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26 08:51: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宾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一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
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材料三:
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
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节选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
B.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
C.“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
D.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
B.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C.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的。
D.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
A.“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B.“大河无水小河干”
C.“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D.“治大国若烹小鲜”
4.试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4分)
5.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幸福的光亮
张金凤
小区临街的店铺,可谓五花八门。理发店、电脑维修店、童装店、早餐屋……只有一间店铺还闲着。它比别家的租金略高,但门前环境也最好:地面宽敞,绿化带植被茂盛,还有巨大的合欢树,如同撑着一把大伞。合欢树下是街坊大妈们平日聊天休闲的场所,平时热热闹闹。但今天,这棵树下却静得很———那家空置的店铺终于来了房客。一个年轻妇女一手抱着个可爱的小孩,另一只手拿笤帚在扫地。男人在店铺里清理杂物。这个孩子,叫旺旺。
没多久,大妈们就了解到这家新房客的情况——听说男主人找了家工厂上班,一家人从乡下刚进城,结婚时欠了债,在老家挣不到钱,进城来打工挣钱。
白天,他们家敞着门,几个月大的小孩在一个凉席上玩儿,旺旺妈就在旁边穿手链、剪线头、缝玩具,总也不闲。
没成想,没过多久,就遇到了麻烦。旺旺爸骑摩托车不小心撞断了腿,治疗费用让这个小家难以承受。旺旺爸在医院久住不起,回了家,小夫妻俩夜里的哭声,隔着门都传出很远。
旺旺妈率先振作起来。她把家隔成两半,锅碗瓢盆和简易的木板床塞进小小的隔间,更大的地方放了货架,“旺旺超市”开张了。
早上,她把丈夫的竹椅和孩子的小床搬到合欢树下,给他们摆上热腾腾的早饭。太阳移,树荫动,旺旺妈便将竹椅小床不断往树荫里挪。她一天到晚乐呵呵的,把笑容带给丈夫、孩子和每一位顾客。
小区里的人,渐渐地都愿意来这里买东西,因为旺旺妈乐观,看着喜气,总是笑吟吟的,嗓音甜,说话柔,做事利索。别看店面小,货却备得很全。她娇小的身躯跨上大号摩托,先去批发市场上货,再到蔬菜市场进水果和青菜。“好卖就卖,卖不掉的我就吃了。”她笑呵呵地说。
这天,旺旺妈操刀削土豆皮,将十几个土豆切丝浸泡着。本是要自己吃的,却被买菜的客人看中了,非要买去,还经常预定。旺旺妈的食材生意,借助土豆丝拓展开。她开始做些加工好的净菜,回家下锅炒炒就能吃,生意愈发红火。虽然腿上有伤,但旺旺爸开始力所能及地给家里帮帮忙,脸上也逐渐有了笑容。
合欢树下的老人们说,旺旺家真不容易。小区里分布着好几个超市,三步一户、五步一家的,西门口刚开了个大型超市,生鲜齐全。要不是旺旺一家勤劳能干,这小超市很难支撑下去。
旺旺超市开了一年多后,旺旺爸终于康复了,全心帮妻子打理小超市。买卖虽小,却是一家人的根基。他们家水果蔬菜新鲜好吃,品质有保证。不跟别人硬拼价格,而是拼服务和时间:大清早出门,想买些东西,只有旺旺家早早就开着门,旺旺妈正在整理刚刚批发回的蔬菜,都是最新鲜的食材。晚上,别家超市都是九点关门,只有旺旺超市的灯一直亮到十点半。刚来的时候,她还是满脸羞怯、白白净净的模样,现在已成为面颊黑红的干练店嫂。
丈夫干不了重活儿,旺旺妈一直自己干着上货、搬运等活计。后来有了上门送货的配送车,可她还是自己往批发市场跑。她说,有些居民想买的东西,还得她去淘。只有自己亲自挑,才能上到最好的货。
随着网上购物的飞速发展,旺旺超市门口暂存的快递多起来。无论多忙,旺旺妈都将物件保管、交接得非常仔细。她还专门腾出一个大纸箱放快递,旺旺超市成了个小型中转站。
取快递的人说,你收点费吧,要不我们以后不好意思麻烦你。可旺旺妈执意不收,邻居间这么点小事都不能托付吗?我一没花本钱,二没花劳动,哪里能要你们的钱呢?以后也尽管往这里放,我收一件收十件都一样,不耽误多少工夫。
去年夏天,旺旺超市却罕见地关了门,门口一块纸牌上写着:有事外出,歇业一周。旺旺超市自开业以来,几乎没有关过门,实在有事,最多关门半天。这次是怎么了?
