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猜 调》
学科 音乐 学段 中段 年级 三年级
相关内容 核心内容:感受与欣赏相关内容: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是否已实施 是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音乐课程标准》提倡教育以审美为核心,在音乐课程中,“欣赏”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音乐欣赏课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通过这种‘欣赏’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
(二)理论依据: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国家音乐课程标准》一至六年级音乐教材每个单元都设置有欣赏课。我们要重视欣赏课,不能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来对待欣赏课。我们应该利用现在的教学条件、电教设备等良好的资源,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与审美情趣,使每位学生喜爱上音乐欣赏课,从欣赏中享受音乐无穷的魅力与乐趣,使学生学会欣赏、学会分析和挖掘每首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意义与价值,进而激发他们充满激情、充满朝气、充满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猜调》是云南儿童游戏时唱的对歌。内容生动,形式活泼,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诙谐的情趣。对歌由一个具有呼唤性的音调开始,引出一连串的排比问句,但对方并没有被难倒,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对答如流。问得巧,答得妙,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全曲从最高的“do”音开始,一直到最低音“sol”结束。速度加快,9小节一气呵成。
歌曲的旋律采用采用六声徵调式,音域在十一度以内。旋律与歌词的配合天衣无缝。全曲节奏紧凑,自第三小节起不断将第二小节的旋律变化重复或加花。9小节的旋律流利酣畅。尾部旋律加装饰音后,更表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的孩子对音乐知识,视唱及听力已经有了初步基础,欣赏作品时想象力也比较丰富,在分析音乐作品中很有个性与特点,表演欲望也比较强烈,并且有一定表演能力。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显著特点是活泼好动、模仿力强,具有一定的观察力和创造倾向,所以课堂上要创设一些情景吸引孩子,让孩子在快乐的体验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培养他们对音乐的鉴赏力。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体验法、实践法、游戏法、对比法,即通过听、唱、拍手游戏、画旋律线等多种实践活动达成教学目标。
(四)技术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
这是一首问答对歌形式的歌曲,孩子们对此并不陌生,前面学过的台湾民谣《摇船调》以及二年级时学过的《牧童谣》都属于此类形式。问题是:这是一首六声徵调试的云南民族歌曲,大跳很多,音乐的速度又特别快,而且有变化,这也正是这首作品有趣诙谐、吸引人的原因之一,那么通过什么让孩子体验这种民族性及速度变化在歌曲中的作用呢?在本课的设计中我运用启发引导分析法、画旋律线方法、视唱法、对比实践法等来解决这些问题。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
聆听音乐,感受《猜调》活泼、诙谐的情绪,培养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实践法、分析法、对比法使学生感受歌曲的活泼有趣。
(三)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歌曲采用了问答的对歌形式及歌曲表现的内容;能模唱旋律;能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赏析歌曲的艺术魅力,体会速度的变化及在歌曲中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多种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音乐的艺术性
难点:唱准旋律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出课题
环节目标:从走进云南导入为后面教学环节铺垫
在我国西南边陲有这样一个地方,那里不仅山多,河流湖泊也多。那里的人们称水为“海”,把街念“gai”,将小孩昵称为“阿乖”。那里的米线、粑粑是特色美食。
那里还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连绵起伏的山脉阻挡了人们的视野,人们就用对歌表达他们的情感。这是哪里呢?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云南民歌《猜调》。
设计意图:这是一首云南民歌,用图片带领孩子走进云南,了解云南的地理环境及少数民族聚集地,帮助孩子认识“对歌”的由来;介绍那里的美食及方言为理解歌曲内容做铺垫,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初步感受音乐
环节目标:知道歌曲问答对歌的形式及初步感知音乐的情绪,为创编环节铺垫。
1. 初听《猜调》,演唱形式?用动作表示你对音乐的感受。
(独唱,有问有答,采用了问答对歌的形式;音乐欢快活泼、有趣,速度快,这是云南儿童游戏时唱的对歌)
2. 复听,听第一、二段,体验问答对歌形式,分问、答2组画旋律性表现;听第三、四段,用拍手游戏(无声,与老师隔空对拍)体验音乐的快乐有趣。
3. 再听,拍手拍腿游戏,为打击乐伴奏铺垫。
设计意图:通过画旋律性的方法感知音乐旋律的流畅性及体验歌曲问答对歌的形式;与老师隔空对拍的拍手游戏让学生体验歌曲的游戏性、趣味性,感受歌曲速度的变化,调动孩子积极性,为深入分析音乐作铺垫。
三、深入体会音乐
环节目标:引导孩子学会赏析音乐,培养孩子对音乐的鉴赏力和表现力;初步感知并渗透民族徵调式的旋律特点;了解歌词与旋律的配合是天衣无缝的;认识速度在歌曲中的作用。
导语: 通过聆听,这首歌曲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快乐有趣)
1. 看大歌片,作者是怎样把歌曲创作的这么有趣呢?
