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南宋时,有一个人,他是一员武将,
戎马一生,满心想的都是收复失地;
有一个人,他是一位词人,笔耕不辍,魂牵梦萦的还是收复失地!“醉里挑灯看剑”的是他,“梦回吹角连营”的是他,这个人就是 ……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作者: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
教学目标
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感受我国古代文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继承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永遇乐,词牌名。
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
怀古,所写内容。怀古,大多
是通过今昔对比,以古讽今。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词牌名。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京口即镇江。“京口”是三国时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怀古——所写内容。怀古诗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以古讽今。
解 题
◆ 北固亭 :《读史方舆纪要》“北固山在镇江城北一里,下临长江,三面滨水,回岭斗绝,势最险固。晋蔡谟起楼其上,以贮军实,谢安复营葺之,即所谓北固楼,亦曰北固亭。大同十年,武帝改名北顾亭。”盖取其不忘中原之意也。
永遇乐,词牌名,又名"永遇乐慢""消息"。"永遇乐"原是宋代的宫廷乐。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一在"圣节"下列"天基圣节"庆典,天基圣节是宋理宗诞辰,此谓为皇帝祝寿的仪式。周密在《天基圣节排当乐次》下云:"正月五日。乐奏夹钟宫。臀篥起《万寿永无疆》,引子。上寿。第一盏,笛起《帝寿昌慢》……第五盏,黯篥起《永遇乐慢》。"宫中设宴称为排当。可见"永遇乐慢"原是用于祝寿宴会等喜庆场合的宫廷音乐,可能很早就传人民间,北宋时已被文人用为词调。以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为正体,双调一百四字,前后段各十一句、四仄韵。另有双调一百四字,前后段各十一句、五仄韵;双调一百四字,前段十二句四仄韵,后段十一句四仄韵等变体。代表作品有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 永遇乐
怀古诗写作特点
方虚谷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2)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3)手法:用典,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
(4)语言:含蓄蕴藉。
(5)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吴钩,乌衣巷,淮水,柳营,后庭花。
(6)表现手法:运用典故,今昔对比,借古讽今,即事议论。
(7)思想感情:吊古伤今,昔盛今衰,怀才不遇。
(8)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一、知人论世(简介)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
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他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一生以
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开禧三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辛弃疾是名垂千古的爱国名将,他从小目睹陷区景象,立下立功报国、恢复失地的大志。21岁时,他就组织义军,曾率50余众踏入金营,活抓叛徒。宁宗喜泰三年(1203),64岁的辛弃疾被掌权的韩侂胄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任辛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被采纳,后又被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背景链接】
本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 ,辛弃疾66岁。当时韩侂胄(tuō zhòu)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戍守江防要地京口。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词中佳作。
正音、积累文言字词
诵
:
正字音明节奏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xiè
xū
bì
英雄无觅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金戈铁马
元嘉草草
赢得仓皇北顾
可堪回首
寻常巷陌
寻找
英雄的流风余韵
兵强马壮
草率、仓促行事
落得
不堪 哪堪
普通
解释下列词语
积累
1.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元嘉草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匆忙仓促的样子。
(2)赢得仓皇北顾。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博得,获得。
轻率。
落得。
2. 解释下列多义词。
(1)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登山祭天,以纪功勋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把……作为疆界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疆界
(4)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封闭,封存
封
★ 知识点前移:关于用典
五、 品鉴诗歌
用典,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用典的目的就是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所谓典故是指“典例故实”,具体地说,包括历史记载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逸闻以及流传下来的古书成句,一般来说,典故都有确定的典源。典故的使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曹操《短歌行》一诗的最后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引用了“周公”的典故,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原文是:“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说的是周公为了招揽天下人才,一次沐浴要三次握着头发,一餐饭要三次把饭粒从嘴里吐出来,他担忧的是因自己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了人才。诗人用这一典故,以周公殷勤待贤、礼贤下士之气度来勉励自己。
★ 知识点前移:关于用典
五、 品鉴诗歌
一般而言,古典诗歌中的用典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即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
一、用事用典
用事用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爱用典故,常常一连使用数典,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用典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用典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如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引用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里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2.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4.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5.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典故一览
词中用典
孙权
廉颇
拓跋焘
刘义隆
刘裕
思考: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
孙权:
他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曾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刘裕:
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刘裕曾经在这里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了恢复中原,他几次大举北伐。
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典故一: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1.谁?
