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历史上册高效培优同步精品学案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新课标】
2022年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两晋时期的政权更迭、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学习目标】
1.知道西晋建立与统一的基本史实,了解西晋的腐朽统治。
2.了解八王之乱的背景、主要影响及西晋的灭亡,理解西晋灭亡的原因。
3.掌握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时间、民族代表及分布,了解我国北方的十六国时期以及前秦改革的相关史实。
4.认识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过程就是民族交融的过程。
重点:西晋的统一和衰亡的原因;八王之乱。
难点:西晋王朝短暂而亡的原因。
了解西晋建立、统一全国及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情况和北方十六国的建立的背景。了解西晋的治国方略,分析八王之乱的原因:识读《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并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史实的能力。分析西普统一全国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了解,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价值观)
1.历史联系学习法——复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三国在发展经济方面所作出的努力;掌握三国灭亡的先后顺序、西晋统一全国。联系西周的分封制、汉武帝解决诸侯王问题的相关知识,来分析西晋“八王之乱”爆发的原因和结果。
2.地图联系学习法——利用地图了解五胡内迁,联系少数民族和汉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双方相互学习的相关资料,更好地体会民族交融。
西晋的建立
1.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263年,魏灭 。
2.曹魏中期,司马懿控制魏国大权。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魏国皇帝形同傀儡。 266 年, 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史称 。 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 ,统一了全国。
八王之乱
1.晋武帝的儿子 昏庸无能,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相互混战,史称“ ” , 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
2.西晋末期,中原幸存人口大量逃往 ,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高潮。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 、 、 时期,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西北的 和 ,
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蒙古草原上的 和 ,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 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
2.十六国:西晋灭亡后,从 初到 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 ,总称为“ ”。
3.前秦建立: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统一了 。前秦皇帝 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他们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还大力兴办学校, 。前秦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
材料 据《晋书》记载,晋武帝分封诸王,“以郡为国。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邑万户为次国,置上军下军,兵三千人;邑五千户为小国,置一军,兵一千五百人”。
探究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晋武帝为何实行分封?
【例1】八王之乱出现的原因包括( )
①分封同姓诸王 ②诸王驻守州郡重镇 ③刺史制度 ④设立西域都护府
A.②③ B.②④ C.①② D.①③
解析:刺史制度是汉武帝为了实现大一统在政治上的措施,西域都护设立在公元前60年,是西汉时期。而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时期,所以答案应该是①②。
答案:C
跟踪训练
1.标志着西晋走向衰落的历史事件是( )
A.晋武帝封王 B.八王之乱 C.少数民族内迁 D.匈奴起兵攻晋
2.八王之乱造成了社会动荡。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在( )
A.西晋 B.东晋 C.前秦 D.北魏
3.西晋末年,人口迁徙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中原水利失修 B.旱灾、煌灾、疾疫连年不断
C.战乱不止,人们迁出战乱区 D.传播中原文化,促进共同发展
材料 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段政权分立时期。该时期自304年李雄和刘渊分别在蜀地建立成国(成汉)、在中原建立汉赵(后称前赵)时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焘(太武帝)灭北凉为止。其间,中国江南、荆湘地区由东晋控制,而北方和西南则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国家。其中的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十六个国家实力强劲,被统称为十六国。
探究 十六国造成的影响是什么?
