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两首》名师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
①梳理积累文中涉及的文言字词知识。
②积累、体验古代诗词用词技巧和规律。
思维发展与提升
①解读意象,感受形象,感悟作者寄寓在意象中的情感。
②感受两首词的情感脉搏,体会苏轼旷达、弃世的人生态度。
审美鉴赏与创造
欣赏苏词豪放高古之美,感悟作品反映出的作者的价值追求及人生情怀。
文化传承与理解
①感受并理解宋词不同于唐诗浪漫主义的理性之美。
②理解中唐至宋代期间,文学作品反映出的士大夫入世追求与弃世精神的矛盾。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建议
1.诗歌欣赏,诵读是基本方法也是最重要的方法。教学时,老师切不可脱离读而析,亦不可为读而读,而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悟、读中赏。
2.这两首词是典型的苏词,一词豪放,一词旷达。若学生诵读时忽略情感或偏离了作品的情感走向,老师一定要用示范来加以引导。
3.这两首词内涵丰富,意蕴深刻,蕴涵着苏轼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哲学观,学生诵读时,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感受苏轼的精神世界,深悟其“隐秀”,切不可局限于解读表面词意。
4.教学思路和方法方面,可以“矛盾”二字为教学切入点,以苏轼的思想变化为线索,追本溯源解读课文。
5.依据苏轼“归去”思想的变迁,我们可以先教《定风波》,再教《赤壁怀古》
(二)教学示例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五课,选篇为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定风波》两首宋词。《赤壁怀古》是东坡将诗的题材和情感融入词,使词从“艳科”变为一种诗体的标志性作品,有承前启后之意义。通过学习本词,学生可进一步感知“词”作为诗体的特点极其美感所在。
从内容上看,《赤壁怀古》写景气势磅礴,写意高古悲慨,开豪放之风,又承魏晋风骨,是了解、研究苏轼文风、思想的窗口。
《定风波》可以说是苏轼退避思想的发端,人生际遇的无常,从“有”到“无”的因缘,让苏轼有了“归去”之意。《赤壁怀古》是苏轼弃世思想逐渐发展、成熟的体现。结合《定风波》,我们能在《赤壁怀古》中更进一步感受苏轼旷达洒脱的个性、豪迈疏野的文风以及其退避弃世的处世态度,从而发现苏轼“心隐”态度发展的脉络,把握住宋代士大夫思、行矛盾的特点,体验苏轼作品率真、自然之美。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1)积累字词知识。
(2)积累文学、文化常识。
2.思维发展与提升
拓展探究苏轼的入世理想与弃世态度之间的矛盾。
3.审美鉴赏与创造
(1)读懂诗意,感受诗情。
(2)欣赏苏词豪放、高古、疏野、自然的风格,分析其表现手法。
4文化传承与理解
(1)感受宋词之美,能背诵课文。
(2)分析、概括苏轼在两首词中的观点、态度。矛盾产生的原因、意义和影响。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读懂诗意,分析概括苏轼在两首词中表达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2.教学难点:
探究苏轼的入世理想与弃世态度之间的矛盾。
【教学方法】
自学法、诵读法、对话法、电教法、研究法等方法综合运用
【计划课时】
2课时
【教学设计】
课前预习
【教师活动】
印制助学资料发放给学生,内容包括苏轼简介、生平、文学贡献,宋词体裁、题材、词牌等基本概念知识。
【学生活动】
(1)课前自读本课诗文,疏通字音、字形,了解文本内容。
(2)查阅与苏轼、宋词相关的资料,初步了解作家、文体常识及本词写作背景。
(3)阅读助学资料,形成自己的初步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词意,感受词作的豪放、高古的风格。
2.读懂诗人情感,分析其表现手法。
3.分析、概括苏轼在词中的观点、态度。
【教学过程】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定风波》,感受了苏轼疏野旷达的词风,也感受了他弃世归去之情。时隔四个月,学贯儒释道三家的苏轼又会悟出什么道理,又会达至什么样的精神境界呢?我们一起来欣赏他在游赤壁时写下的《赤壁怀古》。
二、解题
题目《念奴娇 赤壁怀古》包含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念奴娇”为词牌名,怀古说明这首词是怀古诗,说明这首词是苏轼在游览赤壁时怀古有感而作。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1.初步感知,诵读全文
我们现在就一起来诵读这首《念奴娇 赤壁怀古》。
老师与学生齐读课文。
2.正音释义
大家读得不错,但有些字音有误,现在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来完成一下这些题目。
