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单元测试(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单元测试(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11-17 14:30: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单元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
1.第24届冬季奥运会将于2022年在北京举办,为落实“绿色冬奥”的理念,冬奥会使用的汽车燃料从环保的角度考虑,最理想的是( )
A.氢气 B.天然气 C.酒精 D.汽油
2.下列成语用化学知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釜底抽薪:隔离或清除可燃物使火势减弱或熄灭
B.钻木取火:摩擦产生热量使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
C.水火不容:水能使可燃物的着火点降低而灭火
D.火上浇油:增加易燃物使燃烧更剧烈
3.将棉手帕放入60%左右的酒精中浸湿,用坩埚钳夹住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棉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棉手帕接触不到氧气,不能燃烧
C.被酒精浸湿后,棉手帕的着火点升高了
D.酒精中的水蒸发使温度达不到棉手帕的着火点
4.下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简图,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中的热水只是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B.图2中的白磷换成红磷也会有同样的现象
C.图1中的实验不能比较红磷和白磷着火点的高低
D.图1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
5.如图将一根铜丝绕成螺旋状网罩罩在一支燃着蜡烛的火焰处,不多久蜡烛火焰熄灭,其熄灭的原因是(  )
A.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B.清除了可燃物
C.降低了着火点 D.隔绝了氧气
6.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可能火焰更旺,其原理是(  )
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C.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
7.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熄灭酒精灯时,用嘴吹灭
B.通电的电热毯着火时,用水浇灭
C.篝火晚会时,把木柴架空,有利于木柴充分燃烧
D.只要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就能燃烧
8.以科学武装头脑,用知识打造生活。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天然气、乙醇均是可再生能源 B.用水灭火,目的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进入古井前,应先做灯火试验 D.为了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在炭火盆边放一盆水
9.页岩气是指蕴藏于页岩层中的天然气,是一种新开发的能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页岩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B.页岩气是不可再生能源
C.其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D.页岩气燃烧放出热量
10.“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下列发电方式可能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
A.太阳能发电 B.风力发电
C.潮汐力发电 D.燃煤发电
二、填空与说明题(共3小题)
11.合理利用能源和保护环境是我们关注的问题,请回答:
(1)化石燃料是一类重要能源,它包括煤、________和天然气。
(2)煤作为燃料给我们带来了益处,但对环境也造成了不良影响。
①使燃料充分燃烧,通常除了考虑燃烧时要有足够的空气,还要考虑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下列关于酸雨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腐蚀大理石的雕像B.是由二氧化碳引起的C.酸化土地
③为减少污染、治理“雾霾”,提高煤的利用率,可将其转化为可燃性气体,相关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该反应中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是_______。
④为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人们积极寻找不含碳元素的燃料,研究发现,NH3燃烧释放大量的能量,且产物没有污染,有一定的应用前景。请将NH3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4NH3+3O26H2O+________。
12.抗击疫情,人人有责。为抵挡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可以喷洒酒精消毒。保存酒精时,需要远离火源,酒精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喷洒酒精进行消毒时,可以闻到酒精的气味,从微观角度分析,说明_____;氢气作燃料的优点是_____(答出一条即可)。
13.请用学过的知识回答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相关问题。
(1)酒精灯内的酒精不小心洒出,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应采取的灭火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2)用嘴吹灭燃着的蜡烛,其灭火原理是_______________。
(3)燃着的蜡烛扣上烧杯后,过一会儿燃着的蜡烛熄灭了,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_____。
(4)将煤制成蜂窝状,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与探究题(共2小题)
14.为了探究燃烧的条件,甲、乙两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图1、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已知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是40℃、240℃。白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是一种白色粉末,有毒,溶于水后能生成磷酸(H3PO4)。
实验探究一:请你根据甲同学设计的实验(装置A)图示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钢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___ __。
(2)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是__ ___、___ __。
实验探究二:乙同学经过思考提出了问题,发现甲同学设计的实验对环境有危害,同时设计了自己的探究实验如图2(装置BCD)所示。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3)请写出五氧化二磷与水反应生成磷酸的化学方程式_ ____。
(4)设计B、D的目的是为了探究___ __。
(5)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O2的现象是__ ___。
15.燃烧是人类获得能量的重要方式。
(1)用下图探究燃烧条件。步骤一:通入N2,点燃酒精灯;步骤二:冷却至室温;步骤三:通入O2,点燃酒精灯。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O2的现象是___________;从燃烧条件分析,用水灭火主要利用的原理是______ _____。
(2)相同条件下,n体积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见下表。
燃料(气态) CO H2 CH4
热量(KJ) 282.6 285.8 890.3
①从等体积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分析,最适合家庭使用的燃料是___________;
②CO与其它燃料相比的主要缺点是______ _____;
③有科学家提出:“硅是未来的石油”,硅能在O2中燃烧生成SiO2,并放出大量的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______,与化石燃料相比,用硅作燃料的优点是____ _______(写一点即可)。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A、氢气燃烧只生成水,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从环保的角度看,氢气是最理想的能源,选项符合题意B、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较清洁的燃料,选项符合不题意;C、酒精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较清洁的燃料,选项符合不题意;D、汽车使用汽油作为燃料会产生一氧化碳、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等,会随汽车尾气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对空气造成污染,选项符合不题意。故选A。
2.【答案】C
【解析】A、釜底抽薪:隔离或清除可燃物使火势减弱或熄灭,不符合题意B、钻木取火:摩擦产生热量使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不符合题意;C、水火不容:水能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而灭火,着火点是物质的一种性质,一般不会降低,符合题意;D、火上浇油:增加易燃物使燃烧更剧烈,不符合题意。故选C。
3.【答案】D
