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2023届高考一轮复习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一、考情分析(考了什么?)
时间 全国卷 地方卷 考情分析
2017 【Ⅰ】29·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江苏: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 北京:大众传媒的发展
2018 【Ⅱ】29·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天津: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江苏: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019 【Ⅰ】29·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德转变 【Ⅲ】29·陈独秀的主张 江苏:影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2020 【Ⅰ】29·20世纪20年代度量衡的混乱 【Ⅱ】28·列强对华投资 山东:民国初年日英德俄四国在华商号
2021 浙江:近代交通工具 天津:民国教育 山东:民国初年的海关征收额 湖南: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考查角度:
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影响。
2)备考策略:
分析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分析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2022 广东高考·8新文化运动;浙江高考·11资本主义“黄金时期”
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1.北洋军阀的统治、特点
2.20世纪初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特点
3.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评价
课程标准
知识分解
二、课程标准分析(要考什么?)
【概念分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1912
1916
1928
袁世凯统治时期
军阀割据时期
(北洋)军阀时代既是乱世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 ——【美】费正清
1895年,袁世凯奉命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归北洋大臣指挥。新政时,袁任北洋大臣,组建北洋军,北洋军逐渐发展为军阀集团。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北洋军阀统治建立。1916年,袁死后北洋军分为直、皖、奉三大派系。1928年,“东北易帜”标志着北洋军阀在全国统治的结束。
三、核心考点突破
北洋时代
, 到底是什么样
?
传统观点
北洋军阀政权代表大地主、大买办阶级和帝国主义利益,对内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对外奉行妥协退让。其统治时期特点是:政局动荡、内战频繁、经济凋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反动的时期
黎元洪
段祺瑞
洪宪皇帝
孙中山
张 謇
陈独秀 李大钊 毛泽东
革命救国
实业救国
文化救国
专制、卖国、割据、混战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中国?
黑中有亮
暗中有光
(1)政治:袁世凯独裁专制,军阀混战割据,
革命党人为了捍卫民主共和不断抗争。
(2)经济:“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3)思想: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解放了人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黑暗中有亮光
北洋时期:一个黑暗中孕育光明的时代
一个混乱中艰难前行的时代
艰难推进的中国近代化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主要特点:
一、政治:帝制与共和的博弈
在辛亥革命后的北洋时期,专制现象仍频频出现。袁世凯皇帝梦83天,张勋复辟仅12天,宛如一场接一场的闹剧。复辟帝制的狂想均告失败。
这,说明了什么?
①中国社会的专制传统浓厚
②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也都以失败告终,
这,又说明了什么?
说明资产阶级因为阶级的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的方案不符合中国国情。
一、政治:帝制与共和的博弈
为什么拥有着强大武力的袁世凯在复辟帝制后会这么快失败呢?
材料:任凭你像尧舜那样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样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样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
——梁启超
材料:日本……外交既已妥恰,当再严词警告中国政府,延缓帝制,如不听,则出兵自由行动,驻派中国要地。
——林明德《日本与洪宪帝制》
材料二: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正义所至,何坚不破?愿与爱国之豪俊共图之!
——孙中山《讨袁檄文》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复辟帝制违背时代潮流
外国势力的干涉(如日本从支持到反对)
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及部分军阀、立宪派展开护国运动
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C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的社会根源
(1)由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所决定的。军阀本来就是占有大量土地的地主,是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大大小小的地主又支持本地军阀,依靠军阀统治生存。所以,军阀割据是中国具有分散性的封建地主经济的必然产物。
(2)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所决定的。帝国主义列强在袁世凯死后,为了维持和扩大在华的利益,各自寻找新的代理人,扶植军阀派系;各派军阀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也急需选择帝国主义国家做靠山。这样,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也必然导致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2020·全国卷Ⅰ)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的状况是,“同一秤也,有公秤、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别”“同一天平也,有库平、漕平、湘平、关平之分别”“同一尺也,有海关尺、营造尺、裁衣尺、鲁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别”。这一状况( )
A.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 B.加剧了军阀林立的局面
C.造成国民经济结构失衡 D.阻断了商品的大量流通
A
继袁氏之后的北洋集团的主要人物均不得不采取以军事武力作“后援”,以“民意”为招牌来激烈地“竞争”最高的政治权力。
——郭剑林《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与过渡——北洋政府时代》
在北洋政府存在的大部分时间内,动荡归动荡,派系政治归派系政治,但却一直设有两院制或一院制的国会。大总统、副总统名义上均依法“民选” 产生……倚仗“高贵血统”和某家姓氏来独揽国家最高统治权的时代已经被送进了历史博物馆 北洋政府时期不是“最反动、最倒退、最黑暗”的时代。
——郭剑林《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与过渡——北洋政府时代》
始终在共和体制的框架内,带有一定的民主性
中国社会的专制传统浓厚
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北洋时期,经济发展原因是什么?
