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描写的桂花的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标题串联法”概括主要内容,能说出桂花给作者带来的美好回忆。
3.品读桂花香。
教学重点:
1.学会“标题追溯法”概括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大意,初步体会思乡之情。
2.品读桂花香。
教学难点: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单元页:
一花一鸟总关情。《白鹭》一课郭沫若用优美的语言给我们描绘白鹭钓鱼、白鹭望哨、白鹭飞行的具体事例,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白鹭深深的喜爱之情。
《落花生》的作者许地山通过描写种花生、尝花生、议花生赞花生具体事例来表达自己对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赞美之情。
台湾著名作家琦君深情描绘《桂花雨》,请同学们打开第3课,体会作者对桂花那份独特的深情。
初步学习课文
(一)学习生字词
1.检查预习,读词语:
桂花 一箩 婆婆 糕饼 懂得
浸在 缠着 泡茶 捡起 茶叶
2.积累多音字:盛chéng (盛饭) shèng (盛开)
担dān(担心)dàn(重担)
挑tiāo(挑选)tiǎo(挑战)
3.难写字指导:浸
(二)概括主要内容
1.出示作家琦君简介,为学生体会思乡之情奠定情感基础。
2.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围绕“桂花”,写了什么事情? 列出小标题。
3.把小标题串联起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品读
同品桂花香:
过渡:思乡之情自古有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杜甫在月夜无限感慨地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天空辽阔悠远,张九龄在《西江夜行》时说: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韦庄说: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纳兰性德在行军路途中辗转难眠,在风雪途中抒写道: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作者琦君在《桂花雨》原文中曾这样表达思乡之情,她说: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作者魂牵梦萦的是什么呢?
1.作者魂牵梦萦的是什么呢?是那桂花香。请你找出文中含“香”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大声朗读给自己听。
2.预设;
①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②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③“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④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⑤“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3.抓“浸”,体会两个“浸”,引导想象,桂花的香气会在哪里闻到?无时无刻,无处不在。指导朗读,体会。
4.“香飘十里”“浸”让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预设: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
师小结:浸在桂花香里的不仅我们一家,还有全村。 是呀,桂花香真是作者儿时美好的回忆。
四、找法得法
作者抓住桂花“香”这个特点,表达了自己对桂花的喜爱,请你抓住你喜欢的一种植物的一个特点,写一段话,表达你对它的喜爱之情。
五、练习
预设:小草的生命力很强。无论是路边,还是石缝里,都有它的踪迹。
六、拓展
积累描写思乡的四字词或古诗词。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唐.贺知章《回乡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