【解析】A、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是因为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手帕的着火点;而不是手帕不可燃,故选项说法错误。B、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是因为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手帕的着火点;而不是接触不到氧气,棉手帕不会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C、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是因为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手帕的着火点;而不是棉手帕被酒精浸湿、导致着火点升高,着火点是一个定值,不会被升高,故选项说法错误。D、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是因为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温度低于手帕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
4.【答案】D
【解析】A、图1中的热水既能够提高烧杯上铜片的温度,又能够使烧杯内热水中的白磷和氧气隔绝,选项A不正确B、图2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能够燃烧;而白磷换成红磷后,虽然与氧气接触,但是温度不能达到红磷的着火点,不能燃烧,选项B不正确;C、图1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能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高,能比较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高低,选项C不正确;D、图1热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虽然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但是也不能燃烧,选项D正确。故选D。
5.【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因为铜丝绕成螺旋状网罩导热性较好,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故答案选择A。
6.【答案】D
【解析】A、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变,故A错误;B、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变,故B错误;C、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不会改变空气中氧气含量,故C错误;D、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火焰更旺,故D正确。故选D。
7.【答案】C
【解析】A、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应用灯帽盖灭,错误,不符合题意。B、通电的电热毯着火时,不能用水浇灭,用水浇灭,会有触电的危险,错误,不符合题意。C、篝火晚会时,把木柴架空,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有利于木柴充分燃烧,正确,符合题意。D、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时不一定能燃烧,因为可燃物燃烧还需要有氧气参加,不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8.【答案】C
【解析】A、天然气不是可再生能源,故错误;B、用水灭火,目的是将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不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故错误;C、进入古井前,应先做灯火试验,防止氧气不足,故正确D、一氧化碳难溶于水,放水并不能吸收一氧化碳,防止一氧化碳中毒,故错误。故选C。
9.【答案】C
【解析】A. 页岩气是指蕴藏于页岩层中的天然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说法正确;B. 页岩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是不可再生能源,说法正确;C. 页岩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选项错误;D.燃烧反应都是放热反应,页岩气燃烧也会放出热量,说法正确;故选:C。
10.【答案】D
【解析】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潮汐发电都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煤炭发电生成二氧化硫,烟尘等污染物,污染空气,故选:D。
11. 【答案】 石油 燃料与氧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AC##CA 1:1 2N2
【解析】(1)化石燃料包括煤、天然气、石油。故填:石油。
(2)①使燃料充分燃烧,通常除了考虑燃烧时要有足够的空气,还要考虑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填: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②酸雨主要是由二氧化硫引起的,酸雨可使土壤酸化、腐蚀金属材料和大理石雕像;故填:AC;
③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及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图示中一个碳原子与一个水分子反应,生成了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和一个氢分子,所以,该反应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1。
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物中缺少4个氮原子,所以生成物应该是氮气,并且氮气的化学计量数是2。故填:2N2。
12.【答案】 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产物不污染环境(或燃烧的热值高等)
【解析】酒精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喷洒时闻到有特殊的气味,是因为酒精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特殊的气味;氢气的燃烧值高;氢气燃烧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13. 【答案】湿抹布盖灭 温度低于着火点 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 增大了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
【解析】(1)采用隔绝氧气的方法,用湿抹布盖灭,故填用湿抹布盖灭。
(2)用嘴能吹灭燃着的蜡烛是因为气体的流动带走蜡烛燃烧产生的热量,使蜡烛的温度降低且低于其着火点,达到灭火的目的,故填温度低于着火点。
(3)燃着的蜡烛扣上烧杯后,烧杯内的氧气逐渐减少,最后氧气完全消耗尽了,所以燃着的蜡烛熄灭了,故填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
(4)将煤制成蜂窝状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故填增大了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
14.【答案】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加热 隔绝氧气
3H2O + P2O5 = 2H3PO4 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C中白磷不燃烧,D中白磷燃烧
【解析】(1)红磷的着火点为260℃。热水无法加热钢片到达该温度,所以红磷不燃烧。故填: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2)热水加热铜片,起到加热的作用。热水隔绝了水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起到了隔绝氧气的作用。故填:加热,隔绝氧气。
(3)反应物为五氧化二磷与水,生成物为磷酸(H3PO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为:3H2O + P2O5 = 2H3PO4。
(4)B、D中白磷均与氧气接触,但水的温度不同。所以探究的是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5)要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O2,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一份白磷与氧气接触,一份白磷不与氧气接触。故进行对比的实验是CD。看到C中白磷不燃烧,D中白磷燃烧可以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O2。故填:C中白磷不燃烧,D中白磷燃烧。
15.【答案】(1)步骤一中,b中红磷不燃烧,步骤三中,b中红磷燃烧
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2)甲烷 CO有毒 Si+O2 SiO2 硅在地壳中含量较高(或减小对环境的污染或不产生二氧化碳等;合理即可)
【解析】(1)步骤一中,b通入N2,加热时红磷不燃烧;步骤三中,b通入O2,加热时红磷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故填步骤一中,b中红磷不燃烧,步骤三中,b中红磷燃烧;根据灭火原理,使可燃物的燃烧火焰熄灭方法为: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由此可知,用水灭火主要利用的原理为利用水汽化吸热的方式使可燃物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故填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2)①从等体积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分析,等体积燃料甲烷燃烧放出的热量最多,最适合家庭使用的燃料是甲烷或CH4,故填:甲烷或CH4;
②CO有毒,CO与其它燃料相比的主要缺点是有毒,故填:CO有毒;
③硅能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硅,方程式为;与化石燃料相比,用硅作燃料的优点是硅在地壳中含量较高(或减小对环境的污染或不产生二氧化碳等;合理即可);故填:硅在地壳中含量较高(或减小对环境的污染或不产生二氧化碳等;合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