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四章 光现象 专题五 光现象实验探究习题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四章 光现象 专题五 光现象实验探究习题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2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10-25 21:02: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专题五 光现象实验探究
1.探究光的反射规律,主要器材有激光笔、铅笔、量角器、平面镜、可翻折粗糙硬纸板。
(1)实验主要器材及其作用
量角器:测量   。
可翻折的粗糙硬纸板:①显示   ;
②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   。
(2)实验在   (选填“较暗”或“较亮”)的环境下进行,目的是减小其他光线对实验的影响,   。
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
光的传播路径
在同一平面内
较暗
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1.探究光的反射规律,主要器材有激光笔、铅笔、量角器、平面镜、可翻折粗糙硬纸板。
(3)如图所示,先将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将纸板ENF垂直放在平面镜上,实验时让光贴着纸板射向O点,要在纸板上记录光的迹径,其方法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明用量角器分别测出∠NOE、∠NOF的大小,得出了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结论,请问他这样做是否正确?   ;请说明理由:   。
在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上各取一点,分别与O点连接
不正确
只有一组数据,结论具有偶然性
1.探究光的反射规律,主要器材有激光笔、铅笔、量角器、平面镜、可翻折粗糙硬纸板。
(4)小明改变入射角大小,多次实验后,得到如下表几组数据:

小明第  次的数据是错误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实验次序 1 2 3 4 5
入射角 20° 30° 45° 60° 75°
反射角 20° 30° 45° 60° 15°
5
将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当成反射角
1.探究光的反射规律,主要器材有激光笔、铅笔、量角器、平面镜、可翻折粗糙硬纸板。
(5)实验中,让入射光线EO远离法线ON,会看到反射光线OF   (选填“靠近”或“远离”)法线,反射角会   (选填“变大”或“变小”)。
远离
变大
1.探究光的反射规律,主要器材有激光笔、铅笔、量角器、平面镜、可翻折粗糙硬纸板。
(6)小明让光沿着FO的方向射向O点,发现反射光线会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的。
可逆
1.探究光的反射规律,主要器材有激光笔、铅笔、量角器、平面镜、可翻折粗糙硬纸板。
(7)本实验中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具体做法是   。
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改变入射角进行多次实验
1.探究光的反射规律,主要器材有激光笔、铅笔、量角器、平面镜、可翻折粗糙硬纸板。
(8)如图所示,把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在纸板NOF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能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1.探究光的反射规律,主要器材有激光笔、铅笔、量角器、平面镜、可翻折粗糙硬纸板。
(9)小明利用带有角刻度的硬纸板设计的改进装置如图所示,改进后的优点是   。
可以直接读取实验中的入射角和反射角大小,简化操作
1.探究光的反射规律,主要器材有激光笔、铅笔、量角器、平面镜、可翻折粗糙硬纸板。
(10)如图所示,利用铁架台固定光源,优点是   。
光线更稳定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强同学利用如图所示器材进行实验。
(1)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2)实验时小强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原因是玻璃板透光,便于   ;实验最好在   (选填“明亮”或“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3)小强应选取一块较   (选填“厚”或“薄”)的玻璃板做实验,主要是为了避免   。
(4)小强将白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玻璃板应   (选填“垂直”或“倾斜”)放置于白纸上。
刻度尺
确定像的位置
较暗