再次营业的时候,旺旺妈满脸灿烂的笑容。邻居问,这几天干啥去了?她说:“去北京旅游了。旺旺就要上学了,我们两口子也从来没出过远门。这次去北京好几天,去天安门看了升国旗,还去了故宫、万里长城!”
她将招牌和灯盏重新擦拭一遍,到了晚上,“旺旺超市”那盏灯更加明亮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平时热热闹闹的合欢树下变得十分安静,表现了街坊大妈们对店铺新来房客的好奇,引出了对新房客一家的介绍。
B.旺旺爸遭遇车祸后,旺旺妈率先振作,置办货架开小超市,并以儿子的名字“旺旺”命名,寄予了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C.旺旺超市是一家人的根基,夫妻二人共同打理超市,水果蔬菜新鲜,价格也比其他超市便宜很多,因而生意红火。
D.“去天安门看了升国旗,还去了故宫、万里长城!”旺旺妈自豪的语气说明一家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改善。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的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场所,而合欢树这一物象与主人公一家的形象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有助于表达主题。
B.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来增强感染力,如夫妻俩痛哭,与下文“脸上逐渐有了笑容”“满脸灿烂的笑容”形成对比,塑造了人物形象。
C.“旺旺超市却罕见地关了门”这一情节的设置,既表现了超市的生意好,同时也设置了悬念,使行文有起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D.小说在塑造旺旺妈这一形象时,运用了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等多种手法,还通过合欢树下老人们的评价侧面烘托形象。
8.小说标题“幸福的光亮”有什么意蕴?(5分)
9.旺旺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三、文言文阅读(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揉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揉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B.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C.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D.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劝学》作者是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B.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C.金:金属制品,文中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D.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首先提出全文的观点,接着运用形象的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
B.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学习的重要作用。
C.第三段,分三个层次论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即积累、坚持、专一。
D.第四段,通过君子与小人、古人与今人学习的对比,强调了学习要戒骄戒躁。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四、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开。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休憩;人在远处,岸边的野鸭就受惊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风格“沉郁顿挫”。
15.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五、情景默写 (共 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许多封建士大夫的信条,而范仲淹在《岳阳 楼记》中却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认为得志应该心系百姓, 不得志也应心忧君国。
(2)《沁园春 ·长沙》中能展现青年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劈波斩浪的句子是:
“ , ”。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认为经受艰苦磨难的益处是:“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六、语言运用 (共 20 分)
(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毛泽东诗词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的深厚土壤,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元素,从文 化名人到历史典故,从民间故事到神话传说,从哲学思维到日常习俗,字里行间,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诗词中反复使用的意象,比如日月江河、风雪云雾、苍
松蜡梅、旌旗鼓角、炮声弹洞等,要么是历代文人骚客托物言志的传统物象,要么是
