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林语堂曾经这样诠释过两个字:“这两个字拆开来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蝇,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间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孩童瓜果猫狗飞蝇当然热闹,可这一切都和一个人无关,这就叫孤独。”
孤独之旅
曹文轩
作家简介:
曹文轩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江苏盐城人。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著有多种学术著作,另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等。
小说《草房子》改编的电影荣获多项国家、国际大奖。以“草房子”里的学校为背景,描绘了几个孩子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人性的光芒。
学习目标:
1.理清思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品味语言,品味“孤独”,体会“成长”的感受。
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用自己的话简洁地说说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一位叫杜小康的少年,因家道中落而不得不跟父亲去放鸭子,生活上的艰苦,使他逐渐成长、成熟的故事。
(一)感受孤独之“因”
(二)咀嚼孤独之“味”
(三)体味孤独之“果”
二、走进孤独
一是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
二是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
三是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在召唤着他。
——曹文轩散文《前方》
人离家原因有三:
(一)感受孤独之“因”
请同学们关注文本第一段,看看,杜小康的离家原因是曹文轩讲的哪一点?
(二)咀嚼孤独之“味”
这篇小说,故事情节是在孤独的背景中展开的,人物语言并不多,请同学们在文中快速勾画出杜小康的语言描写的句子。
语言描写
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我要回家……
还是分头去找吧。
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合作探究
从这些语言描写中你读出一个怎样的杜小康?
《草房子》相关链接材料
1.油麻地的孩子,念书都念到六年级了,都还没有一个有一条皮带的。他们只能用一条线绳来作裤带。
2.杜小康才读一年级就有了一条皮带。棕色的,油汪汪的样子,很有韧性,抓住一头,往空中一甩一收,就听见叭的一声脆响。
3.大约是在杜小康上四年级时,他变得更加与众不同了。因为,他有了一辆自行车。虽然这只不过是一辆旧自行车,但它毕竟是一辆自行车,并且是一辆很完整的自行车。当时的油麻地,几乎没有一辆自行车,即使油麻地小学的老师,也没有一个有自行车的。:
4.杜小康的成绩特别好,因此他一直当班长。
赏析人物语言要注意两点:
1.联系相关内容。如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怎样的状况下说这些话的。
2.言为心声。注意体会说话人的心情、心理。也就是不能孤零零地只看这句话,一定要关注说话的背景。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如果说之前困扰杜小康的主要是恐慌的话,那么后来,他的前方出现了更大的艰辛和危险,那是什么?
它就是孤独。
“饱了吗?”
“饱了。”
“你饱了吗?”
“我饱了。”
“就在河里洗碗?”
“就在河里洗碗。”
“困吗?”
“不困。”
杜小康与父亲之间,只有一些干巴巴的对话。
人们总是担心被现实压垮,其实人的承受力是无比巨大的。
——曹文轩
这场暴风雨,
想象一下这幅画面,体会杜小康此时的心情
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跟着杜小康一起长大的还有什么呢?
于是,在“八月的一天早晨”,他发现鸭子下蛋了,杜小康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
“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每个人在生命中总会遭受到各种厄运,在厄运面前,总是要独自承受的。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可能成为强者。
——曹文轩
(三)体味孤独之“果”
“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下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
---曹文轩《感动》
孤独之旅走完了,而杜小康还得借着不同的路向前流浪,明天,他还有无数个未知的前方在等着他。孤独,是杜小康在被命运抛弃后所直面的第一道难题,后来,也正是孤独,使他重新诞生了。而我们的人生之路,同样漫长而艰辛,走在成长路上的你是否想过,如果有一天,命运也把你抛出了原来的生活轨道,你做好了在绝境中重新诞生的准备吗?
假如你是杜小康,请给你的妈妈、同学或老师写一封信,述说你的孤独之境,或谈谈你的心里话。
杜小康放鸭的“孤独之旅”走完了,但他人生的旅程才刚刚开始。课外阅读《草房子》 ,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看看杜小康后来又经历了什么,收获了什么。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