2.正确语序:
江山依旧,却无处觅求像孙仲谋一样的英雄豪杰。
昔日繁华的歌舞台榭,英雄的业绩风流,总被历史的风雨吹得化为乌有。
从此句可见,作者认为如今已没有孙权这样能保证让国家太平的国君了。舞榭歌台所象征的孙权治下东吴歌舞升平的气象也不复存在了。
3.孙权做了什么事值得作者怀念、叹惋呢?
孙权。
千古江山,无处觅,英雄孙仲谋。
结合史实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
关于孙仲谋的描写理解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千古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思考:表现词人什么情感与立场?
曾在赤壁之战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军队,保卫了家园,显示出非凡的胆识和气魄。
孙权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始置京口镇,他雄据东南一隅,“坐断东南”的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
①表达了对孙权的赞叹,
②表现了辛弃疾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
③借孙权反衬了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满。
★1 孙 权
抓称呼——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称人称字,以示尊敬。孙权以江东区区之地,抗衡曹魏,拓宇开疆,造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抓称呼——千古英雄,以“英雄”称之,赞颂孙权,表达对他的敬仰。
抓关键词——千古江山。“千古”,照应题目“怀古”,富于时代感;“江山”,可实指京口之江山,虚指天下之江山。“无觅”,英雄已逝,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的英雄。“风流”,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小结:这两句歌颂、追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流露出江山依旧、英雄已逝的物是人非的惆怅之感,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孙权:仰慕歌颂(情感态度) 叹为英雄后继无人(意图)
典故二: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试比较南朝宋武帝刘裕与南宋皇帝的不同表现(对比)。
2、作者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感性)与主张(理性)?
1、作为一个帝王,刘裕为了恢复中原,率兵北伐,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
而同样是一国之君,南宋皇帝却偏安江南,苟且偷生。
2、表达了作者对刘裕的赞叹和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无耻行径的不满与讽刺。体现了他主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的观点。
想当年,他指挥的金戈铁骑,气吞万里,威猛如虎。
借古抒怀
借古讽今
★2 刘 裕
抓称呼——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刘裕出生时家境贫苦,母亲更因分娩后疾病去世,父亲刘翘无力请乳母给刘裕哺乳,一度打算抛弃他,只因刘怀敬之母伸出援手,养育刘裕,才得以活下来,因此小名“寄奴”。直接称呼刘裕小名,可见京口百姓对刘裕的亲切、自豪之感。刘裕出身于“寻常巷陌”,曾两次率领东晋军队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后代晋自立,建立了刘宋政权。
抓关键词——寻常巷陌,极窄狭的街道。寻常,引申为普通、平常。巷、陌,这里都指街道。金戈铁马,这里指代精锐的部队。气吞万里如虎: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小结:以寄奴称呼刘裕,既有追慕刘裕驰骋沙场、气吞胡虏的威风凛凛,又有憧憬当世能有英雄如刘裕一般建立不朽的功勋。
刘裕:敬仰赞美(情感态度) 表建功立业雄心(意图)
【思考】:上阕中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 眺,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
孙权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曾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刘裕曾经在这里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了恢复中原,他几次大举北伐。
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小结】上片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决心。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
思考: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
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作好
准备,委婉劝韩侂胄不能草率
行事。
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轻率地兴兵北伐,想要效法前人再封狼居胥山。却只落得个兵败逃跑,仓皇失措。南归至今,四十三年过去了,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往事怎能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帝佛狸的祠庙前,眼下一片神鸦的啼叫声和祭社的鼓噪声!由谁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下片解读】:
连用三个典故
下片
典故
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霍去病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得狼狈败逃,北望敌军,仓皇失措的结果。
思考:
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刘义隆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以史鉴今 , 借此事咏叹近事。劝诫今人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委婉劝韩侂胄不要草率行事。
典故三: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3 刘义隆
抓称呼——“元嘉”,南朝宋文帝年号。刘义隆虽为刘裕之子,却无乃父雄风,他主政期间曾三次北伐,而无一成功。尤其是元嘉二十七(450年)的最后一次北伐,刚愎自用的他轻信王玄谟之策,草率出师,结果以惨败告终。胡马饮江,国事从此一蹶不振。典中典:封狼居胥,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而还。
抓关键词——草草: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为草率马虎。 赢得:落得,剩得。仓皇:惊慌失色,狼狈不堪。北顾:败逃中回头北望。借古讽今,借此事咏叹当时南宋近事,即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张浚北伐,在符离兵败事。以古鉴今,用刘义隆草草北伐终于惨败的历史事实,作为对当时伐金须做好充分准备、不能草率出兵的深切借鉴。
小结:用元嘉正式年号,具有反讽意味,曲折隐晦地表达了他对刘义隆草率出兵的极度不屑和讽刺,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以及对当时国事的深深忧虑。
刘义隆:不屑讽刺(情感态度) 劝为政者勿草率(意图)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佛狸:后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他击败宋文宗,率军追到瓜步山上,在山上建立行 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典故四: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南归至今已四十三年, 我遥望中原,扬州一带抗金的烽火,历历如在眼前。
回首北望见,而今侵掠中原的拓跋焘祠庙香火盛烧,一片神鸦鸣噪,社鼓喧闹!