【例2】前秦皇帝苻坚锐意改革的内容包括 ( )
①整顿吏治 ②招抚流民 ③减赋禁奢 ④提倡儒学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他们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还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故答案选C项。
答案:C
跟踪训练
4.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氏族和羌族迁入( )
A.陕西关中 B.山西一带 C.辽宁 D.河套地区
5.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是在什么时期?( )
①东汉 ②西汉 ③魏 ④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
(1)
(2)
(3)
(4)
(2019·东平县期末)西晋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究其“短命”的原因,不包括下列的( )
A.统治阶级非常腐朽,皇帝昏庸无能
B.“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C.晋惠帝是一个暴君,实行暴政
D.内迁的少数民族反抗西晋的民族压迫,民族矛盾尖锐
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了西晋。故C项说法有误,晋惠帝并非暴君,只是智力低下。
C
东汉末年以来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原因及作用
原因
(1)
(2)
(3)
(4)
作用
(1)
(2)
(3)
东汉、魏、晋时期,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氏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渴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这种现象对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丰富发展了中华文明
C.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D.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本题可采用排除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迁的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长期杂居,共同生活,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内迁的少数民族大都仰慕中原文化,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加速了其自身的封建化,同时,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也影响了汉族,丰富发展了中华文明。A、B、D项都是材料现象对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排除。C项所述为八王之乱的影响,与题意不符。
C
1.他266年称帝建国后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社会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他结束了分裂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三国时代,成为又一位统一全国的皇帝。“他”是( )
A.司马懿 B.司马炎 C.司马昭 D.司马睿
2.西晋的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紫色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做出更华丽的步障50里。这充分说明了( )
A.统治阶级的腐朽 B.社会经济的繁荣 C.制糖技术的发达 D.丝织技术的高超
3.西晋时期,中原人口逃往南方的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与此紧密相关的事件是( )
A.黄巾起义 B.八王之乱 C.三国鼎立 D.淝水之战
4.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内迁。这些游牧民族主要包括( )
①匈奴族 ②鲜卑族 ③蒙古族 ④满族 ⑤羯族 ⑥越族 ⑦氐族 ⑧羌族
A.①②③⑤⑧ B.①②⑤⑦⑧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⑥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晋初期,晋武帝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封27个同姓王,以郡建国。之后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诸王可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
材料二(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窃议曰:“……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
——《晋书·刘元海载记》
(1)西晋初年为什么要恢复分封制,大封同姓为王?这种做法造成了怎样的不利局面?
(2)材料二中的“司马氏骨肉相残”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八王乱》讲述了西晋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八王之乱。下列有关八王之乱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八王之乱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 ②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 ③使当时米价飞涨,贵到一万钱一石 ④发生在晋武帝时期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五胡”内迁最突出的历史作用是( )
A.促进了我国民族交融 B.使我国古代人口分布更趋合理
C.促进迁入地的生产方式更新 D.帮助迁入地人民进行压迫斗争
3.(2019·北京中考)下图示意图反映出( )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4.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该民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
A.北方战乱不断 B.妇女地位提高 C.儒家思想盛行 D.北方经济衰退
5.漫画是通过描绘图画来述事的一种视觉艺术形式。欣赏下列漫画,回答问题。
(1)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该朝代的建立者是谁?都城在哪里?哪一年结束了分裂的局面?
(2)八王之乱对西晋有何影响?
(3)除了八王之乱外,导致西晋王朝短命的原因还有哪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历史上册高效培优同步精品学案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新课标】
2022年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两晋时期的政权更迭、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学习目标】
1.知道西晋建立与统一的基本史实,了解西晋的腐朽统治。
2.了解八王之乱的背景、主要影响及西晋的灭亡,理解西晋灭亡的原因。
3.掌握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时间、民族代表及分布,了解我国北方的十六国时期以及前秦改革的相关史实。
4.认识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过程就是民族交融的过程。
重点:西晋的统一和衰亡的原因;八王之乱。
难点:西晋王朝短暂而亡的原因。
了解西晋建立、统一全国及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情况和北方十六国的建立的背景。了解西晋的治国方略,分析八王之乱的原因:识读《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并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史实的能力。分析西普统一全国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了解,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价值观)
1.历史联系学习法——复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三国在发展经济方面所作出的努力;掌握三国灭亡的先后顺序、西晋统一全国。联系西周的分封制、汉武帝解决诸侯王问题的相关知识,来分析西晋“八王之乱”爆发的原因和结果。
2.地图联系学习法——利用地图了解五胡内迁,联系少数民族和汉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双方相互学习的相关资料,更好地体会民族交融。
西晋的建立
1.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263年,魏灭 蜀 。
2.曹魏中期,司马懿控制魏国大权。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魏国皇帝形同傀儡。 266 年, 司马炎 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史称 西晋 。 司马炎 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 吴 ,统一了全国。
八王之乱
1.晋武帝的儿子 晋惠帝 昏庸无能,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相互混战,史称“ 八王之乱 ” , 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
2.西晋末期,中原幸存人口大量逃往 南方 ,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高潮。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__东汉_、 魏 、 晋 时期,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西北的 氐族 和__ 羌族_ _,
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蒙古草原上的 匈奴族 和 羌族 ,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 鲜卑族 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
2.十六国:西晋灭亡后,从 4世纪 初到 5世纪 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 成汉 ,总称为“ 十六国 ”。
3.前秦建立: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统一了 黄河流域 。前秦皇帝 苻坚 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他们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还大力兴办学校, 提倡儒学 。前秦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
材料 据《晋书》记载,晋武帝分封诸王,“以郡为国。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邑万户为次国,置上军下军,兵三千人;邑五千户为小国,置一军,兵一千五百人”。
探究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晋武帝为何实行分封?