PPT展示预习题目,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完成,其他学生在随堂练习本上完成:
(1)字词正音
请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小乔初嫁了(liǎo) 纶巾(guān) 樯(qiáng)橹(lǔ) 华发(huā)
还酹江月(huán)(lèi) 蓑(suō)
(2)词义辨析
请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
穿空:耸入天空。 纶巾:佩有青丝带的头巾。 樯橹:船的桅杆和桨,代指曹操水军。
华发:花白的头发。 尊:同“樽”,酒杯。 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吟啸:吟咏长啸。啸,打唿哨。 芒鞋:用植物的叶或杆编织的草鞋。
料峭:形容微微寒冷,多指刚入春时的寒冷。 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
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现在大家已经正好字音,理解了难点词意,我们就再读一遍,请大家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4.文意概括
(1)大家已经读了两遍课文,这首词写了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上阕写江景,联想到英雄人物——周郎(周瑜);下阕描写了周瑜的形象,和自己早生华发、人生如梦的感受。
(2)上阕写出了什么样的江景?请用四字短语概括,同时谈谈是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备答答案:波澜壮阔,雄浑壮美等;相关词语: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千堆雪
(3)下阕哪些词语写出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请用四字短语概括。
备答答案:雄姿英发——意气风发,英姿飒爽;羽扇纶巾——英俊儒雅;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年轻有为。
四、解读文本,把握情感
(一)齐读上阕,感受上阕抒发的情感
大家已经了解了全词内容,我们再读一遍上阕,边读边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二)问题引导,解读文本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笔下的大江景象蕴含着他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回答:豪迈、奔放之情。
2.面对这样的情景,苏轼想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千古英雄人物,豪杰。
3.专门提到了谁?
学生回答:周瑜。
4.为何苏轼看到大江会联想到这些英雄们?大江这个意象有什么涵义?
学生回答:略。
备答答案:流水象征时间流逝,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句,大河则象征历史长河滚滚而去。
5.老师小结:也就是说,苏轼面对波澜壮阔的雄壮大江,不由联想到了历史长河中的英雄豪杰们,尤其是有人告诉他这里是三国时周瑜击破曹军之处,让他想到了周瑜。那么,在周瑜身上,作者有何思何感呢?我们一起来诵读下阕。
学生齐读下阕。
(三)问题引导,合作讨论,解读下阕文本
1.大家在之前已经明确了周瑜的形象,苏轼为何要用大量笔墨着力刻画周瑜的形象?请大家讨论1分钟后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周瑜年轻有为、意气风发,而作者却早生华发,这是作者有意用周瑜同自己进行对比。
2.追问:正确!对比目的是什么?请结合预习作业中作品的写作背景思考。
学生回答:作者是被贬官到黄州,写周瑜是借此悲叹自己怀才不遇,有志难骋。
老师小结:也就是说,下阕一反上阕的豪情,作者借描写周瑜的少年得志、年轻有为来对比自己的怀才不遇、有志难骋,抒发自己被贬之后的悲愤之情。
五、拓展提升,深入探究
(一)探究上阕表达的思想
大家读出了苏轼的悲愤之情,请带着这种悲愤,再读全诗,体味一下在悲愤背后,还蕴藏着苏轼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此处,学生可能会遇到理解困难,老师需要进行问题引导:
1.请大家仔细品位首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注意动词,谈谈这句诗蕴含着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东去,向东流去,象征历史洪流滚滚而去;淘尽,意为洗尽,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意思是“千古英雄都随着历史洪流流去了”。
2.追问:仅仅是英雄其人流去吗?
学生回答:还有他们的功业。
3.追问:不管多么辉煌的功业,最终都随波而逝,这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价值观?
