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
综合问题探究
结构图解
主题思想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上阕写景,描绘了万里长江极其壮美的景象。下阕怀古,追忆了功业非凡的英俊豪杰周瑜。抒发了词人热爱祖国山河,羡慕古代英杰,感慨自己华发已生却未能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上阕借歌颂孙权、刘裕表明作者抗金救国的雄才大略;下阕表现了作者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抒发了报国无门的苦闷心情。
《声声慢》
这首词写的是难以言尽的“愁”,主要通过清冷的秋景来渲染愁情,表现词人因国破、家亡、夫死而只身流落江南时的孤苦无依的凄苦心境。
重点难点
【重点1】《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公认的豪放派代表作,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豪放是指气魄宏大而无拘无束。说到豪放,便会说苏轼,而说到苏轼的豪放,自然要说到《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放表现在三个方面
(1)描绘壮丽之景。你看那“大江东去”,你看那“乱石穿空”,那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那纵横驰骋、游刃有余的描写,给我们呈现出了一派广阔的景致,显示出了宏大的气魄。它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势,而且融合概括了千古英雄的非凡业绩,将江山形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引发读者的历史想。
(2)刻画豪迈之人。上片将“周郎”与“赤壁”并称,肯定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作用,下片着力写他的才华和功勋,塑造了一个指挥若定而从容娴雅的儒将形象,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对于这个作者极尽赞美的对象——周瑜,作者选取了美满婚姻、儒雅风度、卓越的指挥才能三个方面。三个特写,便把一个叱咤风云的儒将风采写得形象生动。这个少年得志,在赤壁之战中建立显赫奇功的英雄,正寄托着作者的人生理想。
(3)抒发壮志豪情。生不逢时,空有一腔负,但对得起天地良心。不过“风流人物”也是要被历史长河淘尽的,不如在江月、江风中举杯逍遥吧,词人在失落中找到了解脱。
【重点2】试分析《声声慢》连用叠字的妙处。
首句连下七组叠字,有层次地表现了作者感情活动的过程。这种写法在形式上较为奇特,主要是因为有极为丰富的情感蕴含其中。
“寻寻觅觅”写词人的孤单彷徨,若有所失,又若有所待。由于靖康之难,她丢失的东西太多了,而且再也找不回来了。她似乎于心不甘,还要苦苦地追寻。“冷冷清清”写她的孤苦无依,秋景肃杀,寒气袭人。这里既写环境的凄清冷落,又写世态的炎凉。“凄凄惨惨戚戚”写她遭遇冷漠后思想上的感伤,凄然惨然,郁郁寡欢。这三句可分为三层:首句写行动,因有所失而寻觅;次句写环境气氛;第三句写内心感受。三层由浅入深,把满怀的忧伤哀愁一股脑儿倾泻出来,沉重郁闷,如泣如诉,给全词定下了凄苦的基调。而后又转为写日常生活,深化“凄凄惨惨戚戚”的愁绪。
这七组叠字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字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至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不可断绝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下阕又用“点点滴滴”两组叠字,赢得了历代读者的赞叹。“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绝”之感。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地响着,一直到黄昏都没停止。这里,作者只写了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然而我们可以想象得出,这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又像打在自己的上,滴滴,一声声,无休无止,是那么执拗而强烈地敲击着、震颤着作者的心扉,也让读者不能自抑!
【难点1】《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上阕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为什么特别提出“人道是”三个字?
赤壁之战的战场到底在什么地方,一直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据考证,有人认为在今湖北武昌的赤矶山,或今湖北赤壁市。而苏轼写这首词时被贬为黄州园练副使,他所游的地方在湖北黄冈的赤鼻矶。用“人道是”这三个字,表示作者对于黄州赤鼻矶就是三国周瑜破曹处的说法是有怀疑的,是说人们传说是如此,而自己并不坚信。
【难点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的毛病。你认为如何?
全词用典虽多,却都相当贴切恰当,不仅没有妨碍思想感情的表达,而且用简练的语句,表现了丰富的内容,非一般“掉书袋”可比。首先,词人将典故与现实巧妙对照。词中所选典故,均与京口北固亭相吻合。使用这些典故,可直而不露、隐而不晦地与南宋统治者进行类比或对比。如用孙权、刘裕的英雄壮举,对比南宋统治者的屈辱妥协,让人何等郁郁于怀;用刘义隆草率北伐,急于“封狼居胥”,建盖世奇功,反遭惨败的事,来类比韩侂胄不修战备、轻战冒进的路线,使人多么提心吊胆;用糜颇被谗的故事,类比南宋践踏人才,令人久久扼腕长叹。其中,以刘宋比南宋,以北魏比金国,以刘义隆、王玄谟昏君庸臣比现实生活中的宋宁宗、韩侂胄,足见用典之精,又显作者胆量之大,不畏当权者。其次,将典故化为形象的画面、生动的语言。词中所用典故,都经过了再创作,毫无面目刻板、呆滞生涩之感写刘裕北面破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其英武形象跃然纸上;写刘义隆草率北进,“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其狼狈情状现于眼前;写拓跋焘庆功的场面,“一片神鸦社鼓”,其喧嚷之声闻于耳畔;写自己年岁大,“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其怨愤之情萦绕笔端。一个个典故,在作者笔下化成了一幅幅活生生的图画,使读者易于理解、乐于接受。
观点争鸣
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了作者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是这样吗?与前面的壮阔之景和对英雄周瑜的描写是否协调?