旋律 节奏 速度 情绪 效果
开头 起伏 跳进 舒展短促 慢渐快 自由奔放活泼跳跃 呼唤 引出下句
中间 流畅 紧密 快 欢快诙谐 一气呵成
结尾 下行 平缓装饰音 宽松 慢 平静缓和 紧张度减弱地方特色
2. 跟琴边画旋律线边唱谱,老师唱一句学生唱一句。(注意: 5、7、1、2的音准)
3. 跟琴慢速完整用lu模唱旋律。
4. 尝试跟琴分组对唱,体会歌词与旋律的配合对歌曲产生的效果?(快速时注意一气呵成的感觉,同时在歌片上标注换气符号)。
5. 通过我们的对唱,你是否感觉到:歌词与旋律天衣无缝的配合也增强了歌曲的趣味性?下面老师用两种不同的速度演唱歌曲,你来体会一下速度的作用。
①. 慢速不变
②. 快速变化
通过对比得出:速度的变化使歌曲显得更加欢快活泼、诙谐有趣;让我们能感受到对歌的双方都是才思敏捷、口齿伶俐;竞争性、游戏性更强了,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从歌曲的旋律、节奏、速度、情绪几个音乐要素去分析作品、赏析作品;通过画旋律性的方法跟老师一句一句学唱旋律,最终达到孩子能完整模唱旋律,对唱歌曲,了解歌词与旋律的配合时天衣无缝的;再通过对比的方法使孩子认识速度的变化在歌曲中的作用。
四、拓展
环节目标:拓展内容,丰富知识 ,培养对民族音乐的喜爱。
导语:《猜调》这首歌曲:曲调流畅动听,诙谐有趣,不但你我喜欢,被很多音乐家也喜欢这是歌曲,而且还把它改编成了不同形式来演绎。
1. 钢琴曲《猜调》(快乐诙谐)
2. 合唱《猜调》(增强了歌曲的艺术表现力)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不同版本的《猜调》,目的一是培养孩子从小喜爱民族音乐的情感,知道民族音乐很好听。二是让孩子知道原来音乐是可以创新的,而且创新后的民族音乐可以被更多的人喜爱。我觉得这间接的培养了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也为后面的创编环节做了铺垫。
五、创编
环节目标:激发兴趣,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
1. 为歌曲伴奏
2. 舞蹈律动
3. 展示
设计意图:明确提出创编的方向,任务清晰;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有选择的去实践,还可以小组合作,从而培养了合作意识。
六、小结提升
环节目标:升华主题:热爱民族音乐
你们知道吗,我国著名的音乐家李谷一、阎维文、宋祖英都曾演唱过这首作品,而且宋祖英是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的,她把《猜调》带到国外,让世界各民族的人们认识喜欢中国的民族音乐。希望你们也喜欢我们的民族音乐!传承民族音乐!让音乐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乐趣!
设计意图:通过例举我国著名的音乐家对这首音乐作品的喜爱,激发孩子的民族感、爱国感、让他们认识我们的民歌非常棒!从而培养他对们的民歌的喜爱之情!
七、教学设计的特色
1. 注重音乐课的实践性、体验性,各个环节的设计上都力求让孩子在听、唱、画、演的基础上感受歌曲的民族艺术性。
2. 教学设计讲究艺术性,以“歌曲的趣味性”为主线把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贯穿始终。其次,教学设计意图明确,结构清晰,重难点突出,有层次感。为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层层铺垫,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成教学效果。
3. 深入挖掘作品,培养孩子鉴赏音乐美的能力。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从歌曲的旋律、节奏、速度、情绪几个音乐要素去分析作品、赏析作品,最终得出结论。通过画旋律性的方法跟老师一句一句学唱旋律,最终达到孩子能完整模唱旋律;再通过对比的方法使孩子认识速度的变化在歌曲中的作用。培养了孩子对音乐的鉴赏力和表现力;潜移默化的渗透歌曲中民族徵调式所包含的各音,使学生感知云南民歌的特点。
4. 多媒体的运用丰富了孩子的视觉体验,使教学更加直观、形象,重点突出,主题明确。
八、教学反思
纠结与提升
2016.3.29.我完成了北京市对昌平区音乐学科其中的一节视导课,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回忆这3个星期的准备过程,可以说相当的纠结!因为选择了三年级的欣赏课《猜调》一课,才知道它是多么的具有挑战性,曾经一度想更换课题,但已上报不能更改,所以别无选择,硬着头皮也得上。还好课上下来了,尤其听完市教研员程郁华老师的说课,简直是欣喜若狂!这倒不是说我课上得有多好,恰恰相反,问题还真不少!但程老师就我这堂课,足足一个小时的说课令我心悦诚服!她就像一名医术高明的医生,诊断、治疗,一针见血,切中要害!使我茅塞顿开!得到程老师的指教是我的运气,对于程老师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本想这事过去了,得好好休息休息,但程老师对我的帮助使我不能放下这事,我不但要认真反思,还要重新修改教学设计,上一节让自己满意的课!
