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琵琶行并序》
诵读感知——疏通文意
欣赏描写——深度阅读
导入
01
02
03
目录
课堂拓展——学以致用
04
了解白居易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教学目标
反复诵读,品味诗歌意象与意境,体悟本诗情景交融的写法。
品味诗人语言的独特魅力、艺术风格及作品产生的影响。
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地流传了下来。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那首悼亡诗是:“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导入
他悼亡的诗人是:白居易。
其中“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中的“琵琶篇”即《琵琶行并序》。“胡儿能唱琵琶篇”是说少数民族的儿童都能唱《琵琶行并序》,可见这首诗流传之广泛,影响之深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胡儿能唱的“琵琶篇”。
导入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
导入
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的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并序》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导入
浔阳楼上有副楹联: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滴恨;浔阳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别离情。这副楹联关联着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
导入
诵读感知 疏通文意
1.诵读感知
(1)齐读全诗,初步感知内容、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听名家诵读,再次感受文章情感。
问题情境
①诗歌叙述了什么事?
②塑造了几个人物形象?
③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2.组织讨论,梳理文意
(1)《琵琶行并序》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京倡商妇怨
读相关注释、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琵琶声使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个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句留江上别离情。
(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京官谪官恨
1.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欣赏描写 深度阅读
分析写法
2.文章如何写出琵琶声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的?
侧面描写:主人忘归客不发。
3.文章为什么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
(1)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
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2)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
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4.诗中的八个比喻句分别描摹了音乐的哪些特征?音乐的旋律有什么变化?圈点、勾画出《琵琶行并序》中作者生动的比喻修辞的运用,并讨论这些比喻修辞手法的妙处。
精妙的比喻
5.归纳一下:诗人运用哪些手法来描写音乐的?
①以声喻声,使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为比喻,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纷和疾徐抑扬的变化,使人有亲耳聆听之感。(视觉、听觉融通,通感)
②以形摹声(视觉角度)。
③听者与弹者情感交织。
④景物描写烘托气氛。
6.三闻琵琶,为何凄凄不似向前声,诗人泪湿青衫?
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
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
课堂拓展 学以致用
听蜀僧濬弹琴
唐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课堂拓展 学以致用
1.概述诗歌内容
这首五律写的听琴,听蜀地一位法名叫濬的和尚弹琴。开头两句“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说明这是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绿绮本是琴名,汉代司马相如有一张琴,名叫绿绮,这里用来泛指名贵的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
2.评析诗歌写法
三、四句正面描写蜀僧弹琴,挥手是弹琴的动作。“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这两句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感到这琴声一定是极其铿锵有力的。
而“客心洗流水”,是说听了蜀僧的弹琴,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余响入霜钟”,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是说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时间过得真快啊!
3.这首诗和《琵琶行并序》的写法有何不同?
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除了万壑松之外,没有别的比喻形容琴声,而是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间的感情交流。其实“如听万壑松”这一句也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诗人从琴声联想到万壑松声,联想到深山大谷,是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写的。
律诗讲究平仄、对仗,格律比较严。而李白的这首五律却写得极其清新、明快,似乎一点儿也不费力。无论立意、构思、起结、承转,或是对仗、用典,都经过一番巧妙的安排,只是不着痕迹罢了。这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的艺术,比一切雕饰更能打动人的心灵。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