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名师教学设计
【单元知能对标】
必备知识 学科能力 学科素养 高考内容
第7课 短歌行/曹操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学习理解能力: 观察记忆、信息提取、分析概括、领会理解 实践应用能力: 应用交际、解释推断、解决问题、策略运用 创新迁移能力: 发散创新、批判赏析、内化完善 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1.用典、对比、借代等是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常考的表现手法。 2.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评价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是古代诗歌鉴赏题的高频考点。 3.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是高考考查的热点。
第8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登高/杜甫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第9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课文内容分析】
一、层次、内容
本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游览黄冈城外赤鼻矶后所作。当时苏轼因诗文讽刺新法,被新派官员诬陷论罪,贬斥至黄州任团练副使。苏轼此时深感年岁渐老,事业功名未有所成,郁结于心。观景顿生种种联想,眼前浮现出赤壁古战场鏖战的场景和周瑜“雄姿英发”的形象,遂作词赞颂其功业,并借以抒发有志报国却壮怀难酬的感慨。
上片,从眼前赤壁雄奇的江景,联想起古代特别是三国时代的英雄豪杰,侧重写景。开头从滚滚东流的长江水入笔,用“浪淘尽”把永远奔流的江水与已经消逝了的“千古风流人物”联系起来,为全词设置一个极为广阔的空间和甚为悠远的时间背景,让读者体会出词人独立于江岸披襟临风、对景抒情的壮怀。“故垒”两句,从泛写怀古转入具体内容,初点题旨。“人道是”把赤壁具体所在的问题,轻轻宕开。长江一带,以“赤壁”命名的地方有好几处,周瑜打败曹操的赤壁何在,众说纷纭,现在一般认为,在今湖北武汉的赤矶山。但是,作者只是借景抒情,并不打算深究。“乱石穿空”三句,是现场写景,选取细节显示赤壁一带江景特点。写山石用“穿”,写浪涛用“惊”“拍”,用“雪”比喻波涛,“千堆”是数量上的夸张。几种物象作用于视觉、听觉,引发想象,呈现出一个有声有色富有动感的画面。“江山如画”两句,总结上片,带起下片。前句是对前面勾出的大自然雄奇画卷发出的由衷赞叹,后句是从江山引出来的,如此江山,必然会产生许多与之相称的豪杰。
下片,描写和赞美周瑜及其功业,并引出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与思想解脱。“遥想公瑾当年”六句,描写周瑜风流儒雅、从容破敌的英姿。穿插“小乔初嫁了”:一是衬出周瑜少年英俊,志得意满;二是隐写了这场战争的关系之大。杜牧诗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如果战败,东吴就国破家亡。“羽扇纶巾”是儒者的装扮,用形写出人物的神。“樯橹灰飞烟灭”,表现出曹军惨败的情景。“故国神游”到结束,抒写词人的感受和人生理念。“多情应笑我”是倒装,意为“应笑我多情”,即多愁善感,无怪乎“早生华发”。转而一想,“人生如梦”,不如暂且酾酒临江,来个自我宽慰。
二、艺术特色
全词的特点有三:
第一,整首词环环相扣,一气呵成。上片即景生情,由大江浪涛,引出“千古”,由“故垒”引出“三国周郎”,由“江山如画”引出一时的“豪杰”,为下片着重写周郎伏下一条线。
第二,全词气势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如前面提到的全词的背景设置、孙刘与曹军赤壁鏖兵等,都是一挥而就,笔墨酣畅。
第三,注意运用衬托的手法。衬托,是利用事物之间的类似或相反,使本体仗着他体的陪衬而更加鲜明的一种修辞手法。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类。前者如词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陪衬周郎;后者如以“雄姿英发”的周郎反衬“早生华发”的词人自我。
【学情整体分析】
学生进行高中语文部编教材的学习有两条关键线索,一是学习任务群即关键能力的培养,一是人文主题即学习主题的学习。
从任务群的角度来说,本单元并非“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在教材中出现的第一次,第一单元“青春风采”和第三单元“生命的诗意”都是“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在教材中的体现。学生对“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学习方式方法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具备一定的任务操作自主性。
从人文主题的角度来说,本单元的“文学阅读与写作”主题与前两个进行“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单元截然不同,学习内容也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前两单元的学习方法有借鉴意义,但并不能直接复制。
结合高中学段以前学生学时阅读经验,学生对“写景抒怀”主题熟悉度较高,“自然情怀”这个情境也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密切,甚至在学业压力大的背景下,学生想通过阅读相关作品走进大自然来排解压力,本单元的人文主题还是会激发学生极高的学习兴趣的。
