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搭石》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回读。(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通过具体事例,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难点)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
1. 品读课文中描写的关于摆搭石、走搭石的情景,想象画面,从中发现美、感受美。
2.体会重点句子的意思,理解作者为什么说搭石“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教学难点:
抓关键词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温故: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各部分内容,课文围绕搭石写了哪些内容?
2.快速浏览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试着用课文的句子来说一说。
3.导入:这么不起眼的石头,也会是一道风景吗?让我们继续跟随刘章爷爷的脚步去发现、欣赏搭石的美吧!
二、初读课文
1、回顾方法:以前我们借助题目以及中心句,可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搭石,文章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话写出了搭石很美,谁能找出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三、品读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边读边画,从哪些词句体会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是一种美?谈谈自己发现的美。
2.品析美景之一——心有他人摆搭石
(1)学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画出描写老人摆搭石的句子
(2)想象画面:老人踩到了不平稳的搭石,心里会怎么想,表情动作又会怎么样,
老人满意地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里,表情动作?
(3)说一说你体会到老人的什么优秀品质。
(4)小结:所以作者深情地写道——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写
满善良的风景。
3.品析美景之二——协调有序走搭石
(1)默读第3自然段,说说这些文字描写了怎样的画面?你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
会到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2)想象画面,你是怎样理解协调有序的?
(3)全班交流,从字里行间感受人们的协调美
A师生交流“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B学生自主交流“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3)小结:是的,这既像一副美丽的画,又像一首清丽的小诗,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吧!
过渡:除了紧走搭石的场景,还有两人相遇、行动不便的老人过河的情况,这些朴实的乡亲们是怎么做的呢?
4. 品析美景之三——互相礼让走搭石
句子: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引导学生抓住动作描写“止步、招手”等动词体会乡亲们相互谦让的美好品质。
5.品析美景之四——尊老爱幼过搭石
句子: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理解“理所当然”
(2)透过“俯”字,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3)所以作者深情地写道——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画满谦让、尊老敬老的风景。
6.深悟内容,赞美家乡的淳朴民风。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大屏幕出示: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2)从这一段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搭石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的精神)
(3)作者仅仅是在表达对搭石的赞美吗?(作者同时还表达了对故乡纯朴民风的向往,对故乡的一份思念。这份思念就叫乡情)
四、总结写法
(1)写法总结:回顾全文,课文围绕搭石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写出作者对乡亲们美好品质的赞美的呢?
(2)学生畅谈生活中的美:
美就在身边,美是校园中弯腰捡垃圾。
美就在身边,美是汽车上给老人让座。
美就在身边,____________________。
美就在身边,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练习
1. 小练笔。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对我很有启发,我也想写写平凡事物中的美。
2. 教师点拨写法:
(1)仔细观察,生动描写。
(2)用心感受,以小见大,平凡事物中见真情。
3.学生练习写话。
4.展示优秀的作品,师生集体评议。
六、拓展
1. 通过学课文,我们学会阅读的方法,还学会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善于发现身边的美,老师希望大家都能成为一个美好的人,为他人着想的人。
2课后阅读《古井》并完成本课相应的练习
古井
村里有两口古井,一口在村头高地,一口在村中平地。两口井的井沿是一样的,用一块青石凿穿而成,呈正六角形,下部略大,其中一面刻有几行阴文,记载某年某月所掘。井台呈方形,条石铺成,向一边微微倾斜,这低的一面,人不常走的边上,便生起一片片绿黑色的厚苔藓。
高地的古井深十几米,从井口向下望,井口窄,井腔渐大。井壁是用一个个卵石杂乱而紧密地砌成的,卵石上长满厚厚的翠绿的苔藓,苔藓下挂着一滴滴水珠,亮晶晶地闪。清暗的水面上映着一小圈天,人趴在井沿往下看时,那一小圈天就映着人的头脸。苔藓下的水珠积聚到足够大滴,便长长的一挂滴答下去,水面就荡起小涟漪,那一小圈天便皱乱起来,人的头脸也一下子碎裂变形,一会儿水面平静了,头脸又完整地重现。有一次我把手按在井沿上,俯身看井里,只觉森森的气息袭上来,身边升起凉飕飕的寒气突然觉得手心传来一丝钝痛疼,我要挣开手,手心仿佛被井沿吸住一样,好不容易才脱开,合手搓揉多次,才回暖起来。平地的古井水面高,大人俯身井沿伸手便能用勺子舀起水来。
在寒冷的冬天,古井水是温暖的。两个井口总是氤氲着若有若无的轻烟。大冷天妇女们在井台上洗衣,手冻得通红,却说不冷。到炎热的夏天,井水是那样清凉,孩子们都喜欢拿了小吊桶,结伴去井台上,吊起水来一桶桶往头脸上冲下来,那样冲凉嬉戏。
高地的古井井台上有个石盆,盆壁是那么粗糙,而盆里面光光滑滑的。有时有妇女弯腰俯身井沿吊起水,擎起吊桶,后退一步,高高远远地把吊桶里的水向石盆倾去,水泻成一弯弧线,几吊桶后,石盆里水渐满并溅起水花。然后她就站在石盆边洗衣。下午,还有比我们更小的稚童,脱得光溜溜的,挤坐在石盆里,叫母亲吊起井水冲到他们身上,个个快活地拍打着水花,高兴得大喊大叫。
后来,为了扩大耕地面积,把村子周围的树林砍光了,改成了庄稼地。有一年夏天大旱,村里人连续汲了几天井水,又人吃又浇地,两口古井终于见底。到第二天水位才回复一点。老辈人说,这两口古井水位以前从来没有下降过。
我常常想起故乡的那两口古井。它们滋养了全村的人。我一定要回去看看这两口古井。古井的井沿还是那样冰凉 井壁卵石上还包着厚厚的碧绿的苔藓 还滴答着晶亮的水滴 井里的一小圈天水能映照人的头脸 还有在石盆边洗衣的妇女和在石盆里戏水的稚童 还有,一定得去看看井沿上的阴文,古井是何年所凿 村人已在这两口古井中汲过多少年水 我还能看到这两口古井 那时,古井会对我说些什么呢
[注]:氤氲(yīnyūn):形容烟或云气浓郁。
阅读题:
1.根据全文,用几个恰当的词语概括古井的特点。
2.后来,两口古井终于见底,几乎枯竭。请简要分析其原因。
3.最后一段,连用九个问句,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请分条简要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