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2022-2023学年上学期七年级“一课一练”:3.7地形和地形图【word,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2022-2023学年上学期七年级“一课一练”:3.7地形和地形图【word,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10-26 09:54: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下列选项中,A、B、C、D所示的地形部位名称排序与图序相符的是(  )
A.①山谷 ②鞍部 ③山脊 ④山顶
B.①山谷 ②山顶 ③鞍部 ④山脊
C.①山谷 ②山脊 ③山顶 ④鞍部
D.①山脊 ②山谷 ③山顶 ④鞍部
2.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不是由地球外力作用引起的是( )
A.三角洲 B.海岸边的怪石
C.喜马拉雅山 D.沙漠中的石蘑菇
3.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图中①、②点之间的相对高度为(  )
A. 100米 B. 200米 C. 300米 D. 400米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于地球外部 B.内力作用能使地表趋于平坦
C.外力总是在地形形成后起作用 D.地形往往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5.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主要是由流水作用引起的是(  )
A.沙漠中的石蘑菇 B.火山湖 C.海岸的“怪石” D.喜马拉雅山
6.某中学户外训练营举行登山活动。读图,据此回答(1)(2)题。
(1)4条登山路线中,坡度最平缓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甲处表示的地形部位是(  )
A. 峭壁 B. 鞍部 C. 山脊 D. 山谷
7.下图各等高线图所反映的地形为山谷的是(单位:米)( )。
A.B.C. D.
8.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根据该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点的地形为峭壁
B.若在图上测得CD的长度为3厘米,则实地距离是150米
C.D点在C点的正东方向
D.分别从A点和B点出发,沿虚线登上山顶C,坡度较缓的路线是BC
9.发生在喀喇昆仑山和冈底斯山山区的加勒万河谷冲突事件,让很多国人开始关注远在新疆西藏边防的子弟兵,以下等高线可以表示该河谷的是( )
A.B.C.D.
10.铜铃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温州文成县,该景区以壶穴奇观最为著名,如下图“壶穴”形成的主要的外力原因是(  )
A.流水作用 B.风力作用 C.生物作用 D.冰川作用
11.温州楠溪江的岩石常有凹穴,穴壁光滑如镜,成圆筒状或壶状(如图),多个壶穴贯通后形成狭谷状的“雕岩谷”地貌。形成这种地貌的主要外力因素是
A.风力 B.流水 C.海浪 D.冰川
12.下列关于①、②、③三幅等高线地形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的坡度比丙丁的坡度小 B.②图的比例尺比①图小
C.③图中a处海拔高于b处 D.③图中a、b两地相对高度400米
13.某中学地理夏令营在如图区域开展了一次活动.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辅导员介绍当地地形:图示区域地形是________(选填:平原、丘陵、高原);张庄位于________(地形部位),王庄位于________(地形部位).
(2)住宿地选择:看不到水库景区的村庄是________;可能受山洪影响的村庄是________.
(3)考察引水路线:B、C两条引水线路中,能自流灌溉的是________线路.
14.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A所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称________;
(2)写出图中字母H所表示的基本地形是________;
(3)E、F两地图上距离为2厘米,实际距离为________;
(4)D和M两处不可能形成河流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15.丽水地区多山区,发生连续性降水或暴雨时易导致泥石流和山体滑坡。
(1)甲图是某地的等高线地形图,图中最易发生泥石流灾害的是 _____。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2)若发生泥石流时,虚线代表泥石流流经的路径,某人刚好位于 O 点,则其最佳的逃生线路是图中 ________(填序号)
16.用什么方法能把山峰表示在地图上呢?小妍利用土豆、橡皮、记号笔、小刀等进行操作。
(1)为尽可能减小误差,画线过程中需注意 。(可能多项正确)
A.每块橡皮的高度相同
B.记号笔水平放置在橡皮上
C.绕土豆模型画出螺旋式上升的线
(2)步骤④中,俯视模型,若它代表一个山地地形,从________(选填“甲”或“乙”)地 上山顶的路比较陡峭。
(3)为了把等高线绘在白纸上,接下来的操作是 。(忽略材料不理想带来的干扰)
17.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黄村位于杨庄的___________方向。
(2)图中A、B两地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____米,图中小清河的大致流向是从___________。
(3)小清河画有两条支流,其中支流___________河不可能存在。
参考答案
1. A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山体部位名称判读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细心对各种山体部位名称做出判断。
【解答】山顶是等高线呈闭合状,且四周低,中间高;山脊是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低处凸出;山谷是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高处凸出;鞍部是两个山顶之间的低洼部分。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高处凸出的地方是山谷,山顶之间比较低洼的地方是鞍部,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低处凸出的地方是山脊,等高线呈闭合状,且数值内大外小的是山顶。
故选A。
2.C
【解析】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
A、三角洲是流水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的,是外力作用导致的;故A错误;
B、海岸边的怪石,是海水的冲刷作用形成的,是外力作用导致的;故B错误;
C、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 板块挤压形成的,是内力作用导致的;故C正确;
D、沙漠中的是蘑菇是风力侵蚀形成的,是外力作用;故D错误;
3.B
【解析】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度一定相同;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相邻的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称为等高距,同一幅图中等高距是相同的。特别注意,根据河流发育于山谷,确定 ②点 的海拔高度是200米,不是100米。
【解答】据图分析,图中等高距是100米,根据等高线的分布状况来看, ①点的海拔高度是400米、②点的海拔高度是200米, 图中①、②点之间的相对高度为400-200=200米。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4.D
