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8.3《琵琶行(并序)》课文简析(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8.3《琵琶行(并序)》课文简析(共29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26 05:26: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琵琶行(并序)》课文简析
[本课考点提炼]
考点一 赏析诗歌中比喻、反衬、侧面烘托等艺术手法
考点二 理解诗人情感
古今异义词,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名词用作动词,摆酒
古今异义词,古义:因此创作;今义,介词,表原
因或作连词跟“所以”连用,表因果关系
名词用作动词,作歌
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第一个是“话语”,第二个是“字”
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被动句)
(2)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第二年秋天,我去湓浦口为朋友送行。(省略句)
(3)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询问弹琵琶的人是谁,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跟穆、曹两位著名琵琶乐师学艺。(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4)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现在漂泊沉沦,面容憔悴,在江湖上辗转奔波。(状语后置句)
(5)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她的一席话触动了我,这天晚上才体会到被贬谪的意味。(被动句,省略句)
(6)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于是作了这首七言诗,作歌并赠送给她。(宾语前置句)
[环节二 鉴赏评价]
3.请概括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提示] 内容: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作用:说明了写这首长诗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4.请解析小序中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的内涵。
[提示] “恬然自安”者,是话中有话,实际是说遭受贬谪的苦闷始终萦绕心头,一直无法自安,而“迁谪意”当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这两句反话,既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抑郁愤慨之情,也是强调这次与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给他的感受之深,是扣住下文“同是天涯沦落人”来说的。
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副词兼有指代作用。前一个“相”指代其后“近”
字的宾语“那船”;后一个“相”,指代其后“见”的
宾语“她”
形容鸟声婉转
流畅
古今异义词,古义:突然出击;今义:形容超过一般
地显露出来

说话的声音
6.翻译下列句子。
(1)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我们下了马,上了船,举起酒杯要饮却无音乐助兴。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具体地说,就是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常见互文的形式有:
(1)单句互文(即在一个句子中的互文),例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
(2)对句互文(也叫互文相补),例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
(2)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我们呼唤了千万声,她才不情愿地走出来,还怀抱琵琶半遮着脸面。
(3)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大弦的乐音沉重悠长,仿佛一阵急骤的暴雨,小弦的乐声短促细碎,好像有人在窃窃私语。
(4)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一会儿像黄莺在花下啼叫一样婉转流利,一会儿如冷泉呜咽,在冰层下滞涩地流淌。
(5)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另有一种深沉的忧愁在其中暗暗萌生,此时这无声的意味更胜过有声的情趣。
[环节二 鉴赏评价]
7. [对应考点一]作为叙事诗的开头,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这段中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用诗句中的一个字概括这一段所渲染的气氛特点。
[提示] 第一段是全诗的引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引出了琵琶声。
头两句写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这就烘托了一种惆怅惜别的悲凉气氛。
这种气氛可用诗中的一个“惨”字加以概括。
8. [对应考点二] “寻声”以下六句中几个动词,表现了
诗人怎样的心情?
[提示] 诗中用了“寻”“问”“移”“邀”“添”
“回”“开宴”这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听到琵琶声后所激起的惊喜心情和邀见琵琶女的急切心情。
9. [对应考点一]在乐曲终了之后,诗人以“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结尾,这两句作用如何?
[提示] 诗人没有直接写听者的热烈反响以说明琵琶女技艺非凡和乐声的感人至深,而用“东船西舫悄无言”的寂静无声,烘托“有声”的音乐效果,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了。同时,景物描写侧面烘托了浓重的氛围,与复杂的乐声融为一体,共同表现了琵琶女与诗人息息相通的复杂情感,是那么的忧愤、哀怨凄楚、苍凉,给整个音乐形象补足了画龙点睛之笔。
鉴赏诗歌的侧面烘托手法
解读:(1)内涵: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轮廓外面涂抹,使物像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侧面烘托就是对事物的侧面描写。它的艺术效果,可以与渲染媲美。
(2)侧面烘托的常见类型:
①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②物烘托物。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是以闹衬静。
③以物托人(情感)。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
(3)作用:运用侧面烘托手法不仅可以使主体事物的特征得以强化,更加鲜明突出,而且还可以在对照中使读者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对主要事物的认识,从而收到单纯用正面描写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
指津:明确诗歌所写的主体事物→找出其他事物→根据诗歌主旨,联系诗句分析侧面手法→从表达内容、情感方面分析作用。
古今异义词,古义:整理;今义:使紊乱变为
整齐或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
形容词用作动词,敲碎
古今异义词,古义:容貌;今义:颜料或染料
形容词用作动词,看重、看轻
名词作状语,在梦中
名词用作动词,流泪
形容词用作动词,湿透
11.翻译下列句子。
(1)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1)琵琶女沉思片刻,将拨子插入弦中,整理好衣裳起身现出庄重的神情。
(2)同样是沦落天涯的人啊,今日相逢何必是曾经相识。
(3)请你不要推辞,再坐下弹一曲,为你按那曲调创作一首《琵琶行》。
(4)在座的人中谁流泪最多?我这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袍服!
[环节二 鉴赏评价]
12. [对应考点一]作者采用反衬手法从四方面来写琵琶女的身
世,请简要分析。
[提示] 作者运用反衬的手法从四方面写的:用昔日的年轻美貌反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反衬门庭冷落,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恣情“欢笑”反衬满腹辛酸;用夜梦往事来反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13. [对应考点一]第四段诗人先说无音乐,又说听惯了伤感的
啼鸣,再说山歌与村笛难听,目的是什么?
[提示] 一方面突出处境的凄清孤苦,另一方面反衬琵琶女演奏的优美绝伦。揭示作者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感慨的原因。
14. [对应考点二]三闻琵琶,为何“凄凄不似向前声”,诗人
却“泪湿青衫”?
[提示] 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
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