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 第3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 (2课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 第3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 (2课时)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10-26 11:34: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原子和分子的相同点、不同点及联系;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和实验现象;
(3)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教学重点: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形成物质的微粒性的观点;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具准备:200 mL容量瓶、烧杯、注射器、量筒、胶头滴管、温度计、浓氨水、酒精、水、酚酞、黄豆、小米、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分配:2课时 第一课时 分子及其特点
导入新课 [演示] 将蔗糖溶于水。
[提问] 蔗糖为什么看不见了?难道消失了吗?[回答] 水变甜了,说明蔗糖并没有消失。
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演示]实验3-1 现象:品红在水中扩散。
[图片展示] 分子的图片
显微镜下苯分子的图象 显微镜下C60分子的图象
(一).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二).分子的特点:
[分析] 一滴水中就含有15万亿亿个水分子(1.67×1021))。假如有人问你:“一个人每口喝下一亿个水分子,每秒钟喝一口,需要多久才能把一滴水中的水分子全部喝到肚子里去?”说出来一定吓你一跳。原来,按照上面所说的喝水速度,喝完一滴水,竟需要五十万年!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演示] 已知酚酞和氨气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它们溶于水可分别得到酚酞溶液和氨水。
(1)取一小烧杯,加水,加酚酞,搅拌,观察颜色。
(2)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入浓氨水,观察颜色变化。
(3)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浓氨水,用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如图)。观察有什么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现象:(1)溶液为无色;(2)溶液变红;(3)A中溶液由无色变红色。
[结论]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实验] A组实验:一杯热水、一杯冷水,同时放入质量相当的红墨水,观察现象。
B组实验:取温度计两支,一支放入冷水杯中,一支放入热水杯中。
现象:A组热水中红墨水扩散较快;冷水中红墨水扩散较慢;
B组中热水中的温度计水银上升快,冷水中则慢。
结论: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所以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2、分子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演示] 100 mL水+100 mL酒精混合
现象:观察到混合后的体积小于200 mL。
结论:分子间有间隔。
【实验】取一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的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再吸入等体积的水,用手指顶住针筒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
现象:吸有空气的注射器比吸有水的注射器容易推进。
结论:气态物质粒子间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粒子间隔比较小。
3、分子之间有间隔。气态分子间的间隔较大
[讨论] 水温升高,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了,温度下降水蒸气凝成雪花。水的三态变化可以用关于分子的哪些知识来解释?
不同状态水分子的排列
[结论] 一定量的水,在它的三态变化中,分子的数目、大小不变,分子间的距离(间隔)变化。
[分析] 钢轨为什么是一段一段的中间留有缝隙?这也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当温度发生变化时,分子间间隔发生变化,体积就会发生变化。
[课堂练习] 1.收获季节,一进入四会、广宁、德庆的橘园,就可以闻到柑橘的香味。这是因为( A )
A.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的质量很小 D.分子还可再分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实质是( D )
A.分子间距离发生了变化 B.分子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C.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发生了变化 D.分子破裂后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板书设计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分子及其特点
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特点:(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上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气态分子间的间隔较大
布置作业 1.上册课本P53页习题1、2、3
2.公安干警在缉毒行动中,训练有素的缉毒犬屡建奇功,它可以嗅出毒品的原因是( A )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是可分的 C.分子体积极小 D.分子间有空隙
3.生活中的下列现象,可用分子的知识加以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C )
A.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大小随温度而改变 B.蔗糖溶解是因为分子很小
C.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D.气体易被压缩是因为气体分子间隔很小
第二课时 分子与原子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分子的一些特点,那么到底什么是分子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分子的知识。
推进新课
[展示]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FLASH动画对比两种变化,并归纳相关内容。
水蒸发 水通电分解
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分子: 没有改变 发生改变
化学性质: 没有改变 发生变化
[分析] (1)水变成水蒸气,水分子没变,水的化学性质没变;
(2)H2O分解生成H2和O2,水分子发生改变,生成氢分子和氧分子,H2O的化学性质当然就不能保持。
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提问] 为什么不能说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物质性质包括哪些?
[回答] 因为在物理变化中,虽然分子不发生变化,但物质的物理性质却发生了变化。除了化学性质外,还包括物理性质,如色、味、态、熔点沸点等。
[讨论]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这些分子是否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呢?水由水分子构成,酒精由酒精分子构成,水和酒精的化学性质相同吗?氧气,液氧,固态氧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吗?
[结论] 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分析] 我们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它是由氧气、氮气等纯净物组成的,而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氮气是由氮气分子构成的。可见空气中含有多种分子。由此可以得出,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展示] 播放通电分解水和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模拟动画。
[提问] 在上述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怎样变化?
[回答] 分子破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
[分析] 在水电解的微观过程中,氢原子和氧原子没有发生变化,同样,在氧化汞分解的微观过程中,氧原子和汞原子也没有发生变化。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提问] 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回答]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结论] 分子、原子、物质间的关系是分子和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
3、分子、原子、物质间的关系
[归纳]1、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2、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的;
3、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课堂练习] 1、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A )
A.二氧化碳分子 B.氧分子
C.碳原子 D.氧原子
2、A、水是由 组成的;
B、水是由 构成的;
C、水分子是由 构成的;
D、一个水分子是由 构成的;
板书设计
分子与原子
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分子、原子、物质间的关系
布置作业
1.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的事实是( C )
A.水结成冰 B.水分蒸发
C.水被电解 D.水汽化
2.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C )
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间有间隔,原子间没有间隔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D.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原子不运动
教学反思
本节运用多媒体的图象和动感设计,把宏观的实验现象与微观粒子的理解较好地联系了起来,从而形象地表现微观世界的变化。注重情境创设,运用多媒体(电脑、投影、录像、实验)为学生提供大量宏观、微观、直接、形象、抽象的信息,让学生自己去感觉、发现。同时教师又及时提供协作学习引起学习者探索新知的强烈欲望,从而培养起学生创新探究的精神和信心。
教学反思
教学中通过动画演示了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从多个侧面让学生去感觉、去体会、去认知、去学习,效果较好。
PAGE