应注意安全环保。请评价甲实验有什么弊端: 。
12.合理运用燃烧与灭火的原理,对保障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1)打火机中丁烷为液体,按下按键打开盛装丁烷的容器口,丁烷变为气体,从微观角度解释丁烷汽化的原因:压强减小, 。松开开关即可熄灭火焰,其灭火原理是 。
(2)乘坐地铁时禁止携带酒精等易燃易爆物。写出酒精(化学式C2H5OH)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地铁隧道中须安装自动喷淋系统。喷出的水能灭火的原因是 。
(3)现有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反应:H2+Cl22HCl,它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分析反应特点,你对燃烧条件的新认识是 。
参考答案
1. 【答案】D
【解析】A、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烟火标志,故选项错误。B、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吸烟标志,故选项错误。C、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带火种标志,故选项错误。D、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燃放鞭炮标志,故选项正确。故选:D。
2. 【答案】A
【解析】使用时,仅需打开竹筒帽,对着火星轻轻一吹,可燃物就燃烧起来,其原因是提供了充足的助燃剂(氧气)。故选:A。
3. 【答案】C
【解析】A、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而不是白雾,说法错误;B、向80℃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白磷燃烧,因为此时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也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说法错误;C、热水起提供热量和隔绝空气的作用,说法正确;D、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不一定燃烧,还需要与氧气接触,说法错误。故选:C。
4. 【答案】C
【解析】分别点燃相同两根火柴,将其中一根火柴头竖直向上,另一根火柴头倾斜向下,小明发现第一根火柴不能持续燃烧,第二根火柴更容易持续燃烧。火柴竖直向上时,仍然与氧气充分接触,燃烧产生的热量向上散逸,使火柴梗得不到充足的热量,温度达不到火柴梗的着火点;火柴头倾斜向下,燃烧放出的热量能使火柴梗依次达到着火点,更容易持续燃烧。故选:C。
5. 【答案】C
【解析】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A、根据题意,烧蚀层汽化燃烧,说明属于可燃物,该选项正确。B、返回舱的表层有一层叫做“烧蚀层”的特殊物质发生汽化燃烧时能吸收大量的热,故可以保证飞船温度不至于太高,该选项正确。C、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变的,不能使返回舱的着火点升高,该选项不正确C、烧蚀层汽化燃烧保护返回舱不因高温而烧毁,则返回舱返回时,烧蚀层起到了一定的隔热和隔离空气的作用,该选项正确。故选:C。
6. 【答案】C
【解析】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A、森林着火可开辟隔离带来灭火,这是采用了隔离可燃物的原理来灭火,说法正确;B、炒菜时油锅着火可盖上锅盖灭火,这是利用了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说法正确;C、楼房着火用水浇灭是利用了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来灭火,而不是降低着火点,说法错误;D、酒精洒在桌上起火可用湿抹布盖灭,这是利用了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说法正确。故选:C。
7. 【答案】B
【解析】A、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故选项错误。B、氮气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不会发生爆炸,故选项正确。C、汽油是可燃性液体,易挥发,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故选项错误。D、面粉是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故选项错误。故选:B。
8. 【答案】D
【解析】A、煤气泄漏时不应立即打开电扇排气,以防产生的电火花将煤气引爆,说法错误;B、在加油站不能接听和拨打电话,以防产生的电火花将燃油蒸汽引爆,说法错误;C、炒菜时油过热着火,立即盖上锅盖,切不可加水浇灭,以防发生危险,说法错误;D、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需做灯火试验,以防止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导致窒息死亡,说法正确。故选:D。
9. 【答案】B
【解析】A、面粉具有可燃性,与空气充分混合,遇明火可能引起爆炸,故选项说法正确。B、油锅着火时,向锅中加入大量青菜,不能降低油的着火点,是因为能使温度降到油的着火点以下,故选项说法错误。C、身上着火时,不要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然后脱掉外套防止复燃,故选项说法正确。D、二氧化碳灭火后不留有痕迹,不会造成图书档案的损坏,可以用来扑灭图书、档案、精密仪器的失火,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
10. 【答案】C
【解析】A、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不是只要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就能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B、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一种属性,一般不会改变,且着火点低,物质更易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C、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利用的是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正确。D、蜡烛比木材更容易点燃,是因为蜡烛着火点低,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
11. 【答案】(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
(2)白磷敞口燃烧,对环境有污染(合理即可)
【解析】(1)通过观察到铜片上的白磷①燃烧、而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的现象,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着火点;图中能实现“水火相融”,水中白磷燃烧只要再具备与氧气接触即可。
(2)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会污染空气。
12. 【答案】(1)分子间的间隔变大;隔离可燃物(2)C2H5OH+3O22CO2+3H2O;降温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3)化合反应;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合理即可)
【解析】(1)打火机中丁烷为液体,按下按键打开盛装丁烷的容器口,丁烷变为气体,从微观角度解释丁烷汽化的原因:压强减小,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松开开关即可熄灭火焰,其灭火原理是隔离可燃物;
(2)在点燃的条件下,酒精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酒精(化学式C2H5OH)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2H5OH+3O22CO2+3H2O;地铁隧道中须安装自动喷淋系统。喷出的水能灭火的原因是降温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3)现有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反应:H2+Cl22HCl,它是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另一种新物质,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化合反应。分析反应特点,对燃烧条件的新认识是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