现代作家用来描绘战争风云的常用素材。( ),具有不同于别国民族文化的独
特魅力。在中国诗坛上,很少有人能像毛泽东那样深刻地体现我们这个东方文明古国 的民族特色,产生如此广泛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诗词蕴含着充满激情的理性,炽热而深邃,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 毛泽东诗词史诗般地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读者能够全面客观地体察中国人民 的形势与任务,剖析中国革命的疾苦与心声,重温 20 世纪中国历史的______________ 与沧桑巨变,追溯毛泽东跌宕起伏的奋斗足迹和心路历程。毛泽东诗词又洋溢着充满 理性的激情,深沉而浓郁,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毛泽东诗词想象独特、语言奔 放、亦真亦幻、意味深长,在平淡中彰显神奇,在黑暗中出现光明,在困难中看到前 途,在曲折中展现刚毅。正因为如此,毛泽东诗词读来使人_______________,能够 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塑造人。
毛泽东说过: “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当兼读。 ”“我的兴趣偏于 豪放,不废婉约。 ”豪放派气势磅礴、意境雄浑,婉约派婉转含蓄、缠绵排侧。毛泽 东诗词明显偏重于豪放格调,包涵寰宇、_________________,凸现出大国气象和伟 人气度。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3 分)
A.俯拾皆是 波澜壮阔 荡气回肠 贯通古今
B.鳞次栉比 波澜壮阔 感人肺腑 通今博古
C.鳞次栉比 波诡云谲 荡气回肠 通今博古
D.俯拾皆是 波诡云谲 感人肺腑 贯通古今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3 分)
A.它们既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也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有着广泛的认同 性、易交流性和易理解性。
B.它们既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也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有着广泛的认同 性、易理解性和易交流性。
C.它们既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也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有着广泛的认同 性、易理解性和易交流性。
D.它们既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也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有着广泛的认同 性、易交流性和易理解性。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3 分)
A.毛泽东诗词史诗般地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读者能够全面客观地体察中国 人民的疾苦与心声,剖析中国革命的形势与任务
B.毛泽东诗词史诗般地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使读者能够全面客观地体察中 国人民的疾苦与心声,剖析中国革命的形势与任务
C.毛泽东史诗般地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使读者能够全面客观地体察中国人 民的疾苦与心声,剖析中国革命的形势与任务
D.毛泽东诗词史诗般地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使读者能够全面客观地剖析中 国人民的疾苦与心声,体察中国革命的形势与任务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长征的奇迹,留下永远的烙印。热血锻造的丰碑,矗立在战斗的途程上。
熔锻红军生命的,是铁一般的信念。这信念,深蕴着中华民族的抗争意志和必胜 决心。填海的精卫、追日的夸父、移山的愚公、舞干戚的刑天……远古神话富含的精 神基因,植入革命者的生命,他们不是神,①________________,更强大的力量。
战争是炉火,淬炼出的躯骨,比钢还硬。这样的战士,为了劳苦同胞的翻身,为 了灿如朝花的明天,为了创造崭新的世界,迎向枪弹尖厉的啸声。鲜血和死亡,无法 阻止战火中的前进。年轻的生命,那么绚烂地放射着光辉,驱散现实的黑暗。和大山 站在一起,②________________;和大江流在一处,他们是最急的浪。高峰在天空昂 屹,姿态奇伟;③________________,志向宏远。天空和大地之间,飞扬着红色的战 旗。
20.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 分)
七、材料作文 (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陶行知
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
(

)。
——爱因斯坦
有个绘画老师说,画牵羊的画面时,画一条绳子就行了,因为羊是盲目从众的,只要牵走一只羊,其他的羊都会跟着走,即便走向屠场,也没有一只羊肯离开。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A 3.D
4.①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分别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加以分析论证;②后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通过古今对比,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
