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图所示是由直径为1~50nm的微颗粒制备得到的新型防菌“纳米纸”,在“纳米纸”的表面细菌无法停留且油水不沾,与此现象的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
A.油分子间的引力使纸面上的油汇集成小油珠
B.油与“纳米纸”分子间只存在斥力不存在引力
C.“纳米纸”阻止了纸面上油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D.细菌无法停留是因为“纳米纸”分子间没有空隙
2.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事实 微观解释
A 温度降低,汽油的体积减小 分子的体积变小
B 春天公园里散发出阵阵花香 分子在不断运动
C 10mL酒精与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 分子之间有间隙
D 一滴水中含有约1.67×1021 个水分子 水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A.A B.B C.C D.D
3.科学研究需要进行实验,得到事实,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推理。因此,在学习科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区分事实与推论。则下列表述:①在气体扩散实验中,抽去玻璃板后,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进入到空气中;②在液体扩散实验中,红墨水滴入热水,热水很快变红;③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④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正确的是( )
A.①②是事实,③④是推论 B.①②④是事实,③是推论
C.①是事实,②③④是推论 D.③④是事实,①②是推论
4.在以下四个图示的现象中,能够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是( )
A.去玻璃板后,两瓶中的气体逐渐混合
B.两根铅棒压紧后能够吊住大钩码
C. 酒精和水混合之后液面下降
D.红墨水扩散到整个烧杯中
5.下列关于分子的性质,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图中烧热的针刺破一侧的肥皂膜,另一侧的肥皂膜拉过去,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B.乙图中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速度比冷水中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C.丙图中酒精和水混合后体积减小,说明分子间存在空隙
D.丁图中两个铅柱端面锉平用力压紧,两个铅柱粘合在一起,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6.下列是小金同学对某些生活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液体分子间只有斥力
B.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C.春天柳絮飞扬,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D.变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说明分子的体积变大
7.如图表示封闭在某容器中的少量液态水的微观示意图(该容器的活塞可以左右移动)。煮沸后,液态水变成水蒸气。在这一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 )
A.水分子本身变大 B.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
C.水分子的数量增多 D.水分子受热都跑到容器的一端
8.王亚平在“天宫课堂”授课。
(1)如图甲所示,将一个金属圈插入饮用水袋,抽出后,制作成一个水膜,往水膜表面贴上一片她女儿做的纸花,纸花慢慢张开而水膜依然完好,这表明分子之间存在___________。
(2)如图乙所示,用注射器向制作好的的水球内注入少量蓝色液体,水球变成一个“蓝宝石”,这表明分子在___________。
9.图中,小金将两个分别装有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的玻璃瓶瓶口相对(二氧化氮气体为红棕色),中间用玻璃板隔开,抽去玻璃板后,使两个瓶口贴紧,将会看到 现象,说明构成物质的分子 。若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做此实验,抽取中间的玻璃板后观察到上述实验现象所需的时间将 (填“变长”“不变”或“变短”)。
10.如图所示图(a)是一个铁丝圈,中间系棉线,图(b)是浸过肥皂水并附着肥皂薄膜的铁丝圈。图(c)表示手指轻轻碰一下棉线的任意一侧。图(d)表示一侧的有肥皂液薄膜破了,棉线被拉向了另一侧。这说明______。
11.如图所示五个实验的现象依次为:图甲开始时界面清晰,几天后混合均匀;图乙很难将玻璃板拉离水面;图丙混合后总体积小于混合前两者的总体积;图丁红墨水在水中扩散开来;图戊两铅块压紧后,下面挂一较重的物体也不会将它们拉开。
(1)图________两个实验形成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实验表明: ________。
(2)图________两个实验形成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实验表明:________。
12.在论证分子的运动时,因为浓氨水可以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小华等同学利用这种性质,采用了如图装置进行实验。(浓氨水是由氨气溶于水形成的溶液)
(1)将甲、乙两组装置分别放置一段时间,发现甲装置中的现象是________,乙装置中的现象是________,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分子的这个特点还受________的影响。
(2)这个实验中采用了甲、乙两组装置,甲是作为________组。本实验说明了是________分子起到了作用。
答案及解析
1.A
【解析】
A.因为分子间有引力,所以靠得很近的两滴油能自动结合成一滴,故A正确。
B.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故B错误。
C.一切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纳米纸”不能阻止细菌分子无规则运动,故C错误。
D.任何分子之间都有空隙,“纳米纸”只是空隙较小,故D错误。
2.A
【解析】A.温度降低,汽油的体积减小,其实是分子之间的空隙变小,故A错误符合题意;
B.春天公园里散发出阵阵花香,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故B正确不合题意;
C.10mL酒精与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隙,故C正确不合题意;
D.一滴水中含有约1.67×1021 个水分子,说明水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故D正确不合题意。
3.A
【解析】可以直接观察的现象和测量到的数据都属于事实,而对于观察不到和测量不到的,利用已知的知识和经验推测出的内容就是推论。
