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备课资料包(课件+朗读+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备课资料包(课件+朗读+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1-19 12:16:34

文档简介

课件17张PPT。20、古诗两首鹤 孟 陵 辞 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 楼名,在今湖北武汉。
之: 去,到。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故人: 这里指老朋友。
烟花: 形容花开得繁茂,像浮动的烟雾。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孤:孤独 孤单;
尽:尽头,这里指消逝。
唯:只。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我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到扬州去。我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舟越行越远,渐渐地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从中体会出诗人目送朋友圆形是惆怅及对朋友的依恋之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
所写。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
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还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送元二使安西
使: 出使。渭城朝雨 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 湿润。 诗句意思:
朋友,请再喝尽这杯醇香的美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友了。诗句包含思想感情:
从包含深情地的劝酒中,可以体会出朋友间的那种依依不舍与牵挂。《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安西是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而喻。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
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
关切与祝福,
使人不难想到
这对好友频频
祝酒、殷殷话
别的情景。
送元二使安西
[唐 ] 王 维
渭城朝雨 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古诗两首 课课练
一、给下面带点字注音。
黄鹤(???? )楼????? 广陵(???? )??????? 西辞(??? )??????? 唯(??? )见
孤帆(??? )???????? 孟(??? )浩然?????? 渭(??? )城?????? ?浥(??? )轻尘
?
二、比一比,再组词。
凡(?????? )??????? 孟(?????? )??????? 告(?????? )
帆(?????? )??????? 猛(?????? )??????? 浩(?????? )
唯(?????? )??????? 辞(?????? )??????? 陵(?????? )
惟(?????? )??????? 欲(?????? )??????? 凌(?????? )
?
三、默写。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 ?????????????????????????????????????????
???????????????????? ????????????????????????????????????
???????????????????? ????????????????????????????????????
???????????????????? ????????????????????????????????????
?
四、解释带点的意思,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
五、判断,对的在后面括号里打“√”,错的打“×”。
1、李白是唐朝诗人。(? ??)
2、黄鹤楼在今湖南长沙。(? ??)
3、“故人”是指故乡、家乡的客人。(? ??)
4、《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宋朝的王维。( ???)
?
六、照样子换部首,组新字。
例:汪——旺
?? ? 唯——(? )?????? 辞——(? )??????? 鹤——(? )
???? 陵——(? )?????? 峭——(? )??????? 梯——(? )
?
七、比较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忽闻岸上踏歌声。(????????? )
我闻到了一股香味。(????????? )
你听到了什么新闻。(??????????? )
孤帆远影碧空尽。(??????????? )
敌人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
我们应尽全力帮助贫困山区的朋友。(????????? ?)
?
八、画一画。
学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想像当时的情景,并用笔把它画下来,你来试试。
?
?
?
九、填空。
1、李白在黄鹤楼送的一位故人是?????????? 。这位故人要去的地方是??????????? 。题目的意思是???????????? 。全诗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2、《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 代诗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
十、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 芙蓉楼送辛渐
? ???????????????????????王昌龄
?????????????? 寒雨连江夜入吴,
?????????????? 平明送客楚山孤。
?????????????? 洛阳亲友如相问,
?????????????? 一片冰心在玉壶。
???? 注释: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楚山孤:孤零零的楚山。
?????????? 冰心:像冰一样的莹洁的心。
诗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心情下送别友人?
???????????????????????????????????????????????????? ???????????????
?????????????????????????????? ?????????????????????????????? ??????
????????????????????????????????????????????????????????????? ???????
?
十一、巧填标点。
????? 从前,有个地方想夸耀自己的财富,过年时请人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养猪大似象耗子已死完”,下联是“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有个秀才看了后,偷偷用笔在上下联中各点了一个逗号,意思就完全变了。笑声惊动了老地主,他出门一看,立刻气得昏了过去。
?? 财主的标点是:
??????? 养猪大似象耗子已死完
??????? 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
?? 秀才的标点是:
??????? 养猪大似象耗子已死完
??????? 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
参考答案
一、hè? línɡ? cí? wéi?? fān?? mènɡ?? wèi?? yì
二、略。
三、略。?? 四、略。?