5.①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②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③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错误。由原文“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可知,将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的是“家国天下”,不是“国”,该表述偷换概念。
C.“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错误。由原文“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可知,他们的愿望“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但这些愿望并非空想,不可践行。
D.“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错误。原文是“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并没有要求“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且无“当务之急”的相关表述。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错误。由原文“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可知,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侧重强调的是将“天下”和“公”联系在一起,未谈及“太平”。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是为了证明“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的观点。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材料三观点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D.“治大国若烹小鲜”是比喻的说法,意为“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是讲如何治理国家的。只是强调了“治国”这一方面,不能用来说明“家”“国”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二共4段。
第1、2段是一层,重点阐释“是什么”。结合材料二第一段“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分析可知,本文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并且引用“《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和举宋代大儒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例子加以分析论证。
第3段是第二层,结合“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分析可知,文章后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通过“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古今对比,“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材料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原文“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分析可知,我们今天应当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
由原文“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回答无疑是肯定的”分析可知,我们今天应当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由原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分析可知,我们今天应当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
6.C 7.D
8.①指旺旺超市的灯发出的光亮。②指旺旺妈在困境中心怀光亮,不放弃希望,乐观面对,自信勇敢。③指要通过劳动发家致富(双手打拼或艰苦奋斗),创造未来,赢得美好光明的新生活。
9.①乐观开朗。旺旺妈率先振作起来,她一天到晚乐呵呵的,把笑容带给丈夫、孩子和每一位顾客。②勤劳能干。她把家隔成两半,锅碗瓢盆和简易的木板床塞进小小的隔间,更大的地方放了货架,旺旺超市开张了,丈夫干不了重活儿,旺旺妈一直自己干着上货、搬运等活计。③善良仁义。她还专门腾出一个大纸箱放快递,收一件收十件都一样不收钱。④关爱家人。早上,她把丈夫的竹椅和孩子的小床搬到合欢树下,给他们摆上热腾腾的早饭。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C.“夫妻二人共同打理超市,水果蔬菜新鲜,价格也比其他超市便宜很多,因而生意红火”错误。原文信息是“小区里的人,渐渐地都愿意来这里买东西,因为旺旺妈乐观,看着喜气,总是笑吟吟的,嗓音甜,说话柔,做事利索……‘好卖就卖,卖不掉的我就吃了。’她笑呵呵地说”“不跟别人硬拼价格”“她开始做些加工好的净菜,回家下锅炒炒就能吃,生意愈发红火”可见,“价格也比其他超市便宜很多”错,应该是价格适当。选项原因提取不全不准,应该是因为主人乐观、办事利索、勤劳肯干、加工净菜、超市货全、价格适当。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对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运用了心理描写”错误。文中“她还是满脸羞怯、白白净净的模样,现在已成为面颊黑红的干练店嫂”是外貌描写,“旺旺妈就在旁边穿手链、剪线头、缝玩具,总也不闲”是动作描写,所以,小说在塑造旺旺妈这一形象时,没有运用心理描写。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
