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七单元 小放牛人音版(五线谱) (北京)(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七单元 小放牛人音版(五线谱) (北京)(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2-10-25 14:26: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小放牛》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本课教学从听觉入手,结合对演奏乐器的初步了解,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了解乐曲《小放牛》的结构和音乐特点。引导学生在丰富的音乐活动中感受和体验具有浓郁的河北乡土气息的音乐。 (二)理论依据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中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鼓励学生对所学音乐表达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养成聆听的习惯,逐步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
2.内容分析
乐曲分析:《小放牛》是人音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一首民间乐曲。乐曲轻快活泼,四二拍。乐曲以河北民歌《小放牛》旋律为基本素材改编而来。主奏乐器为唢呐,伴奏乐器是由扬琴、胡琴、笙、锣鼓镲这支乐队演奏的。整首乐曲通过乐器音色的不同表现了两个角色,牧童在放牧,村姑前来问路,牧童故意刁难她,两人一问一答,气氛越来越热闹。在这首乐曲中,表现村姑形象的是由吶子演奏的。呐子是由唢呐延伸出来的,吶子和唢呐的音色完全不一样,在乐曲中正好形成了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最后一个乐段不光有一二乐段演奏的形式和旋律,还出现了口弦子参与演奏,使乐曲在热闹的氛围中慢慢结束。呐子、口弦子和唢呐模拟了各种角色和模仿了不同的声音,这也称为“咔戏”。 作品结构分析:整个乐曲在一段活泼欢快的引子之后,旋律做了各种变化与发展,在不同的速度中多次出现,形成了三个段落。 第一个段落中速,主题由唢呐演奏。这个旋律接着重复了两次,只是开始乐句变化为 第二乐段速度加快,仍采用完整的主题旋律,音色的不同表现了牧童和村姑两个角色的强调,也表现了他们一问一答的情景。 第三乐段速度更快把主题加以展开,节奏收紧,句幅缩短,两人问答越来越快,气氛更加热烈。最后速度放慢,对话结束,皆大欢喜。 创作背景分析:乐曲的旋律是由河北民歌《小放牛》发展延伸的。河北民歌《小放牛》中的切分节奏在这首唢呐乐曲中逐渐淡化,更多的引用了前八后十六和带有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型,使乐曲更加欢快,形式灵活、善于变化。然而和的出现也是和河北方言语调紧密联系。作品之所以用不同乐器表现了不同角色、相互问答的这种形式也是和河北民歌以及昌黎地秧歌中以行当表演为主,分配不同角色紧密联系,整首乐曲充分体现了浓浓的地方色彩。 在这一册书中学生已经欣赏了二胡曲《赛马》和笛子曲《荫中鸟》,唢呐曲《小放牛》是小学音乐课本中第一次带学生认识唢呐的重要的一首乐曲,本单元只有这一首欣赏曲目,这都说明了《小放牛》在本单元的重要地位。
3.学习者分析
针对我校三(4)班学生进行情况分析: 1.年龄认知特点:9岁的年龄能将音乐作品的特征以连续性的形式予以分类,把握音乐作品的整体与局部的问题,已初步形成相关的音乐概念。三、4班的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更为凸显优势,他们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表现力强,喜欢欢快、优美的乐曲。 2.感受与欣赏能力:学生能用优美抒情、欢快活泼等区分几种典型的音乐情绪, 能够初步感受音乐的风格、结构。大部分学生能够辨别并描述音乐中节奏、 速度、旋律的变化。但是学生没有接触过民族乐器,对于本节课中唢呐及民族乐器 演奏的乐曲了解甚少,对于民歌音乐形式和地方色彩更是不太了解。 3.听觉习惯:本班学生每周都在学校参加乐团排练,所以在音乐欣赏学习方面有 较好的聆听习惯,乐于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4.知识储备:我校三(4)班是乐团班,80%的学生学习西洋乐器,有较强的识谱 能力,大部分同学能够掌握四分、八分、十六分音符、休止符、附点四分音符时值 和基本节奏型。很少的学生不能准确的运用音乐语言来描述音乐的变化。由于常年 接触西洋乐器,他们民族乐器了解并不多。有些同学对古筝、二胡有认识和了解, 但全班同学对于唢呐、笙、扬琴等民族乐器认识不够,甚至有学生没见过更不要谈 对乐器音色及《小放牛》作品的理解了。
4.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喜欢聆听《小放牛》,体验乐曲轻快活泼的情绪,把握音乐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反复聆听乐曲的过程中, 通过对比欣赏、旋律模唱、画旋律线、肢体律动、合作探究等方法感受音乐情绪、风格,理解音乐形象。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感知音乐主题,会分析音乐段落,了解节奏、速度、音色等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中的作用;从而感受音乐形象。 2.初步了解唢呐、吶子和口弦子有关知识,体验其在表现音乐形象中的作用。 3. 感受音乐节奏旋律特点,了解有地方特点的民间音乐及歌舞,了解其浓郁带 有乡土气息的民间音乐。 教学重点:第一乐段的学习以及全曲音乐形象的把握。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分析乐曲中节奏旋律是与河北民间音乐及风俗相连的。