二、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从 1913—1928 年,中国公司在全国公司企业中的比例由 7%上升到 22%。到 1928 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比 1912 年增长了近 6 倍 。
——徐占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原由初探》
材料一 从1912-1916年间,北京政府所颁发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96项之多。……比如《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公司条例》《商人通例》《商业注册规则》《商会法》《商标法》……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
时间 国别 减少比例
1915年与1914年相比 欧洲列强 约1/5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英国 1/2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法国 1/3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德国 完全停止出口
材料二 欧洲列强对华商品输出表
材料三
①辛亥革命扫除了政治上一些束缚和障碍
③西方列强忙于欧战
④群众反帝斗争
②政府鼓励实业
(1)辛亥革命结束帝制为民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4)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如抵制日货。
(2)南京临时政府也采取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如倡导使用国货)
原因:
(3)一战时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
——许涤新 、吴承明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总序)
19C60、70
甲午战后
1895
民国初年
一战期间
1912
1919
国民党
统治前期
1927
1937
国民党
统治后期
1949
1956
兴起
初步发展
短暂
春天
沉重打击
陷入困境
消亡
短暂发展
新生
萧条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重工业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1)从产生与发展看:
先天不足(资本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后天畸形(发展不平衡)。
(2)从诞生环境看:
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深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3)从分布看:
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地很少。
(4)从结构看:
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5)从地位看: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2021·山东高考)1913—1921年,中国海关税征收额受国际局势影响出现了一定变化。下列各项反映这一时期变化状况的是( )
A B C D
A
(2020年.山东卷.8).图2为1906—1921年日、英、德、俄四国在华商号数量变化示意图。其中①是
A.日本 B.英国
C.德国 D.俄国
A
“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复辟帝制,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是装满了帝制时代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陈独秀
思考:这段话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实质和目的是什么?
目的:改造国民头脑,以巩固共和。
实质: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反思。
三、思想:新文化运动——补课辛亥
政治方面: 辛亥革命失败,政治黑暗
经济方面: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黄金时期)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思想方面: 西方启蒙思想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袁世凯尊孔复古,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
直接原因
三、思想:新文化运动——补课辛亥
法语:青年(启蒙运动的中心)
富兰克林(政治家、科学家)
本杰明·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最早提出电荷守恒定律;《独立宣言》起草和签署人之一,《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签署人之一。时评:“从苍天那里取得了雷电,从暴君那里取得了民权。”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孔教、礼法,追求宪政、人权、自由、平等。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追求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等。
根据《青年杂志》封面节选,概括这份杂志创办的宗旨。
(1)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
①民主:不仅指民主制度,更强调自由平等博爱等民主精神。
②科学:不仅指科学知识,更强调科学精神。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新文化运动后期(1917)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李大钊成为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内容:
评价:
小学校初级用 《常识教科书》
(1)意义:①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②推动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
北洋军阀:不想看
污蔑新文化运动是“异端邪说”,“洪水猛兽”
传统文人:看不起
谩骂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是“众叛亲离”,“人头兽鸣”
青年学生:
如饥似渴,“新青年”被誉为青年的“良师益友”
下层群众:
从来没听说过陈独秀,更不知道民主科学为何方神物。
①对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看待存在绝对主义的倾向。
“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2)局限性:
②局限于青年知识分子,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新文化运动的不同面孔
看不见
看不够
新文化运动的“新”之所在
(1)新领导: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激进派。
(2)新基础: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了经济基础。
(3)新内容:前期以宣传民主与科学为主要内容;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
(4)新成果: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2019·全国Ⅰ卷· 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A
(2022.广东卷. 8).1918年,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作《娜拉》在中国出版,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而离家出走的行为被称赞为体现了“女性的自觉”,后来鲁迅发表《娜拉走后怎样》,则作如下比喻:“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小鸟”代表尚未觉醒的女性
B.“笼子”是指落后的经济形态
C.“无路”源于君主专制的压迫
D.“鹰”等是指社会上的旧势力
D
儒家思想在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命运比较
比较 维新变法运动 新文化运动
命运
原因
不足之处
实质
托古改制
封建顽固势力比较强大,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与康有为等人的家世、教育和经历有关
北洋军阀企图利用孔子达到复辟帝制的目的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思想渐入人心
陈独秀等人的思想和经历
全盘否定儒家传统道德和中国传统文化
反对专制制度,但又从维护专制制度的传统文化中寻找根据,导致其理论没有充分的证据。
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
全面否定儒家的传统道德
(2022·全国乙卷·5)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
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
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
C
中西近代化历程比较
中国
西方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
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
法国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60-90年代
19世纪90年代-20世纪初
20世纪初
14-18世纪
17-18世纪
18-19世纪末
器物技术
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器物技术
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宗教改革
开眼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