学生回答:淡看功名的价值观。
老师小结:由此可见,在遭受到种种打击之后,苏轼已经看淡功名,产生了超脱的想法。
(二)自读下阕,探究下阕表达的思想
问题引导:
1.这种超脱的想法,在下阕有无体现?请大家自读下阕,寻找文本线索。
学生自读回答:①“人生如梦”除了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有志难骋的悲愤之情外,也照应了上阕“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句,表现出诗人“人生无常”的领悟和对现世功名的否定。
②“一尊还酹江月”字面上是祭奠江月,实际上是祭奠逝去的英雄们,更是在祭奠自己的官场生涯,表现出他对官场的否定。
2.老师点拨:这种祭奠行为还有其他什么意味和目的?
学生回答:也是一种自我慰藉。
3.老师小结:祭奠江月确实是作者自我慰藉的行为,而这种行为所蕴涵的不仅仅是作者对官场的否定,更是对人世的退避。(PPT展示李泽厚《美的历程 苏轼的意义》选段)
老师总结:正由于屡遭贬谪,苏轼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的儒派价值观与人生追求无法得以实现,于是对人生产生了“空漠”之感,转而投向了释、道的怀抱以求思想上的解脱。在古今诗人中,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价值标准。苏轼一生诗词传世近3000首,其中就有124首诗为和陶诗。而与陶渊明不同的是,“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更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李泽厚《美的历程》)。
因此,在欣赏苏轼诗文时,我们必须关注苏轼地弃世思想,才能准确、深刻地理解苏轼作品的内涵。
六、课后作业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卷起千堆雪
(3)樯橹灰飞烟灭
(4)早生华发
(5)羽扇纶巾
(6)故国神游
(7)一尊还酹江月
答案:(1)冲刷 杰出的
(2)比喻浪花
(3)劲敌,指曹军
(4)花白的头发
(5)古代佩有青丝带的头巾
(6)忘形的神魂之游
(7)酒器,通“樽”(古人祭酒)把酒洒在地上,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2.补写出下列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空缺的部分。
(1)苏轼,字 ,号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把他和他的父亲 、弟弟 一起合称为“三苏”。其词开
一派,对后世影响甚远,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
(2)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 , 。(3)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 , 。
(4) , ,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答案:(1)子瞻 东坡居士 苏洵 苏辙 豪放
(2)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3)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4)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3.对本词前三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是虚写。“大江东去”比喻千古历史,如同水里淘金一样,最后积淀出历史人物。
B.是实写。写出东去的长江,波涛冲刷,不见一线旧迹,只有一些优秀人物还留在人间的传说中。
C.从大处着笔,虚实结合,不仅给人以极佳的视听效果,写尽雄伟壮阔的长江气势,而且化空间为时间,从具体有形的长江,写到抽象的历史长河;从对自然伟力的惊赞转到对历史英雄的羡叹。
D.概括写。概括长江的总体气象,用比喻概括整个人类历史。
答案:C
解析:开头三句大气磅礴,奔腾豪放。虚实结合,由实而虚,从有形的长江写到抽象的历史长河,由对自然的歌唱转到对历史英雄的赞颂。
4.对“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多情”一词在这里主要指建功立业的愿望。览胜怀古,壮志难酬,“早生华发”使人生悲。
B.词人嘲笑自己怀古忧今,以致“早生华发”,不如举杯对月,了此一生。
C.“人生如梦”是词人在遭受压抑的情况下的自慰之词,“一尊还酹江月”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
D.这几句词豪放中略见苍凉,显示出词人遭受压抑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答案:B
解析:B项中“词人嘲笑自己”理解不准确,不是自嘲,而是为未能建功立业而生悲。
5.对诗句内容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总领全词,为下文赞周郎埋下伏笔,创造出雄浑的气氛。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用词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地描绘了赤壁奇景。
C.“小乔初嫁”“羽扇纶巾,谈笑间”等词句从正面多角度赞美周郎的年少得志、指挥若定的从容神态。
D.“江山如画”承上总括,“一时多少豪杰”呼应“千古风流人物”,再为赞美周郎蓄势,自然过渡到下阕。
答案:C
解析:“小乔初嫁”是侧面描写。
【板书设计】
大江——淘尽——英雄豪杰
周郎——当年——雄姿英发
早生华发——悲叹
诗人——现世
酹江月——慰藉
人生无常
怀才不遇
对 比
3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