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
高考题型解法
题源探究
《声声慢》一词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但在词中,除结句一语道破外,其余词句都没有直接说愁,而是以冷清萧索的环境来烘托凄惨悲切的心境。无论是忽寒忽暖容易致病的天气、淡薄的酒味、入夜猛起的秋风、天上的过雁、满地的黄花,还是窗外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无一不是生愁、助愁、牵愁的,可以说景景含愁,处处成愁。
解读高考
考点解说
烘托原是中国绘画的一种技法,是用水墨或淡的色彩点染轮廓外部,使物象的特征更加突出;在文学创作中,烘托主要指用乙物来烘托甲物,使甲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是侧面描写的一种方式。根据甲、乙两物的对象特征,烘托又可具体分为以下几类:(1)以人托人。如乐府诗《陌上桑》中诗人分别借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等人的反应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2)以物托物。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全诗除了首句点明描写对象“微雨”外,其余都是通过描写其他景物来写“雨”的,诗人成功地运用以物托物的艺术手法,使人仿佛感觉到船帆、鸟羽、天际、大树全都笼罩着蒙蒙细雨。(3)以物托人。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的前两句通过对冬天恶劣环境的描写,烘托出钓叟的独特个性。
渲染也是中国绘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增强艺术效果。渲染在文学创作中主要是指通过对环境、场景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等细节的描写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表达效果,它主要是从正面来描写对象的。如乐府诗《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首诗开头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景致图。后四句以东西南北方位的变化和鱼儿的活动为中心,显得自然、活泼、有趣。采用复沓句式而略有变化,更令人联想到采莲人在湖中泛舟来往、歌声相和的情景。诗中没有直接写人,但对莲叶和鱼儿的渲染,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一片勃勃生机,联想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
考情分析
烘托和渲染属于诗歌的表达技巧,在高考试题中时有考查。考查形式一般是分析诗句运用的手法及其作用,有时也会明确指出诗中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只要求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
真题印证
1.(2019·全国第一次统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
[元]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②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③乍雨初睛。
【注】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②:一种弦乐器,如筝。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根据上片中的“旧谱”“新声”“天然律吕”和下片中的“洗耳”听、“似醉还醒”可知,本词中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
【答案】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2.(2019·湖北三月调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惆怅江头几树梅”是借江头的这几树梅来纾解心中的惆怅,“惆怅”一词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杖藜行绕去还来”,诗人手扶拐杖绕行于梅下,去而复来,因惆怅极深,徘徊难去。“前时雪压无寻处”,以“雪压”表现梅生存环境之恶劣,表现梅冒寒绽放的坚贞品格。“昨夜月明依旧开”,借明月烘托梅之高洁品格。“折寄遥怜人似玉”,折一枝梅寄给似玉的远人,希望他能像梅一样坚贞高洁。“相思应恨劫成灰”是诗人想象远人思念自己时的情状。尾联重在对诗人行为的描写及对环境的渲染。
综观全诗,诗歌开头点到“几树梅”,但接下来并没有正面写梅,而是注重描写梅的生长环境,述说诗人在梅下徘徊、折梅以寄远人的惆怅、相思之情。这是一种烘托和渲染的手法。
【答案】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