【解析】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A、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于地球内部,A不符合题意;
B、外力作用能使地表趋于平坦,B不符合题意;
C、在地壳发展的任意时期,内外力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C不符合题意;
D、地形往往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华北平原的形成原因是河流的沉积作用,有时外力作用为主,如华北平原的形成,有时内力作用为主,如青藏高原的隆起,D符合题意。
5.C
【解析】
A.沙漠中的石蘑菇是风力作用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D.火山湖和喜马拉雅山是由地球的内力作用形成的,故BD不符合题意。
C.岸边的怪石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故C符合题意。
6.(1)C(2)B
【解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解答】 (1)、4条登山路线中, ③ 走的路程最长,经历的等高线是最稀疏的,所以,坡度最平缓的是 ③ 。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2)、甲处表示的地形部位是鞍部。甲处正好位于等高线对称的地方,位于两座山的中间,地势相对低洼的地方。 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7.B
【解析】A、等高线闭合,内低外高,属于盆地;
B、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属于山谷;
C、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属于山脊;
D、等高线重叠,属于峭壁;
8.A
【解析】比例尺是表示图上一条线段的长度与地面相应线段的实际长度之比。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
A、由图可知,F点等高线重叠,即该处的地形为峭壁;故A正确;
B、CD的图上距离为3cm,而比例尺为1:50000,所以CD的实际距离为;故B错误;
C、由图可知,D点在C点的东偏北方向;故C错误;
D、BC的等高线比AC更加密集,所以BC路线坡度较陡;故D错误;
9.B
【解析】
A、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故A不符合题意。
B、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故B符合题意。
C、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故C不符合题意。
D、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故D不符合题意。
10.A
【解析】
壶穴是指基岩河床上形成的近似壶形的凹坑,是急流漩涡夹带砾石磨蚀河床而成,壶穴的形成原因是流水侵蚀,故A正确。
11.B
【解析】
由于流体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江水流动时江中间流水的速度大于江边流水的速度,岸边松散的岩石就会被冲到江水中,江岸被流水长年累月的冲刷侵蚀,最终就形成了多个壶穴贯通后形成狭谷状的“雕岩谷”地貌,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12.A
【解析】
A、根据图中比例尺可知,甲乙的实际距离大于丙丁的实际距离,则甲乙处等高线比丙丁处等高线稀疏,所以甲乙的坡度比丙丁的坡度小,故A正确。
B、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①图比例尺的分母大,①图比例尺比②图比例尺小,故B错误。
C、读图可知,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山谷处容易形成河流,图中b处海拔高于a处,故C错误。
D、图中没法确定等高距,不能断定a、b两地的相对高度,故D错误。
13.(1)丘陵;山脊;鞍部(2)李庄;刘庄(3)B
【解析】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
【解答】(1)由图可知,该地区的海拔高度在300--420米左右,且向内增大;所以该地区的地形是丘陵;张庄处于闭合等高线向海拔高度小处凸出,所以张庄位于山脊;王庄处在两个闭合等高线向内增大的中间,属于鞍部;
(2)李庄处于海拔相对高度较高处的被侧面,所以无法观察水库;可能受山洪影响的地方是可能形成河流的区域,由图可知,刘庄处于山谷地区,所以容易受山洪影响;
(3)由图可知,B处的海拔高度是300米,C处的海拔高度是320-340米,而饮水处的海拔高度是300-320米处,所以能自流灌溉的是B线路;
故答案为:(1)丘陵;山脊;鞍部;(2)李庄;刘庄;(3)B。
14.(1)鞍部 (2)盆地 (3)400米 (4)M;M处是山脊,不能形成河流
【解析】(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缓。
(2)图示比例尺计算方法: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解答】(1)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因此字母A所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称是鞍部。
(2)H地的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因此H的地形类型为盆地。
(3)比例尺计算方法: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因此
, 实际距离为400米。
(4)M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山脊不可能形成河。
15.(1)C (2)③
【解析】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判读和自然灾害的形成、自救能力。
(1)泥石流形成于山谷中, ②④处等高线“凸高为低”,判断为山谷,故可能最容易发生泥石流灾害,C符合题意。
(2)泥石流发生于山谷之中,故等高线应符合“凸高为低”,而针对泥石流的逃生路线则应沿着山坡向高处跑,故应垂直于等高线向高处逃生即线路,最佳的逃生线路是图中③。
16.(1)A,B
(2)甲
(3)用小刀沿“线”水平切下“山体”,放在白纸上依次沿“山体”边缘描线。
【解析】地图是按照一定的法则,有选择地以二维或多维形式与手段在平面或球面上表示地球(或其它星球)若干现象的图形或图像,它具有严格的数学基础、符号系统、文字注记,并能用地图概括原则,科学地反映出自然和社会经济现象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等高线指的是地形图上高程相等的相邻各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把地面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成的闭合曲线,并垂直投影到一个水平面上,并按比例缩绘在图纸上,就得到等高线。
(1)A、相邻等高线之间的距离是相同的,所以每块的橡皮高度要相同;故A正确;
B、记号笔水平放置画出的线才在同一平面上;故B正确;
C、等高线是水平面上的闭合曲线,不能画出螺旋式上升的线;故C错误;
(2)甲地的等高线比乙地的等高线密集,所以从甲地登山的路会比较陡峭;
17. 西南 500 从西南向东北 甲
【解析】
(1)根据图中指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为北向判断,黄村位于杨庄的西南方向。
(2)图中的数字表示海拔高度,A地海拔高度为600米,B地海拔高度为100米,两地的相对高度是600米-100米=500米。根据图中的指向标,小清河的大致流向是从西南向东北流。
(3)图中小清河标有两条支流,根据图判断其中只有支流乙河是正确的,原因是山地的山谷部位才能发育成河流.
3.7地形和地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