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初听全曲、引出课题 教师活动1教师播放全曲,引导学生谈谈对乐曲的感受。 学生活动1交流感受,说说自己聆听乐曲后的初步感受。 教师总结:这就是我们要欣赏的民间乐曲《小放牛》,为什么会带给你们这种感觉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音乐。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聆听乐曲《小放牛》,说说对乐曲的感受,从而引出课题。 环节二:聆听乐曲第一乐段 【阶段目标】:在分段聆听和音乐体验活动中,理解乐器音色、旋律、速度、节 奏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 【设计说明】:采用对比聆听、演唱主题、合作探究、画旋律线、色块表现等多 种形式引导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把握乐曲的旋律、速度、节奏、情绪特点,更好的感受音乐形象及特点并展开联想。 教师活动2.1一听音乐,引出乐器 教师导语:听乐曲第一乐段由哪些乐器演奏。 学生活动2.1 学生聆听后说出熟悉的乐器音色。 教师活动2.2 带领学生认识主奏乐器唢呐及乐队乐器。 学生活动2.2 (3)感受唢呐音色。(看视频) 教师活动:总结唢呐的音色高亢、明亮,它是中国民族吹管乐。 活动2.2----- 二听乐段主题旋律 (1)感受主题旋律情绪 提问:我们再来听听,第一乐段中的主题旋律是什么情绪?(欢快活泼) (2)画旋律线 教师活动:边听边画主题旋律的旋律线。 学生活动:跟着老师边听边画旋律线。 提出问题:它的旋律起伏大吗? 学生活动:通过画旋律线,感受出旋律起伏。 (3)唱一唱,感受节奏特点 学生活动:边唱谱边记音。 教师总结:总结节奏特点 (4)观察它的节奏特点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的节奏型出现的多,排列紧密。 提问:这些节奏型跟什么有关呢?观看(视频方言) (晚上)黑价(中午)响获(苍蝇)蝇额 (知了)麻滴了(土块)土珂垃 教师活动:带学生感受河北方言,用方言唱主题旋律。 总结:其实这首乐曲是由河北民歌《小放牛》改编的,乐曲的节奏跟河北方言语调联系紧密。 活动2.3------ 三听乐段音乐,找出相似主题旋律 找出唱过的主题旋律在第一乐段中出现了几次,每次出现是完全一样吗。 引导学生发现后两次开头那句旋律不一样。 活动2.4-----认识呐子 (1)引导学生感受后两遍旋律在乐器演奏上的不同,观看呐子演奏视频。 (2)看呐子图片,总结它和唢呐的区别是没有笛孔,靠气息控制音高。 (3)辨别唢呐和呐子演奏的旋律音区不同。 活动2.5-----角色介绍 (1)聆听第一乐段表现了小放牛中的小牧童在做什么?这里面只出现了小牧童一个人吗?(从而引出第二个角色村姑) (2)感受速度,出示角色图片。 三.聆听第二乐段,感受音乐表现的不同角色 活动3.1--------一听音乐,感受问答形式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感受第二乐段中的一问一答。 学生活动:从不同的音色,乐器上感受一问一答。 活动3.2--------二听音乐,了解河北昌黎地秧歌不同角色的特点 (1)引导学生联想牧童和村姑在做什么。 (2)从而欣赏并了解河北地秧歌中也有许多角色的扮演,这与《小放牛》的角色体现是有联系的。 活动3.3---------三听音乐,角色扮演,感受速度和情绪 引导学生用扇子和动作来表现音乐中的两个人。 听听和第一乐段相比,速度和情绪有变化吗?(速度快了,情绪还是欢快的) 四.聆听第三乐段,引出口弦子。 活动4.1--------一听音乐,感受口弦子的音色 活动4.2-------引出口弦子 引导学生感受出第三乐段中的不同音色 (2)观看口弦子视频及图片 活动4.3--------二听音乐感受人物心理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口弦子音色表现了什么样的村姑。 学生活动:感受村姑的急切的心理。 活动4.4-----三听音乐感受速度和情绪,并进行角色表现, 感受速度和情绪的变化。用扇子和自己设计的动作表现村姑和牧童。 全曲欣赏 【阶段目标】:整体深入的感知作品结构、情绪及表现的音乐形象 【设计说明】:通过再次完整欣赏,用哼唱、肢体律动等活动深入理解作品。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活动5.1------全曲欣赏 学生活动:欣赏全曲,用学生理解和喜欢的方式来欣赏。 活动5.2------引出引子和结束部 总结:通过全曲欣赏,引出乐曲的引子表现的是民间生活景象。 六.拓展-----欣赏京剧《小放牛》片段 【阶段目标】:了解京剧《小放牛》,感受不一样的传统剧目。 【设计说明】:通过观看视频,更形象直观的感受京剧《小放牛》。
6.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自评、互评、师评的多元评价方式,以鼓励性评价为主。 评价量规项目 评价要点A、优秀B、良好C、一般自评互评师评教学效果评价能听辨唢呐、呐子、口弦子的音色能够理解感知乐曲情绪为乐曲分段能够随琴哼唱第一乐段主题旋律能够通过音色、旋律区分乐曲角色
7.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300-500字)
1.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一直围绕着听进行教学环节。体现了发展学生音乐听觉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鼓励学生在听、唱、动、演的过程中,开发音乐的感受与想象能力,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2.充分运用对比聆听的方法,听辨音乐速度、音色、节奏的特点与变化,划分乐曲结构。 唢呐与乐队演奏的民间乐曲《小放牛》对于我们这些接触民族乐器很少的老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这节课中涉及到了我们并不熟悉的乐器唢呐,刚开始听乐曲时真的有些听不进去,不知道要抓音乐的哪个点,也不知道如何将作品呈现给学生。 通过大量的查阅资料、请教民乐老师、研究音乐,我知道了乐曲中表现不同角色的乐器以及它的音色是多么特别和有趣。我也通过了解河北地方音乐和方言特点,找到了该课的突破口。这首乐曲是与它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紧密联系的,如果教师静下心来挖掘教材,研究音乐,一定会发现很多与地方音乐有关的素材,正是这些素材的关联,为我的教学设计打开了思路。 通过此课,让我更加明白一节好课需要教师在课前下大量的功夫去学习,去理解。欣赏课更要收集各种素材去研究音乐,只有教师吃透音乐,才能更好的引导孩子去感受音乐、理解作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