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赤壁怀古》课后综合提升
积累运用
1.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
B.乱石穿孔,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
C.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
D.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大江东去 B.思厥先祖父
C.故国神游 D.早生华发
3.下列选项中的“故”字,与其他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故垒西边 B.已而遂晴,故作此
C.故国神游 D.故人西辞黄鹤楼
4.对开头三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虚写。“大江东去”比喻千古历史,如同沙里淘金样,最后沉淀出历史人物。
B.是实写。长江向东流去,波浪滚滚,将事物冲刷得,不见一丝旧迹,只有一些优秀人物还留在人们的传说中。
C.从大处着笔,虚实结合,不仅给人以极佳的视听效果,写尽雄伟壮阔的长江气势,而且化空间为时间,从具体有形的长江,写到抽象的历史长河;从对自然伟力的惊叹转到对历史英雄的羡叹。
D.概括写。概括长江的总体气象,用比喻概括整个人类历史。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少部分分为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段在词中又叫“片”或“阕”。一首词的上下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B.从晚唐五代到宋的晏殊、秦观、苏轼、李清照等一系列词坛名家的词风虽不无差别,各有擅长,但大体上可归于婉约范畴。
C.婉约词风,其内容主要是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
D.苏轼,北宋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6.名句填空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从视觉、听觉角度,同时运用比喻生动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风华正茂的英雄形象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赤壁战场上,周瑜从容不迫,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形象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千百年来,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历史)浪淘冲洗掉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①
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②。长记平山堂上,③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①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当时作者被贬官黄州(今湖北黄冈)。快哉亭,在黄州的江边,张怀民修建。怀民字偓佺,又字梦得,当时也贬官在黄州,与苏轼的心境相同,二人交往密切。②湿青红:指漆色鲜润。③平山堂:宋仁宗庆历年间欧阳修在扬州所建
7.这首词描写的对象是黄州快哉亭,为何上阕却写起了平山堂上的景色
8.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①
苏轼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睛滩。入淮清洛②渐漫漫。
雪沫乳花③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④。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四年多再迁汝州时写的。②清洛:今安徽洛河。③雪沫乳花: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古时烹茶,以乳白鲜白、泡沫细腻为上乘。④蓼茸:蓼菜的嫩芽。春盘:唐代以来凤俗,立春日用春饼、生菜等装盘,称“春盘”。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最正确的两项是( )
A.这首词以时间为序来铺叙景物。从风斜雨细、晓寒顿生的早晨,写到雨停风住、烟云淡荡,沐浴在晴晖之中的中午。
B.“作晓寒”表面上写天气之寒冷,实则暗示作者被贬之后内心的失意。
C.上阕写南山所见的景色:微寒天气,乃“细雨斜风”有心“作”之;天气放晴,滩边之烟柳似有意“媚”之;眼前入淮的清洛,亦仿佛渐流渐广远。本无意之风景,于有心人眼中,却显得处处有情。
D.词作第一句写风斜雨细,瑟瑟寒侵,作者置身其中,物我两忘,这与唐代张志和所刻画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烟波钓叟”同为隐逸者形象。
E.“雪沫乳花”,状煎茶时上浮的白泡。以雪、乳形容茶色之白,既是比喻,又是借代,形象鲜明。
10.有人认为这首词的词眼是“人间有味是清欢”,请从诗句含义、情感、作用三方面作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南乡子·送述古
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①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注】①居人:苏轼的好友陈述古,两人都曾因反对新法被贬,后一起在杭州任职
11.词的上阕中“谁似临平山上塔”一句包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2.请从“情”和“景”的关系角度,赏析词的下阕。
综合探究
1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答题。
苏轼的作品具有广泛的影响。他热心奖掖后进,培养了不少人才。他的作品在宋代广为流传,对宋代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苏诗受到金代诗人、明代公安派作家和清代宗宋派诗人的推崇。苏文长期沾溉后学,其小品随笔更开明清小品文的先声;苏词直到清代,仍为陈维崧等词家所宗法。苏轼的大量作品,是他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