今昔对比,借古讽今!
佛狸:后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他击败宋文宗,率军追到瓜步山上,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思考:诗人写佛狸祠下迎神赛会的这幕景象时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本质原因是什么?
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
隐晦地表达对南宋统治者仍然偏安自乐的嘲讽之意和忧愤之情。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4 拓跋焘
抓称呼——佛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音译,这是蔑称或仇称。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宋元嘉二十七年击败王玄谟的军队以后,在瓜步山上建立行宫,后改为祠庙,称佛狸祠。当地的百姓已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而不会审查神的来历,更不会把一千多年前的北魏入侵者和当前的金人入侵联系起来。
抓特写镜头——忆:四十三年前 烽火扬州路。痛:君主不思收复故土,告诫南宋早日收复故土。望:四十三年后,一片神鸦社鼓。悲:百姓斗志松懈,担忧百姓安于异族统治,民族意识模糊。
抓关键词——望中犹记,不禁回忆,却忍不住回望。可堪回首,不堪回首,却忍不住回首。四十三年前,金主完颜亮发动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严督金兵抢渡长江。
小结:以古喻今。佛狸祠是两朝外族南侵者留下的足迹象征,也是汉人耻辱之象征。历代文人咏“佛狸”带有深深的敌意,尤其是南宋一代。在佛狸这个称呼里,对敌寇的刻骨仇恨、对时事的深沉悲哀以及对百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失望交织。
拓跋焘:耻辱悲哀(情感态度) 谏为政者勿忘却(意图)
思考:诗人写佛狸祠下的迎神赛
会的一幕景象,是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
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
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安于异族统
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达对
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扬州路”是什么意思?
“路”—宋时行政区域名称。
作者用了一个望字,起到了什么效果?
一个望字,使得整个词的意境豁然开朗了,而不是局限在这小小的亭子之上,作者可以联想到很多的东西,可以联想到古今的故事,一个望就使得这个作品有了一个远近的含义,它就不是一个单独的点了,而成了一个面。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者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思考: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以廉颇自比,虽64岁仍想为国
效力:可当政者不接受他的建议,
又有小人挑拨,他感到悲愤,担心
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抒写了自
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
壮志未酬的苦闷。而这正是全诗的
主旨。
当年廉颇虽终不被重用,但尚有赵王想起,而辛弃疾呢?朝廷早就没有起用的意思了。满怀爱国热情的辛弃疾一心为国效力,可他忠/终不为用,报国无门。
★5 廉 颇
借古人为自己写照,形象饱满、鲜明,比拟贴切、逼真。
首先,廉颇在赵国,不仅是一位“以勇气闻于诸侯”的猛将,而且在秦赵长期相持的斗争中,他是一位能攻能守,勇猛持重的老臣宿将。赵王之所以“思复得廉颇”,也是因为“数困于秦兵”,谋求抗击强秦的情况下,才这样做。
其次,廉颇此次之所以终于没有被赵王起用,则是由于他的仇人郭开搞阴谋诡计,蒙蔽了赵王。廉颇个人的遭遇,正反映了当时赵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从这一故事所揭示的历史意义,结合稼轩四十三年来的身世遭遇,特别是从不久后他又被韩侂胄一脚踢开。再回过头来体会作此词的处境和心情,就会更深刻地理解他的忧愤之深广,也会惊叹于他用典的出神入化了。
小结:作者由廉颇联想到自己,虽和廉颇一样都有着报国杀敌的爱国热忱,但是最终还是得不到重用,既同情廉颇也悲叹自己。但是廉颇尚还有人来问,然后自己却无人过问带兵打仗之事,从而表达了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痛和愤慨。
廉颇:同情悲叹(情感态度) 望为政者用人才(意图)
作者运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1、词人以廉颇自比,不顾年迈力衰,表示仍想为国效力,鞠躬尽瘁,满怀报国热忱。
2、同时心怀隐忧:遥想当年廉颇的遭遇,他感到悲愤,担心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婉转流露出词人不受重用、报国无门的愤懑。
下片小结:
下片用刘义隆、佛狸祠、
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
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
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思考3:词中用典之处颇多,有无堆砌之感,为什么?