【观点一】本词表现了词人复杂矛盾的思想。词人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的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的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了“人生如梦”的感慨。“人生如梦”是词人在遭受压抑情况下的自慰之词,但他并未想到及时行乐,他的“一尊还酹江月”也不过是要向“江月”寄托壮志难酬的苦闷。
【观点二】如果词写到“人生如梦”即戛然而止,则流露的是哀伤和感叹,但是加了“一尊还酹江月”一句则多少可以看出作者旷达的一面:人生如梦一般既美丽又短暂,我不能改变这现实了,别想那么多了,斟杯酒敬明月,让它代我向周公表达敬意。或者这样理解:我是不能像周瑜那样年少得志了,可是我知道人生像梦一般短暂,我何必为自己的不得志而耿耿于怀郁郁寡欢呢?斟杯酒,邀月共饮吧!邀月共饮其实就是寄情山水,排解苦闷。作者对“月”情有独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寄情山水,借月消愁是作者摆脱现实困扰、获得心灵安慰的重要途径。
你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人认为,李清照后期词作中的愁绪,只是抒写了她作为一个落难贵妇人的个人哀愁,是低沉的、消极的,对此你是如何看的?
【观点一】靖康之难前—一离别相思之愁。在封建社会,妇女地位非常低下,李清照虽为才女,但是作为女性仍然是被排斥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之外的,甚至在家庭生活中也是男人的附属品。她们把所有的希望、理想、感情都寄托在丈夫身上。后来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赵明诚有地位、有才华,两人在学术上有共同语言,婚姻生活相当幸福美满,夫妇二人恩爱异常,可谓伉俪情深。一旦离别,即便是短时间的分别也会给多愁善感的李清照带来深闺独处、寂寞无聊的愁苦。纵观李清照前期的词,纵然愁词多为离别、相思之愁,但是她对女性世界的描绘却一扫艳词中红绿绮艳的妩媚气氛,大胆地抒发自己的感情,敢爱、敢恨、敢写出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封建社会女子所谓“三从四德”的思想束缚,所以她的愁词自有一番清高生活的意趣,一种淡雅的情味。
靖康之难后——家国之愁。靖康之难后,她的丈夫赵明诚病故,珍藏的古玩字画也丧失殆尽,一连串的变故使词人的词风一转而为哀愁凄凉。南渡之初,李清照用诗笔表明了自己的政治态度——反对偏安,主张北伐;斥责统治者不愿赵佶父子南返的卑鄙心理,这是主和派所不能容忍的;再加上她的洒脱不羁、无所顾忌地超出礼数规范限制的举止行为,又是封建礼教所深恶痛绝的。靖康之难以后,词人漂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成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仇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如果李清照前期词中的“愁”是一个闺阁少妇的“情愁”,那么后期词中她的“愁”则是一个爱国词人在国破家亡后的“恨愁”。
【观点二】李清照词中的“愁”,不管是前期词中的离别相思之愁,还是后期词中的浓厚的家国之愁,都是具有独创性的,不流于封建社会那种庸俗的艳情词中的“愁”,而是雅致的、深切的、有力度的。读李清照的愁词,如血如泪,如泣如诉。
你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人说《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
【观点一】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作者借用廉颇的典故,表达了自己虽已年过花甲,但壮志未减、雄心犹在的豪迈气概。
【观点二】蕴含的是悲情怨语。“凭谁问”三字抒发了作者想到赵国有用廉颇之意,还派人去探问,而朝廷却无重用自己之心,更无探问之人,只得髀肉复生,空有报国之志的悲愤。
【观点三】这两种感情兼而有之。词人以廉颇自比,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他是一位爱国者,但是报国无门;他是一位大英雄,但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你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本特色
《念奴娇·赤壁怀古》
1.情景交融,叙议一体
这首词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气势奔放,一泻千里。语言精练、形象,如“乱石”三句,写尽大江奔流的气魄和赤壁的雄奇,“遥想”六句,写尽周瑜的风采才华,“故国”句以下则抒发伤今之感,而且交错使用倒装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句式显得灵活多变。
2.烘托映衬,相得益彰。
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例如,这首词中作者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到周瑜一人身上,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的。映衬是烘托的一种,一方面是以乙托甲,但反过来甲也具有托乙的作用。词中有两种映衬。一种是实景与虚景相互映衬,实景是赤壁的险要形势,是作者亲眼所见;虚景则是火烧曹营的情景,是作者的联想;二者相互衬托,可谓虚实相济。另一种是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这首词波澜起伏而章法严整,跟作者巧妙地运用这两种表达技巧有很大的关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对比艺术。
多用对比,而又各不相同,使词丰意曲,感情更加委婉深沉。以古代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贏得仓皇北顾”相比,这是以历史上的英主与庸才相比,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这是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慨叹统治者的长期媚敌,把人们的民族感情都冲得淡淡的了;用廉颇尚有赵王派人询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通过这些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意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深沉,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2.善用典故来表达情感。
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将其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这本来很容易造成生硬艰涩的毛病,但是以辛弃疾的才力,却大多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然天成,或是别有妙趣。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而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人扣,不仅内涵极为丰厚,而且语气飞动,神情毕露,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
《声声慢》
1.运用铺叙手法营造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这首词巧妙地运用了铺叙手法,选取了一连串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物,如飒飒的秋风,南飞的征雁,憔悴的黄花,飘零的梧桐叶及沥沥的细雨。铺叙景物的目的是渲染一个“愁”字。
2.语言通俗易懂,贴切自然。
作者多次运用口语,如“窗儿”“怎生”“这次第”“点点滴滴”,特别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十多个字里,舌音、齿音交互重叠,作者有意以这种声调来表达她心中的忧郁和怅惘。这些句子不但读起来明白如话,听起来也有明显的音乐美,充分体现出词的这种配乐文学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