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八上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失败
1、民族危机的加剧与救亡图存的尝试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材料:据统计,1895—1910年间设立的资本在10000元以上的厂矿共有326家,资本总额近1亿元。企业数量和资本总额都超过1872—1900年间的一倍。在1905—1908年间,一度还出现了设厂办矿的热潮,4年当中新设厂矿工238家,资本总额6129万元。
——《中国近代史》,王文泉、刘天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版,第145页
2、经济、阶级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邹容与《革命军》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
3、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成立时间 名称 主要成员 领导人 成立地点
1894年 兴中会 华侨、会党 孙中山 檀香山
1904年 华兴会 留学生、学界 黄兴、宋教仁 湖南长沙
1904年 光复会 留学生、学界 蔡元培 上海
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二、辛亥革命的概况
领导阶级:
指导思想:
探索层面:
目 的:
奠 基:
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人物: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
三民主义
政治制度层面
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革命志士的奋斗
奠基:革命志士的奋斗
起义名称 时间 地点 领导人 影响 结果
萍浏醴起义
安庆起义
镇南关起义 (广西起义)
黄花岗起义 (广东起义)
阅读教材第42~43页,完成下列表格
1906
1907
1907
1911
萍乡
浏阳、醴陵
刘道一
蔡绍南
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失败
安庆
绍兴
徐锡麟
秋 瑾
镇南关
孙中山
黄 兴
失败
广州
孙中山
黄 兴
极大鼓舞斗志
失败
失败
革命党领导的多次武装起义虽然全部失败,但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1907广西镇南关
1910黄花岗起义
1907安庆起义
1906萍浏醴起义
革命党人的四次起义有哪些共同之处?为什么?
起义地点均在南方
名词解释:四川保路风潮是清末四川人民维护路权的斗争运动。四川人民自办铁路,清政府迫于帝国主义的压力,要将路权收归,卖予洋人,四川人民奋起反抗。清廷派湖北新军前去镇压,造成武昌空虚,为辛亥革命首义武昌起义奠定了基础。
想一想
(1)起义时间:
(2)主要力量:
(3)起义结果:
1911年10月10日
湖北新军中倾向革命的士兵
武汉三镇革命胜利;
湖北军政府成立。
黎元洪
标志:武昌起义
★武昌
武昌起义后
全国十几个省宣布独立
支持革命
汉口
汉阳
1912年1月1日,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1912年2月12日,
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统治结束。
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首义
1911年辛亥年
辛亥革命
标志:武昌起义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第一次成功的起义
1894年
1912年3月
1911年10月10日
狭义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广义的辛亥革命
兴中会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三、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1、中华民国的建立
时 间:
首 都:
政 府:
国 号:
纪年方法:
立法机关:
临时大总统:
副 总 统:
1912年1月1日
南京
南京临时政府
中华民国
民国纪年,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阳历
临时参议院
孙中山
黎元洪
五色旗
◆知识拓展
民国纪年法与公元纪年法的换算
1912年为民国元年,
1913年为民国二年,
1914年为民国三年,
1915年为民国四年,
……
1949年是民国多少年?
公元x年 = 1911+民国n年
民国n年 = 公元x年-1911
◆临时政府的内外政策:
对内政策:政治方面,保障人权;
经济方面,奖励工商业发展,鼓励兴办实业;
社会生活方面,提倡平等观念;
教育方面,提倡男女同校,废止小学读经等。
外交政策:
临时政府成立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满清时代辱国之举措与排外心理,务一洗而去之;与我友邦益增睦谊,持和平主义,将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 ——《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临时政府重申承认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国家缔结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承担过去的外债和赔款,保护帝国主义在华的各种特权和利益。 ——《告各友邦书》
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你怎样看待南京临时政府的内外政策?
三、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时 间:
主要内容:
性 质:
意 义:
1912年3月11日
①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②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④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助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
主权在民
平等
自由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
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目的:
防止袁世凯独裁,维护民主革命成果
四、辛亥革命的结果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过程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第四步
第五步
逼清帝退位
通电赞成共和
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为临时大总统(2月)
袁在北京就职(3月)
孙正式解职,临时政府迁往北京(4月)
宣统帝溥仪
1912年2月12日,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清朝覆灭,也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问题思考:袁世凯为什么能够窃取革命果实?
四、辛亥革命的结果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材料一:在武昌起义胜利后,北方半壁江山还在袁世凯领导的北洋军的手中。据统计,当时袁世凯的北洋系部队是当时全国最精锐的部队;而南方的革命军,大多缺乏训练、纪律涣散、装备落后。
材料二:清末,袁世凯被认为是“治世之能臣”,随着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凡一切拥护清廷和反对革命的人们都寄厚望于他。
材料三:帝国主义不断在军事、经济、外交上向革命党人施加压力,压迫革命党人妥协。日、俄两国直接干涉中国革命。美、德、法等国则维持在华的既得利益,扶植袁世凯作为新的代理人。
袁世凯军事实力强大
袁世凯得到旧官僚和立宪派的支持
帝国主义国家横加干涉
①中外反动势力强大
材料四: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之初的南京城 “库藏如洗”。“利用袁可以事半功倍”,正是南方革命党人的普遍心态。
②根本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五、辛亥革命的评价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世人闻此噩耗,纷纷书写挽联纪念,其中蔡元培先生的挽联是:
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
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
材料一:1912年2月12日,由隆裕太后颁布的这道退位诏书结束了清朝入关以来二百六十七年的统治,也终结了秦始皇以来周而复始的王朝轮回。
——傅国涌《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
清帝退位诏书
( 1912年2月12日)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封建帝制)的终结。
封建帝制
≠
封建制度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有什么历史意义?还有什么遗憾?
历史意义
五、辛亥革命的评价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世人闻此噩耗,纷纷书写挽联纪念,其中蔡元培先生的挽联是:
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
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有什么历史意义?还有什么遗憾?
材料二: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任凭你像尧舜那么贤达,像秦始皇明太祖那么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么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呼,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文明的鞠躬、握手礼。
(2)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
历史意义
五、辛亥革命的评价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世人闻此噩耗,纷纷书写挽联纪念,其中蔡元培先生的挽联是:
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
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有什么历史意义?还有什么遗憾?
材料四: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投资近一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
——齐涛《中国通史教程》近代卷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历史意义
五、辛亥革命的评价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世人闻此噩耗,纷纷书写挽联纪念,其中蔡元培先生的挽联是:
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
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有什么历史意义?还有什么遗憾?
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节选)
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结束专制独裁统治,没有完全实现三民主义;
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遗憾
历史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近代中国行不通。
革命志士的奋斗
武昌起义
萍浏醴起义
安庆起义
广西起义
黄花岗起义
辛亥革命
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做了准备
成果及结果
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