理解“幸福的光亮”可以抓住“幸福”“光亮”两个关键词进行分析,分析其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1)由“晚上,别家超市都是九点关门,只有旺旺超市的灯一直亮到十点半”“她将招牌和灯盏重新擦拭一遍,到了晚上,‘旺旺超市’那盏灯更加明亮了”可知,标题的表层含义指的是旺旺超市的灯发出的光亮。在营业期间,旺旺超市的灯每天亮到很晚,给人们带来光明,后经过旺旺妈妈的擦拭,旺旺超市的灯光变得更加明亮。
(2)由“旺旺妈率先振作起来。她把家隔成两半,锅碗瓢盆和简易的木板床塞进小小的隔间,更大的地方放了货架,‘旺旺超市’开张了”“别看店面小,货却备得很全。她娇小的身躯跨上大号摩托,先去批发市场上货,再到蔬菜市场进水果和青菜”“她笑呵呵地说”可知,面对家里欠债,丈夫车祸,孩子幼小的困境,旺旺妈心理怀着对生活的希望,笑对困难。因此,“光亮”的深层含义是“旺旺妈面对困境心怀希望”。
(3)由“旺旺超市开了一年多后,旺旺爸终于康复了,全心帮妻子打理小超市”“大清早出门,想买些东西,只有旺旺家早早就开着门,旺旺妈正在整理刚刚批发回的蔬菜,都是最新鲜的食材”“丈夫干不了重活儿,旺旺妈一直自己干着上货、搬运等活计。后来有了上门送货的配送车,可她还是自己往批发市场跑”“去北京旅游了。旺旺就要上学了,我们两口子也从来没出过远门。这次去北京好几天,去天安门看了升国旗,还去了故宫、万里长城!”等句可知,旺旺一家夫妻二人同心同德,努力奋斗,终于迎来了幸福的生活,因此标题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1)由“小区里的人,渐渐地都愿意来这里买东西,因为旺旺妈乐观,看着喜气,总是笑吟吟的,嗓音甜,说话”可知,旺旺妈为人乐观开朗;
(2)由“做事利索。别看店面小,货却备得很全。她娇小的身躯跨上大号摩托,先去批发市场上货,再到蔬菜市场进水果和青菜”“旺旺妈的食材生意,借助土豆丝拓展开。她开始做些加工好的净菜,回家下锅炒炒就能吃,生意愈发红火”可知,旺旺妈勤劳能干,做事利索,善抓商机;
(3)由“买卖虽小,却是一家人的根基。他们家水果蔬菜新鲜好吃,品质有保证。不跟别人硬拼价格,而是拼服务和时间:大清早出门,想买些东西,只有旺旺家早早就开着门,旺旺妈正在整理刚刚批发回的蔬菜,都是最新鲜的食材”“后来有了上门送货的配送车,可她还是自己往批发市场跑。她说,有些居民想买的东西,还得她去淘。只有自己亲自挑,才能上到最好的”“取快递的人说,你收点费吧,要不我们以后不好意思麻烦你。可旺旺妈执意不收,邻居间这么点小事都不能托付吗?我一没花本钱,二没花劳动,哪里能要你们的钱呢?以后也尽管往这里放,我收一件收十件都一样,不耽误多少工夫”可知,旺旺妈热心助人,亲力亲为;
(4)由“早上,她把丈夫的竹椅和孩子的小床搬到合欢树下,给他们摆上热腾腾的早饭。太阳移,树荫动,旺旺妈便将竹椅小床不断往树荫里挪”“丈夫干不了重活儿,旺旺妈一直自己干着上货、搬运等活计”等可知,旺旺妈关爱家人。
10.D 11.A 12.D
13.①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跑得快,却能到达千里远的地方;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能够横渡江河。
②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硬的筋骨,却能向上吃黄土,向下饮泉水,这是因为用心专一。
【分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入乎耳”与“着乎心”是对称结构,应独立成句,分别在其后断开,排除A;“布乎四体”与“形乎动静”也是对称结构,“动静”是一个词,之间不应断开,排除C;‘“端而言”与“蝡而动”是对称结构,分别在其后断开,“一”是“全都”的意思,结合句意内容分析,需要在其前面断开,排除B项。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A.“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错误。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项,“通过君子与小人、古人与今人学习的对比,强调了学习要戒骄戒躁”错误。结合“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等分析,通过君子与小人、古人与今人学习的对比,强调了学习的目的在于修身。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假”,凭借,利用;“舆”,车厢,这里指车;“利足”,脚走得快;“致”,到达;“水”,游泳(名词作动词);“绝”,横渡。
(2)“利”,锋利;“强”,强硬;“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上、下”,向上,向下(名词作状语);“用”,因为;“一”,专一(数词作形容词)。
参考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 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君子学习,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一举一动,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学习是从耳听从嘴出,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美他的七尺之躯呢?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现在的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将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所以,没人求教你而去教导别人叫做浮躁;问一答二的叫啰嗦;浮躁啰嗦都是不对的,君子答问应象空谷回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14.B