反思一:概括、提炼和转化
借用程老师的话说,出乎她的意料,我能把这么一个只有9小节的单乐句的歌曲上得这么丰富,另她高兴!因为这首歌曲的确太具挑战性,是一首高难度的作品!程老师跟我聊了一个小时,她说:因为你有一我才有二。这个一就是我对教材的挖掘很全面,该讲得都碰到了,但都是挨了边,讲得不透,讲得有些散,有些乱,都是枝节的!缺乏概括和提炼。她举了个例子说明:就像挖土豆,我把地里的土豆都挖出来了,要上菜了不能都做土豆,得有所选择。而我选择的不够合理。她说:要选择最重要的东西,要根据学生特点进行选择、取舍,然后转化为教学行为。下面这个结构图就是程老师说课后我对本课的重新认识、梳理。如果备课时心中有这个图,那么这堂课就会很有条理、很清晰,不至于那么累了。
猜 → 歌词 节奏
趣味性(游戏性or丰富性) 速度
调 →音乐性 大跳 音区
民族性
装饰音
反思二:讲述多,主导性强
程老师说我在设计方式上谈话法用的多,不恰当,和目标不符。导得太多,说的太多,讲述多,主导性强,就容易遏制孩子的创造思维。更适合的活动怎样做呢?比如,节奏的特点,因为难度大,可以老师敲击节奏让学生听,通过听觉感受“前松、中间紧、后松”的变化特点,而不是靠嘴去说。对于这一点,我在本课的设计上的确不尽如意,比如:在分析歌曲旋律、节奏、速度特点时;比如:在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也是在我引导之下的。程老师说千万不要低估了孩子!其实这点在平时的音乐课堂上早有见识!从来都是这么想的,平时也是这么做的,但这堂课没有放开,程老师说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放开了恐怕拉不回来。也许吧,往往有人听课的时候就不够从容淡定,还是不够自信!程老师说对音乐老师来说讲解不超过两句!不能整段的说!
反思三:缺乏活动的合理性
关于活动的设计,程老师提出一个有关心理学方面的概念,即:顺应人们的学习心理和延迟满足,她说这个用得好就是高手。比如,听赏习惯:不同歌曲有不同的设计,例如《小白船》,很自然你听着音乐身体就会不由自主的左右晃动,所以听第一遍时就可以让学生跟着音乐用身体的律动表现歌曲。而《猜调》不宜,因为它速度太快又变化,用程老师的话说,这首音乐是“变态的、抽风的”,你还让孩子跟着画旋律线,怎么画?听“演唱形式”,那么快,那么多歌词,听得清吗?所以要学会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学生我会怎么样?再如:用拍手游戏感受速度的变化,放在初听环节不是很合适,更宜在对音乐有感觉有认识的基础上去做。
反思四:继承与发展
在拓展环节关键要老师思考:拓展的目的是什么?即:拓展要说明什么?你想给孩子什么东西?你所选择的内容与本源的关系?也就是说目标要明确。钢琴曲《猜调》和合唱《猜调》与原曲风格更一致,而爵士风格就是令外的了。就独唱、钢琴曲、合唱三者首先演唱形式不同,一首演奏,两首演唱。其次表现力不同:钢琴的表现力更强,对比性更强,突出了作品的变化性、趣味性,比起“唱”它更灵活。合唱形式没有突出音乐的变化,它突出的是合唱的创作手法,比如在和声、复调等的运用上使音乐更具丰富性。
视导结束了,这的确是个纠结与提升的过程。不管成绩如何,第一我努力了不后悔,第二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同事,尤其周老师和程老师,她们使我在很多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比如:一节好的欣赏课的标准,还有如何对所选内容进行概括和提炼等等。听程老师给我说课的录音三遍了,依然时不时的点头,时不时的自笑,收获多多!意犹未尽! ——感谢!感谢!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