提示 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
【例1】八王之乱出现的原因包括( )
①分封同姓诸王 ②诸王驻守州郡重镇 ③刺史制度 ④设立西域都护府
A.②③ B.②④ C.①② D.①③
解析:刺史制度是汉武帝为了实现大一统在政治上的措施,西域都护设立在公元前60年,是西汉时期。而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时期,所以答案应该是①②。
答案:C
跟踪训练
1.标志着西晋走向衰落的历史事件是( )
A.晋武帝封王 B.八王之乱 C.少数民族内迁 D.匈奴起兵攻晋
2.八王之乱造成了社会动荡。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在( )
A.西晋 B.东晋 C.前秦 D.北魏
3.西晋末年,人口迁徙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中原水利失修 B.旱灾、煌灾、疾疫连年不断
C.战乱不止,人们迁出战乱区 D.传播中原文化,促进共同发展
材料 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段政权分立时期。该时期自304年李雄和刘渊分别在蜀地建立成国(成汉)、在中原建立汉赵(后称前赵)时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焘(太武帝)灭北凉为止。其间,中国江南、荆湘地区由东晋控制,而北方和西南则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国家。其中的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十六个国家实力强劲,被统称为十六国。
探究 十六国造成的影响是什么?
提示 各国彼此攻战,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
【例2】前秦皇帝苻坚锐意改革的内容包括 ( )
①整顿吏治 ②招抚流民 ③减赋禁奢 ④提倡儒学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他们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还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故答案选C项。
答案:C
跟踪训练
4.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氏族和羌族迁入( )
A.陕西关中 B.山西一带 C.辽宁 D.河套地区
5.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是在什么时期?( )
①东汉 ②西汉 ③魏 ④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
(1)西晋统一以后,皇室和许多大臣在治国方略上缺乏雄才大略。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昏庸腐朽,在生活上极为腐化。
(2)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晋惠帝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
(3)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昏庸无能,无力治理国家。
(4)民族矛盾激化。西晋政府对内迁各族人民的剥削、压迫激起了各族人民的反抗。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2019·东平县期末)西晋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究其“短命”的原因,不包括下列的( )
A.统治阶级非常腐朽,皇帝昏庸无能
B.“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C.晋惠帝是一个暴君,实行暴政
D.内迁的少数民族反抗西晋的民族压迫,民族矛盾尖锐
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了西晋。故C项说法有误,晋惠帝并非暴君,只是智力低下。
C
东汉末年以来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原因及作用
原因
(1)汉族政权与北方各游牧民族的战争不断,躲避战争是原因之一。
(2)各政权和各种势力对游牧民族力量的利用,尤其是汉族政权的军事征服以及他们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动力不足而对各游牧民族的招诱。
(3)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的气候寒冷时期,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严寒迫使北方游牧民族向南迁徙。
(4)根本原因是受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在北方汉族人口锐减的情况下,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形成高潮。
作用
(1)迁居中原的游牧民族,受汉族封建经济文化的影响,先后完成了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我国农业文明的发展。
(2)内迁的游牧民族和汉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学习,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不断进步。
(3)在当时的黄河流域形成了民族交融的趋势,对祖国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隋朝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东汉、魏、晋时期,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氏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渴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这种现象对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丰富发展了中华文明
C.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D.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本题可采用排除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迁的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长期杂居,共同生活,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内迁的少数民族大都仰慕中原文化,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加速了其自身的封建化,同时,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也影响了汉族,丰富发展了中华文明。A、B、D项都是材料现象对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排除。C项所述为八王之乱的影响,与题意不符。
C
1.他266年称帝建国后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社会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他结束了分裂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三国时代,成为又一位统一全国的皇帝。“他”是( )