五、1、√?? 2、×?? 3、×?? 4、×??
六、惟? 梓? 鸡? 凌? 悄? 递?
七、1、听见? 用鼻子嗅到?? 消息?? 2、全?? 达到极端?? 全部用出
十一、财主的标点是:
????????? 养猪大似象耗子已死完,
????????? 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
?????? 秀才的标点是:
?????????? 养猪大似象耗子,已死完,
?????????? 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
课件17张PPT。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安排及导入 课文赏析及总结 课后拓展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及本诗大意,体会作者
 对朋友依依惜别之情
      2.联系本诗体会世间还有什么样
的情
教学重点:字意 、词意、句意
     目的2
教学难点: 重点
教学时间:二课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mèngfānwéi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周游天下,广结朋友,孟浩然就是他出蜀漫游结识的,两人一见如故,成为知己,后来又重逢。这首诗是他们第二次聚会后分手时所作。
故人:老朋友,这      里指孟浩然。  西辞:辞别。  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为什么要西辞?因为:黄鹤楼在扬州的西边所以说“西辞” 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他们都是唐代有名的诗人。他们是好朋友分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老朋友要到西边远行,我们在黄鹤楼告别。在杨柳如烟,繁花似锦的三月,老朋友要到扬州去
乘帆顺流而下。老朋友的船渐渐远去,消失在碧蓝的天边,眼前只
有滚滚长江向东流去。 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 感情? 想像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抒发了作者对老朋友依依借别之情。“烟花三月”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而此时此刻作者却没有心情赏春,而是默默地注视着江上,老朋友的船渐渐远去,独自忍受离别之苦。 李白与孟浩然告别时能说些什么?发挥你们的想象同学间交流。
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想象一下,平时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或看到过送行的场面?自由空间同学们说的不错,这就是情,诗中表现的是一种朋友这间的情。生活中,还有父子情、母女情、师生情、同学情……情充满整个世界,人间处处都有情。让我们带着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来朗诵这首诗好吗?对比阅读 背诵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谢谢欣赏人教版第七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本篇教学设计荣获2007年福建省基础教育新课程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大赛二等奖)
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第六组课文的主题是“人间真情” ,精读课文《古诗两首》安排了两首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其中的一首。
本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开元盛世,阳春三月,文人知己,江南名楼,繁华都会——这样的创作背景使盛唐诗人笔下的这次离别在感伤之外,更充满了少年人青春昂扬的气息,充满蓬勃的生命活力,色彩明丽,体现了盛唐独有的精神风貌。因此,在“送别诗”中独放异彩,是历来传颂的名篇。
学情分析:
本次执教对象是农村四年级学生,借班上课,平时与学生没有接触。
四年级是中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桥梁,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有了一定数量的语言积累,初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阅读习惯。从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四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
孩子能收集相关语文学习材料,但面不广,收集材料较散。平时能积极发言,但公开课上表达欲望和自信心不稳定。知识面和语言表达能力相对城镇孩子较弱,在语言感悟方面深度不够,语感一般。平时缺少不断总结学法,培养自学能力的意识。
设计思路:
1、根据学情,放弃原先上组诗的想法。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之中选学色彩明丽、语浅意深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引导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教学之根本,诵读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读”是主线,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读准、读通、读出节奏、读出诗韵、读出诗情,层层递进,显象得意。随着对古诗语言逐步深入的品味,随着放飞想象产生的多彩体验,学生的古诗诵读能力渐渐趋于个性化,成熟化。
3、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归纳、积累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今后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读懂诗题、读通诗句、理解诗意、体验诗情”四个步骤做成卡片,每个步骤结束时及时总结并贴在黑板上,成为板书的一部分。
4、注重氛围的创设,注重引导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4、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背景音乐:《高山流水》
2 热身活动:分两队,小队长领着赛背李白的诗。
(启用哪种背景音乐,确定什么课前活动内容,是经过了考虑和挑选的。高山流水遇知音,李白诗篇万古传。——“未成曲调先有情”,课前的一切准备都只为了让学生进入和谐的感性氛围。)
一、谈话激趣:
1、歌星、演员、运动员,你喜欢哪些人?诗人、作家、科学家,你对谁的印象最深刻?
