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第二节 构造地貌的形成
课程标准 学科素养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综合思维:结合地质图文材料,分析地质构造的类型、形成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分析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地理实践力:运用图文材料或野外观察,判断地质构造类型和地貌类型;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人地协调观:掌握山地对交通等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标解读
新课导入
20世纪60年代,我国科学家在青藏高原海拔5900米处发现块阔叶树的树叶化石。经鉴定,这是高山栎树叶化石,年龄为200多万年。然而这类阔叶树现在在同纬度生长的海拔上限是3 000米。这一重要发现表明,青藏高原在近200多万年中发生了大幅度抬升。
是什么力量驱使青藏高原大幅度抬升的
【材 料】
【思考题】
昼长和夜长的判读
一、地质构造与地貌
岩层的变形和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希腊克里特岛上变形的岩层
新西兰南岛上断裂错开的岩层
常见的地质构造是褶皱和断层。
一、地质构造与地貌
1.褶皱
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
波状弯曲
背斜
向斜
褶皱是由背斜和向斜组成。
知识拓展
如何区分背斜与向斜
岩层新老关系上: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地貌上:一般情况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形态上:背斜拱起;向斜下弯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地形倒置(逆地形)
背斜顶部受张力
岩石破碎,易受侵蚀
向斜槽部受压力,
岩石坚硬,不易侵蚀
一、地质构造与地貌
1.褶皱
图识褶皱
图识褶皱
一、地质构造与地貌
2.断层
● 当岩层受到的压力、张力等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岩层就会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
显的位移称为断层。
一、地质构造与地貌
2.断层
● 断层的位移方向有水平和垂直两种,并由此形成不同方向上的地貌错断现象。
● 当岩层受到的压力、张力等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岩层就会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
显的位移称为断层。
图识断层
一、地质构造与地貌
2.断层
①如果断层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会使岩层在水平方向上被错断。
位于美国西部的圣安德列斯断层是地球表面最长和最活跃的断层之一,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长度超过1 200千米,深度约16千米。
地堑
地垒
相对下降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上升的岩块经风化侵蚀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
一、地质构造与地貌
2.断层
②如果断层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
课堂活动
结合自然景观分析褶皱和断层的形成过程
1.在图中找出褶皱,并判断背斜和向斜。
2.在图中找出断层,判断断层两侧岩层的相对运动方向。
3.分析褶皱和断层的形成过程。
岩层的变形、变位往往是地壳运动的反映。图所示变形的岩层出露在美国圣安德列斯断层所经区域的公路旁。
课堂活动
结合自然景观分析褶皱和断层的形成过程
1.在图中找出褶皱,并判断背斜和向斜。
2.在图中找出断层,判断断层两侧岩层的相对运动方向。
岩层的变形、变位往往是地壳运动的反映。图所示变形的岩层出露在美国圣安德列斯断层所经区域的公路旁。
向斜
背斜
断层
断层左侧岩体向上运动,右侧岩体向下运动。
课堂活动
结合自然景观分析褶皱和断层的形成过程
3.分析褶皱和断层的形成过程。
岩层的变形、变位往往是地壳运动的反映。图所示变形的岩层出露在美国圣安德列斯断层所经区域的公路旁。
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
断层:当岩层受到的压力、张力等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岩层就会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地下水
石油
天然气
知识拓展
地质构造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隧道工程应选址于背斜,而不应选址于向斜,避免地下水渗漏
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利用向斜可找水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利用背斜可找石油、找天然气
向斜部位受挤压,岩层致密,构造稳定,适合作为大坝选址
断层处,地下水易沿裂隙向上出露,易于于找泉水。
知识拓展
地质构造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随堂训练
下图为我国新疆天山西段伊犁谷地内霍尔果斯(80°29′E,44°14′N)境内某低山丘陵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不同时期形成的同类型岩层采用同一图例表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A.向斜、背斜、断层 B.向斜、断层、向斜
C.背斜、向斜、断层 D.背斜、断层、背斜
2.M附近的岩层接近垂直方向,并与两侧的岩层存在明显的不连续性,原因可能是
A.外力侵蚀 B.外力堆积 C.岩浆活动 D.地壳运动
C
D
随堂训练
下图为某地某水平面的岩层分布图,字母a→f所代表的各岩层年代由新到老。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信息显示
A.①地构造地貌为背斜谷 B.②地岩层不易被外力侵蚀
C.③地构造地貌为断陷湖 D.④地位于背斜构造的顶部
4.若图示区域地下存在一个煤层,下列地点开采过程中容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的是
A.④ B.③ C.② D.①
B
D
随堂训练
(2021·天津等级考)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文材料,完成5~6题。
5.图中四处地层由老到新的时间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②③①④ D.①④③②