(1)有一个句子与本段的话题不统一,应删去,这句话是什么
(2)请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14.阅读下面文段,概括东坡先生碑刻“使人动心”的原因。
东坡楼里,汇集着历代文人墨客的题诗和联语,作品无不流露出对乐山自然环境的赞许,对东坡先生的敬慕情绪……但是,更使人动心的是东坡先生那些书法、绘画作品的碑刻,东坡先生以诗、书、画三绝而名垂古今,他有不少诗、书、画合一的作品,更有大量的诗词、文章的手迹。在东坡先生坐像后面,是他抄写的欧阳修《丰乐堂记》和《醉翁亭记》。这两幅书法碑刻,厚重而不失灵动,饱满且富有神采,字里行间透出了他对恩师的敬重,显示出他生命深处敦厚、质朴的一面,这大概正是他人格魅力的根源所在。
写作提升
苏东坡的一生极尽坎坷:爱情的曲折,仕途的不顺,政治旋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鸣。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劫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济世为民。但是官场的黑暗永远容不下这样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高唱“大江东去”,深感“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他不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触动,只愿“江海寄余生”。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豪放、淡泊、豁达、开明的苏大学士—一代文豪。
适用于以下作文话题与观点:乐观与悲观、心态与人生、微笑着生活、逆境与成才、环境与成功、功名与理想、从容、心态、穷与达、得与失、坚持与放弃、性格决定命运等。
我的习作
答案与点拨
1.D(A项,涛一淘。B项,孔一空、案一岸。C项,出一初。)
2.D(A项,古义指长江。今义指大的河流。B项,古义指祖辈和父辈。今义指父亲的父亲,即爷爷。C项,古义指古战场赤壁。今义指①历史悠久的国家;②祖国;③故乡。)
3.B(B项的“故”是“所以,因此”的意思。其余三项的“故”是“原来的,从前的,旧的”的意思。)
4.C(“从对自然伟力的惊叹转到对历史英雄的羡叹”这理解错误,这一句是对历史英雄人物的缅怀,自然引出对三国风流人物的描写。)
5.B(苏轼属豪放派,其余属于婉约派。)
6.(1)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2)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3)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4)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5)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7.写平山堂的景色,既是记忆之景,又是对眼前景象的种以虚托实的想象式侧面描写。作者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蒙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他又以此比拟他在“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将“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
8.本词主要运用了虚实相生、以虚写实,以及动静结合的写法来描写快哉亭周围的奇特景观。
(上阕虚实结合,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接着,“长记”五句是对眼前景象的一种以虛托实的想象式侧面描写,构成种优美独特的意境。下阕开头五句,动静结合,先写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清澈见底,碧绿的山峰倒映在江水中,形成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山水画卷。“忽然”两句,写阵大风,江面倏忽变化,波澜汹涌,风云开阖,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巨浪中掀舞。至此,作者的描写奇峰突起,由静景忽变动景,广阔壮美,极富震撼力,为下文议论和抒发豪情张本。)
9.AC(本词前面的小序表明该词是写苏轼和友人游玩时的所见所感。B项,“‘作晓寒’表面上写天气之寒冷,实则暗示作者被贬之后内心的失意”,说法牵强,晓寒只是实写天气之寒。词的最后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已表明作者此时内心的情绪。词人抒发的是旷达的情怀、娴雅的审美趣味、热爱生活态的态度。D项,该词中苏轼是“隐逸者形象”,说法错误,本词显示出词人高雅的审美意趣和旷达的人生态度。E项,“以雪、乳形容茶色之白既是比喻,又是借代”不妥,该句既是比喻,又是夸张。)
10.含义:人间真正有味道的还是清淡的欢愉。
情感:寄寓着作者旷达的情怀、娴雅的审美趣味、热爱生活的态度。
作用:以此作结(卒章显志),照应全篇,极富哲理,为全篇增添了诗味和理趣。
(首先理解该句的意思,“清欢”是关键词,意思是清淡的欢愉,该句意思是说人间真正有味道的还是清淡的欢愉。理解全词,词人所说的清淡的欢愉的内涵,在前面的几句写景画面中。前几句描写的画面内容是:细雨斜风天气微寒;淡淡的烟雾,滩边稀疏的柳树似乎在向刚放睛后的沙滩献媚;眼前入淮的清洛,亦仿佛渐流渐广远;乳色鲜白的好茶伴着新鲜的野菜春盘。从中可以感受作者旷达的情怀、娴雅的审美趣味、热爱生活的态度。该句的作用是卒章显志。)
11.①词人为自己不能像亭亭耸立的塔,目送友人远去而深感遗憾。②词人不像塔那样无动于衷地对待来往过客,而在为友人离去陷入深深的哀伤之中。
(本词主要是抒情,表达了对患难朋友惜别之情和别后的孤独之感,这一句“既羡慕高塔能目送朋友远行,又说明塔是无情的”,含蓄地表达了对朋友的惜别之情。)
12.下阕通过描绘晚风凄清,枕上初寒,残灯斜照,微光闪烁的景象,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以哀景衬哀情,烘托了作者感伤离别,思念友人的凄凉孤寂。
13.(1)他热心奖掖后进,培养了不少人才
(2)苏轼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极大。
14.碑刻厚重而不失灵动,饱满且富有神采,字里行间透出了他对恩师的敬重;显示出他人格魅力之源——敦厚、质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