15.(1)观览山水的愉悦,诗歌开始四句“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记录了游览过程,写了诗人眼中通泉地暖境幽的特点,此时诗人看到美景心情是愉悦的。
(2)生不逢时的苦闷。“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中“登顿(且行且停)……欹倾(道路崎岖)”暗示了诗人生不逢时的苦闷。
(3)飘零他乡的哀痛。“我生苦飘零”,诗人直言飘零他乡的哀痛。
(4)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安史之乱发生在755-763年,诗歌写于762年,结合孔子、王粲典故的运用,可知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解析】14.本题综合考查学生鉴赏诗句内容、表达技巧以及情感的能力。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休憩”理解错误,根据诗句“冬温蚊蚋集”,可知是蜀中的暖冬天气,蚊虫飞舞;“人在远处,岸边的野鸭就受惊乱入河中”分析也是错误的,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是水中野鸭欢乐嬉闹,少见行人,人已经走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的幽僻。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歌前八句,写出了诗人晨起走路时见到的雾气、凫鸭、山路、阴云、山崖、枯柳、炊烟等景色,再由九、十两句“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回望一路缘岸而行的泉水,曲折注入江中;在夕阳照射下,是多么绮丽壮观。描写了通泉山水的壮丽美好,表达了诗人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两句作者感叹来路崎岖,山原高危,层云频生,崖岸斜出,道出了路途的艰险,结合中注释“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可知此诗写于安史之乱之时,这两句暗示了诗人生不逢时的苦闷。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二句意为:我这一生漂泊凄苦,历经磨难,只能独自叹息。结合注释,此时作者在四川境内,远离京城,表达了作者飘零他乡的哀痛,直抒身世之慨。
而“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两句,意为我感慨时局动荡,无法为国出力,愧对孔圣人的教诲,我远离京城,如同王粲一般。诗歌写于762年,安史之乱发生在755-763年,可见诗人在诗中结合孔子、王粲典故的运用,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16.(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7.A 18.C 19.B
【解析】17.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二是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多形容房屋等密集。语境是说毛泽东诗词中中国文化元素很多,应选“俯拾皆是”。
“波澜壮阔",形容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波诡云谲”,形容房屋建筑形式就像云彩和波浪那样千姿百态。根据上文提到的“中国历史”,应使用“波澜壮阔”。
“荡气回肠”,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感人肺腑”,使人内心深受感动。因前面有“使人”,故应选用“荡气回肠”。
“贯通古今”,将古代和今天连接在一起。“通今博古”,现代和古代的事情知道得很多。此处形容“毛泽东诗词”,应用“贯通古今”。
故选A。
18.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语句衔接补写,主要考虑上下文语境和语段的中心思想。
此题解答有两个要点。一是这些意象应该首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然后才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因为只能诗人先创造,读者才能借此寄寓情感,所以排除A、B;二是“广泛的认同性、易理解性和易交流性”之间的正确语序,因为要先产生一定的认同感,才会便于理解,才会更易于交流,排除D。
故选C。
19.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为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
A项,缺少介词导致前后分句主语不一致,可在“读者”前添加介词“使”。
C项,“毛泽东史诗般地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不合逻辑,应是“毛泽东诗词史诗般地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
D项,“剖析”与“疾苦与心声”、“体察”与“形势与任务”搭配不当。
故选B。
20.①却比神具有更坚韧的性格;②他们是最高的峰;③急浪在大地激涌
21.①用了三个“为了……”句式相同的句子,构成排比。意义承转递进。“翻身”“明天”“世界”,由小到大,由近及远,逐一扩展开去。②形式整齐,节奏感强,兼有反复,朗朗上口,有助于表达战士们驱散黑暗的决心。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前文说“他们不是神”,后文说“更强大的力量”,可见前句与空缺处形成转折关系,因此用“却”连接;再按照句式“更强大的力量”推断前句的内容,应与精神、品格相关,由此推断出应填写“却比神具有更坚韧的性格”一类的句子。