6.与我国西南地区同类岩层发育的岩溶地貌相比,甲地的地表岩溶地貌发育程度较低,其原因在于甲地
A.水热条件较差 B.岩石的可溶性低
C.地表植被茂密 D.地质构造较复杂
D
A
随堂训练
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与变位,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
(1)图中石灰岩岩层的年龄比含煤地层的年龄________,指出判断理由。(3分)
(2)A处岩层向上拱起,但地形为向下凹陷的山谷,说明其成因。(3分)
新
石灰岩层分布在含煤地层的上面,其沉积时间较晚
A处为背斜构造,其顶部受到张力作用,岩层比较破碎,容易被侵蚀。
随堂训练
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与变位,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
(3)图例所示的四种岩层中,不可能找到古生物化石的是____________,解释其原因。(3分)
(4)图示地区计划建造一个大型工程,该工程在选址时,必须避开A,B,C三地中的____________地,试分析原因。(4分)
花岗岩层
花岗岩属于岩浆岩
C
C地地下有断层构造,岩石破碎,地基不稳固,不适合建大型工程
昼长和夜长的判读
二、板块运动与地貌
1.板块构造学说
①地球岩石圈是刚性的,破碎成为多个不规则的块体,即板块。
②这些板块上覆于熔融的软流层之上,一直处于缓慢的、不断的运动之中。
③板块间的相互运动主要有相向、相离等形式,并因此产生不同的地貌形态。
④板块内部相对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
二、板块运动与地貌
2.地貌
当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时,相互挤压并抬升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1)板块相向运动(消亡边界)
巨大山系、海沟、岛弧等
二、板块运动与地貌
2.地貌
当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时,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方,俯冲边界处形成海沟,大陆板块边缘形成海岸山脉或岛弧
(1)板块相向运动(消亡边界)
巨大山洗、海沟、岛弧等
二、板块运动与地貌
2.地貌
(2)板块相离运动(生长边界)
裂谷、海洋、海岭等
因软流圈内的物质上涌、侵入和喷出,不断形成新的洋壳;随着岩浆的不断上涌,沿大洋中部穿透岩石圈的裂缝或裂谷向两侧扩展并导致新生洋壳,致使洋底不断新生和更新。
海岭/海底山脉/洋脊
1.在图中找出褶皱,并判断背斜和向斜。
2.在图中找出断层,判断断层两侧岩层的相对运动方向。
3.分析褶皱和断层的形成过程。
【思考题】
红海是非洲东北部和阿拉伯半岛之间的狭长海域。早在2000万年前, 阿拉伯半岛整体还与非洲大陆连在一起,红海自然也不存在。之后,阿拉伯半岛从非洲板块中分裂出来,它们之间形成裂谷带。大陆继续开裂,裂谷变长变深,成为带有通向大洋出口的海峡。红海还在不断扩张,有人预测几千万年后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
课堂案例
红海的形成与扩张
板块
板块内部
地壳
比较稳定
板块交界处
生长边界(张裂)
消亡边界(碰撞)
陆陆碰撞
陆洋碰撞
褶皱山脉
海沟、岛弧、
海岸山脉
裂谷、海洋、
海岭(海上)
知识归纳
随堂训练
图甲为世界局部地区简图,图乙为某海域等深线(单位:米)地形图。读图,完成8~9题。
8.图乙中N地所属地形类型是
A.大陆架 B.海沟 C.大洋中脊 D.大陆坡
9.图甲中M海域处于
A.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挤压地带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地带
C.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挤压地带 D.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张裂地带
B
D
随堂训练
(2022·兰州检测)读下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所示的地理现象,可能位于
A.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张裂地带 B.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地带
C.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的碰撞地带 D.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的张裂地带
11.图中所示的地理现象,可能是
①裂谷 ②海岭 ③山系 ④海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D
A
随堂训练
(2022·沈阳月考)读板块构造剖面示意图,完成12~13题。
12.E处地形是
A.巨大裂谷 B.海岭 C.岛弧—海沟 D.山脉—海沟
13.若该剖面图是根据地球实际情形进行的大致描绘,则图中甲板块最有可能为
A.印度洋板块 B.亚欧板块 C.非洲板块 D.美洲板块
D
D
随堂训练
下图是夏威夷群岛主岛与其他3个链状火山岛屿的分布示意图。许多科学家相信,夏威夷群岛主岛和这些链状火山岛屿是由太平洋板块在一个可视为固定不动且喷发岩浆的“热点”上移动(箭头指向代表板块移动方向)而形成的。读图,回答14~15题。
14.此处位于
A.生长边界 B.消亡边界 C.美洲板块 D.板块内部
15.下列最能代表从夏威夷群岛主岛1到链状火山岛屿2、3、4年龄分布情形的是
D
B
三、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1.影响大的原因
坡度大
泥石流
滑坡塌方
山洪
三、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1.影响大的原因
山地交通
的困难:
坡度大
相对高度大
地质构造复杂,坡地稳定性差(多滑坡、泥石流、塌方、山洪等)
造成
成本高
技术难度大
安全要求
导致山区道路相对平原较为闭塞
(1)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三、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2.山地交通运输布局
活动:比较下面两组数据,阐述在山区优先发展公路而不是铁路的理由。
交通运输干线类型 最大限制坡度
公路 7%-9%
铁路 3%
项目 土石方 桥梁与隧道总长度 造价
山地 1.5-2 7-11 2.2-3
山地/丘陵 1以上 2-3 1.5
1. 修建公路和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
2. 不同地形区修建普通铁路的工程量比与造价比
由表1可知,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远小于公路,说明其对地形的要求较高。由表2可知,山地地区修铁路的工程量和造价均比平原、丘陵地区高。综合分析来看,在山区修铁路交困难,而发展公路相对较易。