2、你们想知道老师崇拜的名人是谁吗?他是——
(课件李白图出现)
(值得一提的是本人课件的设计:窗外一轮皎洁的明月——把酒问青天的狂放身影——镜头推进后李白半身头像写真,四幅颇具概括性的图片缓慢推出,意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进李白的诗歌世界。)
3、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诗仙李白、酒仙李白,侠客李白,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诗。(课件出示课题)
(课件呈现的除课题,底色是古香古色的明黄,背景是一唱一和的两个吟诗人。看似无意,实则有心。)
二、循序渐进,读懂诗题。
1、读准题目
① 题目中有生字(出示卡片“广陵”),谁来读一读? (教师注意倾听并评价“陵”的后鼻音读法)
大家一起读。
② (出示卡片“孟浩然”)谁来读一读?( 教师注意倾听并评价“孟”的后鼻音读法)全班一起来.
孟的第一笔是什么(横撇)。我们一起写写这个字(板演)
(读懂题目第一层要求:读准音。)
(先个体后整体,四年级的语基训练既不放松也不刻意。不放松是因为对方言区的孩子来讲,正音要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不刻意是因为不能因技能训练而影响了情感熏陶。)
2、个性读题
① 题目共有十个字,读的时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觉得哪个字眼重要就着重读那个词,试着读一读吧,同学们。
生自由练读后师指名读,相机点拨:
☆ 听出来了,你想强调“黄鹤楼”,黄鹤楼是送别的地点。想看看黄鹤楼吗?(课件)
☆他强调的是“送”,为什么呢? 对,是一首送别诗。
☆同学们听出来了吗?他强调的是“孟浩然”,孟浩然是李白要送的人,也是李白的好朋友。
☆ 强调“广陵”,广陵是要去的目的地。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城市。
☆ “之”是什么意思?
② 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读法,你想怎么读题目呢?同学们自已再读一遍题目吧!
(鼓励学生,只要是自己的思考,就大胆地说出来,大声地读出来。不怕重复,也不怕与别人不同。)
③ 同学们,你读懂了题目了吗?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读懂题目第二层要求:带着自己的感受读,理解诗题字面上的意思。)
3、感性读题
古代交通不方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于是,写诗送别成了一种习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代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别,或三名一别。名是著名的名。(手指课题)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 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然而年龄差距不是问题,一样的酷爱自由,一样的潇洒飘逸,使他们互相仰慕,情投意合;一样的才华横溢,一样的诗才出众,使他们相间恨晚,无话不谈,不再寂寞。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再读一遍题目吗?
对,我们这才算真正“读懂诗题”。
(贴卡片“读懂诗题”)
(读懂题目第三层要求:体会诗人的感受,读出诗题背后的故事。有必要时,老师范读。)
总结学古诗的步骤: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
(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归纳、积累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今后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
(读准题目——个性读题——感性读题,三个小环节层层递进,感情不断升华。知人论诗,整体观照,了解了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创作背景,有了充分的个体思考与体验,才称得上真正“读懂诗题”。 题目为文眼, “读题目”的环节是要舍得花时间。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真正“读懂诗题”,才能自如走进诗境。)
三、自主学习,读通诗句。
(出示卡片)“读通诗句”。
1、自由读
读通诗句的要求是“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同学们能做到吗?
带着要求,读一读诗句。
2、指名读
(强调“倾听”,教师也要专心与学生一起倾听,一起评价 。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随时随地培养。)
3、读出诗的节奏感
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故人/西辞/黄鹤楼”—这是二二三节奏。谁能接着往下读?
“故人西辞”四个字连起来读,变成四三节奏(范读),想读的接着读吧!
(初读诗歌的目标十分明确,一是面向全体,提出“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基本要求。二是读出诗的节奏,初步感受诗韵律美。两个目标简单易行,增加读诗学诗的兴味。)
四、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诗读得这么好,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书上的注释。借助注释,我们就可以逐字逐句地读懂古诗,(出示卡片:“理解诗意”。)
同学们,先自己学一学,再把你读懂的句子说给同桌听,等一下老师可要考考你们呀!