A.司马懿 B.司马炎 C.司马昭 D.司马睿
2.西晋的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紫色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做出更华丽的步障50里。这充分说明了( )
A.统治阶级的腐朽 B.社会经济的繁荣 C.制糖技术的发达 D.丝织技术的高超
3.西晋时期,中原人口逃往南方的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与此紧密相关的事件是( )
A.黄巾起义 B.八王之乱 C.三国鼎立 D.淝水之战
4.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内迁。这些游牧民族主要包括( )
①匈奴族 ②鲜卑族 ③蒙古族 ④满族 ⑤羯族 ⑥越族 ⑦氐族 ⑧羌族
A.①②③⑤⑧ B.①②⑤⑦⑧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⑥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晋初期,晋武帝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封27个同姓王,以郡建国。之后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诸王可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
材料二(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窃议曰:“……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
——《晋书·刘元海载记》
(1)西晋初年为什么要恢复分封制,大封同姓为王?这种做法造成了怎样的不利局面?
(2)材料二中的“司马氏骨肉相残”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八王乱》讲述了西晋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八王之乱。下列有关八王之乱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八王之乱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 ②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 ③使当时米价飞涨,贵到一万钱一石 ④发生在晋武帝时期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五胡”内迁最突出的历史作用是( )
A.促进了我国民族交融 B.使我国古代人口分布更趋合理
C.促进迁入地的生产方式更新 D.帮助迁入地人民进行压迫斗争
3.(2019·北京中考)下图示意图反映出( )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4.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该民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
A.北方战乱不断 B.妇女地位提高 C.儒家思想盛行 D.北方经济衰退
5.漫画是通过描绘图画来述事的一种视觉艺术形式。欣赏下列漫画,回答问题。
(1)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该朝代的建立者是谁?都城在哪里?哪一年结束了分裂的局面?
(2)八王之乱对西晋有何影响?
(3)除了八王之乱外,导致西晋王朝短命的原因还有哪些?
基础通关
1.B 【解析】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了吴国,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故B项正确。
2.A【解析】题干材料表明西晋的大地主、大贵族非常奢侈腐化,反映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3.B【解析】西晋时期,中原人口逃往南方的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徒高潮。与此紧密相关的事件是八王之乱。晋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在洛阳一带展开长达16年的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西晋从此衰落,幸存的中原人口纷纷迁往南方。故选B。
4.B【解析】东汉末年以来,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族不断内迁。因此,B项符合题意。
5.(1)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曹氏孤立而亡。被封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威胁中央政权。
(2)八王之乱。长期战乱,导致西晋从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南迁。
能力提升
1.C【解析】八王之乱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当时来价飞涨,贵到一万钱一石,人民饱受痛苦。八王之乱发生于晋忠帝时期,故④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含④的选项即可。
2.A【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内迁,与汉族杂居相处,促进了我国的民族大融合。北方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落后于中原,C项说法错误;B、D两项明显不属于北方游牧民族内迁最突出的历史作用。A项符合题意,故选A。
3.C【解析】分析图片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丞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它主要控制北方地区;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它主要拉制西南地区;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主要拉制东南地区。266年,司马炎(晋武帝)建立西晋,都城洛阳。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所以示意图反映出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4.A【解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较为动荡的时期,这一时期战争不断,政权分裂更替频繁。但同时这也是一个民族融合的历史时期,为日后隋唐时期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该民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不断。
5.(1)司马炎。洛阳。280年。
(2)西晋从此衰落。
(3)西晋的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奢侈腐化的风气非常盛行;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少数民族的上层利用西晋内乱的机会起兵反晋,推翻了西晋的统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