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深度解读作者的人文情怀,不能仅仅停留在自然层面。
学情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活动准备】
一、任务专题设计
朗读诗词,把握节奏;
解释题目,了解文体,介绍怀古咏史诗词;
再读诗词,描摹画面;
齐读诗词,思古人往事;
赏析诗词,体悟情感。
二、教学目标设计
1.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2.懂得词的文体特点及基本知识。
3.理解本单元相关的语言知识和写法知识。
4.懂得豪放和婉约两种文学流派的特点和传承、发展。
5.背诵并默写
6.反复诵读,品味词作品意象与意境,体悟本诗情景交融的写法。
7.感受并概括每一首诗蕴涵的情感、情怀、胸襟。
8.品味诗人语言的独特魅力。
9.比照不同作品表情达意的不同手法,体会豪放和婉约的美学效果。
三、教学策略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本篇可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从而因声求气,把握词人的精神品格。可举办“经典诗词品读会”,品读会这种文学交流形式,操作简便,内容丰富,适合高中课堂教学。学生通过诗词品读会,可以在具体的文学实践中感悟到传统经典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意蕴。
四、教学方法建议
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自主赏析教学法,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词人的思想性格及其在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情感。
2.比照品赏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的艺术成就。
3.豪放派和婉约派。
4.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
5.通过想象还原、关键词品读、求同探异、知人论世等引导学生理解诗情。
难点:
1.艺术手法、文体和主旨的内在关联。
2.词人的创作风格。
3.领会意象和作品基调的关系。
六、教学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建议:1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一、教学导入
导入语一:
文赤壁在湖北黄冈,又称东坡赤壁,误认黄州赤鼻矶为赤壁,因为此地岩壁垂直,一片红色,宛若烈火烧过一样。武赤壁位于赤壁市西北36公里的长江南岸,隔江与乌林相望。
武赤壁是著名的古战场,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备与孙权联合,大破曹操于此,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
苏轼家学渊源,青年时期即以学识广博闻名。人们传说苏轼是一个天才。北宋时相传,东坡出生时,家乡一座山上的叶子全部枯死。当地人觉得,山的灵气被这个男孩吸去了。那他会真的不知道古赤壁所在地吗?想来不会。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罢了。他借这个赤壁表达怎样的情怀呢?
教学策略:多种导入思路,体现教学的应变智慧。导入的目的,是自然过渡到下一个教学活动环节。
导入语二:
由讨论苏轼的艺术成就导入,组织“3分钟说话”的练习。
【多媒体展示】
旷世奇才苏东坡
诗:北宋诗坛上第一大家
文:“唐宋八大家”之一
词:“豪放派”词风的代表
书: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
画: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设计意图:导入语一为谈话导入,导入语二是讨论导入。意在走近作者,提高文化素养,培养听说能力。导入环节可以提升学生交流与语境、欣赏与评价的素养,增强其信息提取和领会理解的能力。
二、教学精讲
(一)整体感知、厘清思路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画出文中写景、写人、抒情的语句,据此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多媒体展示】
行文思路
观景——怀古——抒怀
2.“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句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结论,也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人物又是一时俊杰。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的怀古之情?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段描写和抒情。
教学策略:学生可先自读课文,自读的过程自然会结合语境理解文言词句、篇章主题,增加文言语感。这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育积累与语感、整合与语理的素养。
(二)深度阅读、把握主旨
1.讨论形象,明确意图
(1)苏轼眼中,周瑜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周瑜形象:风度儒雅、文武双全、婚姻美满、青年得志、意气风发、建功立业。
(2)历史上的赤壁之战,辉煌并非周瑜一人创造,为什么苏轼独独想到周瑜呢?