2、抽查对重点词的理解,借助重点词说说诗句大意。
(强调“借助注释读懂古诗” 的学习方法,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本环节目的在于方法指导,切忌吹毛求疵,要求过严。学生能说出大意就行,学习时间不宜长,应有重感悟,轻理解的诗歌学习意识。 学习方式是生生合作交流后指名发言,这样能充分兼顾到每一个个体。)
五、展开想象,体验诗情
1、进入诗境。
① (师边板画边解说:)滚滚长江水由西向东流,老朋友孟浩然辞别西边的黄鹤楼(板◎),要到东边去(板◎),这就叫“ ”。
(拿出黄鹤楼图片和扬州图片)哪位同学帮老师找出它们的位置?
(黄鹤楼简笔画)
(扬州简笔画)
(板画板演的直观性让学生真实体会“西辞”的方位,而不是停留于对词语字面上的解释。)
② 三月的扬州是什么样的?诗人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烟花三月)
想不想跟着孟浩然到扬州去游玩?(课件:扬州春景,古筝乐曲)
啊,能到扬州去玩,多么令人 !(师范读前两句诗)
大家一起读。(齐读)
指名读。
(教师要用心倾听,注意通过评语挖掘学生内心感受,引导读出祝福,读出欣羡,读出不舍,读出诗情,读出诗韵。此时,悠扬的音乐,醉人的画面,倾心的想象,动情的朗诵,拉近了孩子与诗人的距离。)
③ 目送友人远去,李白在黄鹤楼上心驰神往,看呀,望呀,他究竟看到了什么?
(板画孤帆,书写“帆尽”)
长江,当时的水上交通要道,难道只有孤零零的一只帆船?
(板画众帆,突出孤帆。)
“我的心里只有你—孟浩然。 江帆点点,只见一帆,船不见了,我看着帆,帆不见了,我只看见长江水流呀流呀送你到扬州。”
(师范读后两句)真是帆尽,“情未尽”(板书)。
2、多元感悟。
多么真挚的情意,多么感人的画面!李白有多少心里话想对孟浩然说呀!你就是李白,你想说什么?
(语近情遥,含吐不露。这两句诗中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却表达了何其深挚的友情。不合常理的“孤”与“唯”,充满主观感觉的“流”——依依惜别的深情巧妙地寄托在对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值得回味,值得再三品读!)
3、感情升华。
(欣赏课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范读,生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唯见长江天际流。
(音乐“高山流水”)
女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男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全班同学,我们一起送送孟浩然。(音乐停)
4、融会贯通。
我们一起再读一遍题目。
(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来到黄鹤楼上,文字符号化为鲜活的画面。在琅琅读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诗人的心灵直接交流。生命如流水,别情如流水,无限关注依恋的眼光追随着消失在视野之外的孤帆远影,就化作水天与共,千古长存的长江巨流了。)
六、小结
(音乐:《送别》)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我们今天学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下节课要学的《送元二使安西》,表达的是不同的离别情。四十分钟很快过去了,陈老师也要和大家说声再见了。离别之际,老师整理了一部分离别诗送给同学们,同学们读一读,比一比,感受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板书设计:


∮ ∮
∮ ∮

∮ ∮ ∮


作者简介:
陈小静,女,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市级语文骨干教师,县语文学科指导组成员,东山实小教导。语文素养高,能思考,会生成。心中装着学生,追求课堂文化底蕴。2006年曾获首届“智慧.互动.成长”全国青年教师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教学在2006年获漳州市青年教师课堂风采大赛语文学科一等奖。2007年在漳州市“百校千师送教下乡”活动中得到高度评价。
简评:
古诗是我国文学体裁中最美的,古诗的课堂教学也应该是语文教学中最美的课堂。如何把这种美落实是现在的语文教师在一直探索的问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的教学设计立足于学情,有学法指导,有多维感悟。以读为根本,以想象为翅膀,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展开多向的平等对话,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体现设计者的良苦用心。没有充分的阅读储备,没有对学生的真诚关注,没有较深的语文素养,就没有这样简洁流畅而又激情飞扬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