①在气体扩散实验中,抽去玻璃板后,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进入到空气中,这些都能观察到,是事实;
②在液体扩散实验中,红墨水滴入热水,热水很快变红,这些都能看到,是事实;
③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些看不到,属于推论;
④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这些也看不到,是推论。
因此①②是事实,③④是推论。
4.B
【解析】
A.抽去玻璃板后,两瓶中的气体逐渐混合,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不符合题意;
B.两根铅棒压紧后能够吊住大钩码说明了分子之间存在引力,符合题意;
C.酒精和水混合之后液面下降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不符合题意;
D.红墨水扩散到整个烧杯中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不符合题意。
5.A
【解析】
A.用烧热的针刺破一侧的肥皂膜,由于另一侧肥皂膜和棉线间分子有力的作用,所以将棉线拉向另一侧,此现象说明了分子存在引力,故A错误,符合题意;
B.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的比冷水中快,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酒精和水混合后体积会减小,说明水分子和酒精分子间有间隙,水和酒精相互接触后会彼此进入对方的间隙,使液体的体积减小,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与斥力,图中两个压紧的铅块能吊起钩码,是由于分子间存在引力,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6.B
【解析】
A.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液体分子间有斥力,但是引力同时存在,只是引力远远小于斥力,故A错误;
B.酒精和水混合后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故B正确;
C.春天柳絮飞扬,这是宏观物体的运动,而不是分子运动,故C错误;
D.变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气体的体积变大,说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故D错误。
7.B
【解析】
A、液态水变成水蒸气无新物质生成,水分子本身不变,此选项错误;
B、液态水变成水蒸气,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此选项正确;
C、液态水变成水蒸气,水分子的数量不变,此选项错误;
D、由于分子在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水分子受热,一部分水分子跑到容器的一端,此选项错误。
8. 引力 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解析】
(1)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所以往水膜表面贴上一片纸花时,水膜依然完好。
(2)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所以向制作好的的水球内注入少量蓝色液体,水球变成一个“蓝宝石”。
9.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子自己颜色逐渐变浅,装有空气的瓶子颜色逐渐变为红棕色,最后两个瓶子颜色变得均匀;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变长
【解析】(1)空气分子没有颜色,而二氧化氮分子为棕红色,打开玻璃板后,二氧化氮分子向空气中运动,而空气分子向二氧化氮中运动,于是原来没有颜色的开始颜色加深,原来有颜色的开始颜色变浅,直到最后两个瓶子的颜色相近即可;
(2)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剧烈,颜色均匀的时间越短。
【解答】(1)抽去玻璃板后,使两个瓶口贴紧,将会看到现象: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子自己颜色逐渐变浅,装有空气的瓶子颜色逐渐变为红棕色,最后两个瓶子颜色变得均匀,说明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2)若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做此实验,则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减小,那么抽取中间的玻璃板后观察到上述实验现象所需的时间将边长。
10.分子间存在引力
【解析】
观察图可知:用手轻轻地碰一下附着肥皂泡棉线的任意一侧,这一侧的肥皂液薄膜破了,棉线被拉向了另一侧,这是由于分子间存在引力,实验中通过棉线的形变体现分子间存在引力。
11. (1)甲、丁;分子在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
(2)乙、戊;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解析】(1)在图甲中,清水分子向下运动,硫酸铜向上运动,二者相互进入对方的空隙,因此上面的颜色逐渐变深,下面的盐水逐渐变浅,最终二者颜色趋于一致。丁图中,墨水分子进入水分子空隙,从而使整杯水变成红色,据此分析解答。
(2)在乙图中,玻璃分子和水分子之间存在引力,从而增大了测力计的拉力;在戊图中,铅块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所以能够悬挂重物不下落,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图甲、丁两个实验形成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实验表明: 分子在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
(2)图乙、戊两个实验形成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实验表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12.(1)A杯中的液体变红;没有变化;分子在运动;温度 (2)实验组;氨(气)分子
【解析】(1)在甲装置中,浓氨水挥发出氨气,氨气分子在空气中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当氨气分子运动到A烧杯中与水结合再次生成氨水。因为氨水呈碱性,所以A杯中的酚酞试液变成红色,据此分析解答。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越剧烈。
(2)甲合乙两个实验中,其他条件完全相同,唯一不同的就是氨水合蒸馏水,根据酚酞试液的颜色变化可以说明氨气分子在无规则运动。
【解答】(1)将甲、乙两组装置分别放置一段时间,发现甲装置中的现象是A杯中的液体变红,乙装置中的现象是没有变化,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分子在运动。分子的这个特点还受温度的影响。
(2)这个实验中采用了甲、乙两组装置,甲是作为实验组,乙为对照组。本实验说明了是氨(气)分子起到了作用。
4.1物质的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