第二空,空缺处都是分号,因此前后句是并列关系,然后根据“和大山站在一起”推断后文内容,应将战士比作山峰,再根据“他们是最急的浪”的句式,推断出应填写“他们是最高的峰”一类的句子。
第三空,与第二空一样,空缺处都是分号,因此前后句是并列关系,然后根据前一个分句和“高峰在天空昂屹,姿态奇伟”推断出空缺处与大海相关,再根据“高峰在天空昂屹”推断出应填写“急浪在大地激涌”一类的句子。
2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修辞手法以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从内容上看,画横线的句子“为了……为了……为了……”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从“劳苦同胞的翻身”“灿如朝花的明天”“为了创造崭新的世界”可以看出,先翻身,然后拥有明天,最后创造新的世界,三个句子意义一层层递进,由小到大,由近及远,逐一扩展开去。
从句式上看,采用排比的句式,形式整齐划一,且富有节奏感,三个“为了”构成反复,读起来琅琅上口,表意强烈,有助于表达战士驱散黑暗的决心。
22.例文:
创造成就未来
当第一道闪电劈开世界,当第一艘航船征服大海,当第一道脚印出现在崭新的路上,一切都在向未来行进。墨守成规,只会落后。勇于创造、勇于创新,方能成就未来。
熟悉的路往往给人一种安全感,但这种被假象遮盖的安全又能持续多久?中国古代由秦一统到唐宋盛再到明清衰,都同样沿用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同样的制度,不同的结局。秦创中央集权制,重在创新,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唐宋革新制度,鼓励创新学习,造就闻名中外的唐宋盛世。明清却一味守旧,大兴文字狱,打压新思想,紧闭国门,最终导致落后挨打。一味沿用旧制度,用起来得心应手,但埋下了缺乏创新的隐患。我们应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应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会向上攀爬至更高的境界。
懂得创造,一个人才能不断登峰,一个国家才能屹立于世界不败之林,一个民族才会永葆生机。贝里斯敢于提出疑问,最终发现了第一种激素,成为著名的生理学家;休伯特·布思在观看列车车厢清洁机的操作表演时大胆想象,发明了现在大家常用的吸尘器;爱因斯坦突发奇想后,经过十年的潜心研究,提出了相对论,成为享誉全球的科学家。我们中国正是懂得创造,有了创新,才有了新文化运动这场思想革新运动,中国人民沉睡的双眼才就此猛然睁开;正是有了创造,世界上才有了飞机、高铁等便利的交通工具,坐地日行八万里才不再是人们天马行空的梦;正是有了创造,社会上才会出现反映科技进步的新产业和新产品,世界经济才会在经历多次重大危机后走出困境,实现复苏。正如爱因斯坦所言,要是没有独立创造的人,社会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
反而观之,万物不求新则不成。谁如果故步自封,不懂得变革,不懂得创新,就会落后于时代,就会被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淘汰。诺基亚旗下的大部分手机业务被微软收购的时候,其前CEO约玛·奥利拉感到困惑:“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是的,诺基亚可能没有做错什么,但唯独少做了一件事——求新求变,时代变了,环境变了,谁的步伐慢了,自然会被抛弃、被遗忘。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成为我们的国家始终强调的一个重要要求。
社会在不断更新进化,而我们也正因有不断向前的创新精神才能存活于社会。现在,正处于由计算机开创的信息时代中,网购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单一的实体店已经逐渐被淘汰,而新型的网络实体一体化的直销店正悄然兴起。由于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重污染高耗能的产业正面临新兴环保的高科技产业的挑战。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你还能选择墨守成规、故步自封吗
羊因为只会盲目跟随,所以任人宰割。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只有跟上它的步伐,才不会被淹没在茫茫人海,成为别人的垫脚石。大到国家、社会,小至产业、个人都需要不断创造创新。矢志创新,始觉日改月化,不断长进。矢志创新,方能永葆生机,笑看繁华。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作文材料共有三则,共同话题是“创造”。
第一则是陶行知的话,意思是创造处处、时时都在,人人都可以创造,说明了创造的普遍性。第二则是爱因斯坦的话,意思是有创造能力的人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且也说明了具备“创造能力”的两个必要的条件,一是“独立的思考”,二是“独立判断”。可见,“创造能力”从来不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而是思思想的独立性。第三则绘画老师师的话揭示了“羊”的盲目从众性及其危害,考生的思考应由“羊”及人,社会中的人一旦结为群体,其自我思考判断的能力往往严重退化,甚至丧失,其结果往往是悲剧的产生。三则材料从正反两方面突出创造的必要性。
考生写作时可开篇亮明观点,可定“创造”的意义和价值;然后以递进的形式,从个人、企业的成长、发展和国家、社会的发展、进步等角度加以阐述。阐述时可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从“创造”的意义和“盲目跟随”的危害两个角度加以分析。
立意:
1.创造,与你我同在,与社会同在,与时代同在。
2.创造推动社会发展。
3.不创造,无前途。
4.盲目从众导致失败,创造创新引领发展。
5.创造(创新)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