/
平原
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
(2)合理选择交通运输线路
三、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2.山地交通运输布局
1.在图中找出褶皱,并判断背斜和向斜。
2.在图中找出断层,判断断层两侧岩层的相对运动方向。
3.分析褶皱和断层的形成过程。
【思考题】
1.公路选线时考虑了哪些自然因素 又是如何处理与这些自然因素的关系的
2.山区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哪个地形单元中,与公路线的选择是否有关 这种现象说明了公路线的选择还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活动:图2.25是某山区公路走向示意。根据此图分析如下问题。
(2)合理选择交通运输线路
三、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2.山地交通运输布局
1.在图中找出褶皱,并判断背斜和向斜。
2.在图中找出断层,判断断层两侧岩层的相对运动方向。
3.分析褶皱和断层的形成过程。
【思考题】
1.公路选线时考虑了哪些自然因素 又是如何处理与这些自然因素的关系的
活动:图2.25是某山区公路走向示意。根据此图分析如下问题。
公路选线时考虑了地形、地质、河流、沼泽等自然因素。
公路线布局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谷,且为了降低道路坡度,采用曲折的线路设计;跨越河流时采取架桥的方式,且选择河道相对平直的河段,减少洪涝灾害。公路避开沼泽地。
(2)合理选择交通运输线路
三、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2.山地交通运输布局
1.在图中找出褶皱,并判断背斜和向斜。
2.在图中找出断层,判断断层两侧岩层的相对运动方向。
3.分析褶皱和断层的形成过程。
【思考题】
2.山区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哪个地形单元中,与公路线的选择是否有关 这种现象说明了公路线的选择还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活动:图2.25是某山区公路走向示意。根据此图分析如下问题。
山区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山间盆地和河谷中,这与公路线的选择关系密切,公路线在山区多经过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这说明公路线的选择还要考虑聚落和人口分布,以方便人们出行,促进经济发展。
(2)合理选择交通运输线路
三、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2.山地交通运输布局
①在地形相对和缓的山麓、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选线, 线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
(2)合理选择交通运输线路
三、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2.山地交通运输布局
②需要翻越山岭时,为减低道路的坡度,一般采用盘山曲折的线路设计。
(2)合理选择交通运输线路
三、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2.山地交通运输布局
③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有效防范自然灾害,尽量减少对山地景观的破坏和对耕地、林地的占用。
(2)合理选择交通运输线路
三、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2.山地交通运输布局
④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山区交通线路建设中,越来越多地采用了桥(梁)隧(道)相结合的方式
知识归纳
随堂训练
读我国某地区交通干线(虚线)分布图,完成16~17题。
16.由图可以看出,该地区交通干线分布的共同特点是
A.沿山谷延伸 B.沿山脊延伸 C.沿等高线延伸 D.沿经纬线延伸
17.下图中能反映山区交通线形态的是
A
C
随堂训练
在建的川藏铁路是继青藏铁路之后的又一条“天路”,被外媒戏称为“一辆巨大的过山车”,计划于2025年全线通车。读川藏铁路示意图,完成18~19题。
18.关于川藏铁路修建难度大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A.地跨地势二、三级阶梯 B.地震、泥石流、滑坡多发
C.暴雨、洪涝多发 D.冻土广布、生态脆弱
19.川藏铁路穿越横断山区时多高桥、隧道,其主要目的是
A.尽量少占良田 B.尽量避开冻土路段
C.降低显著的地形高差 D.便于野生动物迁徙
A
C
随堂训练
20.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为了探究地形与交通线分布的关系,该研学小组对本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分布进行了调查。下面是他们绘制的示意图。
(1)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分布的影响的角度,概括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的分布特点。
(2)简述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呈该分布特点的原因。
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分布。
①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沿山麓等高线修建交通线,工程量较小;②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修建,既可避洪水,又可减少地质灾害的威胁。
随堂训练
21.读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该区域的褶皱形态及判断依据。
(2)说出图中甲城镇所处的地形类型,并分析成因。
形态:背斜。依据:岩层中间老,两翼新。
地形类型:盆地。成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形成低地
随堂训练
21.读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3)指出图示区域铁路选址的原则,并说明原因。
原则:铁路选址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原因:在山区修建铁路,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该铁路选址原则是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
知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