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小音乐家
教案设计
1. 课题 《我是小音乐家》
2. 课时 1课时 3. 授课人
4. 辅助工具 多媒体课件 钢琴 吉他、小提琴、法国号
5.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小提琴、吉他、法国号三件乐器,了解其音色及演奏姿势。2、技能目标:能轻快、活泼地演唱歌曲,并为歌曲创编歌词。
3、情感目标:通过当一名小音乐家,激发学生表现音乐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6.教学重难点 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第六册(下)第四课。这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歌词简练、富有童趣的美国儿童歌曲。歌曲生动地表达了孩子们一个美好的愿望和共同心声“我是小小音乐家”。歌曲为2/4拍,一段体结构,弱起节拍贯穿全曲。重点:学唱歌曲并富有感情地表演。难点:正确演唱第四乐句,对比第四乐句与其他乐句的不同之处。
7.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三年级下学期将要学习的内容,在音乐知识技能上,学生有了一定的积累,能够初步表现节奏、强弱、速度、音高等音乐要素,所以我设计了以学习歌曲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歌词创编,再以即兴表演贯穿全课,以此逐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音乐表现力。
8.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学生的学习过程
一、课前律动:出示国家大剧院的图片,激发孩子们想去探探究竟的欲望;紧接着,播发《郊游》这首曲子,孩子们随着音乐做律动(象征着在去音乐厅的路上)。(设计意图:通过课前的热身导入,使学生能够快速的集中注意力,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二、聆听模仿,导入新课1、乐器听辨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来到了音乐厅的门口,但是要有入场券才行。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得到入场券呢?音乐厅的阿姨说,需要经过几个考验。同学们,你们有信心吗?挑战一:开门大吉挑战规则:用手按响门铃,门铃会播放一段音乐,音乐结束,挑战者只要正确回答出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即可获得一枚徽章。分别播放吉他(成都)、小提琴(梁山伯与祝英台)、圆号(D大调第一圆号协奏曲)的音乐片段,让学生精猜是什么乐器 然后出示图片,介绍这些乐器名称及演奏姿势,为歌曲学唱打好基础。挑战二:认一认 唱一唱2/4 1=F054︱33 3 43︱22 254︱ 勃隆 砰砰 砰,勃隆 砰砰 砰,勃隆33 3 43︱22 2砰砰 砰,勃隆 砰砰 砰指导学生用欢快、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拍球,让学生感受声音的跳跃性。)2/4 1=F 5 3 1︱ 2 1︱5 3 1︱ 2 1︱跳 哟 唱 哟,跳 哟 唱 哟(扔掷球,让学生感受圆滑的声音特点)(设计意图:利用小皮球演示声音的“跳”与“连”,寻找生活与音乐的关联,帮助学生更轻松、愉悦的掌握新知。同时为学习歌曲,解决歌曲的难点做好了铺垫。)2、揭示歌曲名称,聆听歌曲范唱,了解歌曲演唱内容。(1)连一连设问:这些小小音乐家们分别来自哪些国家 他们演奏的是什么乐器 吉他——伦敦提琴——柏林法国号——巴黎师提醒同学们衬词也不一样(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2)变一变设问:还可以用身体哪些部位为衬词部分伴奏(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变通能力。)(3)唱一唱 和着钢琴一边唱衬词部分一边做演奏姿势。(设计意图:加深对衬词部分的印象。)(4)找一找 再听歌曲,请学生们仔细听听这首歌曲有几个乐句,哪些乐句是相似的 (歌曲共五句,其中一、二句相似,三、五句相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演一演一边唱一遍做动作。三、创编歌词1、欣赏民乐《瑶族舞曲》,并为相关乐器找家。2、学生讨论创作。3、展示作品、学生演唱,老师做出评价。(设计意图:既肯定了学生今天的表现,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意识。更重要的是给了他们继续热爱音乐、学习音乐的信心和力量。)四、课堂小结师:同学们今天不仅参加了音乐会,还当了一回作曲家,为我们下次的音乐会创作了新的作品。你们的表现太出色了,每位同学都为自己赢得了“小音乐家”徽章。下面我们再次把我们自己创编的《我是小音乐家》这首歌曲进行完整的表演,为我们这场热闹的音乐会画上圆满的句号。 1、学生跟着教师做律动2、学生听乐器片段,猜猜分别是什么乐器并模仿演奏姿势(学生模仿时会出现动作不规范或者不正确,教师及时纠正)。3、学生按教师要求准确的视唱旋律。4、学生聆听《我是小音乐家》,思考并回答预设问题。5、思考或讨论身体其它部位伴奏方式6、唱演结合7、学生复听歌曲,思考所预设的问题自豪演唱9、欣赏民乐、了解更多的乐器。10、学生编创歌词并展示。12、学生再次演唱自己编创的歌曲《我是小音乐家》,边唱边走出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