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六年级上长春版6.3《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课件6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六年级上长春版6.3《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课件6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1-19 09:36: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4张PPT。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辛弃疾词牌 【菩萨蛮】  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花间意》、《重叠金》等。此调原出外来舞曲,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于是《菩萨蛮》就成了词牌名。小令,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两平韵,平仄递转,情调由紧促转低沉。 辛弃疾(1140.5.18-1207.10.3),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汉族,历城(今山东省济南)人。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我国南宋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在文学史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章创作中写出了对时代的期望和失望、对民族的热情与愤慨。
写作背景: 这首词为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时所作。关于此词之发端,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有几句话非常重要,他说:“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自此起兴。”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的官吏,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词牌 【菩萨蛮】 读词句,自主合作探究
1、把这首词读两遍,读准字音,注意断句。读后交流“郁孤台”“清江”“行人”“长安”“鹧鸪”指的是什么?
2、默读全词,借助注释,与同学交流词意。
3、再读全词,用词中一个字来概括作者此时此刻的情感。
4、默读全词,你是从哪里能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愁绪?写出阅读批注。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造口:即皂口,镇名。在今江西省万安县西南60里处。   
郁孤台:古台名,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的贺兰山上,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而得名   
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这里指沦于敌手的宋国都城。   
可怜:可惜。   
无数山:这里指投降派(也可理解为北方沦陷国土)   
毕竟东流去:暗指力主抗金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   
愁余:使我感到忧愁。   
鹧鸪(zhè gū):鸟名,传说它的叫声像“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注释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 “郁孤台下清江水”,“郁”有郁勃、沉郁之意, “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呈显出一座郁然孤立的高台。词人调动这三字开篇,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之情。
“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指当年在金人逼迫下逃难的人, 词人是如何描写难民的痛苦的?
用清江水比喻“行人泪”,写出了背离故园的无尽悲苦。
“西北望长安”,是想望北方沦陷区,反应作者的爱国感情。  

“可怜无数山”。很可惜被千山万岭遮住了视线,含有收复中原的壮志受到种种阻碍、无法实现感叹。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作者用东流的江水象征着抗金的正义事业,必然会克服一切阻力,取得最后的胜利。表明作者对恢复中原充满了坚定的信心。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从鹧鸪的悲鸣声中,恰好透露出作者想收复失地,但又身不由己的矛盾心情。“鹧鸪”。
寄寓着词人对主和派阻挠恢复大业的不满和无法收复中原的悲痛之情。 译文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   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   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   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   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   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   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 菩萨蛮·北固题壁
青天欲放江流去,
青山欲截江流住。
侬也替江愁,
山山不断头。
片帆如鸟落,
江住侬船舶。
毕竟笑山孤,
能留侬住么?
对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