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学习目标
1 、了解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经历的过程。
2 、了解地球的大小。
3、结合资料,描述探月工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 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
4 、认识地球仪,以及地球仪的经线、纬线和经 度、纬度。
5、学会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圆地方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浑天说
汉代科学家张衡在《浑天仪注》中指出:宇宙就像一个鸡蛋,而且大地都是圆球形的,地就像鸡蛋中的黄,独居其中。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看到的地球影子是圆的,推断地球是球形的。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20世纪,人类进入太空,在太空拍摄了地球的全貌。
斐迪南·麦哲伦
葡萄牙探险家、航海家、殖民者,为西班牙政府效力探险。
航海趣事
麦哲伦环球航行意义
麦哲伦首次横渡太平洋,在地理学和航海史上产生了一场革命。证明地球表面大部分地区不是陆地,而是海洋,世界各地的海洋不是相互隔离的,而是一个统一的完整水域。这样为后人的航海事业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
麦哲伦的突出贡献不在于环球航行本身,而在其大胆的信念和对这一事业的出色指挥,以及他顽强拼搏的精神。他是第一个从东向西跨太平洋航行的人。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用实践证明了地球是一个圆体,不管是从西往东,还是从东往西,毫无疑问,都可以环绕我们这个星球一周回到原地。这在人类历史上,是永远不可磨灭的伟大功勋。
登月第一人:尼尔·奥尔登·阿姆斯特朗
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杨利伟
对登月你了解多少
1、第一次 1969年7月21日,美国的“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载着三名宇航员成功登上月球,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在踏上月球表面这一历史时刻时,曾道出了一句被后人奉为经典的话——这只是我一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整个人类的一大步。
前苏联,1957年10月4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4月12日第一位航天员加加林进入太空。
这个“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虽然是美国与苏联竞赛的产物,但也可以认为是人类向太阳系扩张的第一步。
2、第二次
1969年11月19日,“阿波罗12号”任务总共带回来超过70磅(约合32公斤)的月球岩石样本,科学家利用这些月球岩石去研究月球的历史和构成。
3、第三次
1971年1月31日,进行了两次太空行走,时间为9小时24分钟,第三级降落在月球上,采集了42公斤的物质,首次使用手推车来运输岩石。
https://www./video/BV1Hx411W77t/ spm_id_from=333.788.recommend_more_video.1&vd_source=6039032e607b449f4d34d7cd61ff803b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4、第四次
1971年7月26日,宇航员驾驶的历史上第一辆月球车,在月球上穿越的距离比前几次任务遥远了很多。
一共收集约77千克的月球岩石标本。使用科学仪器模块中的全景相机、伽马射线光分计、绘图相机、激光高度计、质谱仪等设备对月球表面环境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5、第五次
1972年4月16日,“阿波罗”16号溅落在太平洋上。
此行从月球上带回200多磅重的岩石。宇航员约翰-W-扬和查尔斯-M-小杜克在月球上度过了71小时,创造了世界纪录。
6、第六次
阿波罗17号登月舱于1972年12月降落在金牛座利特洛峡谷,两名宇航员在那里工作了三天,并采集了243磅的岩石。
这是阿波罗计划中最后一次任务。
中国
为什么人类不再登月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地球并非正圆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
北极
南极
活动探究
分组进行实验,并讨论
1.全班分为6个小组,成员分工:记录和整理实验过程、演示、讨论实验结论、代表发言。
2.道具:纸船、书本或雨伞
3.过程:用纸船在水平桌面上推移,平视纸船,观察看到船的部位有没有变化;用纸船在雨伞或者书本卷成的“拱形桥” 上,让纸船从弧面的一端驶向另一端,观察船的部位有什么变化。
4.讨论并得出结论。
思考
你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地球 Earth
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
二、地球仪
地球仪:
为了便于认识、研究地球,人们仿造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
习题演练
一、选择题(每题5分)
1. 人们对地球的形状认识有以下观点,正确的是( )
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地球是一个正圆球
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
下列表述中,能够最科学且直观地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是( )
站得越高,看得越远
太阳每天东升西落
河流的水总是从高处流往地处
宇航员在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
5.能让我们直观、逼真地了解地球全貌的工具是( )
A.世界地形图 B.地球仪 C.世界政治地图 D.旅游地图
第二课时 纬线和经线
认识地球仪
地球仪绕着一根固定的轴转动,这根轴就是地球的旋转轴——地轴。地轴与表面相交的两个点固定不动,上端的交点代表北极,下端的点代表南极。
注意:地轴实际上并不存在,是地球自转的假想轴。
地轴
北极N
南极S
纬线
经线
位置
1、地轴
2、纬线和纬度
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North)表示
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South)表示
0~90 N
0~90 S
南北半球分界线:0 纬线即赤道
南北纬分界线: 0 纬线即赤道
地球上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低纬度 0 ~30
中纬度 30 ~60
高纬度 60 ~90
基多赤道纪念碑
位于南美洲厄瓜多尔的首都基多,是世界上最精确的赤道标志。
3、经线和经度
0 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
0~180 W
0~180 E
东西半球分界线: 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
方法识记:小东大西。
比20°W小的西经度和比160°E小的东经度在东半球,比20°W大的西经度和比160°E大的东经度在西半球。西经20°以东是东半球,西经20°以西是西半球;东经160°以东是西半球,东经160°以西是东半球
本初子午线
在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原址,有一个宽十几厘米,长十多米的铜线。这是本初子午线的地面标志。
东经
西经
读经纬网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①地所在的地理坐标是 ( )
A.70°N,170°E B.70°N,170°W
C.70°S,170°E D.70°S,170°W
2.图中②地位于③地的是 ( )
A.西南方向 B.东北方向
C.正南方向 D.正北方向
习题演练
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下图为地球仪示意图。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3.地球仪上( )
①有底座②有经纬线③标注了公转轨道④地轴与球面交汇于南北极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由图可知( )
A.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B.纬度越高纬线越长
C.经线是长度相等的圆圈 D.所有经线相互平行
5、下面四幅图中,M点同时符合西半球、南半球、低纬度地区三个条件的是( )
A.
B.
C.
D.
6、某一地点位于东半球、北半球、中纬度,则该地是( )
A.20 N 120 E B.40 N 165 E
C.30 N 90 E D.50 N 15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