重影对实验的影响
垂直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强同学利用如图所示器材进行实验。
(5)实验时选取的A、B两支蜡烛应   (选填“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小强点燃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将   (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应该在蜡烛  (选填“A”或“B”)一侧透过玻璃板进行观察,直到看上去蜡烛B跟蜡烛A的像   。
完全相同
未点燃
A
完全重合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强同学利用如图所示器材进行实验。
(6)小强移动蜡烛A的位置,重复进行多次实验,并在白纸上记录了物与像对应点的位置,测量并记录相关数据及现象如下表所示:
①根据现象和数据: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   ,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
相等
相等
实验次序 1 2 3
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cm 8 12 16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 8 12 16
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 相等 相等 相等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强同学利用如图所示器材进行实验。
(6)小强移动蜡烛A的位置,重复进行多次实验,并在白纸上记录了物与像对应点的位置,测量并记录相关数据及现象如下表所示:
②多次改变蜡烛位置进行实验的目的:   。
实验次序 1 2 3
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cm 8 12 16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 8 12 16
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 相等 相等 相等
使实验结论更具普遍性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强同学利用如图所示器材进行实验。
(6)小强移动蜡烛A的位置,重复进行多次实验,并在白纸上记录了物与像对应点的位置,测量并记录相关数据及现象如下表所示:
③实验中,蜡烛B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无论怎样移动,都无法让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其原因可能是   。
实验次序 1 2 3
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cm 8 12 16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 8 12 16
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 相等 相等 相等
玻璃板与桌面没有垂直放置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强同学利用如图所示器材进行实验。
(6)小强移动蜡烛A的位置,重复进行多次实验,并在白纸上记录了物与像对应点的位置,测量并记录相关数据及现象如下表所示:
④小明自备器材做该实验,在玻璃板前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两个像,这是因为   。
实验次序 1 2 3
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cm 8 12 16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 8 12 16
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 相等 相等 相等
选用的玻璃板太厚,前后表面各成一个像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强同学利用如图所示器材进行实验。
(6)小强移动蜡烛A的位置,重复进行多次实验,并在白纸上记录了物与像对应点的位置,测量并记录相关数据及现象如下表所示:
⑤实验中,若玻璃板上端向左倾斜(如图所示),蜡烛A在玻璃板中成像的位置会  ________(选填 “偏高”或“偏低”)。
实验次序 1 2 3
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cm 8 12 16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 8 12 16
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 相等 相等 相等
偏高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强同学利用如图所示器材进行实验。
(6)小强移动蜡烛A的位置,重复进行多次实验,并在白纸上记录了物与像对应点的位置,测量并记录相关数据及现象如下表所示:
⑥当蜡烛A远离平面镜时,它的像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实验次序 1 2 3
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cm 8 12 16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 8 12 16
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 相等 相等 相等
不变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强同学利用如图所示器材进行实验。
(6)小强移动蜡烛A的位置,重复进行多次实验,并在白纸上记录了物与像对应点的位置,测量并记录相关数据及现象如下表所示:
⑦如图所示,利用方格纸代替白纸进行实验,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次序 1 2 3
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cm 8 12 16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 8 12 16
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 相等 相等 相等
便于比较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的大小关系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强同学利用如图所示器材进行实验。
(6)小强移动蜡烛A的位置,重复进行多次实验,并在白纸上记录了物与像对应点的位置,测量并记录相关数据及现象如下表所示:
⑧小强撤去蜡烛B,在像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发现光屏上并没有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   像。
实验次序 1 2 3
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cm 8 12 16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 8 12 16
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 相等 相等 相等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强同学利用如图所示器材进行实验。
(6)小强移动蜡烛A的位置,重复进行多次实验,并在白纸上记录了物与像对应点的位置,测量并记录相关数据及现象如下表所示:
⑨把物理书紧贴在玻璃板的后面,透过玻璃板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蜡烛的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次序 1 2 3
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cm 8 12 16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 8 12 16
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 相等 相等 相等

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反射光线在镜面上反射进入人眼
3.某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其中竖直放置的光屏EF可绕其上ON所在直线前后折转。
(1)实验时,光贴着光屏从空气射入水中,该小组同学将光屏F向后折转一定角度,在光屏F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折射光线,此时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
不能

(2)当多次改变入射光线AO与ON的夹角进行实验时,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分析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   ,且折射角   (选填“ 大于”“ 等于” 或“小于”) 入射角。
(3)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时,折射角等于  度。
3.某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其中竖直放置的光屏EF可绕其上ON所在直线前后折转。
实验次序 1 2 3 4 5
入射角α 0° 15° 30° 45° 60°
折射角β 0° 11.3° 22.1° 35.4° 40.9°
增大
小于
0
3.某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其中竖直放置的光屏EF可绕其上ON所在直线前后折转。
(4)通过光从空气进入水中得到的数据就得出了光的折射特点,上述实验是否合理: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次序 1 2 3 4 5
入射角α 0° 15° 30° 45° 60°
折射角β 0° 11.3° 22.1° 35.4° 40.9°
不合理
只让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就得出结论,实验结论不具有普遍性
(5)将光屏F调至与光屏E在同一平面内,然后在玻璃水槽底部用另一只激光笔让光贴着光屏F射向水面时,获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①第3次实验折射角是   度。
3.某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其中竖直放置的光屏EF可绕其上ON所在直线前后折转。
实验次序 1 2 3 4
入射角i 11.3° 22.1° 35.4° 40.9°
折射角γ 15° 30° 60°
45
(5)将光屏F调至与光屏E在同一平面内,然后在玻璃水槽底部用另一只激光笔让光贴着光屏F射向水面时,获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②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值时,折射角会达到最大值,该最大值是   。若继续增大入射角,将会发现不再有   光线,而只存在  ________光线,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全反射现象。
3.某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其中竖直放置的光屏EF可绕其上ON所在直线前后折转。
实验次序 1 2 3 4
入射角i 11.3° 22.1° 35.4° 40.9°
折射角γ 15° 30° 60°
90°
折射
反射
3.某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其中竖直放置的光屏EF可绕其上ON所在直线前后折转。
(6)让光贴着光屏F沿BO射向水面时,可看到折射光沿OA方向射出,这说明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   。
可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