用事是用典的一种方式,即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辛词中用典很多,却无堆砌之感,因为内容大多根作者的政治态度和个人遭遇有关。
上片是借历史人物书写自己的抱负,下片一开始就是令人沮丧的历史图画,使人回溯历史,意在汲取教训,不打无准备的仗。上片已说到北伐雄图,这里再说北伐的基本方针,也是极自然的,是词中常见的讽喻手法;最后用廉颇思赵一事,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综观全词,用事虽多,然而抒情的脉络清晰,词中所涉及的历史故事全都图画般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使人的思想感情也显得触手可及,一句话,它用艺术形象来表现词人的政治立场和观点。
小结 学完这些典故之后,你觉得词人在词作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①表达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②表现自己空有爱国热情却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③抒发对南宋王朝偏安江南,不思进取的愤懑。
(对百姓忘记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无奈、沉痛)
抒情方式:用典抒情
人物 故事简介 关键 词句 典故的作用
孙权
刘裕
刘义隆
佛狸祠
廉颇
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打败曹操军队,保卫了家园。
在京口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恢复中原,他曾大举北伐。
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
拓跋焘击败宋文宗,率军追到瓜步山上,在山上建立行 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者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英雄
风流
表现作者心中渴望抗敌救国的热情。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草草
赢得
可堪
凭谁问
表达作者收复中原的远大抱负
借鉴历史,委婉劝韩侂胄不能草率行事。
表达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以廉颇自比,虽64岁仍想为国效力,却有小人挑拨,他感到悲愤,抒发了他壮志未酬的苦闷。
表现手法:
运用典故
对比
英雄业绩——可悲现实
刘裕——刘义隆
扬州路——佛狸祠
廉颇——自己
思考4:本词除了用典外还突出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请加以分析。
▲ ①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赞孙权力抗曹操,建风流业绩,江山本应代有才人出,叹孙权之流不再有,抒发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情绪)
②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
(刘裕生于平常人家,出身低微,但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表己抗金救国之志。其子刘义隆草率北伐,结果一败涂地——告诫当今统治者)
③ 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全词总结:
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
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
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
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才的
愤懑。
拓展延伸:苏辛均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通过《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学习,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
相同点
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托古喻今,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
不同点
苏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风格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
辛词中抒情多与典故结合,风格显得含蓄,蕴藉,激愤,沉郁。
赤壁怀古与京口北固亭怀古
有何不同?
苏轼的怀古之情,主要是对历史与现实、古人与自己的联想。作者赞美周瑜的丰功伟绩,表明自己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向往,但现实中的自己谪居边地,抱负难以舒展,古人的业绩无法企及,想忘情世事又不可能。所以苏轼的怀古之情较多地表现为惆怅和无奈。
辛弃疾借古讽今,追怀刘裕驰骋疆场,而刘义隆草率北伐、溃不成军的史实痛感山河沦陷,南宋统治者无北伐复国之志,有苟且偷安、弄权谋私之实;英雄无用武之地,自己报国无门。因此,辛弃疾的怀古之情更多表现为悲愤不平和忧心如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