周瑜年少有力,这样饱满的人生状态是旧时代所有受儒家思想主导的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人生境界。这其中当然也包括苏轼。苏轼对周瑜的欣赏和仰慕,其实折射出他内心的渴求。
(3)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本文写作背景:
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
本首词就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43岁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他胸怀豁达,在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
教学策略:运用有助于理解行文特色的范例支架教学法,逐步实现预期效果,增强学生的分析概括和领会理解能力,提升欣赏与评价的素养。
2.分析情感,领会主旨
(1)如何读通“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句话?如何深入理解这句话?
“故国神游”是倒装句,应为“神游故国”;“多情应笑我”同样也是倒装句,应为“应笑我多情”。“情”,指他建功立业的愿望。“笑”,自嘲,自己年纪大了,还这么多情,还有这样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报国的情感。“早生华发”感慨光阴虚度。
学习策略:通过深入地分析,提高学生分析概括、领会理解的能力,有利于培育整合与语理、欣赏与评价的语文素养。
(2)讨论: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作者的心态是积极还是消极?
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
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设计意图:本环节针对语文学习的实际运用。纵观全文,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初步领会文章的布局谋篇技巧,为下一步纵深探究作铺垫。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高分析概括、领会理解的能力。
(三)品析词作,探究写法
1.体会词的豪放风格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篇之句有何特色?试细细评析。
开篇即显出囊括千古、壮阔无比的气势;由长江写起,大江东去,展示出极为广阔的空间感。“浪淘尽”把永远奔流的江水与已经消逝的“千古风流人物”联系起来,为全词设置了一个极为广阔的空间和甚为悠远的时间背景,让读者体会到词人独立于江岸披襟临风、对景抒怀的形象。
广阔的江山,悠远的历史,众多的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宏伟的气势,展示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又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兀立江岸,凭吊胜地才人,所诱发的起伏激荡的心潮。又怎能让人不热血沸腾、感慨万千呢?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了赤壁怎样的画面呢?呈现了什么特点?
气象磅礴,格局雄浑。
“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惊”本意为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的汹涌;“拍”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卷”展示波涛力量之浩大。
教学策略:首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点,然后深入探究课文,多角度思考问题和探索世界,在各抒己见中活跃课堂气氛。
2.体会文章的精巧构思
找出本文关联紧密的地方,体会整首词环环相扣、一气呵成的结构特点。
上片即景生情,由大江浪涛引出“千古”,由“故垒”引出“三国周郎”,由“江山如画”引出“豪杰”,为下片着重写周郎埋下伏笔。
3.体会文章衬托手法的运用
本文多处运用衬托的手法,领会衬托的手法,并分析本文中的衬托。
(1)什么是衬托?可组织讨论。
【多媒体展示】
什么是衬托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之间的类似或相反,使本体仗着他体的陪衬而更加鲜明的一种修辞手法。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设计意图:本环节针对语文学习的实际运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内化完善的学科能力,同时也提升交流与语境、体验与感悟、意识与态度的学科素养。
(2)明确本文中的衬托。
“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正衬周郎。
“雄姿英发”的周郎反衬“早生华发”的词人自己。
三、板书设计
教学策略:通过合理严谨的板书设计,展示本课的重点知识体系,帮助教师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品味深厚独特的艺术魅力,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激发诗词鉴赏的兴致。
1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